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讲解网

佛法的修学次第

发布时间:2024-01-15 01:00:31作者:心经讲解网
佛法的修学次第

(一)信解行证

前面是佛法修学的依据,以及行门纲领的介绍,现在再谈谈佛法教学的善巧。‘善巧’:是指方法非常的好、非常的巧妙,如果我们不知道,就很难学到佛法真实的大利。佛法修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就是清凉大师在华严经上所讲的:‘信、解、行、证。’

第一、‘信’,能信就是缘成熟了。我们常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什么叫缘?就是他能信。能信,表示缘成熟了;不能相信,就是缘没成熟。所以佛度众生,一定是度能够相信的这些人。佛家跟其他宗教不相同,其他宗教信了就可以得救,佛法‘信’是表示可以入门。‘信’了之后一定要‘解’(理解)。佛法所说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因此,‘解’就是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的理解之后,才修行。所以‘行’是建立在‘解’的基础上。在理论没弄清楚、方法也不懂的时候,怎么能‘行’呢?这种‘行’就是‘盲修瞎练’,不是真正的‘行’;真正的‘行’,是有理论的基础、正确的方法。‘行’最后的目的是要达到‘证’,‘证’才是真正得受用。什么叫做‘证’呢?简单的说,就是把自己所信、所解、所行的,在日常生活当中,统统用得著、统统融合了,这就是‘证’。譬如我们讲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里面所说的,就是我们所想的、所行的,我们所行、所想的就是经,经跟生活融化成一致了,这是‘证’,这个叫真如,佛法可贵的地方是在此地。

所以一定要知道修行的次第——‘信、解、行、证’。‘信’,第一、要相信自己。这是佛家讲‘信’跟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信神是宗教最重要的一个条件;佛法最重要的是‘信自己’,不是信外面。信自己有佛性、信自己本来成佛、信自己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信自己真性被染污,只要我们把染污去掉恢复自性,就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如果常常觉得:唉呀!我罪业深重;烦恼、恐怕自己不能成就。这种人就注定不能成就了。为什么不能成就呢?他不相信自己能成就,佛菩萨再大的神通、智慧、道力帮助他,也不行。佛菩萨是帮助能站得起来的人,他自己站不起来,佛菩萨对他无可奈何。所以说第一个是信自。

第二、信他。‘他’是指佛法。佛在经典跟我们讲这么多道理、方法,我们相信依照这个理论,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自己决定能成就。所以先信‘自’,后信‘他’。蕅益大师又把他扩充为相信‘理’(道理),相信‘事’。‘事’从那里来?‘事’从‘理’上来。‘理’是清净心、是真如本性(真心),所有一切万象都是从‘理’显现出来的。这些现象怎么会显现出来呢?这里有因有果,而且因果是连续的、循环的。前面一个因结了果,果又是因,因又结果,如此循环、重叠无尽的。这些事实我们都要能够明了、能够相信。从这里建立信心,然后求‘解’——求一切通达明了——,这样子自己修行才没有疑惑,才会有快乐,才没有障碍。

学佛最重要的是亲近一位老师,接受老师的教导,依照老师讲的方法来修学,这是古今不变的正途。在中国古代,佛门教学,首先是五年学戒。这个‘戒’不是三藏里面的律藏,而是遵守老师的教诫,就是要遵守老师的规矩。这个学生将来是成功、是失败,老师要负完全的责任,这就是师道。现在,实在说已经看不到了!为什么呢?老师不负责任,学生也不认真学习,师道真的没落了,这是时代的悲剧!学生对老师没有尊敬心,老师对学生也没有真正的照顾,也没有真正成就他的愿望和关怀。五年学戒,是中国人所讲的‘师承’。学的是什么戒呢?简单的说就是培养戒、定、慧三学的基础。这是老师的责任,老师没有别的东西教给你。像禅宗拜师一样,这五年中老师叫学生干什么?分配一个工作,叫他老老实实去做——这个简单的修行方法,绝对不能改,天天照做。所以学生就觉得枯燥无味,感觉在道场做了五年工,什么都没学到。其实他学到的东西太多了,他自己不知道。学到什么东西呢?烦恼少了!叫他这个不准看,那个不准听,限制很多,如果统统都能遵守,这五年下来,便是福慧双修。‘福’是什么?天天都在寺院里面做工,就是修布施

