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佛时,尝读《普门品》,当读到其中两句:“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之时,心中不觉升起一丝疑意:一个人遭受王难囚禁,照通常情况定是做了错事,危害到了社会,违犯了王法,才会落得此种下场,按照常理,理当受此刑罚,顺乎天理,得乎人心啊,可是此人为什么却能够在一念“念彼观音力”之下,当下便“刀寻段段坏,释然得解脱”呢?观世音纵然大慈大悲,但也总不致是非莫辩、善恶不分地滥赦凶恶吧?他的大智大慧、无碍神通哪去了呢?当时心中疑云重重,很不能理解,但毕竟经文昭然目前,不敢有疑,且历代感应中确有这样的事情真实发生,心中于是久久悬而未决。
后来,随着学佛日久,特别是深入学习净土法门之后,渐渐颇能消除从前的疑问了。
世间果真有真实的善人、真实的恶人吗?或说果真有不变的善人、不变的恶人吗?没有!世界是无常的,人心也是无常的,人心即如瀑流,刹那不停,念念迁灭,时清时浊,时净时染,所外现也为时善时恶、或罪或福。不必说生命在轮回中可以一世为善,一世从恶;即便于一个人的一世生命中,都有大善人转恶,大恶人转善之实据。然而灵魂虽变异升降不息,作善升天享福,为恶入于地狱,确终有不变之物,即不可泯灭之清净佛性,众生无明妄见生死、是非善恶,可佛菩萨眼中却始终见一切人圆满无缺之佛性,确知一切人毕竟成佛,乃至在此人举刀杀人之时,越货放火之顷,佛性始终如“衣里明珠”,不曾失去半毫。
众生佛性既不泯,毕竟当成佛,而愈是苦恼的人,愈需要佛法,也愈是其翻恶为善、信修佛法的佳机,固然,佛法不坏世间法,然而世间毕竟是不圆满的,充满了二元对立、矛盾与缺憾,本身也需要佛法超越世俗性的一面。于是观音菩萨乃“发大清净愿”:一切众生,无论善恶罪福、时处境缘,举凡一切危难恐怖、无量苦逼之时,念其名字,必蒙其现身迎救。经文云“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这种如海潮般微妙清净的救度的声音,实在远远胜过世间所有的声音,是世间所没有的声音。
菩萨以此大愿为因,积劫修功累德,所谓“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因圆果感,于是便成就了“能救世间苦,无刹不现身”的观世音菩萨。进而法界中就有了《普门品》中一幕幕惊心动魄,感彻肺腑的情景: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
究而论之,所举之众生遭受“推落火坑,漂流巨海,为人推堕……”等等,一定是宿业感召,也即一定是前所做恶,今业障现前,也可知此人必定宿为恶人,观音菩萨专为其发愿,也可谓是“恶人正机”了,其实与前“遭王难苦”者本质并无不同。
类似的一幕,其实也生动地发生在佛讲的另一部经典——《观无量寿经》中,如下品下生云:
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
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
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这段经文说得更清楚:此人临命终时为什么众苦来逼,狱火来迎?因为其生前“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但由其念佛的缘故——“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本应堕落地狱、受苦无穷之人,却因念佛而瞬间往生极乐世界成佛,这实在比念观音菩萨名号脱一时之险千倍万倍地更加具有戏剧性,当然也万倍亿倍地更容易让人怀疑其真实性,故而古来就有大德种种怀疑,说此往生不是真的当下往生成佛,而是结下得度远缘,需要恒沙劫里世世积累善根,最终才能得到解脱,这便是史上有名的“别时意趣”之论。
但是善导大师却在《观经四帖疏》中对此一一破斥之,显明称名当下即有愿有行,行愿具足,定当得生。更有古今不计其数的往生实录,重复不断地证明罪人往生净土的真实无谬。
值得注意的是,佛在此段经文中称说“如此愚人”,佛并没有说“如此罪人”或“如此恶人”,盖佛心自知,罪人因愚而罪,恶人亦因愚而恶,非罪人天生即罪、恶人天生即为恶,这一“愚”字,最极限度地显示了佛的大慈大悲与深彻智慧,众生善恶差别相背后之佛性是平等的。众生因愚而妄造恶业,在佛眼中实如稚童因无知而犯错;世间父母尚不以之深究苛责稚童之过错,佛又如何会按照世间道德规则嫌恨抛弃世人?相反,“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佛对罪苦的众生倒是会更加地怜悯济拔。如同父母育有几子,对于身弱病多之子却是格外呵护照顾。
又,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云:众生造业,实依止颠倒见生,而十念称名,乃依实相法生,一虚一实,不以为比。譬如千岁暗室,光若暂至,即便明朗,暗岂得言,在室千岁,而不去耶?
光来暗自去,名号的光明自然能驱除众生无始劫愚闇中所妄造千般恶业。黑暗怎么能向光明说:我在暗宅里面呆了一千年,你才来一下,凭什么让我离开?
