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讲解网

历史上持楞严咒的高僧

发布时间:2023-04-21 09:53:26作者:心经讲解网

  楞严咒是非常经典的经咒,也是非常重要的经咒,我们修持楞严咒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的好处,不但可以为我们增加福报,还可以让我们获得无量的功德。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历史上持楞严咒的高僧

  唐●百丈怀海大师

  百丈怀海大师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三世徒,创设禅院,制定清规,主张“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后称“百丈清规”。大师在清规中将《楞严经》与楞严咒纳入丛林朝暮课诵的《禅门日诵》中,此举为《楞严经》的长远流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明清以来三四百年间我国丛林中各宗各派朝暮课诵的主要内容。

  详于《敕修百丈清规》。《大正藏》第四十八册页。

  唐●慧琳国师

  慧琳国师,师事不空三藏,内持密藏,外究儒学,精通声明与训诂之学。引用《字林》、《字统》、《声类》、《三苍》、《切韵》、《玉篇》、《诸经》、《杂史》,并参合佛意,详察是非,撰成《一切经音义》百卷,世称《慧琳音义》。

  慧琳国师精通梵汉, 读三藏,目光如炬,善分真赝,他对经藏的态度是「参合佛意,详察是非(《大正》五十册)」。大师对《楞严》此部经坚决不疑,并于《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二》中亲释《楞严经》,并多次征引此书。

  释《楞严经》之文详于《大正藏》。

  唐末五代●道丕大师

  师为唐之宗室,俗姓李。天佑三年(906),济阴王赐紫衣,后唐庄宗赐号「广智」。凡大内建香坛应制谈论,师多居首席。后晋天福三年(938),入梁苑为左街僧录,又任传法阿阇梨昭信大师。

  大师好礼经,大师为救护正法曾力礼《楞严经》二年,大师于显德二年示寂,示寂前云:「有首楞严菩萨,众多相迎,令鸣椎俄然而化」。世寿六十七。

  详于《宋高僧传.卷十七》。《大正藏》。

  唐末五代●永明延寿禅师

  莲社宗第六代祖师, 《宗镜录》成书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本书广收大乘经论六十部,及印度、中国圣贤三百人之著作等汇编而成。其内容详述诸佛之大意与经论之正宗。全书立论重在顿悟、圆修,所谓「禅尊达摩,教尊贤首」为其中心思想,为昭示禅教一致之修禅要文集。

  钱谦益之《楞严经解蒙钞》云:「禅师会三宗学者,集录大乘经论诸家语录,撰《宗镜录》一百卷,折衷法门,会归心要,多取证于《楞严》,所引古释即悫、振、沇三家之说也。《长水疏经》裁决要义用《宗镜》为诠准。而寂音《僧宝传》,发明永明,撰述以征心直指为缘起。古师弘法确有渊源,今人习而不察,间有采剟徒取骈偶之词,资为旁证而已」。

  又云「《宗镜》全序,皆发扬《首楞严》宗妙」。

  详于《卍续藏》。

  北宋●孤山 智圆大师

  孤山智圆大师是天台宗山外派的著名高僧,钱塘人。著述极多,被尊为“十本疏主”。他极为重视《楞严经》,为此专门写过《首楞严经疏》和《首楞严经疏谷响钞》两部注疏。

  他说:“《楞严》一经,剧谈常住真心,的示一乘修证,为最后垂范之典。《佛祖统记?卷十》。”

  《大正藏》第四十九册页205上。

  他从奉先寺的源清学天台教观,后来隐居在西湖孤山,与当时著名的隐士林逋为友。他有一首《读楞严经》的诗,流露其高洁的心境:

  案上楞严典,时看浣病愁。

  阶闲移短影,窗冷值高秋。

  眼病花无果,心狂照失头。

  指空期识月,认指更悠悠。

  北宋●长水 子璇大师

  大师未出家前俗名叫郑子璇,杭州钱塘人。九岁时,拜普慧寺的契宗法师为师,便开始诵读、研究熟诵《楞严经》。

  后来,大师到秀州的灵光寺,跟天台宗洪敏法师学《楞严经》。有一次读到“观世音菩萨耳根圓通章”的“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时有省悟。大师想更深一层探究《楞严经》,于是又去参见滁州琅琊山的慧觉禅师。

  到了那儿刚好遇到他上堂说法。于是问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慧觉禅师厉声喝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长水大师经此一喝发明心地,并侍奉禅师多年,成就后,又遵师嘱弘扬华严宗,被后人尊为华严宗六祖。

  长水大师因在禅宗上的成就,其本人的事迹被收入《五灯会元》中。他一生前后开讲《楞严经》达三十多会,曾感得天上落下花辦,留下的《楞严经疏》二十一卷,影响极大。后来受皇帝加封,赐紫衣及“长水疏主楞严大师”号。

  长水大师临终极为洒脱,他预先说法辞别众人,然后圆寂。百多年后,金兵入侵时打开了大师的灵塔,发现大师容颜如生地端坐缸中,指甲和头发长得和身体一样长。

  「《大佛顶密因了义首楞严经》者,乃竺干之洪范,法苑之宝典也。昔能仁以出震五天,独尊三界,假金轮而启物,现玉毫而应世,观四生之受苦也,惠济庶物,愍群机之未悟也……则斯经也,可以辩识诸魔破灭七趣,谓止及观,修圆教妙明之心,发真归源,证上乘至极之说」。

  《大正藏》第三十九册页823上。

  北宋●晋水净源大师

  「《大首楞严经》者,乃九界交归之要门,一乘冥会之妙道也。征诵咒则六时围绕,辨证果则百日宴坐。虽事仪而冲邃,实理观以融明者也。若夫修三观而均七大,黜魔境说历圣位,则近古章句,亦云备足」。

