《楞严经》中有譬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之说,意思是琴瑟琵琶虽然可以发出优美的声音,但还必须由懂得音乐的人去弹奏。否则,琴瑟琵琶最终也无法奏出美妙的乐章。大文豪苏东坡写过一首名为《题沈君琴》的诗,生动而又极富哲理的讲述了这个道理: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也就是说,美妙的琴声既不在琴上,也不在手指上,而在于手指与琴之间的配合。 《庄子·徐无鬼》中记载:楚国郢都有一个人,不小心在鼻尖上粘了一小块白泥点,于是他请一位名叫石的木匠用斧头把这块白泥点削去。石木匠挥起斧头,呼地带风而过,白泥点被削得干干净净,而郢人的鼻子仍完好无损。宋国的君主宋元君听说这件事,很感兴趣,就派人把石木匠请来,要他为自己再表演一次。石木匠遗憾地回答说,我过去的确能够做到,可是那位郢人已经去世了,我没办法再表演了。 石木匠之所以能够如此精准的削去泥点,是因为有一位极其信赖他,且能异常镇静的郢人配合他。试想,如果换作他人,当一把明晃晃的大斧头带着风声朝自己挥来时,有几人能不下意识地低头躲避呢?而这一躲的结果肯定是头破血流。所以,失去了知音的配合,石木匠孤掌难鸣,他的绝技也就无从施展了。 人生也是如此。我们每个人都好比是一把音质优美的琴,而这把琴能否奏出美妙的音乐,就看能否遇到一双妙手来弹奏。无论是夫妻、父子、师生、朋友等等之间,都可找到这种妙琴与妙指之间的微妙关系——心灵的相同、性格的契合、理想的一致······于是就在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之间,拨动了彼此的心灵,相互配合,弹奏出人间最美妙的乐章。 再如,有的人素质很好,就像一把音质很好的琴,但是由于终身没有遇到一双妙指,使得这把好琴一世默默无闻。我们在生活中,无论是学道修佛,还是从事俗务,如要成功,除了勤奋努力,再就是要寻找一双妙指来弹奏自己这把琴。 当然,人远比琴要复杂得多,一人一生或许只能拨动一个人的心灵。正因为这种找寻人生的妙指艰难,我们就更应该多下功夫,只要能够坚持,必然会在蓦然回首中,寻得一位能够拨动我们心灵的人。有了人生妙指与好琴的契合,谁说我们的人生不会得到改观,奏出生命中最美的音符?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