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修会认为,如果佛来给我讲法那就太好了,那我就修行很努力、成就很斐然了!其实这个想法可能所有学佛人都会有,但是如果我们学的法并不是求无漏净业的,而是只求人天福报、求自我解脱、求自我安慰,就算佛现其前,我们也不可能看到佛;因为各自的业力愿念,站在我们前面的那尊佛,展现出的是指导当下修行的那个对应身相,这就导致学佛人几乎都会当面错过佛菩萨。就算佛菩萨的真身在前,我们依然会错过他,而且擦肩而过,很洒脱。
1.怎么样才能不错过来自佛菩萨的教诲呢?
想要不错过来自佛菩萨的教诲,就要真正地认清自己在什么位置,在修什么样的法,内心的愿念是什么,最初的发心又是什么?所以我们来学佛,就必须清楚地厘清这些问题:到底来学佛是做什么的?从而展现的愿念心态又是什么样的?随后选择的对应的法门是什么?这些问题我没办法给大家答案,你自己的答案才最为重要。
就像我们去到一个陌生的区域或者城市,没有其他任何渠道获得帮助,只能通过看地图;你会看地图,就要先找到自己在地图的什么地方,然后再去看你要去的目标在地图的什么方位;随后选择路径,两点之间可以有最短距离。认清自己的位置,找到学佛的目标,自然会有最优的行动路线出现,合适的法门出现的概率就非常高了。
佛身出现讲的自然是佛法,是成就为佛的方法,所以这四个条件其实都是指向即将成佛的菩萨。
诸代表各个,诸菩萨也可以代表各个阶段、各个阶位的菩萨。如果广泛理解,诸菩萨就是广义的菩萨,就包括《楞严经》提到五十五位菩提路、圆教说的五十二阶位菩萨:十信位菩萨、十住位菩萨、十行位菩萨、十回向位菩萨、十登地菩萨、等觉菩萨、妙觉菩萨!共五十二位。
随后标准入三摩地,这个标准对五十二阶位的菩萨不算太难,但对凡夫来说就有点够不着了。三摩地这是说正定正受,也就是修行获得了正确的见解,拥有足够的清净定力,也拥有足够的禅定境界的受用。禅定境界的受用就是智慧了,所以入三摩地就等于可以获得般若智慧。也正是因为能获得般若智慧了,通过智慧的分析和思维,发现想要进步突破当下的境界,就要进一步修行没有漏洞的净业,也就是要修白净之法,只有修无漏净业的白净法,才能帮助获得殊胜的解悟,才有机会突破当下的境界。
无漏这个词佛教里常常出现,漏的意思就像一个容器有漏洞,或大或小或多或少,这个容器就不堪用,就算勉强装了水,也会处于不断漏掉的局面,这个局面不改变,稍加时日,承装的水就会漏尽耗光。如我们求人世间的福报,求健康、求快乐、求圆满、种种的求愿,因为世间层面就是硬性有漏洞的,你求的利益再巨大,终究会漏光。所以在轮回里做了什么天王人主,做了什么大了不得的人物,这都会随时间而过去,那些利益福报也都会消耗尽,最后没了福报,轮回六道那就非常艰难了。
佛经里对漏的解释也非常多,我们不去执持某个标准,但凡随时间能被影响和消耗的,都是有漏的;但凡能被干扰和消减的,都是有漏的;但凡不恒常的,都是有漏的;但凡不清净的,都是有漏的;但凡不纯净的,都是有漏的。因为成佛是无漏净业,不可能依靠有漏的染浊业而成的。所以各位想想我们平常做的所有所有的事情,哪一个又能满足无漏的标准呢?
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一个障碍就是——因为有我!因为有我,执着有我,分别你我,顽固于我,贪恋于我,愚痴求索于我,我们六道凡夫在有我的这边,而菩萨在无我的那边,这大门槛想跨过去就有难度了。所以想让观世音菩萨示现佛身说法,我们好像垫几个凳子都不够高。
2.止和观及止观同修
禅定的修行按天台宗来分二大内容三大状态,止和观,和止观同修。止就是锻炼定力,我们常常听到的“佛来杀佛,魔来杀魔”,就是在锻炼定力阶段,这个时候任何展现的人事物全部都是干扰定力的,就算眼前五光十色虚空中尽是佛菩萨,光晕音声海云重叠,很抱歉,锻炼定力的时候,这些都是干扰项,你扛得住,不去管,不被动,不妄动,不异动,算你过关;扛不住,定力不成,就要继续不断的来锻炼自己的定力。
外道讲的打坐是死磕定力,把心看的死死的,定力最强的修行者可以凭此投生最高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八万大劫的寿命,如果定力一动,三个刹那刹不住车,就从二十八层天死出去,就要继续参与轮回。所以佛教说这种是枯禅死水,是不可能有智慧的,更不可能依靠这种路数获得出轮回的解脱,更不要提登圣证果。
最高的定力修为也就是非想非非想处定的境界了,但是佛教的禅定讲的重点在观上,不在止、定上。止、定只是为观做基础铺垫的,观要做的事情就复杂了。我们知道四圣谛——苦集灭道,我们因承受了苦,要消灭这个苦;所以就要去观察苦的成因,是什么导致形成了这个苦,这个观察就需要观力了;如果我们没有观力,很难清晰准确的找到问题的因缘节点,想解决这个问题消除这个痛苦,就等于瞎猫撞死耗子了,撞到了就有得吃,撞不到就没得吃,就得饿着。所以想高效的解决问题,消除痛苦烦恼,就必须能清晰的观察到成因和促成的缘;这个信息采集足够准确完整了,再来分析从什么地方下手去解决这个问题;然后用什么手段去落实解决;从而彻底地解决问题!这一整套就是四圣谛。
如果在观察事情成因、外缘的过程中干扰不断,就是我们的定力不够好。有的同修靠的是一闪念的灵光乍现,然后琢磨来琢磨去,认为是这样的,这种就很不靠谱了。我们观察一个事情的因由,很多事情并非有单一的因缘,小乘的修法可以按单一因缘来做解释;但是大乘的观法下,任何一个事情都没有固定的单一的因缘,无量劫来因和缘是变化的,是不断滚动发展的。
就像《地藏经》里,记录四段菩萨发愿都不一样,虽然主旨相同,但细节不一,促成的因不同,激发的缘不同。只要在大乘的路上,最后不管什么样的因缘,都会推动其中的修行人走到类似佛菩萨的相同境遇,所以佛佛道同,如是如是啊!