名号为实,业障为虚,一实能破万虚,如山色云天在水中之倒影本虚,表相却皆一如真实,然而只需一颗石子丢下水中,自然纹起影碎,乃至消失,由其体虚故。一个看似五逆十恶的众生,其五逆十恶只是水中倒影,称名如石头投水,当下众生善恶罪福之相碎消无影,恢复其本有佛性,庄严往生净土。
观世音菩萨与阿弥陀佛是“真观清净观”,他们所观唯在众生不泯之佛性;世间人却往往“假观染污观”,带着浓厚的凡夫情识染见,强烈的分别念中只看到众生表面之善恶、罪福。
以凡夫情见,作善必得善报,为恶定得恶报,如此方为正常之因果,自然之因果,可接受之因果;对于一个人违犯王法却一念观音之下释然解脱,五逆十恶之人十念念佛、往生净土,便判之为不通情理、违反因果、不符因果。这是站在凡夫局隘思维境界中得出的结论,若站在佛的立场上冷静思量,就很容易理解,佛眼中无善恶之人,无罪福之人,只有愚痴之人,都是可怜悯者,都需要佛之救度。
况此种事实非但没有违反因果律,恰是自然因果律之作用。观音菩萨发愿为因,果上有不可思议循声救苦之力;众生(无论善恶)于苦难中念观音为因,速得观音救苦救难为果。阿弥陀佛因地有愿:十方众生(无论善恶)称其名号,临终时必来接引往生净土;众生念佛为因,终而得弥陀来迎之果。因果昭然目前,翕然贴合,何有丝毫舛谬?
一个鸡蛋从桌上滚落,正将触地碎坏之际,忽有人以敏捷之手瞬间接住,保其不碎;又如人重病将死,经过医护人员之全力抢救,终而活了下来——世间人每日惯见此等事,绝不云其违背因果,佛菩萨见众生受苦、轮回、堕地狱而“立摄而行”、勇猛救度之,反视为违背因果之事,有是理乎?
众生皆属有情,而情属惑,属障,往往法界的真相被凡夫情见所掩盖,如眼生云翳,如叶覆泰山。尤其对于净土法门,这一“唯佛与佛乃能究竟”的无上法门,若不肯尽弃凡情,仰依祖师,唯望佛愿,恐要开口便讹,动笔辄错了。
一切众生,念佛往生,往生成佛,这一再自然不过之因果法则,却被认定为违反因果,此间凡夫情见之“情”,细细推究之,或许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者,囿于人类之短浅狭隘知见,唯以符于人类世间法则之道德规则绳之准之,不察佛菩萨超越世间之平等大慈。佛法在世间,佛法却也超世间,佛法若无其不共之超越之处,与别善法,有何不同?
二者,以众生造恶为重,以所念名号为轻。不知道所念名号背后有佛菩萨兆载永劫之修行功德,外相上只是轻轻嚅动口唇,可是却当下善根福德因缘具足,佛力全体展现。佛来救我们,不过人救落水之虫蚁;在我们看来很难的事情,在佛眼中其实是小事一桩。又,造恶固重,却属虚妄;念佛似轻,却是实相现前,虚难碍实,实可破虚。如前所述,此不赘言。
三者,拘于小乘自力修行观念,对大乘法中佛菩萨救度神力之真实广大,认之不清,信之不及。
其实“救度”一词,充斥于大乘诸经之中,《华严经》中云:“我为救度一切众生发菩提心。”又云:“我当于彼地狱、畜生、阎罗王等险难之处,以身为质,救赎一切恶道众生,令得解脱。”《法华经》中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而今此处,多诸患难,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若他力救度果是虚设,地藏菩萨之“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岂非空话?观世音菩萨之“循声救苦”岂非诳言?法藏菩萨“度尽阿鼻苦众生”岂非浪语?
四者,唯恐佛法与基督教上帝创世论同。两者外在事相上确有类似之处,本质原理却大相迳庭。佛教救度的原理本质还依缘起论,菩萨发大愿为因,果上成为救度众生临终来迎之佛;法藏菩萨成为阿弥陀佛那一刹那,宇宙间便自然在客观上产生一条规律、法则——若有众生念佛名号,临终自然得遂往生净土。此种现象,直同水落堕下,火起向上一般自然。其与上帝之创世论截然不同,后者乃是人格化的神,有拣选子民、掌控命运的权柄。
五者,下意识中,认定自己是贤善之人;智慧不及我,持戒不如我,发心不比我,一切皆不及我之人,凭什么也和我一样往生?做得如我一般贤善的人往生净土,才是符合因果法则,否则便是违反因果,若想往生,此路不通。这其实是一种傲慢心在作怪,并且很没有慈悲心,没有设身处地为众生着想的心。在生死巨壑面前,人和人究竟能差多少?大部分人只能跳过一米的坑,有人能跳一米五,便自以为很了不起,不知道生死的坑实不知一百五十米、一千五百米。生死面前,大家可谓都是难兄难弟,都需要弥陀平等的救度。
六者,下意识中,唯恐人们仰仗他力,赖佛救度,不修三福,不持禁戒等等,云有坏乱佛法之虞。其实深体佛心、深深领受佛之救度之人,心中唯存无尽感恩,念念思报佛恩,如同体会父母慈爱极恩之孝子,心心唯在报恩行孝,绝不忍反行父母不喜之事,念佛人又如何会行佛不喜之事,故意为恶?反之,真念佛人必会倾尽身心主动积极地努力行持佛法,收束身心以自严,广弘佛法以利他,佛恩浩广无极,碎身难报故。
以上皆是凡夫执情作怪,以可思可议的世间法来论不可思议佛法。佛经中“不可思议”一词是出现的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所谓不可思议,即意味着其不可以凡夫境界思,不可以凡夫境界议,佛法是超越世间的,也正是其超越性才使得我们这样的轮回苦恼众生有了希望啊!
众生不可以局隘的世法来论超越的佛法,尤其不可以世间凡夫观念衡量最具超越性的净土法门,若强为之,恐怕要“自失误他,为害兹甚”了!
古德云:“一句弥陀法中王,无边妙义广含藏;十念往生成正觉,不在世间论短长。”诚哉斯言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