!因为出家了,身上没有钱布施,天天做工,用劳力修布施波罗蜜、修供养。每天这个不能听、那个不能看,六根都给堵起来,收摄起来,心得定、心得清净,这是‘慧’。所以老师是在教你修福、修戒、修定、修慧,他教得一点痕迹都没有。

这种教法,在教下也是一样的。就以法华宗而言,一旦到天台宗道场去修行,拜师之后,老师也是将常住工作分一样给你,或是叫你扫地、或是叫你挑水、或是叫你去厨房打杂,然后叫你背经。天台宗是以法华经为主,老师便把法华经给学生去念,念五年,念到会背。工作的时候,经就放下;没有工作的时候赶快读经,其他什么都不管,专门打杂。这样做五年,是真正的修学,绝对不是说把初来的人,当做佣人看待啊!不晓得这是真正定、慧等学,是奠定修学的基础。五年下来,学生福慧都有了,再让他参加讲堂听经,听个一年、二年,他开悟了,明心见性了。

我们今天看高僧传,便可看到古人这种教学法,能让学生在寺内没多久,就证果、开悟了。而现在人,在一个道场,住上三、五十年,或住一辈子都不开悟。就是去读经,把三藏十二部统统都念了,还是不开悟;顶多只是得到一些佛学常识——看得多、记得多——,对于断烦恼、开智慧,是一点帮助都没有。所以亲近老师,老师指出一条路给你走,在刚刚走的时候,一定感觉枯燥无味,但是这个阶段过去之后,那种欢喜是不可思议的,那是真正得到了东西的喜悦!

今天我们修学,犯了严重的错误,一开头就想‘广学多闻’。而古德是从‘断烦恼’学起,是‘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统统断了,就是定、慧完成了,然后再‘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一条正路,不能越级。现在人修学所犯的过失,就是不先断烦恼,就开始广学,还希望学得愈多愈好。清凉大师说这种修学的方法叫‘有解无行’,只在解的层面下功夫,对自己真正的功夫疏忽了;不去断烦恼,不去修清净心,其结果是增长邪见。他所知道的都是邪知邪见,不是正知正见。这个话说得非常有道理啊!

(二)戒定慧齐修

那么学佛从那里学起呢?就是从念一部经下手。要不要懂意思呢?不要懂!因为烦恼未断、福慧不具足,所理解的都是邪知邪见,都是错误的。那么为什么要老念这一部经?诸位要晓得,念经跟禅宗参究修禅定没有两样;跟密宗三密加持没有两样,只是方法手段不同而已。念经就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诸位要晓得,戒律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读经的时候,心里面不会乱想,当然‘诸恶’就‘不作’了。经典是佛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言语文字,没有比这个更善的,因此,读经就是‘众善奉行’。所以说念经的时候,戒律圆满了,不要一条一条修了。念经的时候要专心,专心就是修定。念的时候,从头到尾没有念错、没有念漏掉、念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就是慧——修慧。所以念经是‘戒、定、慧’三学齐修。如果我边念边研究,那就把佛经当作世间书,戒、定、慧三学都没有了,这个不叫修行。所以读经是修行的基础、是修行的根本,大家千万不要轻视。修行入门,如果是选用经典,就从这里下手。如果一天念一个钟头,你就修一个钟头;念两个钟头是修两个钟头,当然修的时间是愈长愈好。

我在台湾以及达拉斯的道场,有不少同修,无量寿经一天念十遍。他们大概已经念了二千遍以上,因此,经文很熟,念一遍大概只要半个小时到四十五分。一天念十遍,差不多有五、六个小时在修戒、定、慧。每天有这么长的时间修行,修上几年,心自然就定了。心定以后,再去看经,眼睛都放光了。为什么呢?一看,意思就全部明了、全部懂得。佛经——是佛从清净心流露出来的,我们自己的心清净,自然跟佛相应,那怎么会看不懂呢!今天我们看不懂佛经,就是佛心是清净的,我心是散乱的;散乱心跟清净心不相应,不能起共鸣,所以佛讲的我们听不懂,道理就在此。所以真正要能懂得亲近一位善知识、一位好老师,就要相信他不会骗你,他教给你的方法,一定不会错的。

