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悟法师
芸芸众生无量无边,而众生相也千差万别,因此面对众生的诸相时,如果我们能用宽阔的气度,远大的眼光来看待,以虚心和仁厚的心来对待所有的人,就容易广结善缘,累积福慧。你用什么方法待人,别人也就会用同样的方法来待你。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就是因果理则的有力说明。本来,如果想要过得安康和乐,人与人之间就应该互相提携增上,这在儒家方面谓之一仁爱一 ,在佛法上谓之「慈悲一 。佛陀教导我们应视年长者即是我父母兄姊,年轻於我者即是我弟妹子女。能如此看待周遭一切人,就能够破除亲疏分别心,也就是在生活中实践佛法。
一位真诚的学佛者,理应参透「今生人见欢喜者,前世人见欢喜故』的因果道理,待人应保持谦和、恳挚、尊敬为宜,且带几分笑容,容易化解人我的对立。记得有位作家说:「欣赏每一张脸孔时,我的心情都是虔诚而充满爱,只因为我深信人与人的见面,实在是一种难得的缘份。假使我们在每一个照面中都能露出微笑,这个世界一定更温暖、更可爱
另外,人生在世,若要发挥生命的无限价值,就应利他;因而佛弟子具有出世的修持外,还应同时要确切把握佛教的入世精神,也就是菩萨上求下化的使命,才能福慧双修乃至圆满,庄严自己的同时,也要庄严别人。因为一切众生的生命和自己的生命,都是同样的尊贵,所以对於一切有情,要以慈悲喜舍的胸怀来对待,能抱着无我的心情为大众服务。若能如此修持观照,则人我的对立渐减,自我的执着会渐轻乃至入於自在解脱的境地。因此,所有的佛弟子应在降伏自心的烦恼时,不忘扩充自己对於一切有情的悲悯,让净化自心与和乐人群得到统一,达到人间的和乐善生。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