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山文邃禅师坚起拳头。
(缘起本体兼带现象界,文邃禅师以拳示本体之空相,摄受诸根以归入体性空。)
文邃禅师曰:「若开成掌,即五指参差;如今为拳,必无高下,汝道钦山通商量不通商量?」
(现象界无常,诸法森罗万象,始有荣枯成败。如今心性入空如一,本性一如,本无有高下。)
有僧近前,却坚拳而已。
(沈空守寂,是涅槃境界,惟非究竟耳。)
师曰:「便那麽,只是个无开口汉!」
(不能依空起用,利益群生,与哑巴汉何异之有!)
(二)玄祥释解
1.前言
我们刚修行的时候都很怕去用心,希望能够住入空性,跟虚空一体,稍有起心动念即会不舒服,这是第一阶段的修行。但是第二阶段要圆满佛性,图显空、有不二的菩提自性,所以又要学习容纳一切有相,甚至於能见缘应缘,让自心面对因缘能够起一切相,这也就是在第一阶段证得空以後,第二阶段又要把心带回到有相的阶段,这样才能够不依空而永处寂静、寂灭中。
我们说依空能够得到寂静的话,是第一阶段要做的,但是依空而寂静是假定,是小乘行者的绝对解脱知见,真的定是要能依有相而定,什麽是「依有相而定」呢?就是面对一切法能够不动,这才是真正的定,也就是我们佛性能够真实了知这个境,但可以如如不动的面对这个境,且无有烦恼、妄执心障碍,故能没有挂碍,这就是空有不二的境界。
若不明究里的外道行者,当有灵知之时,接着再用此妄执的心法下去的话,就迷失证得菩提的机会,综观其成就也是世间禅的境界中,未能得究竟解脱的知见。在第一阶段修行怎麽可能去用妄习之心法呢?在第一阶段修证中,要舍一切法都来不及了,怎可去妄用一切心法?像修有相密法的行者,好不容易脑筋里面可以幻化起一个日轮或月轮,这就是你的心意念依空化成,你的妄识可以无中生有地化一个太阳,但太阳化起以後它是个虚假不真实、不实在的幻境,此境是从你的心变化出来的。在修大手印时,又要把能化起的境化空掉,化掉才能真正的依空住寂灭中。所以修有相密行者来讲,所谓修大圆满,还是在修空观,修空到家以後,再学空有不二的证知量,那才是学习真定。接着下来就是诸佛、菩萨为了利益众生向上一路的心法,自己要创造,所以这个修行的路途是有好几个阶段的,懂了以後,就不会妄自肯定自己,说什麽已成佛作祖,果如是,岂不成大妄语?
2.释题
这个公案名为「收放自如」,「收」者代表心住寂灭中,很容易代表着住空守寂,依本体空性而住,当然此时能不起一法守真空,也有培养灵通力之意思在内
。「放」者是代表心能依空起用,入世间一切法中,菩提心能遇缘应缘,见缘起心用,以化度一切有情众生为主,为自己则不能用。现就以临济禅师一首偈语来说明「收」与「放」。此「收」与「放」在修行的过程中是有其必然性的。临济禅师说:「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前面第一、二句在说明行者开悟後,种子识如暴流般流出,就如老上师所说的「翻种子」,在此乱流中如何找出真心、佛心?真照无边说似他。在此暴流中有一能觉知妄识迁业流识的真心,此真心照灭一切妄想业流後,依旧是寂寂然不动,但还是有一觉知在,真照无边即谓无有一妄法生起,此时的觉知就说似「他」了。为什麽仅说「似他」,而不说就是「他」?因行者至此仅部份认识自心,仅得心之小用而已!还不能像诸佛、菩萨摩诃萨的佛心能现起神通变化之大用,化身千万亿之大用,故仅能以悟自性为主,得解脱为初步目标。
临济禅师的後两句说明真心小用的「收」与「放」,「离相离名人不禀」意谓「收」时,将此真心养息培育本能,离名相绝思虑後,能使自心不涉世间事,如此将养能使行者真心更为寂然无依,湛湛然精致无瑕。待此之时,遇有应用此心的机缘,即能为众生事而成办佛事,这就是「放」的意境。有实证理地空的行者,才有能用之空体,依空起用时能无事不办。但初阶菩萨在为众生用此无心刃之後,还是要赶快地磨刀,因我们所证得者仅是「似他」的佛心,还不能像诸佛、菩萨摩诃萨的神通变化境界,故临济禅师说:「吹毛用了急须磨」,用了刀不磨就会钝化,就会不灵光,也许久而久之,烦恼又重复地降临而无法排遣,或自己身体不能自主,受障碍所困。故很多行者每过一段时间就会闭关磨刀,其实能随用随磨,才是正理。
3.语体文解
钦山文邃禅师坚起拳头。有日文邃禅师上堂,未有言说,先示握拳,待机要说法了。钦山文邃禅师是唐朝的大禅师,与 头全豁禅师、雪峰义存禅师等叁人,常一起同修、参证、互勉,他们使唐朝当代禅风成顶盛之时期。按语说本公案缘起本体兼带现象界,文邃禅师先以拳示本体之空相,摄受诸根以归入体性空。文邃禅师卷起拳头,拳头代表本体,也代表空,拳头显示一个体,张开手指头却代表现象界里的用。
