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辨尊卑,不失其节,是名礼」。礼是讲名分、讲尊卑、讲上下,礼讲节度,所以不失其节。譬如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现在国家规定的礼节,最敬礼是三鞠躬,这就叫节,最敬礼。你要说我四鞠躬好不好?四鞠躬超过了,超过了什么?超过有点巴结的味道,这就不合礼了。我两鞠躬,不到。不到是傲慢,过分了是巴结,都不合礼,一定要符合这个节度。所以礼叫规矩,它一定有节制的,不让你超过,也不让你不到。不失其节这就是懂礼。「盖谓能判别是非,所行合宜,是为义。能知尊卑大小,不违准则,是为礼」。违反礼义,就叫无礼无义。这个人没有知识,不知道尊卑上下,没有节制,这是不知道礼、不知道义。
『不可谏晓』,「谏」是劝、规劝,以道正人,是劝导他。这种人他不接受你劝谏,你劝他,他还要责怪你。「晓」是晓谕,是教导他。现在社会上不可谏晓之人太多,他喜欢你赞叹他,他不喜欢你批评他。他认为你对他的规劝是伤害他、是羞辱他,不但不能接受,反而他仇恨你。所以在这个社会与人相处,要懂得察言观色,不小心就跟人家结怨了。结怨自己并不知道,自己无心,别人有意,你是好意,人家认为你是恶意。你劝告他,「希望你改过自新」,是好意,他怎么?他认为你在挖苦他,你在讥笑他,这个麻烦就大了。有意无意,这些事情常常遇到,不能不小心,不能不谨慎。所以自己要修好。我们没有智慧,没有这个能力,跟大众相处怎么办?最好的方法就是一句阿弥陀佛,笑面迎人,人家不管说什么,「阿弥陀佛」,这个好!这把阿弥陀佛送到他耳朵里去了,一历耳根你永为道种。有过不要劝,念佛,恭恭敬敬,和颜悦色,把佛号念给他听。这个方法真的叫自利利他,有百善而无一害,这个要学会。
『六亲』,「父、母、兄、弟、妻、子」,这叫六亲。「《显扬大戒论》」,这个里头说六亲跟这个说法不一样,我们现在讲六亲都是父母兄弟妻子,《显扬大戒论》里面讲六亲,「为身上三代,谓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身下三代,谓男女(就是儿女)、孙男女、曾孙男女」,这两个说法不一样。『眷属』,「《无量寿经钞》曰:六亲之外,名为眷属」,眷属就多了,这个六亲是直系的关系,父母兄弟妻子。《显扬论》里讲得也很好,都是直系,从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下面到儿、孙、曾孙,这都是直系的。眷属那就多了,父亲兄弟是伯叔父,祖父的兄弟有叔祖、伯祖。他们还有的儿女,我们就是堂兄弟、从兄弟、再从兄弟,这个就都是属於亲属关系,中国人所讲的九族,那都叫亲属。「资用者,指资生所用之物,如财米」,这是生活必需品。「如是恶子,於六亲眷属,所须维持生活之必需品,全然不顾」,故云『资用有无,不能忧念』。
这在现在已经很平常。过去,父母养育儿女,儿女确实知道养育之恩,知道报恩,知道孝养父母,现在没有了。这是受外国文化的影响。外国人,儿女没有养父母的义务,十六岁就成年了。我住在美国,有一次遇到一个朋友,中国人,他的小孩离家出走,他到警察局去报案。警察问:你的儿子多大?他说十八岁了。十八岁你还管他?十六岁走了就不管,他已经成人,他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你就不要去找他了。所以在外国,确确实实,小孩十七、八岁离家走的太多了。走了之后,如果他还想到他的父母,过年过节给他寄一张贺年卡,父母拿到了,欢喜得不得了,我儿子还没有把我忘记。见面难了,不容易,走了之后可能一生不会再见面,像小鸟一样,长大飞走了。跟我们中国文化完全不一样,中国讲求的是三代同堂、四代同堂。所以中国人有亲情,外国人没有。外国人到老年的时候非常可怜,孤单,住在老人公寓里头,没有一个亲朋好友来看他,孤单。生活,国家养老,物质生活没有问题,精神生活一点都没有。所以老人院里老人自杀很多。他为什么自杀?想到他为什么活著?活得这么孤单,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这种非常非常可怜,我们能想到。外国人没有亲情,真的,完全从小训练成的自私自利。他只有自私自利,他不知道利益别人,别人也不会利益他。我们看得很多,在外国读书,在外国工作,父母有时候到外国去看他,馆子里面吃饭,各人付各人的钱,外国风俗是这样的。许许多多人把儿女送到外国去读书,结果以后,读完之后都变成外国人,亲情没有了。所以这「资用有无,不能忧念」,真的。
「於父母之恩,师友之义,悍然不顾,无动於衷」,故云『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这在西方社会你就看得很清楚,而且什么?每个人都认为这是正常的。你要讲到这个,他都感觉到奇怪,你们怎么会有这种观念?这就是东西方文化不同,东西方人生的意义不一样,人生的价值不相同。但是西方人非常羡慕东方,中国人、韩国人、在日本,还有三代同堂,跟父母住在一起,父母儿女都住在一起,外国人看到很羡慕,这种天伦之乐他们永远享不到。他们养的小孩,十七、八岁就走了,再也找不到。他小孩在外面结婚,将来生的小孩是他孙子,不认识。所以经上讲的「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这在外国人看到这两句很奇怪,怎么会有这种想法
