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西法师:《佛说盂兰盆经》(三)-3
修善先修孝慈。所以佛劝导[比丘、比丘尼],这是出家人;[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这是指在家人。无论是出家还是在家,无论富贵贫贱,每一个人都有生身父母。生养的重恩不能不报,上报四重恩,第一个要报父母深恩,要修孝慈。
这个「孝」是专对父母而言,「慈」是将孝心扩展对一切父母。《弟子规》讲的「事诸父,如事父」,这叫「慈」。佛弟子假如不能修孝慈,就不是真佛弟子,蕅益大师讲「不但非佛弟子,亦复非人类也」,连人都谈不上了。
做人起码要有仁义礼智信五常,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儒家讲的五常跟佛家讲的五戒是相应的,不杀生叫「仁」;不偷盗叫「义」;不邪淫叫「礼」;不饮酒叫「智」,不妄语叫「信」。这是做人的资格,假如五戒、五常、八德做不到,就没有人格。
我们继续看蕅益大师的注解:「皆应先为者,不必父母去世,然后为之。」
经文上讲[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修这个法供。「先为」,就是现在就要做,不必父母去世之后,才修盂兰盆法供。
换句话说,我们现在就要供养佛法僧三宝,而且念念都要做。
念念不离三宝,念念如教修行,这是真正的供养。我们专念西方极乐世界三宝,西方极乐世界三宝即是自性三宝,如此念念修法供,必定能使现在父母、过去父母得到拔苦与乐之益。
「佛欢喜日者,如来应世,本为度生,今自恣日,众僧如法相教相谏,辗转相成,能令正法久住;又檀越得因此修供作福,广行孝慈,畅佛本怀,故名佛欢喜日也。」
七月十五为什么称为佛欢喜日?
第一层意思:
佛应化在世间,目的只有一个,度化众生,令众生成佛。七月十五这天是僧自恣日,提升修行人自己的境界,提升整个僧团的素质,这样能令正法久住,这是佛最欢喜的。
第二层意思:[檀越],这是讲施主。在这一天供养十方众僧,修供作福,功德最大。而修供的目的是广行孝慈,修供和孝慈都是令佛欢喜的,佛度众生也不外乎令众生修圆满的孝道,落实佛门的至孝就是圆满成佛,这是畅佛本怀,最开心的,所以这天佛最舒畅,称为「佛欢喜日」。这一天修供,令佛欢喜,众僧欢喜,皆大欢喜。
底下一节经文是「教发愿」。
丁二、教发愿
这是如来教大众要发愿,以愿来导行。
请看经文:
[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
蕅益大师说「一切行门,愿为前导。」愿是行门的前导。就像世间人讲做人先立志,有志向才能朝着目标精进。修出世道也不例外,立愿为先。
现在的父母,愿他们[寿命百年无病],得到健康长寿,而且没有[一切苦恼忧患],就是身心都得到幸福快乐,健康又长寿,以往七世的父母,都[离饿鬼苦,生人天中]。
蕅益大师讲:「既修胜供,须以胜愿期之,自得存亡均利。」
修盂兰盆法供是殊胜的供养,加上以胜愿来期许,愿行合一,这个功德能使存亡获利。「存」是指现在父母,「亡」是过去生生世世的父母。
「充七世以及尘劫,是在修愿行者,自拓其心量也。」举出七世父母,由七世父母引申到尘劫的父母,这些父
母是不是都能得到真正的福乐,全在修愿行的人是不是能够拓开心量,心量愈大,功德愈大。你的心量大得连十法界都不能容纳你,那就突破十法界。
继续看第三小科:
丁三、教常作
常常要做法供。
[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佛教我们年年要修盂兰盆法供,救度自己的父母眷属。实在讲应该是天天做、时时做。不是说只在形式上去做。形式上年年做,而实际上是念念忆念三宝、忆念父母,于念念中常修孝慈的意思。
