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讲解网

慧净法师讲演集一 人生的目的

发布时间:2023-03-10 16:31:05作者:心经讲解网

  人生的目的

  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

  净土是整个佛法的精华,也是学佛的人唯一的希望,为什么要学佛,为什么要学净土、了解净土,还要非走净土这一法门不可呢!我想来谈论一个基本的概念,就是「人生的目的」。

  「人生的目的」这一件大事,对我们来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为什么人会生下来?为什么存在着?为什么再苦也非活下去不可?诸如这些疑问,如果不存在我们心中的话,恐怕就跟宗教没有缘份了。唯有这些问题才是人生真正的价值问题,同时也唯有这些问题的解决,才是人生真正必须解决的问题,真正生活意义之所在。

  人类存在的价值

  我们知道凡是一件东西,都有他存在的目的。譬如说,这一枝笔的存在,是为了写字;这个杯子的存在,是为了端茶;我们眼镜的存在,是为了看东西;对面这个钟的存在,是为了计算时间;可以说凡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各自的目的。我们人被称为万物之灵,而这个最有灵性、最有理智的我们,如果没有自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不晓得人生的目的,那么如何能被称为万物之灵呢?等于失去了人的灵性、智慧,这样跟猫狗有什么差别呢?因为猫狗只要有东西吃,到处躺着睡,不晓得明天,不为将来考虑,也没有人类的灵性和辨别判断的理性,如果人不知人生的目的,就跟猫狗没有两样了。

  如同身为学生需要上学,是当学生的目的,如果当学生而不了解当学生的目的,就失去了当学生的意义。如果目的不存在了,就好像这枝笔不能写了,这个杯子不能装开水了,这个钟不能看时间了,它们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可以丢到垃圾桶去;又如一部车子非常好,但如果我们不知道这部车的目的,开这部车的方法,不知实现它的价值,它等于是一堆废铁;同样的,如果人不知道人生的目的,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所以对了解人生目的是非常重要的。

\

  大命将终,悔惧交至

  一般人大都自以为晓得人生的目的,男人创造事业、安定家庭,女人扶养儿女、相夫教子;如果是单身汉,较有闲暇,他就比如说去旅行、娱乐、做有兴趣的事,以此为生活的目的。但是这能算是人生真正的目的吗?其实不然。人生真正的目的,是有它的条件的,当这个条件或目的达成了,那么随时死掉,都心满意足,这样才能说是真正的目的。

  比如说,我们到市场买厨房的用品,如果还没买到,是不会离开的;我们到饭店去,没有吃饱也不会离开的。同样的,如果我们去旅行,通常也会有目的地的,买了车票坐上车子,却不知车子要开到哪里去,我们不会如此的。宇宙间分为六道,我们出生在人道,可说是怀着人生的目的,到这个人道来完成,而且也唯有到人道才能完成这个目的,如果还未达成目的就死了,是很遗憾的;如果这个目的达成了,什么时候死都没有挂碍,也会觉得不虚此行。孔子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得道,即使晚上这么短的时间就死去了,也觉得很满足,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完成他这生应该完成的目的了。

  从佛法来看,一个人成家立业,求得名利地位,或是拥有眷属财富,这些其实并不能真正满足人生的目的,而将有所遗憾的。临终时,他会后悔说,我怎么从来都没有思考过「人死后将往哪里去」这件人生最重大的事情,最重要的目的?一般人临终的时候,都会有这种后悔,如同《无量寿经》所说:

  大命将终,悔惧交至。

  这种人,他不晓得人生的目的。

  唯有人道最能超越六道轮回

  那么人生的真正目的,到底在哪里,是什么呢?如果以释迦牟尼佛刚出世时的示现,就可以了解。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脚踏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向着大地众生,宣说了一句划破时空、震烁古今的至理名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一句话,可以显现、说明人生的目的,以及要达成这个目的的正确方法。「天上天下」是指整个宇宙,虽然很广很大,但唯有我们人类 ── 这个「我」并不是只指释迦牟尼佛本人,而是同时指我们人类、人道的众生,能拥有一件独一无二的尊贵的使命。也就是说,这件事情,唯有人道的众生,才能够完成;天道、修罗道的众生不能完成,畜生、饿鬼、地狱道更不能完成。

