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讲解网

宽运法师:欲生彼国 当修净业

发布时间:2024-11-10 01:02:56作者:心经讲解网
宽运法师:欲生彼国 当修净业

──宽运法师佛七开示

每次见到大家我都感到很欢喜;即使冒着风雨,大家都前来参与;你们无论是从香港来,或是从国内来,都让我非常的感动,所以自己也不敢懈怠,同时很想和大家一起分享念佛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共修、一起进步,这样才不致辜负大家来到西方寺的努力。

大家要知道,释迦佛曾告诉我们,他说法四十九年,却实在未曾说过一法;为什么呢?佛所讲的一切,都是因应众生的机而说,其中并无实法可执。概括而言,佛教所讲的,主要不外乎两个问题;一是宇宙的问题;一是人生的问题;宇宙的生成变灭,不过是成、住、坏、空的周而复始;世界乃依成劫、住劫、坏劫与空劫等四期,无穷地循环不息。在住、坏二劫中,分别有三种灾出现,即大三灾和小三灾;其中,有情出现于住劫之一定期;至坏劫之终末期,世界全遭破坏,最后宇宙亦不复存在。所谓人生,也就不外乎生、老、病、死;若要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达到了生脱死的境界,就必须透过种种的修行法门,来自我超越;我们唯有超越自我、放下自我才能与佛相应。中午过堂的时候,我跟大家讲了「三轮体空」;这个「空」就是教我们不要执着;我们布施不要执着,我们念佛也不要执着。大家可能会问:「如果不执着,我们就不念佛了。」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如果我们能超越自我,就能放下、自在、安乐;如果我们下定决心要到极乐世界去学习;有了这种愿心、这种精神,便会成为学佛的源头活水,使我们充满动力;若再配合信、愿、行,就能达到真正出离的地步。

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

因此,我们佛七的目的,其实主要只有一个,就是在七天里面指导大家,如何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可能有人又问:「我念佛念了这么久,为什么还不能念到一心不乱呢?」事实上,要念到一心不乱,谈何容易啊!我们经常说:「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念念清净,即是念念解脱,念念能自己作主;试问在座各位,包括我自己在内,有几个人能自己作主呢?所谓作主,即来去自如,想什么时候来就来;想什么时候走就走。我们都做不到。所以我们便要时时用功,刻刻练习,累积资粮;一心一意,一字一字的念,如是功夫慢慢便能纯熟;纯熟就能有感应;有感应就能道交,就能与阿弥陀佛打成一片,这就是我们念佛的目的。大家务必要紧记。

相信今天大家来到西方寺,就是为了一心一意地念佛,我为大家讲这么多的公案、理论,目的为什么呢?无非是鼓励大家,增加大家念佛的信心。我一说再说的道理,无非都是释迦佛亲口所讲,所以大家不要疑惑。净土宗有五经一论,前两次佛七已跟大家讲了《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上一次佛七又跟大家讲了断除五欲的方法;由于世俗人所追求的就是五欲的快乐,而五欲是生死的根本,是轮回的业因,因此我们想了生脱死,来生不受轮回之苦,便要修种种善业、做种种的功德。

《观无量寿经》中阿阇世王的故事

我们今天想讲一讲从《观无量寿经》所引发出的「未生怨」的问题;而从「未生怨」中,让我们了解「九品」、「三辈」、「三福」;了解极乐世界及往生彼国的种种修行方法。

我们很多人都非常熟识《观无量寿经》,特别是来到西方寺,我们的大雄宝殿内墙上,有一组七宝镶嵌壁画,是全世界最大的《观无量寿经》(以下简称《观经》)经变,将《观经》的内容,用图画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藉之增加我们的求生极乐世界的信心。《观经》所讲的内容,主要是说古印度摩揭陀国的国主频婆娑罗王,被亲生儿子阿阇世王子所软禁,欲篡夺王位的经过,及佛陀应王后韦提希夫人所请,示现西方极乐净土,并说修三福、十六观为往生法的一部经典。阿阇世王,意译「未生怨王」、「法逆王」。「未生怨」,也就是我今天要讲的故事。

1.提婆达多挑拨阿阇世王子杀父害母

我们都知道,提婆达多是佛的唐兄弟,他一直想夺佛位、取而代之做教主,由于佛陀及弟子们的不同意,他竟出佛身血,并挑拨阿阇世王子来害佛并破坏僧团。由于受了提婆达多的教唆,阿阇世王子便将父亲频婆娑罗王软禁在七重囚室,严禁群臣,不得接近;企图将父亲饿死,自己早日登上王位。由于韦提希夫人爱夫深切,于是将面粉与酥蜜搅和起来,涂在自己洗净了的身上,又将葡萄汁灌进璎珞的孔中,秘密地带入囚室给频婆娑罗王食用。大王吃了面、喝了果汁,于是恭敬合掌,遥拜耆阇崛山的释迦世尊,并请求说:「世尊啊!你的弟子大目犍连是我们的好朋友,愿世尊慈悲,派目连到这里来,给我授八斋戒。」山上的世尊知道了,就如愿派遣了目连尊者到来王宫,每天替王亲授八关斋。世尊同时又派遣了富楼那尊者,特别为王说法。

