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州仰山慧寂禅师曰:「汝来作甚麽?」
(缘起现象界,见参者来先发机锋始给予教言。)
光涌曰:「礼觐和尚。」
(礼当向禅师请安。)
禅师曰:「还见和尚麽?」
(见色便见心,汝见我否?)
光涌曰:「见!」
(心色两已见。)
禅师曰:「和尚何似驴?」
(和尚看起来是否像驴子?)
光涌曰:「某甲见和尚亦不似佛!」
(虽看起来不像驴,倒也看不出有「佛」的样子。)
禅师曰:「若不似佛,似个甚麽?」
(既无佛踪,倒底像什麽?)
光涌曰:「若有所似,与驴何别?」
(若无佛踪,就一定要说出像什麽,那与未见性者有何别哉?)
禅师大惊曰:「凡圣两忘,情尽体露。吾以此验人,二十年无决了者,子保任之。」
(凡圣一如,凡情圣意俱尽,真体显露,应保任之。)
禅师每指人曰:「此子肉身佛也。」
(彻底地觉悟,圣情融入现象界种种事相,圆满菩提,是谓活佛。)
(二)玄祥释解
1. 前言
中土禅宗初祖达摩尊者说要:「指直人心,见性成佛。」之後,又有很多修行人也常说:「要明心见性」。既然达摩祖师说要直指人心,可知人的心是有善恶的,是虚幻的,是不实的,都是因「无明」而起的。所以我们要「明心」,就要将此「无明」的心来修理,修到「无明」的心应缘中不随意起心法、烦恼法,这样可说是「心明」了。「心」既然是「明」了,应是可「见性」了。
那麽「见性」又是什麽现象?「成佛」又是成那个佛?很多人不明究里,常说这些话,但对於这些话都没有一真实的理解,却又常喜欢说写这些字句。也难怪大众等不能真实修行,就 有为文说法。若真能理解这些名辞的真实义,也就是肉身佛了。那不能理解又要如何来修、来做,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仰山慧寂禅师是从性用入门,灵佑禅师一直要导他能真正见性,「见性」者应是「无所见」,所谓「无所见」就是住境不生心(六、七意识不起相应),如此有性用,但无妄心起相应。如此行者见闻觉知历历,但从无见闻觉知想,此见闻觉知可超现实、超人世间,不局限於五根所能缘之尘境。
如此境界一到,就是觉悟到性无所性,法无所法,自性应缘而起诸法,法法随缘而生,但是属无常性,不即不离,则觉知历历而无住,古德谓此是「肉身佛」、「如如佛」。但其实这也 是大阿罗汉或菩萨八地者的境界,不能与果地佛如释迦牟尼佛等比。因此,此处的「佛」或谓「觉者」,只有解脱知见,尚无证空起神变的能力,智慧眼也不全具足,未能得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也没有诸果地佛的十八不共法,叁十二大士相、八十随好相、无忘失法、 住舍性、四无所畏,四无碍智等等,所以达摩祖师所说的「见性成佛」,也仅止於我、法二执灭的觉悟境界,永离烦恼的圣人而已。
2.释题
这个公案名为「凡圣两忘」,是在讲凡、圣两个境界都不去执着,证解脱的人是住在圣境之间,空性无碍,应缘而能无住。那凡境是世间一切的法,我们都随缘应缘起心法,如果住「凡」不去执着、强起分别,「圣」也把它给忘掉了,那这个就是圆满的觉悟,自性能觉知历历而无所住。
今天讲我、法二执灭的话,已悟到空性,若是永远住在空的圣境里,如果你不回凡的话,学佛法就学了一半,虽证得理无碍,但未达理事无碍,更未达事事无碍境界。
就像你跑到深山里面去修行,没有人干扰你,你说:我已自在解脱。那种解脱是不真实的,你要回到凡间来,面对周围之间的人、事、物一大堆,不管顺、逆、善、恶或是什麽境界,你都能够没有挂碍,我看是看了,听是听了,接触了一大堆因缘,但都能事事无碍。心中没有一个解脱的知见在,或者也没有一个凡夫的知见起,这样勉强可以说「凡圣两忘」。