  「天上天下」是指六道,佛法的基础是六道轮回、因果报应。一个人如果不相信三世因果,就不会相信佛法,对佛法的修持,不会产生原动力;唯有在心底确认、相信有六道轮回,有善恶报应,有三世因果,修行才能离苦得乐,超凡入圣,不修行只有堕落三恶道去轮回,必须要有这种观念,才是真正的佛教徒,才会有原动力去学佛。「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就是表示唯有人道,拥有独一无二的尊贵使命 ── 超越六道轮回。如释迦牟尼佛出生时走七步,六步加一步,就是七步,显示要解决六道轮回、跨越六道轮回,这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件大事。

  人身难得,如盲龟浮木

  释迦牟尼佛说:「人身难得。」得人身已是难能可贵,而已经得到人身,一旦失去了,要再获得人身是非常困难的事,并不是说没有机会,但是很困难。佛陀曾经在《杂阿含经》中用「盲龟浮木」的譬喻来说明「人身难得」,经中说:在八万四千里这样宽广的大海中,海面上有一块浮木,浮木中间有一个孔;有一只寿命非常长的盲龟,可以说无量寿,盲龟必须经过一百年,才有机会浮出水面一次,这只盲龟浮出水面的时候,刚好遇上这块浮木,并且刚好把头伸进浮木的孔。各位想想看,这种机会有多少呢?如果这只盲龟在东面,浮木在西面,或可能龟在南面,浮木在北面,所以说机会是极不可能的。佛陀又说,虽然极不可能,可是总有机会,但是如果人一旦失去了人身,进入三恶道,要再得人身的机会,比这「盲龟浮木」还要困难。

  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人生有一件大事,什么大事呢?人生无常,谁都不敢保证他今天晚上躺下去,明天早上会好好爬起来,或转身出门,会安全到达。人生真是无常,生命很脆弱,随时都可能死去,堕落三恶道岂不是非常痛苦,故此生死轮回一定要解决。看过《地藏经》的人,就知道地狱道有多么的痛苦,释迦牟尼佛也曾经在很多部经典,用具体的譬喻来说明地狱之苦。比如说:曾经有一个犯人被抓到了,这个国王命令部下,用一百支枪刺向犯人的身上。到了中午,国王问部下说,这个人死了没有?部下说还没有死,于是国王又命令再刺他一百支枪。到了晚上,国王又问,这个犯人死了没有?部下说还没有,国王再度命令剌一百支枪。释迦牟尼佛问弟子说:「你们想想看,一个人连续从早上到中午、晚上身体被剌三百支枪,这个人是否还有像小豆那样的完肤?」弟子们说:「身体上几乎没有完肤,而且那种痛苦,是无法形容的痛苦。」释迦牟尼佛说:「是的,可是这种痛苦如果跟地狱比起来,这种痛苦便像小石头,而地狱的痛苦就像喜马拉雅山。」。

  想想看,地狱就是这么样的苦,即使没有堕落地狱,出生在饿鬼道,也是苦不堪言。我们知道,饿鬼道五百世不闻水浆之名,连口渴要喝水都不可能,肚子饿要吃饭也不可能,不但实际的东西吃不到,连名称都听不到,即使有水到了嘴边,这水便立即变成火;在畜牲道中,更是弱肉强食,时刻生活在恐怖与惧怕当中。

  人身一失去,就难再得人身,堕三恶道之后,再得人身,且能得闻佛法,得到解脱,这样的机会有多少?因此,有幸出生在人道,就应努力达成人生的目的 ── 超越六道轮回,否则谁敢保证生生世世不会堕落三恶道。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如盲龟浮木,时间是那么长。佛陀也曾经在《涅槃经》形容人身难得说:「得人身如掌中土,失人身如大地土」,可见机会是这么微小。

  人生的目的是解脱生死轮回

  这样的话,虽然我们这一口气还在,但是我们却面临一件大事,这件大事就是:「这一口气不来,就要堕落到三恶道。」所以解决这一件大事,就是人生真正、唯一的一个目的。为什么?有生必有死,在百年之内,这个地球上六十亿的人,终将全部死亡,死去以后一定还会再投胎转世,但是往往堕落三恶道的比较多。所以不管是古今中外,万人共同的人生目的,就是要解脱生死轮回,解决迫在眼前的这个将要堕落三恶道的这件大事。

