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位居士说我是一名大学生,9岁就皈依佛门,现在念英语本科。我想问一下,为什么还会在学习中有很多杂念与烦恼呢?学习一直还不错,但有时会有轻生的念头,希望法师给予指点,应该怎样把佛的理念与学习结合起来,我一定会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以后回报佛恩,请给予指点。
九岁就皈依佛门说明你善根还是非常深厚的。在学佛、日常生活学习中,有杂念烦恼是正常的,因为我们都是凡夫,关键是我们如何来看待这些杂念和烦恼。
杂念、烦恼本身也是我们真如佛性变现出来的,就像冰和水的关系。冰全体就是水,所以烦恼的本性就是常寂光;妄念当体即空,所以不要去注意它,能够咬住这句佛号,自然就可以转化烦恼。
由于烦恼的念头很重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这都是很不好的一种心理状态。佛告诉我们,我们来到人间,有这宝贵的人身,是多生多劫都难以遇到的一次机缘。作为人苦乐参半,最适合修行。佛陀也是示现以比丘身证得佛果。
我们也要用这来之不易的人身来修行,解决轮回问题
。轻生是解决不了烦恼、痛苦的,轻生将会给你带来更痛苦的未来。怎么把佛的理念跟自己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呢?佛的理念有个关键点要把住:诸法的空性。要了解到一切杂念、烦恼、我们每天遇到的人和事,都是梦幻泡影,不要执着。
但是在这样的“空”里面,有不空的一面,就是“妙有”。《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们凡夫,虽作空性观,但初心做不到无念无相,故须将心安住一净境。而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依正庄严之功德,全都凝聚结晶为“南无阿弥陀佛”这万德六字洪名。净业行人持念佛号的因心之光与阿弥陀佛果觉之光,交融互摄,便具有强大的调适身心的功能。古往今来,念佛治愈疾病,尤其是“心因性”障碍的事例,不胜枚举。
我们要有慈悲心,服务大众,服务他人。空性能够使我们破除我执、法执,打开我们的心量。
心量广大并具有慈悲心,生活就会有目标感,就会有欢喜感。这样去学你的专业,乃至于学更多的东西都会驾轻就熟,这样就会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就能够报答佛恩、报答父母的恩、报答祖国的恩德。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