所以修佛法修到最後,跟一般众生是没有两样,只是内心随缘应缘,但是没有挂碍而已。要这样做,那就做,做完了就算了。要那样做,也就做,做完也就过去了,这样你才能够真正的潇遥自在。修行第一阶段,你不能够或不喜欢去接触到别人或外境,把你的心扉关得死死的,这样保护任运,练就没有烦恼心,此可说是圣境。但如果你永远在圣境之间,不去凡间真正考验一下,就无法了解你心到底有没有真的看得开,这样 有圣境而无凡境,也就是住圣而无凡境的历练。
譬如说,今天有人来跟他讲了半天的话,等此人回去以後,他一直在想,想什麽?想刚才讲话的内容。若他的来到,摇动了我的心扉,这样就不对了,所以进一步的功夫,就是要修证到空的功夫,以後要再入世间回凡,去试试看是不是於人世间能够自在。何谓自在?住境不生心,有所觉知而无碍,这样可说是自在了。
3.语体文解
袁州仰山慧寂禅师曰:「汝来作甚麽?」有一天,仰山禅师看到光涌师来参,辟头就问说:「你来干甚麽?」按语说:缘起现象界,见参者来,先发机锋,始给予教言。这是一个契子,说一句话,看你回答什麽,再来依话中的禅机来跟你对话,以达教化之目的。
光涌曰:「礼觐和尚。」光涌师即回答说:我是来跟您请安、问候您、顶礼您!按语说:礼当向禅师请安。此话中已明示他非来参问, 是来问候和尚而已。既然只是来礼拜和尚,没有其他的事情,定是有些修证的功夫,仰山禅师就要考考他了。
仰山禅师就发问了:「还见和尚麽?」你说你来礼观和尚,那你有没有看到和尚我呢?按语说:见色便见心,汝见我否?
我等见性一看到色相,就生起识心来认知其相,这就是所谓的见色便见心。若以唯识学来说明,首先能见物相的是第八的阿赖耶识(本心)的现量,以其见性(见分)映照此物相後,於八识田中产生相分(影像);当此影像留存於心田中时,眼识再依托八识心田中的影像,产生眼识的见性,衍生色相生起所需的法性,再依次产生法相,此法相是依托八识中的影像而来,然後产生眼识自己的相分(影像),整个法缘的生起过程是这样的。
该注意的是行者要了知,此眼识所生之影像是依托八识相分而来,非直接用眼睛看到色相而得。若从禅修者闭眼而能见外境或他境的现象来说明,你就会确信眼根只是间接的功用,有它没它对见性是无碍的;若眼瞎者修烁见照明叁昧,诱发眼通时,可不依眼根照样可以看到世间事物或其他世界。另外要注意的是,眼识此时 会认知那是色相,至於是何种色相,若没有第六意识的分别心加入,就起不了认知物相的功能。
我们阿赖耶的体变现了五根,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等五根,都是依附在阿赖耶识上面。这个人是一色相,那唯识说叁性中有一依他起性,依这个色相因缘起见性,我们的眼根,若光有眼睛是没有用的,要有一个见性,依外在因缘起自性。这里是色相,所以跟色相有关系,也就是见性起自性。阿赖耶本身是一个现量,是一个真心的现量,所以它不用透过眼睛,也能在内心里面产生一个影像,有眼通的人是不必用眼睛的,眼睛坏了,照样可以用阿赖耶去映照这个相,天眼通或半头天眼就是这个样子。
祖师大德常常讲的见色便见心,当这个心生起的时候,就是已现那个相的时候,诸佛、菩萨对需要现相或现心时,现完了,就完了。我们凡夫对所现的心,接着会起烦恼,因为有第二念、第叁念、..,无数的念相续在那里想,所以这个就是烦恼。
光涌曰:「见
!」和尚问他:「你说你要来礼拜和尚,看到和尚了没?」光涌师当然答:「见!」所谓见色便见心,所以他会看到和尚这个人,有起第六意识强分别,当然是有见到人了。仰山禅师就进一步的逼问他说:「那和尚何似驴?」驴者似马,但耳朵比马小,马善长跑路,驴善於负重,较马耐劳。马与驴本是同属,两者交配成骡子,更能走远路,耐负重,但因是两者交配而成,故种基因不稳定,仅有一代而无後代。禅师问说:你说和尚我看起来有没有像驴呢?