  不然结婚是大事,养育儿女是大事,开创成功的事业、得到崇高的名位,也是大事;但是想想看,跟我们将堕落到三恶道的这件大事比起来,这些都微不足道了。所以如果不晓得有这一件大事,可说是不晓得人生真正的目的;晓得人生真正目的的人,就知道摆在他眼前非尽快解决不可的,就是解脱生死轮回的大事。

  「净土门」和「圣道门」

  要解脱生死轮回,必须学佛修行才能达成。佛法中所谓的八个宗派,可分为两种法门,一个是「净土门」,另一个是「圣道门」。净土门就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永离六道轮回,在净土直接成佛,成佛之后再倒驾慈航到娑婆世界,乃至十方世界,分身千百亿,广度诸众生,这一个法门叫做净土法门。除了净土法门以外的所有宗派,天台宗也好、华严宗也好,禅宗、密宗、律宗和三论宗等都属于圣道门。圣道门的定义是靠自己的力量在娑婆世界修行,这一辈子不成,下辈子再来,下辈子不成,下下辈子再来,这一种法门叫做圣道门,这种判别的方法是以净土门的教理来判别的。

  我们晓得有这件大事要解决,有这个目的必须去达成而来学佛,接下来的问题是到底要选圣道门,还是要选净土门?我们必须仔细去检讨自己的根机,学圣道门是否能够达到这个目的呢?还是学净土门才能够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如果真正深入去检讨自己的根机,就会发现我们不够资格去学圣道门── 我们是没有力量学圣道门的,走圣道门我们还会再度地继续轮回。

  圣道门是依自力具足戒定慧成佛

  因为学圣道门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而走「戒定慧」的过程。「戒」就是一般所讲的「五戒」或「菩萨戒」,出家人则有「比丘戒」、「比丘尼戒」以及出家的「菩萨戒」。单单以「五戒」──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来讲,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把「五戒」持好是很不容易的。比如说不打妄语,我们心中明知要真诚清净,言行一致,心口一如,打妄语是犯戒,却往往会说妄语;尤其是做生意的人,他几乎在一生当中,甚至每天都打妄语,因为他需要做买卖的关系,不得不打妄语。至于说不偷盗,就是不取不应该取的,甚至花费超过自己本份的东西,也算是偷盗;甚至在公司里用公司的邮票、信封、信纸啦,也算是偷盗;别人或公家的物品,小如针线、大如钞票,擅自拿取,也算是偷盗的范围。我们用五戒的镜子来照照自己的言行,就知道很容易犯。又如不杀生,有直接、间接甚至见杀随喜,我们只要是不持斋吃素,即使不杀生也会有间接杀生的罪过,因为我们吃肉他们才会杀来卖,所以他们是为了我们而杀生的。

  以上只是略微谈论一下「五戒」已是如此,何况「十善」,以及其他更微细的戒。《地藏经》说:

  阎浮众生,举止动念,

  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如果我们依自己的力量学圣道门,一定要持戒,而持戒不清净,就是跟众生结了恶因缘,下一辈子要来还债,了结这个因缘。想脱离六道轮回,就要持戒清净,不能与众生有牵缠,否则犯了戒,就只有堕落三恶道这一条路了。

  至于「定」,修定要达到最低层次的「欲界定」── 心时时刻刻做得了主,能保持清净,事来当下办理,事过了无痕迹,已经很不容易。而初禅、二禅以上的「色界定」、「无色界定」,在学佛的人当中,不论在家或出家,很少人能修成。近代最出名的是广钦老和尚和虚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是学禅的,有几次入定的经验;广钦老和尚不是学禅宗的,可是他曾经在深山有深沉的入定经验,不过广钦老和尚最后晓得,即使有禅定的经验,也不能了脱生死轮回,所以晚年他都强调念佛,弘扬净土法门。虚云老和尚虽然讲禅,也讲净土法门的道理,他晓得禅修不适合大众的根机。