?他们心目当中只有自己,没有父母,也没有师友,一生完全是为到自己的名利。『意念身口,曾无一善』,「《魏译》作心常念恶,口常言恶,身常行恶,曾无一善」,《魏译》的说得很清楚,「是明身口意三,常作恶业,且未曾作得一善」。所以佛说这些话,全是说的现代人,在古时候这种情形太少太少了。身口意都恶,他的生活状况我们不难想像,造的恶业多,感的是恶果。身心都不善,果报是疾病,肯定多灾多病,多苦恼,有忧虑、有烦恼,他怎么会有快乐?他怎么可能有清净?他怎么会有好的心情?这我们都能够想像得到。
「下复明痴瞋之恶。可证义寂师之说,实有所据」,义寂师说,这段经文里面它是讲贪瞋痴三毒,是十善业道最后的意业,这个经文里确实有这个意思。下,『不信诸佛经法,不信生死善恶』,这是愚痴,正明痴过。「不信佛法,拨无因果,此即一阐提也」。一阐提是梵语,意思是没有善根的人。这两句,对於一个人一生来讲比什么都重要。不信诸佛经法,那就是六道搞定了,你怎么能出六道轮回?不出六道轮回,决定是在下三途的时间长,在三善道的时间短。你就愈想愈可怕、愈想愈可怜。这一生能够信佛的经、佛的教法,你可以提升,你从人道可以提升到天道。天有二十八层,你可以不断向上提升;换句话说,你一世比一世自在,一世比一世有福报。你能够相信佛法,就有这么多好处;你不相信佛法,你的问题严重了。拨无因果,以为没有因果报应,这是最可怕的,为什么?什么坏事都敢做,他认为没有报应,无恶不作。不信生死善恶,身心善生三善道,心行都恶,肯定死的时候是三恶道。三恶道太苦,畜生的苦我们看到,饿鬼、地狱苦没看到,它真有,它不是假的。这些全都是说的愚痴。所以这段经文,确确实实它的内容是包含五戒跟十善后面的不贪、不瞋、不痴,这个意业的三条。
『欲害真人』,「《魏译》作欲杀真人,《汉译》作欲杀罗汉。《玄应音义》曰:真人是阿罗汉也」。这个解释得就很清楚,真人是指阿罗汉。阿罗汉把见思烦恼断掉,所以称之为真人。为什么?阿罗汉还是用的妄心,阿赖耶,还是用妄心,从阿罗汉以上,妄心用得正。我们六道凡夫用阿赖耶用妄心,他用得邪,就是错用了心,跑到六道里面去了。阿罗汉超越六道轮回,永远不干这个傻事情,三不退里面他证得位不退,就是地位他永远不会退转。他慢慢的修,愈往上提升,他的上面,辟支佛、菩萨、佛,这十法界里头的。四圣法界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方便有余土,六道是凡圣同居土,他离开六道了,离开同居土他生方便土。他不到极乐世界也生方便土,释迦牟尼佛的方便土,不再堕六道,这真人。我们在六道里不可以称真人,为什么?说不定来生变畜生,说不定变饿鬼。人靠不住,阿罗汉靠得住,决定没有这些事情,称真人是这个意思。「又《法华疏记》云:真是所证。证真之人,故曰真人」,这也是个解释,他证得了真。这个真虽然不圆满,偏真,不是圆满的。三大类的烦恼他只断一个,见思烦恼他断了,他还有尘沙、无明没断;但是这一断,确实是真不是假。这是证道,所以叫真人。
「杀阿罗汉即为五逆重罪」,这是堕阿鼻地狱的。佛给我们讲,五逆是无间地狱的五种重罪,第一个是杀父亲,第二个杀母亲。父母的恩太大,杀父杀母都是阿鼻地狱。第三个,杀阿罗汉。阿罗汉是得道之人,他在世间是教化众生的,他是善人,所以杀他罪很重。你把他杀了,许许多多的人不能闻法,老师没有了,从这个地方结罪。所以,阿罗汉现在在这个世间找不到,有等同阿罗汉的,那什么人?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他教化这一方,你把他杀掉,这个罪跟杀阿罗汉是同等的,叫等流罪。这个老师非常好,有道德、有学问,教化这一方,他影响愈大,你的罪就愈重,他教化的时间愈长,你罪愈重。所以这个结罪,有的时候不是跟杀的人本身结罪,阿罗汉本身不结罪,罪从哪里结罪?阿罗汉他教化这一方,这一方人失掉老师,他带给众生的是智慧,法身慧命,你把他杀掉,这一切众生从此之后法身慧命没有了,从这里结的。所以,杀他有罪。障碍他弘法、障碍他教学,同样有罪,这都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随喜就变成功德,伤害他就结罪。五逆罪最后,第四个是出佛身血。释迦牟尼佛也是教化众生,佛的福报大,没有人能害他,没有人能杀他。提婆达多想尽方法,也不过是让他受一点伤、出一点血,这个罪就是阿鼻地狱。最后一条是破和合僧,和合僧团你破坏它,这个罪是阿鼻地狱罪。这叫五逆重罪。
末后这个,『斗乱僧众』,「斗」是斗诤,「乱」是错、作逆,就是破和合僧。这个僧团,大家在一起修行,你把它扰乱,你把它破坏,在里面挑拨是非,让这个僧团失去和谐,这个罪很重。「对於和合如法修行佛道之僧众,以手段离间之,使之斗乱,令废法事,名破和合僧」。所以,护持僧团功德无量。他们修行有成就,你要是破坏它,这个罪就很重。破坏的方法太多太多了。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