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能造业,心也能转变业;业是由心造的,业也能随心转变。心不能转变业,就被业缚住;业不随心转变,就能缚住心。心为什么能转变业?因为心与道相契合,心与佛相契合,就能转变业。业为什么能缚住心?因为心依随常情,任随运势摆布,就被业缚住了。一切现前的境界,一切未来的果报,都只是业力所感应,只是心所变现。因为只是业力所感应,过去境界来报应,都有定数,因为业能缚住心;因为只是心所变现,过去境界来报应,都没有定数,因为心能转变业。如果人正当在业能缚住心、过去境界来报应并有定数的时候,而忽然发起广大的心,真修实行,心与佛相契合,心与道相契合,那么心就能转变业,过去的境界来报应,就定而不定了。再说心能转变业,过去的境界来报应并没有定数的时候,而大心忽然退失,实行有亏缺,那么业就能缚住心,过去的境界来报应,就不定而定了。那么业是以往造下的,这也无可奈何,有幸的是发不发心,那机缘却在我掌握中,造业转业,不由别人掌控。比如我们现今就发心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或者观想依报正报的庄严;或者持佛名号,念念相续不断。观想和念佛到极至,那么心与佛相契合,合了又合,合到极至,那么心就能转变业。而过去的娑婆境界,转为极乐境界;胎狱(坐胎如坐牢)的果报,转为莲花胞胎,便是极乐莲邦的自在人了。如果正在这时,那心或者偶然失掉觉照;或者忽然生出退悔,不与佛相契合,那么业能缚住心,而过去的境界仍旧不变,果报依然,还是娑婆忍土的苦众生啊。然而我辈有志出离、求生净土的人,能不惶恐而警醒、奋起而发心吗?
净土法门中,以发愿为第一,凡是有愿的,最终必能满愿。如郁头蓝弗,修习“非非想定”在水边林下,每当修定将成时,就多被鱼鸟惊扰前功尽弃,因此发恶愿说:“我他日修成后,要作飞貍,进入林中吃鸟,进入水中吃鱼。”后来非想定修成,先生到天上,寿命八万大劫。天福果报享尽寿终后,就堕落为飞貍,进入林中水下去吃鱼鸟,这是恶愿啊。与本性相违背,尚且有大效用,八万劫后还能满愿,何况契合本性的善愿呢?《神僧传》记载一僧人在石佛像前,玩笑地发愿说:“如果今生不能解脱生死,愿来生作威武大臣。”后来果然作了大将军。这是开玩笑发的愿啊,尚且能实现,何况真诚发的愿呢?《神僧传》还记载一僧人,广博通达各种经论,但是所到之处没有机遇发挥,于是叹息不止。傍边一僧人说:“你学佛法,难道没听说‘未成佛果,先结人缘’吗?你虽然懂佛法,没有因缘怎么行?”那僧说:“我就这样终老了吗?”傍僧说:“我代你做吧。”问那僧有什么积蓄?回答说:“没有别的,只有一块衣料罢了。”傍僧说:“这也足够了。”就变卖衣料再买食物,引那僧到一片深林,禽鸟昆虫很多的地方,放置食物在地上。然后教那僧发愿,嘱咐说:“你二十年后,才可以开始讲法。”那僧听从嘱咐,到二十年后才开始讲法,来受教化的多是少年人,原来都是吃过他食物的禽鸟昆虫啊。这个愿力是不可思议了,还能以他人的愿,摄取那虫鸟,脱离异类而转入人道,难道自己的愿不能自度吗?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使自己成佛,而我所发的愿,正符合佛摄取众生的愿,这就直接因为发愿,便可以往生,更何况佛有不可思议的大慈大悲呢?如宋朝的莹珂,酒肉不戒的人,后来读《往生传》,每读一传,就赞叹一次,于是不吃不喝念佛。到第七天,感应佛来现身安慰他说:“你的阳寿还有十年,应当好好念佛,我十年后来接你。”莹珂说:“娑婆世界浊恶,容易失掉正念,我愿早日生到净土,奉事各位圣人。”佛说:“你的意志如此,我三天后来接你。”三天后果然往生。又有怀玉禅师,精修净业,有一天见到佛菩萨遍满虚空中,有一人拿着银台进来。