观法一直是修行里非常重要的,佛教里的观法众多,我们当然因为没有那么强悍的定力,所以基本很难做那种深观。如《华严经-修慈分》提到的观法浩大的了不得,那是佛陀教给弥勒菩萨的观法,这个观法很宏大,但是不容易上手。
我们现在不是用观力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和解决方法,而是用观法帮助自己持守心念。就像各位同修会有感受,念个圣号也好,念个经文咒语也好,心啊飘来飘去的,风越大我心越荡啊,这个状态念的效果就很不能令自己满意了,起码我们自己就会觉得这真是糊弄鬼,所以加观法帮助自己摄受心念,不让心念乱跑。因为加观可以让自己的心没空乱跑,摄受的效果就实现了。
就像古德有推荐追顶念佛的,一口气使劲念,二到三十句都能念出来,然后马上倒口气再继续使劲念,持续这样几乎缺氧状态,哪里有条件打妄想?所以追顶念佛就需要有个好身板,身体不好几百声圣号就能喊缺氧,所以现在也很少有人用这个方法。
我们在念的过程加观不是为寻求答案,而是帮助自己心不乱跑。但观力还是需要定力支撑,而定力又要依赖戒行做支撑,所以观力就有点空中楼阁了,这已经是三楼的事情了。现在很多学佛人一楼的戒都做不好,二楼的定就不要想了,三楼的观,也就是观望一下罢了,很难得其受用。所以我推荐各位的各种念佛的观法都是浅观,因为我们没能力做深观,而诵念又心乱跑,需要加观是硬性的,定力不足也是刚性的,只能在其中调和找到适合浅观的方法来弥合这种矛盾
。般若智慧在观里才能有,当我们去仔细的观察一个事物的本末结果,观察了中间被各种干扰产生的影响偏差,观察了结果被各种因素的扰动和影响,在其中找到解决方案的可能性就越高,准确率就越高,见效也就可以越快。所以一个问题是否能快速的解决,往往我们认为是法在其中起决定作用,但是如果观不给力,法也就是凑合用用,效果就出不来,那也是情理之中。
第三种状态就是止观同修。往往大家一听这个很高大上啊,这第三个状态如果止做不了,观也做不了,你怎么止观同修?那就是吹吹牛罢了。止观同修的定是非常了不得的禅定境界了,所以菩萨在修禅定境界中,有很大的一个阶段要锻炼摸索合适自己的止观比例。比如观察一个什么样的事情,需要调动什么样的止观比例,是四十六,还是三十七,或是五十五,还是其他比例组合,调整的目的就是有足够的定力抵抗干扰、支撑观能深入进行;所以在定上用多少心力,在观上多少心力,这就已经不是我们单核处理器能理解的状态了。因为定和观在单核状态是矛盾的,观是动态的,止是静态的,要把这两种状态融合在一起,还要准确的拿捏各自的比例,还要让观有足够的收获,又不能随之而动,因为还需要定力支撑,所以成佛的大定都是这种止观同修的定,比如楞严大定就是这样式的。
3.白法净业
到达等觉菩萨位,所觉和能觉都已经和佛一样了,只是佛是三业圆满,菩萨还有少许业力有待圆满。所以想圆满这最后的业力,就依靠白法净业就可以了,不能再因为要圆满业力而造作新的业力了,随后的事情就不是有为法可以触碰的了,凭借有为法是不能成佛的,最后成就为佛是要靠无为法了。有为法在自性外是可以通用的,但在自性层面有为法是错误的,自性里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相、没有取、没有用,怎么施展有为?有为法必须在“有”的基础上才能使用,而到自性的高度没相可寻,自然就没有在相上施加影响的可能,所以有为法在最后的阶段是没用的。
最后依靠白法净业完成最后的业力消减,从而真正的回归自性,于是在自性层面没有得、没有失。所以《金刚经》里佛陀再三强调:佛陀在燃灯佛所无法可得,因此才被授记成佛!如果有法可得,就还是在自性外。因为自性是圆满的,什么都不缺,你说得到,就代表你的那个自性缺一块,是被天狗咬了?还是不小心放家里没带出来?如果什么都不缺,哪里有可得的?没有任何可得,而一切具足,才是自性的状态,才是无为法的最终成佛的那一步。
当诸菩萨求成佛最后一步的时候,他通过什么路径走到这,观世音菩萨就会对应的告诉他随后的路要怎么走,从而帮助他获得解脱,成就殊胜的觉悟和修行体验。
今天就到这,阿弥陀佛!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