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讲解网

如何跳脱烦恼的束缚?

发布时间:2023-03-15 16:34:38作者:心经讲解网

  自在步红尘 第二十五集

  [ 88.10.22华视播出 ]

  如果能将这念攀缘的心收回来,

  安住在自己的本心本性上,心自然能安能静。

  俗话说:「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

  儒家也说:「万物静观皆自得。」

  静得下来的人,生活一定会过得很充实、很有义意。

  【生活小故事】:拥有

  【 惟觉谈禅 】:如何跳脱烦恼的束缚?

\

  问题一

  目前社会上有许多人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满,羡慕别人,常觉得别人的生活比自己幸福,因而引生出许多烦恼。请问老和尚:要如何避免这些无谓的烦恼,让自己的心能够安稳自在呢?

  老和尚开示:

  内心不宁静的人总喜欢向外攀缘,盲目的追求名利财色,而且「这山望过那山高」,比来比去始终没完没了。将这念攀缘的心收回来,安住在自己的本心本性上,心自然能安能静。俗话说:「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儒家也说:「万物静观皆自得。」静得下来的人,生活一定会过得很充实、很有义意。相反地,不能向内反照、一味地向外追逐名利的人,则永远活在空虚与烦恼当中。

  《法华经》有则公案:有个人,家境十分贫穷,吃也吃不好、住也住不好。有一天穷人忽然想到自己有位亲戚是朝庭大臣,富甲一方,于是到京城来投靠亲人。这位朝庭大臣生性仁慈,也乐于济贫扶弱,看到穷人不但没有厌恶的心,反而准备了许多酒菜佳肴来款待这位穷亲戚。穷人尽情吃喝,吃到熏熏大醉,不醒人事。

  这时,大臣却接到皇帝的诏书有要事请大臣入宫商议。为了救助穷人,解除他继续受贫困的折磨,大臣在入宫之前赶忙将一颗无价的稀世宝珠缝在穷人的衣服夹层中。穷人酒醉迷蒙,浑然不知自己衣服当中夹有无价珍宝,当他酒醒时不见亲人踪影,于是又继续流浪,为着生计疲于奔命。

  过了一段时间,无意间大臣又碰上了这位穷人,看到他衣衫褴褛,大臣惊奇地问道:「为了让你有个安乐的生活,我给了你一颗稀世明珠,怎么你现在还在过这种生活?」穷人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上有颗无价珍宝,大臣于是将穷人衣服夹缝中的线拆除,明珠灿烂的光芒即刻现前。

  茶陵郁禅师曾经写了一首诗:「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这首诗是说:每个人都本具有一颗明珠,但是由于自己患得患失,烦恼垢重,明珠的光明因此被障蔽不现前。如果能够止息妄想、返照自心,看破放下,明珠自然现前。这时候,自己才知道生命是光明的,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

  问题二

  一般人因为处在迷惘的尘垢中,不了解心即是佛的道理,所以在生活处事上,常常为烦恼、痛苦所困。请老和尚慈悲为大家开示:「心即是佛」的意义。

  老和尚开示:

  佛的意思即是觉者,觉有大有小,能自觉、又能觉他,觉行圆满到达了最高境界,就是如来佛的境界。

  佛经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也好、佛也好,这一念心人人都有。如果这念心觉悟了,就是佛的境界;如果这一念心迷惑了,就落入众生境界;如果当下这一念心起了邪见,就成了魔的境界。

  大梅法常禅师在未悟道之前曾经困惑,觉得要花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才能修成佛果,这时间实在是太长了。有没有成佛的捷径呢?于是他四处寻师访道,有一次他去求教于马祖道一禅师:「请问佛是什么?」马祖就对他说:「即心即佛。」「非心不问佛,问佛非无心。」如果没有心,怎么会来询问佛法的道理呢?问佛的这念心,当下就是佛啊。法常禅师听到马祖的回答,当下就觉悟了,原来一切都是现成的。师父讲法这念心,大众听法的这念心,是清净的、不动的,这就是佛心,如同《华严经》所讲:「不起凡夫染污心,即是无上菩提道。」

  法常禅师悟心明心之后,就到大梅山去住茅蓬,去保养圣胎。经过一段时间,禅师修行的功夫大有突破,名闻遐迩、远近驰名,这名声也传到了马祖的耳中。马祖于是派了一位弟子去勘验法常的悟境。

  马祖的弟子见到法常禅师就问禅师:「您在这里住山的凭借是什么?」禅师就回答:「因为马祖大师所教导的『即心即佛』,凭着这句话,所以来此住山以保养圣胎。」

  马祖的弟子就告诉法常禅师:「以前马祖说『心即是佛』,可是现在却改口说『非心非佛』。」法常禅师听了,只说道:「这老和尚喜欢乱说话,不管他现在说什么,我还是继续修我的『即心即佛』。」

  马祖的弟子回去后就禀报师父:「法常不管非心非佛,只管即心即佛。」马祖听了高兴地告诉大众:「梅子熟了,我再也骗不了他了。」法常有了自己的正知正见,将心安住在本心本性上,功夫日深,后来便在大梅山大弘禅法。因为他住锡大梅山的缘故,所以大家都称他大梅禅师。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