怀玉心想:“我一生精进,志愿是金台,如今怎么不对。”银台就消失了。怀玉更加精进,二十一天后,又见佛菩萨遍满虚空。先前拿银台的人换了金台到来,怀玉于是平静而逝。刘遗民,依靠东林寺,结社念佛。有一天正想念佛,见佛现身,刘心想:“能得如来的手抚摩我的头吗?”佛就用手抚摩他的头。又想:“能得如来的衣服覆盖我的身体吗?”佛就用衣服覆盖他的身体。呜呼!佛对于众生,没有什么不满足,真可以说是大慈悲的父母了。想要快速往生就快速往生;想要金台就换金台;想要手抚摩头就抚摩头;想要衣服覆盖身体就覆盖身体。佛既然慈悲一切众生,难道唯独不慈悲我吗?佛既然满足一切众生的愿,难道唯独不满足我的愿吗?大慈悲心,没有挑选分别,哪有这个理?所以真的能发愿,那信就在其中,信愿既然真实,念佛行不求发起而自然发起。所以信愿行三种资粮,唯有一愿字说尽了。世上最可以珍重的,莫过于精神;世上最可以爱惜的,莫过于光阴。一念清净,就是佛界的缘起;一念染污,就是九界生起的因。只要动一念,就是十界的种子,可以不珍重吗?“是日已过。命亦随减。”(普贤菩萨警众偈中的两句)一寸时光,就是一寸命光,可以不爱惜吗?如果知道精神的可珍重,就不随便乱用,那么念念执持佛名,光阴不虚度,就时时刻刻熏修净业
。倘若放弃佛名而另修三乘的圣人行,也是乱用精神;也是千钧之力的弓弩,为了鼷鼠而发射,何况是六道生死的业呢?倘若放弃净业而另取方便教的小果,也是虚度光阴,也是用如意宝珠,去换取一件衣服一顿饭食,何况是取得人道天道不究竟的果呢?这样的珍重,这样的爱惜,那就心念专一而佛容易感应到;行持勤奋而净业容易精进。果然真的生到净土,亲见阿弥陀佛,时常得到开示,当面听到慈音,妙悟自心,深入证到法界。延续一念变为长劫;促使长劫变为一念。念与劫都圆融,得大自在,难道不是自受那珍重爱惜的报应吗?至于见道而后修道,修道而后证道,这是所有圣人相同的路子,千古不变的定论啊。然而见道哪里是容易说的呢?如果按教乘(禅宗以外的教派)来说,必须大开圆解(相当名字即佛);如果依禅宗来说,必须直透重关(大概伏住烦恼)。然后才能谈得上修道,否则就是盲修瞎练,不免撞墻碰壁,堕坑落沟了。唯有净土一门却不一样,“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阿弥陀经)只要发愿念佛,就能往生。这就是佛心佛眼,亲知亲见的境界,不是那三乘贤圣,能够知见啊。只要深信佛的话,依佛语而发愿持名,就是以佛的知见为自己的知见,不必另求开悟啊。其它法门修道,必须悟后依法修习,摄住心而入定,因禅定而发起智慧,因智慧而断除迷惑。那发起的智慧有优劣不同,断除的迷惑有深浅不同,然后才可以论到退与不退。唯有这净土门中,只要凭信愿的心,专念佛号,念到一心不乱,净业就大功告成,这一世决定往生净土,一旦往生,便是永不退转。再说其它法门修道,先必须忏悔自己现在的业障,如果现业不忏悔,就会障碍修道,那就进修没路了。修净业的人,是带业往生,不须忏悔现业,因为至心念佛一声,能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再说其它法门修道,必须断除烦恼,如果见思烦恼分毫没有断尽,就分段生死没有完,不能出离凡圣同居国土。唯有修净业,是横向出离三界,虽然没有断烦恼,也可以从这个凡圣同居国土,往生到那个凡圣同居国土;一生到那国土,生死的根苗就永远断除了。生到那国土后,就常常见佛,时时刻刻听闻佛法;衣食居住,自然而然就有;水鸟树林,都在说法;同居土中,横见上三净土(常寂光、实报无障碍、方便有余);所有上等善人俱会一处,圆证三种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只需一生便补佛位。那么净土这一法门,最初就省了开悟见性,末后也不要等到发起智慧。不是必须忏悔业障,不用断烦恼,极其简要,极其快捷,至于证入的成果,极其广大,极其究竟。学者应当细心体会而认真选择,不要一时贡高我慢,失掉这殊胜的最大利益啊。