  「慧」是指「明心见性,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明心见性」,是达到开悟、觉悟的境界,印证了真理和佛性,此世有几人能达到;至于「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则更困难了。

  净土门是依他力往生净土成佛

  由上可知,靠自力修行,唯有具足戒、定、慧才能了生脱死,这是圣道门,我们能修吗?单从这一点来检讨,就可以了解我们修不起,学不成。那怎么办呢?摆在目前就是三恶道火坑。那么净土法门是怎么样的呢?净土法门是完全依靠阿弥陀佛的力量,来离开六道轮回的。刚刚说人生的目的,就在于学佛;而学佛的目的,也就是超越六道生死轮回并进一步成佛。这个目的有近程的目的和远程的目的,毕竟学佛最终是为了远程的目的 ──成佛,可是近程的目的 ── 解决生死轮回,必须先达成;否则,人身都难得了,还谈得上成佛吗?所以学佛的目的,近程是先离开六道轮回,同时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一级一级往佛的境界去。

  就如刚说的圣道门,要离开六道轮回,必须修习戒、定、慧,最低限度要证到初果阿罗汉。虽然初果阿罗汉未能立即超越六道轮回,可是他不会堕落三恶道,他还有七次天上、七次人间的果报,经过了这时间的往来,他就到达四果阿罗汉的地位,超越了生死轮回。当然若要成佛则必须回小向大,发菩提心去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菩萨道,然后一级一级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最后到达等觉、妙觉而成佛,但是这段时间非常长久,做起来非常困难。

  龙树菩萨曾经说过,圣道门是属于难行道,只靠自己的力量,好像在陆地上走路,比较辛苦,而且时间很长,非常困难;净土法门是依靠阿弥陀佛的力量,依靠他力,好像坐船走水路,不必费自己的力量,时间一到便达彼岸。依靠阿弥陀佛的力量往生净土,到极乐世界去成佛,就是净土门;依靠自己力量在这娑婆世界,生生世世修行来了生脱死,超越轮回乃至成佛,是圣道门;我们学佛必须要了解这两门的差别,才不会学起来混淆不清。净土门是完全靠弥陀的他力法门,但我们不要认为,自己不努力完全依靠佛力,这样没有志气。我们不要有这种观念,因为我们知道自己连五戒都修不成,还有什么力量不力量呢?自己无力、无能,就得依靠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并非指其他佛菩萨、罗汉,那么今生今世就能离开六道轮回,往生净土成佛,然后广度十方众生。

  弥陀救度,主动、积极、平等、无条件

  我们依靠阿弥陀佛本愿救度的力量,必须先了解阿弥陀佛是怎么样的一尊佛。一般修净土法门的人虽然专修净土,可是常认为即使阿弥陀佛要救我们,我们也未必够资格被救,心中存有怀疑,往往因而退失修净土门的信心。其实阿弥陀佛是主动救众生的,祂在身为法藏菩萨的时候,发大悲心,不忍众生在六道苦海中头出头没,经过五劫去思惟,然后拟定四十八大愿,为了完成四十八愿,再经过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完成四十八愿,而成就了能够度脱众生的功德力量,成为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从因地至成佛的历程,在《无量寿经》里有说明,我们看《无量寿经》就可知道。可以说,阿弥陀佛为我们六道轮回的解脱而发愿,为我们修行,是主动性的,并不是我们去要求祂的;是在我们还不知道生死轮回的恐惧,还不晓得人生真正的目的的时候,祂就为我们发愿,为我们修行,而且成佛以来已经十劫了。也就是说,在十劫以前,祂已经成佛,已经完成了救度我们的力量,可是我们都完全不知道这一件事情 ── 确实是阿弥陀佛主动地,为我们能够到极乐世界这一个永恒的归宿,而完成所有往生的功德力量和善根福德因缘。

