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度在家菩萨戒会得戒和尚开示
(一)
「戒为世间大明灯,能消无始长夜暗。」各位知识,大众发心到中台禅寺来受菩萨大戒,是一个最胜福田,是一个最大的功德。戒会中,传授三皈五戒、八关斋戒、在家菩萨戒,一次都能够圆满,可以说是一个整体的戒行,是一个最大的福报。
佛法有八万四千个法门,每一个法门都是用来对治我们的烦恼──见惑、思惑、无明惑,所以「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从过去到现在,凡夫众生的种种烦恼、种种妄想、种种颠倒,没有停止过,不是善就是恶,善恶夹杂,所以,始终在六道轮回当中受苦受难。大众由于过去的出世善根成熟了,现在重新开始来用功修行,所以,要继续发菩提心,修无上道。
佛法有八万四千个法门,要把每一个法门都修好,是不容易的事情。法门虽多,戒为根本。戒条记载得非常清楚,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做到了,就是福报、就是功德、就是解脱。所以,《佛遗教经》云:「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正顺」,即正顺菩提心、正顺佛性、正顺无上菩提。每做到一条戒,就解脱一个烦恼,就得到一个清净的功德。因此,戒,是「正顺解脱之本」。
大家发心来受戒,要了解戒是根本。人人都有佛性,不但人有佛性,一切众生、蠢动含灵都有佛性。例如,家中养狗,你回到家了,它马上摇摇尾巴,这就是它的佛性。觉悟了,就是佛性;没有觉悟,这念心在迷惑当中、在烦恼当中,那就是众生性。虽然是众生性,里面也有佛性。
每一个人都有自我,总是想要突显自己,这就是我执。一般人注重外表,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讲究化妆、讲究穿着、讲究打扮,目的是什么?就是要使他人知道,这就是我执。不但人有我执,三界当中一切众生都有我执。例如,到动物园去看孔雀,它马上开屏炫耀自己,就是希望大家关注。
佛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虽然都有佛性,但是没有办法现前。菩萨是「觉有情」,今天诸位来受菩萨戒,就是「觉悟的有情」。「有情」是什么呢?「情」,就是情识、情感。每一个人都有夫妻之情、儿女之情、朋友之情、师生之情、乡里之情、男女之情……由于「情」太多,所以「情关难过」。有这么多的关卡在我们的心当中,不得自在、不得清净。所以,我们要修行,把心沉淀下来,把情慢慢化掉。
每个人心当中都有功德天与黑暗天,也就是佛性和众生性。在儒家来说,一个是天理,一个是人欲。天理,即是所谓的天地良心。第二个是物质世界,即是人欲。一般人都有我执,所以天理不现前,始终在迷惑、颠倒当中。儒家说:「克念则圣,罔念则狂。」「克念」,保留好的念头,克制坏的念头。所谓「存天理,去人欲」,时时刻刻克服心中的烦恼,这是儒家的修行方法。
佛法更进一步说明,众生皆有佛性。释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大彻大悟,说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自证得。」众生之所以为众生,一个是妄想,一个是执着。妄想,每天想东想西,患得患失。执着,有我执、法执。因此,佛说八万四千个法门,都是用来息妄想,破我执、法执。要想懂得八万四千法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用持戒的方法,快刀斩乱麻,对治妄想,破除执着。
戒,就等于国家的法律、家庭的伦理。遵守国家的法律,就是好的国民。好国民是以法律为标准,佛法则是以戒为根本。修行学佛的目的,在于超凡入圣,为贤为圣。然而,贤、圣有种种不同,就是以戒为标准。一般人说「做人要有分际」,什么叫作「分际」?「分」,就是我们的本分;「际」,就是一个界线、一个标准。做人有做人的本分,这个本分是以什么为标准,不容易判断。佛法,则是以戒为标准,以假观善、真空善、中道第一义善为标准。