所以蕅益大师注解说:「念念常忆父母等,正是教修孝慈。」
这是佛教我们法供的真正目的,在于修孝慈。如果只是形式上参加一个庄严的法会,搞得热热闹闹,而孝慈之心并没有增长,这个法会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法会是形式,以形式来启发内容,以事相启发心性。
「孝慈之道,正是观心。若不心观,为法供者,徒存空想,纵令昼夜悲号,究竟何益?」
孝慈之道最重要的是「观心」,心里要起观照。[常忆父母]是观心;[施佛及僧,以报父母]是观心。
如果不起观照,修法供也就是个形式罢了,心里都是妄念,哪有生起孝慈之心呢?这叫「徒存空想」,只是打妄想而已,这样就不会有那样强大的超度效果。纵然从早哭到晚上,悲伤号叫,仍然没有办法达到超度的效果。
盂兰盆法会,尽管一年只有一次,但要知道,平时你念念不离三宝,就是念念中常忆父母,因为三宝即是父母,这就是常修孝慈。
「若漠然忘念,则非佛弟子,忤逆不孝。」如果我们忘记忆念父母三宝,其他的妄想夹杂进来,那就不是佛弟子,就是忤逆不孝。所以我们念阿弥陀佛,真正起大孝慈心,念念不移,就是《楞严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讲到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才是真佛弟子,真佛弟子将来必然成佛。
底下又说:「年年七月十五等,教修事供,不得执理废事。」
佛教我们每年七月十五都修盂兰盆法供,这是在事上修。这虽然是事相,虽然是形式,但还要去做,不能够执理废事。
道理明白,事上不肯真修,叫「执理废事」。譬如说有一类人,他说万法皆空,一切的事相都是虚幻的,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就可以了,说的很玄妙,摇头晃脑,看起来象高人,结果一观察,他说万法皆空就是啥都不干,不参禅,不念佛,每天除了高谈阔论就是吃饭睡觉。因为万法皆空了。吃饭也是万法之一,就那个没空,天天都吃饭。
要知道「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事上真修,就真有殊胜的果报。即使你不明白理,但是事上修了,执事废理,还是一样得利益,因为事里头含有理,何必在事之外去找一个什么理
?莲池大师讲:「执事废理九品有分,不虚入品之功。」执理废事的人,把理和事对立起来,以为事外还有理,所以要理,不要事,理和事弄成对立,不是圆融不二的,就没有真实的利益了。
真正明理的,不会荒废事,一定是在事上精进努力的去修习。
底下又说:「又不得一年修供之后,遂谓父母已度,不复更修。须知父母恩重无极,须是念念观理,年年举事。未度脱者,令得度脱;已度脱者,令增胜乐,方名孝子,始是报恩。」
佛教我们年年七月十五都要修,不是只修一年。不是说父母已经离开恶道,就不修了,因为父母恩重无极,所以我们要念念报恩,念念报恩就是念念观理。从理上讲,父母、三宝不二,所以念念念佛,念念不离三宝,这是真报恩人。
在事相上,年年举事,每一年七月十五还是要修盂兰盆供,理事都要去做。
「未度脱者,令得度脱」,一次度不了,第二次得度,第二次度不了,第三次也得度,最终一定能够度脱父母。
已度脱的,令他得增胜乐。即使是在天上,天有二十八层天,一层层往上增胜,愈来愈殊胜。天道相比四圣法界来讲,四圣法界又是增胜,声闻、缘觉、相对一真法界的法身大士来讲,法身大士又增胜,佛更增胜。
所以度脱是无尽的,一直要将父母度到成佛而后已,这叫做孝子。这是大孝,至孝,这才叫报恩。
