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讲解网

如何对待爱情、婚姻、性

发布时间:2024-09-06 01:03:48作者:心经讲解网
如何对待爱情、婚姻、性

如何对待爱情、婚姻、性

1、守持不邪淫戒,防止婚前性行为
持戒的目的和作用,在于维护自己与他人的身心清净。
佛教不邪淫戒的内容,除了不与非配偶发生不正当的性行为,另外,还可延伸至年轻人,则是不应发生婚前性行为。面对情欲观点纷陈的社会,佛教提倡不邪淫戒,恰好可为红尘男女提供一条遵循的道德依归。
在高喊情欲自主的世代,若能守持不邪淫戒,能从根本上维护人的身心健康,以及家庭安定和睦,进而造就清净家庭、无诤社会。
婚前性行为,这早已是现代社会司空见惯的事,很多年轻人都是如此,甚至学佛青年也难以避免!但是,一时放纵,后患无穷;据研究统计:婚前有性行为的夫妻,离婚率大大高于守贞夫妻。这倒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始乱终弃。”
观看每天的社会新闻,因为第三者、外遇问题导致自伤伤人、身败名裂的事件层出不穷。近年标榜一晌贪欢的“一夜情”、“一夜性”等看似你情我愿,但这种道德伦理逐渐模糊的两性关系,也正快速侵蚀着现代男女对性爱、婚姻的价值观。
婚前性行为不管出自何因,都会导致多方面严重后果,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种种不幸,所以在大多数民族和国家中,婚前性行为是不为社会舆论、宗教、伦理观念和法律所允许的。避免婚前性行为,不仅是法律和道德的要求,也是青年日后建立稳固家庭,使婚姻美满幸福的需要。

婚前性关系的危害及后果,主要有七条:
(1)、婚前性关系容易使男女两人在结婚前分手。有些女孩为了怕失去心爱的男孩才勉强献出自己的肉体,结果常常适得其反。
(2)、许多男人不愿娶一个跟别人发生过性关系的女孩。尽管不少男人平时作风开放,但是到了结婚的时候,他们却不肯要一个“旧货”。
(3)、有婚前性行为的女孩,婚后的性生活常常比较不满意。婚前没有性经验的女性,婚后生活相对比较美满。理由之一,是有婚前性行为的妻子常会比较过去,因美化往事而生烦恼。总之,婚前性关系次数越多,婚后的生活越不快乐。
(4)、发生婚前性关系的女孩,离婚率较高。婚姻生活不快乐,是离婚的重要原因之一。
(5)、在婚前发生过性行为的女孩,婚后容易对丈夫不忠实,容易发生婚姻外性关系。据统计,她们红杏出墙的机会,是婚前没有性经验的妻子的两倍。
(6)、在婚前发生性关系,可能会使少女嫁给不合适的人。“性能够使你盲目”——某些少女也许相信她已找到真正的爱,事实上使她和男友结合在一起的力量,是性而不是爱。
(7)、婚前性行为如果使女人意外地怀孕,假若多次人工流产,有可能使子宫穿孔破裂,引起大出血,危及生命

。而因婚前性行为而感染上的性病,有可能会传染给配偶或子女。
另外,婚前性关系对未来婚姻也有影响:它破坏了婚姻的神圣性,使洞房花烛夜形同虚设,新婚大喜失去应有的甜蜜。同时,一旦失去童贞,会在心灵上留下鲜明的印象,因而在与配偶拿来与从前的性伙伴作比较,难以与自己选择的终生伴侣建立亲密关系。
婚前性行为对社会的影响:由于婚前性行为没有法律保证,使某些别有用心的人认为有机可乘,如有的女性以性关系诈骗对方钱财,男方人财两空产生报复杀人念头;或女方失去贞操后,采取报复手段伤害对方;还有女方轻易委身于人后,欲作新的选择,遭到男方的纠缠、威胁等等。
因此,佛教徒应以身作则,化导世风,杜绝婚前性行为。

2、性与婚姻
性是婚姻的重要基石,是婚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年人结婚后,便自然有了正常的性生活。性生活既属于人类的自然本性,也是人类自身繁衍的需要。适当的、有规律的性生活,是普通人必不可少的。
在婚姻中,性应该发生在适当的场合下。性不应被不健康地压抑,也不应该被病态地夸大。对于性的渴望,就如同其它情感般,应该规律化。虽然对大多数的夫妻而言,性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但是我们必须明了:性不是一个人快乐与否的首要因素。另一方面,有些人有着丰富的性生活却仍然不快乐,生活中常遇见一些大款级的中年人,结婚离婚数次,拥有N个性伴侣,但仍感叹未找到“真爱”。
真正的爱并非肉欲,而是一种契合的心灵状态。
性并非只是肉体上的满足,而是永久伴侣关系的基石。历经时间的磨练,爱和尊敬显而易见是亲密关系的基础。夫妻应该尽力培养贞节和忠诚等永恒的美德,这些美德会增进夫妻间的亲密程度。没有人能够免于因果循环的宇宙法则。社会成员间的和谐和个人成长,在于承认这些基础法则,而不是让自己屈服于动物的兽欲,为我们所爱的人带来痛楚。
由于自重、尊严、惭愧心等人类特质在现今社会中,日渐腐蚀殆尽。故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乃是增进夫妻和睦幸福的关键。