所谓「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每个人都有佛性。持戒圆满了,就有戒德;不持戒,就没有戒德。受持五戒,就有二十五位护法善神护持;受了三皈依,就有三十六位护法善神护持。没有受三皈、五戒,就没有这些功德。因此,佛法与世间法仍然有一些差别。但是,佛法不离世间法,一切贤圣都是在我们这个世间成就的。
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就了解我们在这个世间是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这一生,做多少算多少。过去的因是现在的果,现在的因是未来的果,三世因果丝毫不假,有前前,就有后后。受了三皈,再受五戒,三皈的功德就合并到五戒当中;受了五戒,又受八关斋戒,五戒的功德又容纳到八关斋戒当中;受了八关斋戒,又受了菩萨戒,前面的功德统统容纳到菩萨戒当中。
就如同读书,上了国小,幼稚园的品德和智慧,都容纳到国小;升上国中,国小的品德和智慧又容纳到国中;国中以后读高中,国中的品德、智慧又容纳到高中;进了大学,国小、国中、高中的品德、智慧,统统容纳到大学。所以,要累积我们的智慧、累积我们的功德、累积我们的福报,过去一切的点点滴滴,都功不唐捐。
明白这个道理了,就了解持戒不是枯燥的,是最实在的。佛法以戒为根本,儒家则以礼为根本,用礼来规范我们的身、口、意。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个道理听起来似乎很古板,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好像是一种约束,其实,这就是做人的分际。如果每个人都遵守分际,家庭、社会就很和谐、很有次序。家庭有家庭的伦理,学校有学校的伦理,社会有社会的伦理,政治有政治的伦理,宗教有宗教的伦理,这就是戒。戒的范围非常广泛,是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
为什么要受戒?一般人都很粗心,「心猿意马」,心打妄想;「心直口快」,口容易讲错话;身很随便,犯了过失还不知道。现在我们了解了,就要规范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哪些念头该起,哪些念头不该起?戒律虽然很多,重点是:律心无过,律口无失,律身无犯。律心无过,时时刻刻检讨,心当中有没有过失。律口无失,要慎言,不要失言;不要随便乱讲话,讲出来的话不要有后遗症。律身无犯,戒律就是一种规范,规范我们的身体不要造杀盗淫。因此,戒律是做人的根本,超凡入圣的基石,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菩提大道。
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英雄不论出身低」,建高楼大厦必须要先把地基打好,假使地基打不好,上面建的高楼都会倒塌。九二一大地震中,很多房屋都震垮了,研究发现,就是因为地基没有打好。所以,现在政府规定建筑房屋必须使用筏式基础,下面的钢筋水泥至少要挖二米深,这样一来,就能抗震、抗风。戒律,就是筏式基础,以戒为根本,什么风都没有办法吹动,什么地震都震不坏。人在社会上有很多境界风──称、讥、毁、誉、利、衰、苦、乐。苏东坡说「八风吹不动」,要达到「八风吹不动」的境界,就是要有筏式基础。未来想要超凡入圣,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现在就要持戒清净,戒是根本。明白这些道理以后,我们持戒就很有价值、很有意义,不会觉得枯燥,也不会烦恼。
(二)
依持戒的粗细,有九品之分──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依发心的大小,来论定品类。所以,同样是听佛法,同样是修行,同样是持戒,每个人的功德果报都不一样。受了戒,先要了解这些道理。