  所以这个净土法门,是阿弥陀佛主动救度的法门,一切的来源、根本,都是从阿弥陀佛那里来的。阿弥陀佛不因我们的祈求、拜托而来,祂主动而来,平等地救度我们;无论在家或出家、男众或女众,精进或懈怠,善根深厚、持戒清净或劣根犯戒,发菩提心或未发菩提心,阿弥陀佛都平等救度。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愿救度众生,其中第十八愿是根本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救度的对象,是十方任何一位众生,不分男女、老幼、在家出家、是善是恶、会修行不会修行,阿弥陀佛都没有条件的平等救度。阿弥陀佛并没有说,你必须修行某种功夫,到达某一个水平,我才救度你;你必须深入经藏,我才救度你,阿弥陀佛没有这些限制。阿弥陀佛也没有说,你必须在临终的时候,正念现前,心不颠倒,我才救度;如果那个时候,心中痛苦、散乱,甚至昏迷,甚至横死、意外而死,我不救度,阿弥陀佛并没有这些条件限制。所以我们要晓得,阿弥陀佛主动救度我们,呼唤我们给祂救度,并不是我们要祈求、发愿、修行或达到某样的功行,回向给阿弥陀佛,并没有这种贸易、买卖现象;而是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不忍我们旷劫在三恶道中头出头没,主动地呼唤我们、救度我们。一般学净土的人,以为必须自力修行发愿回向,才能够往生;可是从刚才所说这几点看来,不是我们有能力发愿回向往生,而是因为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大愿并完成而回向给我们,我们再怎么发愿也不可能比这四十八大愿更超越了。

  弥陀救度,是纯他力法门

  阿弥陀佛为我们创造了极乐世界,极乐世界里面一滴水、一片叶、一朵花、甚至一颗宝石,都是阿弥陀佛完成的。那么极乐世界是建设给谁的呢?当然是建设给我们的,如果没有我们众生的往生,极乐世界就没有意义了。

  往生极乐世界所须的功行,也是阿弥陀佛为我们成就,为我们圆满的,祂经过兆载永劫修习种种苦行,来完成能够救度我们的四十八愿 ── 扼要地说就是第十八愿。极乐世界的成就和能够往生极乐世界的善根福德因缘,都是阿弥陀佛圆满的,所以能往生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发愿回向给我们,而不是我们发愿回向给阿弥陀佛。

  如果是我们发愿回向给阿弥陀佛,才能往生,那往生便很难有把握,阿弥陀佛救度的对象也很狭窄,谁敢保证他的功行,已具足往生的资格、条件。其实,只要我们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此后专称弥陀佛名,便已经被救,当下便具足往生的资格了。我们要了解这个「信」是永恒不变、毫不动摇,是金刚不坏的,就算病苦现前也不改变,临终时也金刚不变;它跟世间一般信用的信不同,世间的信用会变,而我们对弥陀的信心是金刚不变,因为信心的对象是阿弥陀佛及祂所完成的极乐世界。信愿行的「信」,应该这样信 ── 阿弥陀佛是无量寿、无量光,能救度任何时代的任何众生,而不应掺杂含有自力的、修功行来回向的成分。完全纯粹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是「纯他力」的法门,如果还掺杂自己意见在里面,叫「自他二力」的法门。

  以《观经疏》分别「纯他力」和「自他二力」

  现在讲这二门的差别。净土根本经典有三部:《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有关掺杂自力,和纯粹他力的内涵,以善导大师对《观无量寿经》的解释最正确,这里便是引用善导大师《观经疏》的内容来解释。

  《观经疏》总共有四卷,第一卷〈玄义分〉,就是在还没有解释经文之前,先将这一部经的重要义理加以提示,然后才发挥。〈玄义分〉有一段话说:

  遇因韦提致请,我今乐欲往生安乐;

  唯愿如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韦提希夫人,是佛陀在世时,印度一位国王叫频婆娑罗王的夫人,他们的太子阿阇世王为了夺取王位,把父王、母后关在牢房里,夫人非常痛苦、悲伤,她想:为什么我的家庭,甚至皇家,会有这样忤逆不道的事呢!她非常悲伤地向着释迦牟尼佛所住的方向,祈求释迦牟尼佛来给她说法;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的祈愿,以神通变化来到夫人的地方。

  夫人跟释迦牟尼佛说,这个娑婆世界充满了地狱道、饿鬼道、畜牲道的痛苦,希望我下一辈子,不要再出生在娑婆世界,能够往生到没有三恶道的世界去,希望释迦牟尼佛指示她一个没有痛苦的世界去求生。释迦牟尼佛就以祂的眉间白毫放出光明,普照十方世界,照耀十方世界之后,又将这光明收摄到头顶上来,显现了一个光明台,十方世界的国土,全部在这个光明台上显现出来。夫人观看选择后,禀告释迦牟尼佛说,十方的净土虽然都美好,但是我愿意往生极乐世界。