以前苏东坡居士跟佛印禅师有一段公案,有一天苏东坡居士打坐与佛印禅师一同在打坐,他坐得非常好,他很得意的问佛印禅师说:「我这麽打坐,看起像什麽样子?」佛印禅师赞叹他说:「哦!你看起来像一尊佛!」苏东坡心生欢喜。然後佛印禅师反问他说:「那我这麽坐,你看我像什麽?」苏东坡很会作弄人,脑筋一想就说:「你看起来就像一堆牛粪。」牛的大便刚下来的比较大坨,而越後面的越小坨,这样看起来似有点像人打坐时的样子。佛印禅师一听也很欢喜,苏东坡居士说佛印禅师坐姿像一堆牛粪,他自己以为占到便宜,就沾沾自喜,佛印禅师没再理他。
苏东坡居士回去後,很高兴的就跟家人讲这段故事,结果家人就跟他说:「唉呀!你真的大错特错,你输了!」苏东坡居士说:「我怎麽输了呢?」他说:「因为佛印禅师他的内心有佛,所以世间万物,包括你在内,他看起来就像佛一样;而你的内心很脏,所以看到的东西会想成是牛粪。」苏东坡居士一听有道理,就很懊恼,自己境界还是差一截,不行也!这一段公案若与本公案比起来,就知道四人悟境的差别,佛印禅师心中还有佛,光涌师已悟透万相都能无住。
光涌曰:「某甲见和尚亦不似佛!」光涌就讲了:「我看和尚并不像一尊佛呀!」虽然不像驴,但我倒也看不出是有佛的样子。按语说:虽看起来不像驴,倒也看不出有「佛」的样子。圣人住境不生心,懒得去用心思意念观世间事。
禅师曰:「若不似佛,似个甚麽?」仰山禅师又说了:「不是像佛,那是像什麽?」按语说:既无佛踪,倒底像什麽?如果不像佛,那又会像什麽东西呢?禅师就是要逼着人用心思去想,无知者即会落於自己意境中,如此就心还有所住。
光涌就说了:「若有所似,与驴何别?」这句话代表光涌空掉一切相,在本体界一理平等,万相对他来说是一样的。所以他说如果要勉强说你看起来像什麽,那就着了相,一着相,佛跟驴有什麽不一样呢?有所像的话,那就随便你去想像,是佛是驴,还不是都一样。像刚刚苏东坡居士一样,说佛印禅师的坐姿一看就可以想像为一坨牛粪,如果有一个相随便你去想,什麽相都可以呀!那跟你刚刚讲的驴有什麽不同?所以,有所似就不像悟得空的样子。我们按语说:若无佛踪,就一定要说出像什麽,那与未见性者有何别哉?未真见性者常在追执一种相,见佛更是高兴。
禅师大惊曰:「凡圣两忘,情尽体露。吾以此验人,二十年无决了者,子保任之。」仰山禅师印证到这里,他非常的吃惊,这个光涌师是不得了!仰山禅师常常用这段话来考别人,大多执着一个佛相,或执着一世间相,若是执着空也不对。禅师先用世间相「驴」来诱惑他人,让他来执着世间相,有的人就被他骗了。「佛」跟「驴」一个是空,一个是有相,一个是佛性,一个是世间性,你不落於空,就会落於世间有相,不落於世间有相,你就住扎在圣境空里,总是有一个执着,像光涌师这两个境界都不落,这智慧是要有修证的人才有的。
仰山禅师大吃一惊的说:「凡圣两忘,情尽体露。」凡夫之驴相不执着,佛之圣者相也不黏,你的对境情见都没有了,真体显露出来了。可以从仰山禅师赞叹的这一句话,跟前面的问话,就可了解修行到什麽境界,就有什麽样子,凡不执着,圣更不执着。所以仰山禅师就说了:「吾以此验人,二十年来无决了者。」廿年来没有一个人考过关,只有你被考通过,不得了呀!
「子保任之」:你应该好好的保护任运,修证到情尽体露的境界,更能往上修证。按语说:凡圣一如,凡情圣意俱尽,真体显露,应保任之。凡圣一如,凡情尽,真体显露,应该保护这种不执着於佛境,也不执着於凡情,这样的话就超越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所有相都不执着。
仰山禅师看到人就说:「此子肉身佛也。」禅师见人常对人说:光涌师是肉身佛,就是现在所谓的活佛。光涌师他是真正悟道的人,所以彻底的觉悟了,圣情融入现象界,种种事相不去用心,圆满菩提自性,住境不生心,这样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活佛。
(86年3月24日讲於龙潭)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