三七日后,阿阇世王子以为父亲已经死去,于是便查问守门的侍从,侍从将王后偷送食物的经过说出,阿阇世王子非常的愤怒,突然拿起剑来,要杀死母亲,当时有两位大臣月光及耆婆,看见这种情况,便劝阻他说:「据《吠陀论》中记载,自从世界开始到现在,有种种恶王,想早日登上王位而杀父的,有一万八千人。但还没有听过,无道杀害母亲的事情。大王如果犯上杀母之罪,对剎帝力族人来说是一种耻辱,我们连听了都不忍心。这就与旃陀罗一样下贱,如果你不听我们规劝,就不适宜留在这个国家当国王。」因为这个缘故,阿阇世王子便忏悔舍剑,停止杀害母亲。但是却吩咐宫内的官员,把母亲关闭在深宫之中,不得让她出来。

2.韦提希夫人向佛祷告

韦提希夫人,被幽禁之后,愁忧憔悴,痛不欲生,遥向耆阇崛山,向佛祈祷,得到了佛陀的感应。为什么佛和频婆娑罗王及韦提希夫人会有感应呢?因为他们之间,以往有过特殊的经历;其中的因缘,让我们在下面一起来分享。

刚才提到韦提希夫人,悲泣如雨,遥向世尊祷告,希望世尊派目犍连、阿难尊者前来相见,加以慰问。当时佛在耆阇崛山,遥知韦提希夫人的心念,于是派遣目犍连及阿难尊者,从空中来,自己亦实时在山上消失,出现在夫人的宫里。韦提希夫人礼拜之后,举起头来,竟然看见世尊就在前面,于是连忙将身上的璎珞除下,五体投地,哭泣着对世尊说:「世尊啊!我宿世做了什么罪,生下这样忤逆的恶子呢?世尊又是什么因缘,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呢?请世尊告诉我没有忧恼的地方,我想往生到那里去,我实在不想再在这阎浮提的五浊恶世中生活下去了。希望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现在我五体投地向释尊求哀忏悔,世尊啊!世界的光明啊!请你让我观看清净果报之处,我希望能到那里去。」

欲生彼国.当修净业(下)

──宽运法师佛七开示

(接11月12日文)

3.欲生彼国.当修三福

释尊听到夫人恳切的请求,从眉间白毫放出金色的光明,普照十方无量世界,再把光明收归头顶,化成须弥山一样的金台,其中现出了净妙的十方诸佛国土,有七宝合成的国土,有纯莲华国,也有像自在天宫一样的国土,也有如同水晶镜一样的国土。所有国土,都呈现在光中,无数佛国庄严,鲜明异常,显得就像韦提希能够用手摸到一样。韦提希夫人非常高兴地向世尊说:「世尊啊

!世尊!这些佛国都很清净,充满了光明,我很想往生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身边。我要怎样才能往生呢?唯愿世尊教我往生净土的业因。这是我今生唯一的愿望。」

于是世尊为她解说往生净土的净因:「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什么是净业三福呢?净业三福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的净业正因,是三世诸佛成佛的根本。三福,即(一)世福,又作世善。即顺应世间一切道德,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戒福,又作戒善。为佛出世所定之戒法,包括人、天、声闻、菩萨所受持之三归、五戒乃至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等。(三)行福,又作行善。为凡夫起大乘心,自行化他所具之善根,即发大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经典、劝进行者、发愿往生净土。此三福是我们学佛的根本。由于今天要讲的内容特别多,所以「三福」的内容就不详述,待有机会时再详细讨论。

4.修「十六观」法

在《观经》里面佛陀又为韦提希夫人说了「十六观」;「十六观」即(一)日想观,又作日观、日想。正坐西向,谛观于日,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开目闭目皆令明了。(二)水想观,又作水观、水想。初见西方一切皆是大水,再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三)地想观,又作地观、琉璃地观、地想。观想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一一宝各有五百色光等。(四)宝树观,又作树观、树想。观极乐国土有七重行树,七宝花叶无不具足,一一花叶作异宝色,又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五)宝池观,又作八功德水想、池观。观想极乐有八功德水,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花,摩尼水流注其间演妙法。又有百宝色之鸟,常赞念佛、念法、念僧。(六)宝楼观,作此观想即刻成就以上五种观法,故又作总观。亦作总观想、总想观。观想其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其中无量诸天作伎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不鼓自鸣。(七)华座观,又作华座想。观佛及二菩萨所坐之华座。(八)像观,又作像想观、佛菩萨像观、像想。观想一阎浮檀金色佛像坐彼花上,又观音、势至二菩萨像侍于其左右,各放金光。(九)真身观,又作佛观、佛身观、徧观一切色身想。观想无量寿佛之真身;作此想即可见一切诸佛。(十)观音观,又作观世音观、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想。观想弥陀胁士中之观世音菩萨。(十一)势至观,又作大势至观、观大势至色身想。观想另一胁士大势至菩萨。(十二)普观,又作自往生观、普往生观、普观想。观自生于极乐,于莲花中结跏趺坐。莲花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乃至佛菩萨满虚空。(十三)杂想观,又作杂观、杂明佛菩萨观、杂观想。观丈六佛像在池水上,或现大身满虚空。即杂观真佛、化佛、大身、小身等。(十四)上辈观,又作上品生观、上辈生想。往生净土者依其因,而有上、中、下三辈,三辈复分上、中、下三品,总为九品。上辈观即观上辈徒众自发三心、修慈心不杀行等、临终蒙圣众迎接,及往生后得种种胜益之相。(十五)中辈观,又作中品生观、中辈生想。即观中辈徒众受持五戒八戒、修孝养父母之行等,及感得圣众迎接而往生等相。(十六)下辈观,又作下品生观、下辈生想。即观下辈徒众虽造作恶业,然临终遇善知识,而知称念弥陀名号,因之得以往生,及蒙种种胜益之相。