老老实实选一部经:修净土的选无量寿经;修天台的选法华经;修华严的就选华严经。你修那一宗、那一派,就修他本宗主修的经典,一门深入。先把本宗的经典老老实实的念五年;换一句话说,在五年当中一定要把烦恼舍掉,恢复清净心,这是学佛的起步。实在讲五年修得清净心,在从前是可以,现在不行了。因为从前的人,心地染污少、染污的程度也轻,五年清洗就差不多可以洗干净了。现在的人染污太严重了,况且从前的人十几岁才受到染污,才会有是非、人我,才有贪、嗔、痴、慢。现在的小孩两三岁就有贪、嗔、痴、慢,他从那里学来的?从电视上学来。家里天天在看电视,他不得不受污染,天真活泼的童年没有了,所以现在人真的不幸福啊!像我,生长在农村,到十三、四岁才懂事;所以我的童年时间很长。童年不懂事,是真快乐!世间什么苦乐我们都不知道,整天就晓得玩耍。懂事,就不快乐了!为什么呢?会看人颜色,这难为了,所以说这个时代的人比不上前人,人不能做了,太苦了。修学到自己心地清净了、智慧开了,就可以参学,就什么都可以看、可以听、可以接触,因为自己已经有定,不会被外在环境所转。自己有了主宰,见得愈多、听得愈多,愈能增长智慧、增长定力。定、慧是怎样增长的?不为境界所动,这是增长定力;样样清楚明了是增长智慧,所以那个时候参学,定、慧更能往上提升。这是古人教学的方法——先修戒、定、慧,先修根本智,然后再参学,成就圆满的后得智,就是无所不知。佛在般若经上说:‘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所以要先修‘无知’,五年学戒,就是什么都不知道,然后再接触社会的时候,什么都知道——‘无所不知’。真正修行是用这样的次第、方法,来达到目的的。

古大德,不仅仅是遵守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的这些规矩,更以儒家的基础,作为修学的基本,这是因为中国佛教把小乘舍弃了,以儒家来代替小乘,特别是以孔老夫子的德行,作为我们入佛门的根基,就是论语上讲的夫子五德——温厚、善良、恭慎、节俭、忍让,即‘温、良、恭、俭、让’。在这上面再建设的,就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而达到真正究竟圆满。这样的架构,在整个大乘佛法,无论那一宗、那一个法门,宗门、教下,显教、密教,都不能离开这个基础,违背这个原则。换一句话说,按这个架构,次第修学,无论修学那一宗、那一派,没有不成就的。由此,我们可以说:从五德、六和上打基础,是中国大乘佛法的特色。

除此之外,佛法在教学上还有一个非常进步的作法,一直到近代才被人想到——进修教育。佛当年在世,他的声闻弟子——在身边还没有毕业,还不能独立,要跟佛在一起,不能离开佛的弟子。已经有成就的是菩萨;菩萨要帮助佛教化一方——代佛弘法——到各地方建道场、讲经说法、推广佛教。但是每一年有一定的时间,又回到佛的面前来,这就好像暑假一样,学生放假了,老师没放假,老师还要进修——回到佛陀面前,接受再教育,这三个月叫‘结夏安居’。结夏安居就是把在四方从事教化的学生,统统召集回来,听佛讲经说法,使他们自己定慧、德学更增长。而且还在一起研究讨论教学上的各种情境和难题,以及解决的方法,作为彼此参考、改进。这种教育方法,在我们中国历代是很少见的;这种暑期进修教育,是非常值得称赞的。结夏安居,在台湾还有少数地方有这个形式,但是已经没有这种精神了。与这个类似的像寺院,或是居士团体,举办夏令营、冬令营、佛学讲座、打佛七、打禅七,也类似进修教育,是值得普遍提倡的。说到断烦恼、修戒、定、慧、了生死,在我们这个世间,确实是非常少见,说出来,也不可能被人接受。但是进修教学法是非常殊胜、非常有效果的。现在的人观念不一样,总是一开始学,便要学得愈多愈好;殊不知,其结果一个是有限,一个是无限,相差实在太大了。几千年来用这种方法,不知道多少人成就了。反观现在新的教学法,充其量只能帮助一个人得几个佛学博士学位,得一点名闻利养,实在讲,要断烦恼、了生死、出三界,恐怕很难很难,这是我们应当要深深反省的。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