以不杀生戒为例,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为什么不杀生?因为一切众生都是我过去和现在的亲眷;第二,一切众生都有生命;第三,一切众生都是未来诸佛。我们要度众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要慈心广大。既然如此,为什么还去杀害众生呢?不但不杀害众生,进一步,还要不吃众生肉。古人说,钱债可以欠,命债不能欠,一命偿一命。所以,杀生是一个最大的过失,不杀生是最重的一条戒。
戒,有止持、作持。所有的戒统统归纳起来,就是开、遮、持、犯四个道理。受了戒,必须了解开遮持犯。什么是开遮?开,哪些戒可以开缘。遮,哪些戒必须遮止,不能开缘?什么是止持?什么是作持?该止的不止,你去做了,就是犯,这就是止持戒,例如:不杀生、不偷盗,就是止持。该做的不做,就是犯,这就是作持戒。例如,孝顺父母、恭敬师长,看到他人生病了,我们不舍一个众生,要去关心,这就是作持;你不去关心,没有大慈悲心,就犯了这条戒了。所以,一个是消极的,一个是积极的。持戒是非常有意义的。
佛法的戒律和法律非常相近。现在的法律最重要的就是问犯罪的动机在哪里?或是过失?或是预谋?有预谋,罪就很重。杀害父母、杀害直系血亲,罪就很重。戒律也是如此,有杀因、杀缘、杀法、杀业。因,为什么要杀生?你的起心动念是什么?是为了钱财、为了报复?这是因,和法律完全是一样的。杀缘,用什么方法来残害?是毒死、是分尸、是吊死……种种方法。如果因缘很重,罪过就很重。所以,戒律和法律非常地吻合。法律只是判现在坐牢,佛法则是除了现在受罪,还有未来的果报。反之,戒律做到了,就有无量的福报、无量的功德。
许多人有疑问:「如果当军人,受持不杀生戒,不是坐以待毙吗?」军人必须保国、保家、卫民,假使敌人来侵犯,就是军人的责任,要到前线去面对现实。虽然是杀生,不但没有罪过,而且还有功德,这就是戒律的开缘。为了保全一家,可以杀一个人;为了救一村人,可以杀一家;为了救一乡,可以杀一村;为了救全国,可以杀一县,这就是开。为了保国卫民、保护多数,就可以处理少数,这种情形就可以开缘。从这个角度而言,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是相通的。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法,是可以活用的。再举例来说,家庭没办法维持生计了,母亲为了生活,到商店里偷东西,被警察抓到了,是现行犯。检察官讯问她的小孩有没有看见,站在法律的立场,可以说看见;站在亲情、伦理的立场,可以说没看见,这个方便妄语就可以开。
什么是方便妄语?过去,有一位老和尚在山上的树下打坐,当时,有一个猎人在追赶兔子,兔子很有灵性,后面有猎人、猎犬追赶,没地方可逃了,看到前面一位老和尚在打坐,一溜烟就钻到老和尚的袈裟里面。猎人问:「老师父,你有没有看到一只兔子?」「看到了。」「在哪里?」「它跑得很快,从右边那条路跑走了。」为了护生,这种妄语就可以打,称之为方便妄语。所以,戒不是死的,是活的,大家要了解。
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戒,就是要戒除我们身、口、意三业的烦恼,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所以,持一条戒,就得到一条戒的清净功德。佛有法身──清净法身、功德法身。藉由持戒,断除无明烦恼;烦恼漏尽了,心得到光明、得到自在,就证到无始无终的清净法身。每个人都有法、报、化三身,因为没有修,所以没有现前;烦恼漏尽了,就和诸佛菩萨一样,是清净法身。功德法身,则是藉由修善,慢慢累积起来的。
身为佛弟子,是最大的光明。现在有了这个机会、有了这个因缘来受戒,不是简单的事情。戒,有心戒、口戒、身戒。祖师大德说,修行有三个原则:「心无善念不起,口无好话不说,身无善事不行」,这就是持戒,所有的戒都持了,包含身口意三业。
要达到这个境界,必须时时刻刻有觉悟的心、警觉的心,这点非常重要。警觉这念心一念不生,这就是无为法。过去,有人问达磨祖师:「天下什么最大?」达磨祖师说:「不起为大。」什么叫作「不起」?不起心,不动念,这念心盖天盖地,是最大的。一般人不容易做到,所以,要起心动念,只起善念;打坐时,则是一念不生,此即「不起为大」。不但不起心、不动念,而且不落昏沉,这念心就像一盏灯一样,这就是无为法。平时就要练习,只起善念,不起恶念;只讲好话,不讲坏话;只做善事,不做坏事。这是可以做得到的。想达到这个境界,就要持戒清净。戒律,就是一种规范。每一条戒都有轻、有重,有开、有遮。哪些时间可以开缘,哪些时间不能开缘,平时就要研究、要知道。