5.三辈九品

我们都知道,念佛可分为持名念佛、观想念佛、观相念佛、实相念佛,以十六观念佛就是观想念佛。另外,所谓「三辈九品」又是什么意思呢?「三辈」是指《观经》所说往生弥陀净土之上辈、中辈、下辈三类众生。(一)上辈,乃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之众生。发菩提心即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因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上辈之中又分为上、中、下三品。(二)中辈,乃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绘燃灯、散花烧香、愿生彼国之众生。专念很重要,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一心就能专,也就是以至诚心来念无量寿佛。中辈也有上、中、下三品。(三)下辈,乃发菩提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愿生其国之众生。下辈也有上、中、下三品。三辈合成九品。所谓「忆佛念佛,当来必定成佛」,我们一定要专忆,不能像经典里所说的:「一人专忆,一人专忘」,如此便会越离越远。昔法藏比丘四十八愿之十八愿谓:「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众生一念到十念,都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但首要条件必须是「愿生彼国」,发愿求生极乐世界;净土有三辈九品,我们要往生哪一辈哪一品呢?自己有没有把握呢?我们衡量一下自己的念佛功夫便知道了。因为这不是我说的,而是释迦佛说的;是释迦佛在《观经》里面所说的。

5.未生怨的故事

上面所说的就是《观经》的大意。接下来所讲的才是「未生怨」的故事。《观经》是佛陀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所说的经典,为什么要在这里说呢?因为佛陀在世的时候,祂经常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及舍卫国祗园精舍里面讲经说法,因为这两个精舍与佛陀有特别的因缘。大家都知道竹林精舍又称迦兰陀竹园、竹园伽蓝,乃中印度摩揭陀国最早之佛教寺院,与舍卫城之祇园精舍并称为佛教最早之两大精舍。竹林精舍为迦兰陀长者所奉献的竹林,由频婆娑罗王建造伽蓝而成。因此缘故,佛陀与频婆娑罗王有一段特别的因缘。所以后来频婆娑罗王与佛特别容易感应。

频婆婆罗王在当国王之前,曾立了五个誓愿:(一)在年少之时必得王位;(二)得王位之后要佛陀出现于世,即有佛住世;(三)佛陀出现于世之时,愿诚心供养;希望自己能亲自供养佛陀。(四)愿我成事之后,佛为我说法。(五)若佛为我说法,愿我闻法之后,定不会谤毁于佛,且能依法、依教奉行。此五个誓愿,说明了频婆婆罗王早就发愿要供养佛、要事奉佛,要佛为他开示,而且要依教奉行,这是他和佛之间的因缘。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明天继续讲频婆娑罗王与释尊之间的关系,频婆娑罗王与韦提希夫人均归依释尊,深信佛法。在释尊证道之前,王曾祈请释尊于得道后,先至王舍城受其供养,释尊默许。他曾想把王位奉献于释迦佛,释迦佛并不接受。后释尊证得佛果,即先至王舍城说法,王便于迦兰陀建竹林精舍,供佛弟子止住,供养僧伽,护持佛教,成为最初的佛教外护。

今天所讲的是希望大家能了解三辈、九品、十六观、三福,而且还要知道一切都是有因缘的,我们今天能够在一起念佛,自有宿世的因缘,有了这个因缘,我们也应该像频婆婆罗王一样,发大愿:「我到西方寺念佛,我一定要成佛,我要供养佛,我要供养这里的法师。」等等,这就是信,我们念佛人要信、愿、行具足,才能有所成就,因此我们首先要深信不移,经上说:「佛在世,我沈沦。」现在是未法时期,佛已离世久远,虽然我们没有值佛出世,但是仍能听经闻法,这也是我们的福德因缘。因此,我们要好好珍惜此因缘,让我们好好来念佛。这就是我今天为大家讲法的目的。阿弥陀佛。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