文邃禅师曰:「若开成掌,即五指参差;如今为拳,必无高下。汝道钦山通商量不通商量?」
「若开成掌,即五指参差;」
握起拳头後,禅师就开始说话了,文邃禅师说:「若开成掌,即五指参差;」如果你把五个手指头打开来的话,它就有高、低之分,最高的大概是中指,最短的是小指,最低的是头指,五指一看就有参差不齐的手指头,所以现象界里面就定有高低,不会有一个公平的样子,在世间里面那里有一个公平?你怎麽做都没有办法摆平一切相,所以我们手指头才会有高低之分别相。有习气毛病的话,就如手指张开一样,贪、 、痴、慢、疑等习气毛病都还存在,那个因缘来的时候你就卡到那一关卡,习气就现起,当然就被抓住了。所以行者还没有站稳脚步以前,最好还是要收起手指头,不要张开外放,张开业力就会去卡到。待修证到有成就後,就可以再张开,张开代表你的一切习气毛病没有了,已有究竟空的体证了,当然可以再放开手指头,这是禅师在公案後段中所要阐述的。
「如今为拳,必无高下。」
这五个手指头握成拳的话,根本就没有高下之分,只是变成一个圆拳头而已。文邃禅师对着大众握住拳头後举起来,拳头代表我们的空性无相之状。若五个手指头都不张开的话,就是很圆滑无能住者,也就是代表了空体,所有的业来都粘不上,因为行者没有习气毛病,所以沾粘不上。
「汝道钦山通商量不通商量?」
「钦山」是文邃禅师弘法的道场,文邃禅师说你到钦山这个道场来学习禅道,我是通商量不通商量?商量者意有讨论空间,有论述道理的机会。我文邃禅师本来都不通商量的,因禅道乃止啼之教,在有破有,在空斥空,空有不守,还汝本来的面目。所以学习禅道首当学习空无之相,不落於语言文字,故禅宗行者都能体会「语言道断,心行处灭」之意境。
现在钦山文邃禅师让各位打个商量呢!如果我把五个手指头合成一个拳头的话,根本没有商量或可讨论的空间,更不用说是讨价还价,我们在修行之间常常会一问一答,等到一个事情来的时候,你就在那里打商量了,这样好吗?还是那样比较好?都是这样的自我商量,这样下来,最後一定没有定力;有微尘在,到最後都会输得很惨。修真正的佛道要从不通商量下手,没有一开口处,如此才能有大成就。但有些人喜爱讲话的习气太重了,有时候你管自己管得太严格了,要让心不动,你的心就会抗议。
像有的人嘴巴很喜欢讲话,如果不讲话的话,心里面就很不舒服,现在在学习不讲话,嘴巴闭住了,但是心还会胡思乱想;以前叽哩聒啦的天天在讲,心动得厉害,讲话的意念就重了。现在修不讲话的「不语戒」,你的心会受不了,因为心动嘴巴才会动,现在嘴巴不动了,那心也应该要不动,但是它有话要说,跟你抗议:这样我怎麽受得了?这样我不能够快乐。所以那时候会跟你抗议并跟你商量。
如果你还没有建立一个很坚强的空无体时,习气毛病或是我们的心念,还没把它灭掉的时候,不要跟它打商量,一跟它打商量的话,那永远就做不好事情了,因没有真正的禅定力量。
譬如说你想今天要开始守「不非时食戒」,但很不凑巧的,今天公司刚好有应酬,心就商量说改明天开始好了!谁给你提示明天呢?是你自己里面的那个妄我在给你提示的,因为他要应付这些世俗的人,又怕得罪了人,怕人家不高兴,所以要去参加宴会,当你有这种心意念的时候,你就等於通商量了,通商量就做不好修行的事了。你没有把戒律当戒律在守,没有把心压得死死的话,那就没有办法得到真正的解脱知见。
真正的解脱不是在於听多少佛法,而是在於能做多少,你对於你内心那个我越不客气,越不听他的话,那你的修行层次会更高,所以把心打得死死的,念头打得死,身里的法身就活了起来。
在守戒也好、在人世间或是改我们的习气毛病等,也是一样的要不通商量,不要有转圜的馀地,我常讲我们最大的毛病,就是会找最舒服的环境来让自己舒适一下,最好的地方来护着我们自己,来让我们自己快乐,有这种心态的话,你没有办法修得好。
每一个人都喜欢求舒畅的,就像「坐」!一定要坐最大位、最凉快、最舒服又要安静的地方,这刚好可以满足你心里的需求,所以你就往这边一直走过去了;举一例说,不管是看电影或是搭车,虽都是对号入坐的,如果你是按步就班的话,拿到几号就坐那个位置,那是随缘不通商量。有一天如果你买的号码位置刚好就在厕所的前面,那里除了进进出出的人多之外,还有一特殊的味道,这个时候就有两个我在内心里面挣扎,一个说要自在,一个就抗议说这边那麽臭,为什麽一定要坐在这里?前面那里还有空位呀!两个我就在那里交战,如果你是同意去找个较好的位置的话,那你就战败了,因为你被你的习气毛病打倒了。这是很有意思的,真正修到这里的时候,有一天出现这种情境,看一看你自己如何对治它!