以前,有一位老和尚在外行脚游方,随缘度化众生。途中,看到道路中央有一块石头,假使不捡开,恐怕有人踢到会受伤。所以,老和尚就捡起石头往旁边的草丛一扔,石头一落下去,「啪」地一声,不小心打死了一只螺蛳。老和尚马上为它授三皈依,再念往生咒,就离开了。二、三十年以后,老和尚七、八十岁了,他的修行很好,道风远播,很多人都来登门问道,请老和尚开示。当地的县太爷听说这位老和尚的道行很高,想去供养老和尚,请老和尚开示。一日,县太爷带了一袋银子,前去供养老和尚。到了寺院,老和尚正在房间用功。县太爷心想,虽然没见到老和尚,但还是要供养。他灵机一动,就把整袋银子放在门斗上,心想老和尚开门时总会发现这包银子。老和尚打坐完走出房门,银子一下子掉下来,打到头上,就往生了。这位县太爷就是螺蛳来投生的,老和尚的无心之过,感得无心之报。任何事情都有果报,一般人认为无心就没有过失,其实无心还有无心报。所以,每一条戒都很微细,做多少就算多少。做一分就得一分,做十分就得十分,要尽力去做;假使不做,什么都没有。
(三)
经云:「有此则有彼,无此则无彼,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佛法是人生的真理,做多少就能得多少。大家此次来受戒,是不容易的事情,具足三皈、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四种功德,这是一个大福报、大功德,也是过去生中的菩提种子现前,所以今生继续用功、继续修行。家里面事务繁杂,能够在百忙之中放下一切,就是大发心。在这几天当中,心不散乱,意不颠倒,既来之,则安之,不要想家里面的事情。
所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来到这里,心当中要系念,心当中要想到戒,有哪些戒?一条条地记下来。五戒是什么意思?八关斋戒是什么意思?心靠到戒上,就不会打妄想,就会产生清净的功德。所谓「闻、思、修」三慧,这是佛法的根本。师父说法、大众在这里听法,这是「闻」。闻了以后,要把这个道理想一想,就是「思」。想一遍、二遍、三遍,觉得:「这个道理非常好,从今以后一定要照着这个道理去做!」感到非常受用,你马上就得到好处。
所以,大家要了解闻、思、修三慧。假使闻了以后不思,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一离开戒坛,马上就忘得干干净净了。佛法告诉我们要闻、思、修,听闻了道理,一定要思惟,否则道理很快就忘记了。学生读书也是一样,下课以后要复习。复习一遍、二遍、三遍……,然后把课本阖上,自己再把书本上的道理提纲挈领地想一遍、二遍、三遍,这个道理就是你自己的,永远不会忘记。
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方法,佛法强调闻、思、修三慧,儒家也是这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此,听了戒的道理,要想一遍、想二遍……,要把戒条背下来;背了之后,还要消化;消化了以后,就成为自己的东西。所谓「纳戒于体」,就是记在八识田当中,永远不会忘记,这就是未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菩提种子,这样就能消业,就能够转化过去的宿业。假使没有大愿大行,没有受持这些道理,过去的宿业没有办法消、没有办法转。
佛经云,戒、定、慧三无漏学。因持戒而得定,因定而发慧,有一个次第,是对于中根、下根的人来说。对上根的人来说,即戒、即定、即慧,戒当中有定,定当中有慧,三学一体。因此,戒是根本,是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