  在这里善导大师所说的:「韦提希夫人致请,我今乐欲往生安乐,唯愿如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意思是说,我想往生极乐世界,请释迦牟尼佛教导我怎样观想,才能观出极乐世界种种相貌而往生极乐世界。

  「要门」和「弘愿门」

  接下来:

  然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

  安乐能人,显彰别义之弘愿。

  「娑婆化主」是指释迦牟尼佛,因韦提希夫人的请求,才开展出净土法门里面的所谓「要门」出来。「安乐能人」是指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显彰出「别义之弘愿」。「别义」是指它别于一般教理、一般因果、一般法门,故称作别义;「弘愿」即第十八愿,为救度十方众生,此愿非常弘广,所以叫做弘愿。以这一点可以看出,往生极乐世界有两门,一门是「要门」,一门是「弘愿门」。

  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

  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

  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要门」是指什么呢?是指「定」跟「散」这两门。「定」是「息虑凝心」,也就是「十三观」,因为要观想十三观,必须将妄想杂念停息下来,所以叫「息虑」,将整个心集中在这十三观上,所以叫做「凝心」,这个是「定」的法门。「散」是指十六观内的第十四、十五、十六这三观,虽然不像前面第一观到第十三观,必须息虑、凝心,也就是说他的心不是定的,而是散的,但虽是散心,必须去恶修善。

  「回斯二行,求愿往生」,是说要回向定散这两门所修,往生极乐世界。如果没有这两门的修行,就没有功德可以回向,也就不能往生了,这是属于要门。

  那么「弘愿门」是什么呢?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大经》是指《无量寿经》,在《无量寿经》哪里有说这一点呢?就是第十八愿,所以这一段是指第十八愿来讲的。因为第十八愿一开始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意思就是说,我成佛的目的,就是要使十方众生,通通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十方众生包含起来,就是善跟恶的众生,那么十方众生,是以凡夫为本来讲,不是指圣人﹔一切善恶凡夫能够往生极乐世界,通通都是依靠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力量,才能往生的。那么这个阿弥陀佛大愿业力的缘,这个力量,是能够使我们超凡入圣,离开六道生死轮回,达到往生成佛,所以叫做「增上缘」,这是指第十八愿来讲。

  从以上就可以知道,净土门里面有「纯他力」的,也有半自力半他力的「自他二力」的法门。

  佛法大致分为圣道门和净土门;净土门里有要门、弘愿门。要门则分定跟散,定就是十三观,散是三福九品,三福九品必须看《观无量寿经》才能够了解,这是属于「自他二力」的法门,自力回向给阿弥陀佛 ── 他力,使他力能够救度我们,所以说是他力中的自力法门。

  大愿、大业、大力

  那么弘愿门呢!是纯粹「他力回向」过来的,「他」是指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将祂的力量、功德,回向给我们,使我们白白就能够拥有的,那么祂回向什么给我们呢?前面所讲的「大愿业力」,也就是「大愿」、「大业」、「大力」。

  「大愿」,就是刚才所讲的,阿弥陀佛当法藏菩萨的时候,为了救度我们,以五劫的时间去思惟后,考虑出容易救度我们的四十八愿来,这就叫做「本愿」。祂这个本愿,是为我们而发的。

  「大业」,就是指大的行为,什么是大的行为呢?就是阿弥陀佛,虽然发了愿,发了愿如果没有付诸实践,这是空愿,不能达到目的,所以必须实践;阿弥陀佛经过了兆载永劫,去行菩萨万行,可以说祂这个行,是为我们而修的。

  有了愿、有了行,愿行圆满之后,就有了「大力」出来。「大力」就是无碍光明的摄取力和无为、无漏的名号功德力。《观无量寿经》说: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无量的,而且是不受障碍的遍照十方世界,它有摄取救度念佛众生的作用,所以里面就有无碍光明的摄取力。

  一九九五年讲于澳门佛教青年协会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