按语说:现象界无常,诸法森罗万象,始有荣枯成败。如今心性入空如一,本性一如,本无有高下。无有高下是我们的空体,悟空性是最基本的修证,之後从空之间会产生种种的自性,如眼、耳、鼻、舌、身、意等每一根都有一个自性,见性、闻性、嗅性、味性、触性每一个都有一个自性,自性是来自於空,从空里面产生种种的自性,所以自性跟虚空没有两样,也就是说空就跟虚空是一样、是合一的。所以你如果把手掌捏起来变成一个拳头,它就跟虚空一体,本性偏於空,或着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这种功夫的话,现象界里面本来就无常,所以你要练到本性一如,虚空合一,无有高下的话,就要看破世间的一切,世间法本来是无常,只有我们的空性才是永 的。
有僧近前,却坚拳而已。
禅师举起拳头,禅师可以这麽做,我也可以这麽做,既然文邃禅师说通商量,我就出来秀秀看。这位僧人见色便生心,因为禅师打个拳头,他看进去了,如果一个悟了空的人,不被外境所迷,拳头我是看到了,而且不是只有你看到,在场的大众都看了,为什麽大家都没有反应,有的人是视而不见,见色不生心,所以就没发问的概念,没有问的心念。有的人看进去了,见色生心,也举起拳头走到禅师前面。
按语说:沈空守寂,是涅槃境界,惟非究竟耳。一个人修行到五个手指头捏起来的拳是代表沈空守寂,住在空里守住内心的寂静,这是涅槃的一个境界,但如果永远住在那里的话,进入涅槃的境界,那你这一生还有什麽意义呢?这是学佛法学了一半,并非究竟,我们学到空,空过来还要学有,那才能圆满菩提,悟空、不空两面的佛性,这样才是空、有两面都具足的圆满境界。
禅师曰:「便那麽,只是个无开口汉!」
五个手指头合起来就代表虚空一样的空,和尚你能举拳头,我为什麽不能举呢?禅师就抓到他的毛病,骂他说:「便那麽,只是个哑巴汉而已!」你就像哑巴一样,能说话但是就是不说话。
这也就是文邃禅师骂他的原因,你如果像这样的话,沉空住寂,跟一个哑巴没什麽两样的。所以证到第一阶段空後,指头从掌中收起来,那代表说我以前的分别心,贪、 、痴、慢、疑等种种毛病的心慢慢清净了,慢慢回到老家这里---空无的境界。那达到此境地後,就要再把掌打开来,打开是因为内心已清净,不再受一切境况所影响,已能定得住了。也可说色、声、香、味、触或是色、受、想、行、识等五阴可再开始运用它们。在修行的初阶段把五指捏回来,修到一个境界,悟到空了,证到解脱了,就要再把它打开,打开就代表心用。
如果你不会心用,光会把五个手指头捏起来的话,那不就像一个无开口汉假哑巴吗?到这里就是说,你悟到一个空境以後,就要开始再回返了,开始要依空起用,开始要利益一切众生,不然就跟哑巴有什麽不一样?
按语说:不能依空起用,利益群生,与哑巴汉何异之有!说到这里又想起上悟下本法师前曾感叹说,很多出家人都喜爱上那种空寂无碍的优雅出家生活,叫他们出来度众,他们都没有兴趣,或觉得众生难度,障碍重重,还是算了,求自我解脱就好了。但若依本公案,文邃禅师告诉我们,悟得空证者,当再学习纳有的修证来圆满菩提觉性,这是修行必然的次第。
( 87年5月27日 讲於 龙潭)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