要度父母,也要度自己,自度和度他是不二的,这个法门是自他不二的大乘圆教。我和一切生中的父母同证菩提,孝道才叫圆满。
底下第四小科是「劝受持」。
丁四、劝受持
请看经文:
[若一切佛弟子,应当奉持是法。]
蕅益大师解释说:「信受名奉,专念名持。即是双劝,修于事理二供也。」
[应当奉持是法],什么叫奉?能信、能受名「奉」。「专念」是持。这里的专念,通指专念三宝、常忆父母,不是只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才念,平时就应当念念不移。在净土法门来说,专指念阿弥陀佛。专持名号就是报恩,就是行大孝。
[一切佛弟子]都要修这种事理二供。事上要去修,年年七月十五,这是一个标志的日子,特别提醒我们要修孝慈之心,要念三宝,平时在事上也是念念不移。理上修,能观照,明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底下又说:「应当者,诫勖之辞。若不奉持,非佛弟子。」[应当]叫诫勖(XU)之辞,[诫]是劝诫,[勖]是勉励,
劝勉我们一定要这么做,不这么做就不是佛弟子。依教奉行,是真佛弟子,依教奉行,就是持戒。
这部经,宗密大师把它也判作律藏里的经典,它既属于经藏,又属于律藏。从律来讲,这是必须要遵依的佛的教诫,如果不依照佛的教诫去做就是犯戒。这本经又是经又是律。
最后我们看最后一科经文:
丙三、奉行
请看经文:
[时目连比丘、四辈弟子,欢喜奉行。]
佛已经把这个法门宣说圆满。听经的大众,以目连比丘为代表,[四辈弟子],这是代表其他大众,都能[欢喜奉行]。
蕅益大师解释:「四辈即四众。」哪四众?
「一发起众,二当机众,三影响众,四结缘众」。
这四个解释非常的好。一般解释四众弟子是讲在家二众、出家二众。但是蕅益大师在这里讲的意思更为独特,他讲的第一众是「发起众」,本经是谁发起的?是目犍连尊者发起的,当然也包括目犍连尊者的母亲,由于她堕到饿鬼道里面受这种苦,使目犍连尊者发心要救她,但是救不了,才启请佛讲这个法门,帮助他母亲超生,这是发起众。那实在讲,不仅是目犍连尊者,我们一切欲修孝慈的人都是发起,我们是暗暗的发,目犍连尊者是显明的发,他是我们的代表。
第二个叫「当机众」。[当机]就是这个法门所契合根机的这一类众生,谁能够依此法门得利益,谁就是当机众。目犍连尊者也是当机众的代表,我们能依教奉行,听到佛讲这个法门,照着去做,以孝慈为宗,常念阿弥陀佛,净念相继,若能做到这些,我们都是当机众。
第三是「影响众」。是指已经成就了的圣贤人,阿罗汉乃至菩萨,当时这个法会当中,这些已经成就了的圣贤人来听,做影响,使得法会更为庄严。
我们也要善学,怎么帮助别人学佛?你也做一个影响众。譬如说有法师来讲法,你就坐在第一排,坐得笔直,专注的听,给大家做个好样子,这就是影响众。虽然这个法门你都懂了,但是你还是要做出一个榜样出来,带动大家共同来修学。当然,听经之后更要去做好榜样,本经是教孝慈,你回家作一个大孝子,作一个真正有慈心的人,慈悲帮助一切众生,你就是为众生做好榜样。
第四「结缘众」。结缘众就是未必能够现在于本经得到利益,但是他听了这个法门,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就结了缘了,将来这个种子成熟,他也能成就,但是成就是在将来,不是现在。
到此,这一部《佛说盂兰盆经》就讲解圆满,不使父母在恶道中多待一天,圆满的时候,现在生的,过去生的全都脱离苦轮。当然我们还要设盂兰盆法供,乃至平时念念不离阿弥陀佛,这是对本经的依教奉行。
大众请合掌,我们以此讲经的功德和启发大众孝慈之心的功德,回向现在乃至过去生生世世的父母,都得到究竟的离苦得乐,往生净土。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