3、防止婚外情
(1)、于己忠贞、与人慈悲。
不耽溺于感官享受,由于淫欲绝非个人行为,而是关系到与他人的情欲纠缠,彼此爱怨情仇也由此产生。
修行,即是为断除任何感官欲乐带来贪着、爱恋的烦恼;而制戒、守戒,则帮助尚在凡夫阶段,却意向佛道、归趣身心清净的欲界众生,从心规范身口意三业,根本拔除烦恼造作之因。因此,戒律被喻为佛门子弟的防腐剂、预防针。
虽说爱欲乃生死根本,离了爱欲即阻断了生死流转的漫漫长河,但是回归现实生活,除了出家人必须禁欲修梵行外,对在家居士则是以不邪淫戒为依止,期以个人节欲、少欲知足、知足常乐,来维护家庭和乐、夫妻和睦。
在这看似节制的行为中,其实正展现出戒律的积极精神,是出于一份对人对己的慈悲心。从佛教强调“护生”角度解析,遵守不邪淫戒亦即将“护念配偶(众生)”的心念化为忠贞的行为,也就是慈悲的展现。
“忠贞”的精神原是建立、维护婚姻的基石,但是当为满足一己身心的欣喜,任意把此一观念拋诸脑后,不由自主跌入看似快乐,实际却布满各种痛苦荆棘的情欲陷阱,终将无法自拔。
台湾曾有一部名为《出轨》的电影,剧中栩栩如生刻画女主角在情欲与婚姻摆荡纠结,最后竟酿成丈夫失手杀害第三者的故事,使得外遇问题引起广泛讨论。“出轨让亲密变成恐惧的总和”,一位影评家串用两部片名的撰述,成为当时的名言。
根据2002年台北市观音协会松山妇女中心公布“九○年代婚姻外遇现况调查报告”,推估全省约有四十六万的家庭,正处于婚姻外遇的风暴中。在面临离婚率居高不下,外遇问题首当其冲的情况下,圣严法师于每一届法鼓山所举办的佛化婚礼,总一再叮咛提醒新人共同持守不邪淫戒,重视自己许下的婚姻承诺。
站在法律的立场,存在婚姻关系以外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有可能会触及妨害家庭等罪责,即使如此仍有许多人甘冒不讳。
从佛教观点来看,须从“心”下手根除欲念,才是正本清源的方法。《四十二章经》第二十九章记述,有出家比丘人因受淫欲所苦,竟拿锯斧欲自断生殖器官,却被佛陀斥责“该断的不断”,此“该断”所指便是内心的情欲。
要想完全根除欲望的念头,或许不容易做到,但试着从转变心念做起,经典中也都提供具体的方法——例如视老者为母、长者为姐、少者为妹、幼者为子,以礼相敬。或者运用禅修方法,将对他人的注意转而对己起心动念的观照,以理性化解、削弱欲念的影响。
《法句经.法喜品》指出,人的私欲多半根源于色欲,若不看轻色欲乃至放下色欲,贪心与私欲将如影随形。
提倡“心灵环保”的圣严法师经常强调“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无止尽的私欲是自找烦恼、自讨苦吃的开始,能够节制过多的欲望,自然能使身心安顿。
《八大人觉经》:“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就是最好的明训。个人身心情绪能稳定,便是为家业奠基了良好的基础,为下一代立下榜样。

(2)、建立正常情感生活
从不邪淫的定义来说,虽建立于已婚对象,对一般未婚男女同样受惠。现代社会年轻人,在重视感官刺激以求欲乐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展开似是而非的情感探索,加上网络的发达,更让新世代的情爱观,呈现复杂多元的倾向。
曾有位作家以“轻、薄、短、少”四字,生动地描述时下年轻人情感交往的现况,即:“爱情质量轻、贞节观念淡薄、爱情维系时间短、交往禁忌少”,因为“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
不久前,英美几所大学校园有学生发起回归纯朴本性,倡导贞节观念的运动,拒绝随波逐流的感情生活,他们的行动获得赞赏,同学纷纷加入表示支持。“慎重选择自己感情方式,才是真正自信的表现。”
在这高喊情欲自主的世代,倘能回归不邪淫戒的制戒精神,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理性思惟,以及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慈悲精神,就能抽丝剥茧,看清情欲的本质,让真心作主,享受身心的健康安全,进而造就清净家庭、无诤社会。

4、性的升华。
现代人过于依赖、坚持一种观念,认为性是骚动的原因之一,今日的性观念却是过于推崇和怂动,因此阻碍了性价值观的进展与升华。
大众传播媒体特别强调了生命中色欲的一面,使人类受到各方面的性冲击而变得不健康。于是,有人以性为生活重心,忽视了其它重要的责任;追求感官享受、性欲刺激,成为“新新人类”的所好。
对一般人而言,性是必需的,但过分强调与夸大,则是不必要的;因为人具有众生(动物)性、人性、佛性;人潜在的追求至善欲求,能使人从爱欲中超脱。精神素养愈高,愈能摆脱对性欲的执着与迷恋,如印度的甘地。
甘地(1869~1948),印度民族独立之父,被尊为“伟大的灵魂”,一八八六年,曾渡海赴英国攻读法律专业,归国后执律师业。其毕生以抵抗不公正、侵略、民族歧视及恢复人性为最高理想。为此,先后入狱十余次,并以绝食抗议而获得英国政府之让步,最后终获全胜。甘地不但受印度全国民众之崇敬,亦备受世界仁人志士的推崇,
甘地的根本思想:为把握真理、不流血(无伤害)、保持身心之纯洁,严以律己,以正当手段使其理想得以实现。
甘地曾于1906年立下了夫妻终生“禁欲”的誓言,当时仅37岁,实践证明,他始终奉行不渝。甘地毕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非暴力社会活动及精神灵修生活中去,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被世人尊为“圣雄甘地”,至今也被印度国人视为圣人转世、菩萨再来。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