有一穷人远远地,望见有一串钱,就要去拾取,近前却是蛇啊,于是瞪眼立在傍边。又有一人来,见到的是一串钱就拾走了,那钱不是蛇啊。而看成蛇,只是业力感应,是唯心所现啊。钱变蛇,固然是业力感应唯心变现,而蛇变钱,就不是业力感应唯心变现吗?钱变蛇,是一人的别业妄见啊;蛇变钱,是多人的共同妄见啊。一人的妄见,那妄见容易知道;多人的妄见,那妄见难以知道。用易知去推测难知,难知也容易知道了。那么蛇固然是蛇,钱也是蛇啊。以此类推,内在根身,外在的境界,从一方到十方,以及四大部洲,三千大千世界,都是这钱变蛇啊。只是唯心的蛇变现出来,便能咬人;唯心的钱变现出来,便能享用。不是说唯心,便没有外境,并且娑婆世界的秽苦,极乐世界的净乐,都是唯心变现。唯心的秽苦变现出来,就遭大逼迫;唯心的净乐变现出来,就得大受用。既然秽苦净乐都是唯心变现,为什么不舍弃唯心的秽苦,去取唯心的净乐,而要久经长劫,甘愿受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的交替煎熬呢?
我们在生死关头,只有两种力。一种是心绪多端,偏往重处坠落,这是心力啊;另一种是如人欠债,强势的先来牵,这是业力啊。业力最大,心力尤其大,因为业没有自性,完全依赖心。心能造业,心能转业,所以心力是以重为根本,业力是以强为根本,才能牵去转生。如果以重心而修净业,净业就强,心重业强,只有趋向西方,那么他日报身终寿命尽,一定往生西方净土,不会转生别处了。如大树大墻,平常向西方歪斜,有一天要倒,决不会向别处倒啊。什么是重心?我辈修习净业,信的可贵在深度,愿的可贵在迫切。因为深信切愿,一切邪说不能动摇;一切境缘不能改变。比如正在修净业时,倘若达磨大师,忽然出现在面前,并且说:“我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法,你只要舍弃念佛,我就把这禅法传授给你。”那么只是应当向祖师行礼,说:“我先前已经接受释迦如来念佛法门,发愿受持,终身不变。祖师虽然有深妙的禅道,但我不敢违背自己本来的誓愿啊。”或者纵然是释迦如来,忽然现身,说:“我先前说的念佛法门,不过一时方便罢了。如今更有殊胜的法门,超过念佛法门。你应当放下念佛,我就为你说殊胜有法。”那么也只可以向佛磕头表白说:“我先前禀受世尊的净业法门,发愿一口气还在,决不更改。如来虽然有殊胜的法,但我不敢违背自己本来的誓愿啊。”虽然佛祖现身,尚且不改信愿,何况魔王外道,虚妄邪说,哪里能够动摇迷惑呢?能这样的信,那信可算是甚深了。就像赤热的铁轮,旋转在头顶上,不因为这样的苦,退失往生的愿;就像轮王的胜妙五欲(色声香味触)现前,也不因为这样的乐,退失往生的愿。这逆顺反差到极至,尚且不改所愿,何况世间小小的逆顺境界,岂能改变呢?能这样的愿,那愿可算是迫切了。深信切愿,就是重心,因而修净业,净业必强。因为心重就容易纯;因为业强就容易熟。极乐净业如果成熟,娑婆世界污染的缘便尽了,果然污染的缘已尽,那么临终时,虽然想轮回境界再现面前,也不可能。果然净土的业已熟,那么临终时,虽然想弥陀净土不现面前,也不可能。然而这个信愿,根本要点在操练有素,临近时刻自然不会误入歧途。如古大德要临命终时,六欲天的童子依次来接引,都不去,唯有专心等待佛。后来佛出现,才说:“佛来了。”于是合掌而逝。至于要临命终时,四大(地水火风指身体)分离,这是什么时候啊?六欲天的童子,依次接引,这是什么境界啊?假如平常信愿不到十分坚固,遇到这样的时候,面对这样的境界,还能强作主宰吗?如古大德真可谓是千古修净业的榜样了。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