今生能够修行、学佛,不是简单的事。社会有社会的伦理,宗教有宗教的伦理,伦理当中即是以戒为根本。有一天,阿难尊者看到很多人拿着香来供佛。阿难尊者问佛:「世尊,世间上牛头栴檀是最香的,还有什么东西比牛头栴檀更香呢?」当时,印度的牛头栴檀最香,一点起来,香熏二十里远,是很名贵的。根据记载,海边、悬崖绝壁上才有牛头栴檀,非常稀有。释迦牟尼佛回答:「为善最香,持戒最香。」戒定真香流芳千古。大家要了解,真正是如此的。阿难尊者又问:「戒定最香,那么,什么是最臭的?」佛说:「为恶最臭,遗臭万年。」世间也有这种道理,中国历史上的岳飞,是流芳千古;秦桧,是遗臭万年。浙江西湖有一个岳飞墓,另一个是秦桧的墓。后人做了一个秦桧的铜像,跪在岳飞的墓前,又作了一副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证明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是相通的。世间以伦理为根本、以忠义为精神;佛法则是以戒、定、慧三学为根本。做到了,真正是无量的福报、无量的功德。
佛法是人生的真理。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是太子出身。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每一尊佛都是如此的。为什么是皇太子?因为我们这个世界最尊、最贵的,就是皇帝、就是总统。皇帝的儿子,就是太子,太子将来要继承皇位。每一尊佛都是皇太子出家,王位都不要了,所以,我们出家修行不算什么。现在没有这种人,王位求都求不到,怎么可能抛弃王位?其次,无量的财宝也不要了。一般人求都求不到,他却视钱财如粪土。当皇帝也可以救人救世,可以当仁王。但是,佛把一切抛得干干净净,放下一切,出家修行。为什么?你观察看看,现在全世界国家不安定,人民的苦难很多。无论是美国、英国、大陆……,富就是富,贫还是贫,许多人为了三餐,拚了命赚钱,依然不能温饱。非洲大陆,有几百万人没有饭吃,骨瘦如柴,甚至饿死。其他国家也是一样的,台湾也有人缴不起房租,断水断电,求亲戚、朋友,又没有面子,走投无路,最后就自杀了。当总统、当皇帝能解决这些问题吗?能解救贫穷、生老病死之苦吗?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总统、皇帝当得再好,也没有办法完全解决!
既然用权力没办法解决、用政治也没办法解决,最究竟的是出家修行、成道证果来普度众生。因此,富贵人家来修行学佛,是从光明再到光明;贫苦人家来修行学佛,是从黑暗到光明,统统都能得救。所以,大家要了解,这就是佛法的真理,即使再贫穷,受了三皈依,慢慢修行,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一切都要靠自己努力。
释迦牟尼佛时代,有一对最贫穷的夫妻,穷到只剩下一条毯子,连衣服都没有。先生外出要饭时,用毯子把身体围起来遮羞,太太就在家里面;太太外出要饭,先生就待在家里。当时,一位比丘到街上化缘,这对夫妻听说佛在说法,想要供佛。但是,由于过去世没有修福报,今生这么贫穷,什么都没有,只有这一条毯子,要拿什么去供佛呢?如果把这条毯子供了佛,没办法出去要饭,就会饿死。他们商量之后,还是把仅有的毯子恭敬地交给比丘,请比丘拿去供养释迦牟尼佛,希望来世得到善报。这是最大的发心。释迦牟尼佛慈悲接受了他们的供养,并告诉在场大众:「这对夫妇为了修福报,为了将来也要成道,发心将他们仅有的财产供佛,是最大的发心,来世大富大贵,未来圆成佛道。」国王、大臣非常感动,当场把身上的珍宝布施给这对夫妇,用来救济他们。这对夫妻一下子就成了大富翁,这就是现世报。
佛法讲因果,果报有的在现在,有的在未来,有因必有果,因果丝毫不假。大众发心受戒,更是难得。所谓「受戒容易持戒难」,难与不难在于自己,翻过来是手掌,翻过去是手背。持戒是自己的事情,不是别人的事情。自己求受千佛大戒,求受菩萨大戒,必须自己发大心,虔诚、精进,在戒期当中,不打妄想,专心学习戒坛里的一切规矩、戒期中所听闻的一切道理,身口意三业清净,如佛经里所说的「法喜充满」,这是不容易的事情。听经闻法,心中充满了喜悦。这种喜悦,生生世世为菩提道种,任何因缘都不能破坏它。所以,今天大家求受菩萨戒,是一件大福报、大功德,但是要发长远心。
戒,归纳起来,有心戒、有口戒、有身戒,每一条戒都有甚深的道理。最后祝福大众,发长远心,发精进心,发清净心,得上上品戒;发菩提心,生生世世永不退转!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