  《首楞严坛场修证仪》。《卍续藏》。

历史上持楞严咒的高僧

  北宋●戒环大师

  释戒环,温陵人,而佚其姓字。赋性恬澹,不溽世味,寄身空寂,研精梵谊,深造道妙。尝病《法华》、《楞严》旧释词义渊微,初学罕喻,因于禅暇作二经《要解》,而《楞严》尤为翔晓。《开元寺志》称戒环所撰《要解》,皆能痛去名相繁蔓,使人无泥枝叶,入佛知见,直发明秘要宝藏者也。至今学者多宗之,殆不诬也。

  云:「论三经大致,无非为一大事因缘,而必先藉《般若》发明,次由《楞严》修证,终至《法华》印可,然后尽诸佛能事序固如是也。然则,导达禅乘决择正见,莫尚《楞严》矣。」

  《新续高僧传.卷三》。《佛教藏》。

  「又况二经(指《法华》与《楞严》)以智立体,以行成德,放光现瑞,全法界之真机,融因会果,开修证之捷径,凡所设法,意绪并同,二经相宗,亦足见圣人说法始终一贯。果唯一事无有余乘,旨趣稍驯幸无深诮也。」

  《新续高僧传.卷三》。《佛教藏》。

  北宋●圆悟克勤禅师

  北宋代僧。至五祖山参谒法演,蒙其印证。从文照法师学讲说,又从敏行授《楞严》。与佛鉴慧勤、佛眼清远齐名,世有「演门二勤一远」之称,被誉为丛林三杰。

  政和初年至荆州,当世名士张无尽礼谒之,与之谈论华严要旨及禅门宗趣。后又被敕赐紫服及「佛果禅师」之号。高宗幸扬州时,诏其入对,赐号「圆悟」,世称「圆悟克勤」。后归成都昭觉寺。

  绍兴五年示寂,世寿七十三,谥号「真觉禅师」。荼毘舌齿不坏,舍利五色无数。弟子有大慧宗杲、虎丘绍隆等禅门龙象。曾于夹山之碧岩,集雪窦重显之颂古百则,编成《碧岩录》十卷,世称禅门第一书。

  一日大师偶见寂音尊者所著的《楞严尊顶法论》叹曰:「此真人天眼目也,即施长财,百缗劝发」。大师征引《楞严经》非常多,详见于《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卷四、卷八、卷十。

  以上皆见《大正藏》第四十八册

  又其《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十二。

  以上皆见《大正藏》第四十七册。

  宋●华藏安民禅师

历史上持楞严咒的高僧

  安民禅师是四川嘉定州(今乐山市)人,俗姓朱。出家后,在成都讲解《楞严经》。当他听说当时禅门宗匠圆悟克勤禅师住在昭觉寺,便前往拜访,刚好听到圆悟克勤禅师拈举国师三唤侍者因缘的公案,心中顿起大疑,于是入室向圆悟克勤禅师请问。

  圆悟克勤惮师问:“座主讲何经?”

  大师说:“《楞严》。”

  圆悟克勤掸师说:“《楞严经》有七处征心,八还辨见,毕竟心在什么处?”

  大师多方呈解,都得不到肯许。后圆悟克勤禅师引用《楞严经》中的经文,并结合禅学修证对其予以开示。终于使得禅师桶底脱落,悟见本性。

  后来,禅师到峨眉山住持中峰寺,有偈曰:“众卖花兮独卖松,青青颜色不如红,算来终不与时合,归去来兮翠霭中。” “富嫌千口少,贫恨一身多。”禅师示寂后,茶毗得到很多光明莹洁的舍利,而且心脏和舌头不坏。

  宋朝法常法师

  释法常, 河南开封人,俗姓薛,乃丞相薛居正之后裔。宣和四年(一一二二),依长沙之益阳华严轼公剃发,深慕大乘,然亦不排斥小教。一日,阅首《楞严经》而能义通法海,自此游淮泗,放浪湖湘。

  《大明高僧传》第七卷,嘉兴报恩寺沙门释法常传十三,后至天台山万年寺,参谒雪巢,一见即机语契会,雪巢乃命师掌理翰笺。为僧入室。大有风彩。澹然处世。不饰众缘。其室唯一低榻,别无他物,一日,写一渔父词于室门示众,书毕,就榻收足而逝。

  原词:

  此事楞严尝露布,梅花雪月交光处。

  一笑寥寥空万古,风瓯语,迥然银汉横天宇。

  蝶梦南华方栩栩,班班谁跨丰干虎。

  而今忘却来时路,江山暮,天涯目送飞鸿去。

  宋法常首座辞世词   弘一演音敬书

  宋●遇安掸师

  有一次诵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遇安禅师不小心破句读成:“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因此大彻大悟。

  后来他每次读《楞严经》时都这样读,有人对遇安禅师说:“破句了也。”遇安禅师说:“此是我悟处,毕生不易。”当时的人都称他为“安楞严”。

  据说,遇安禅师宣讲《楞严经》。有老虎来听经。受皈依后从不伤人。这只老虎经常跟随禅师。禅师在下山时常将老虎系在一块石头上,被后人称为”系虎石”。后来禅师搭建的茅棚经扩建后成为伏虎寺。

  遇安禅师晚年示寂时,其付法愒曰:“不是岭头携得事,岂从鸡足付将来。自古圣贤皆若此,非吾今日为君裁。”禅师说偈后,洁身换衣服后,遇安禅师自己躺入棺木中。三日后,门人打开棺椁,看见禅师右胁吉祥而卧,四众失声痛哭。

  禅师于是起来,升堂说法,诃责说“这次如果有人再打开我的棺椁,那就不再是我的弟子了。”说完,又自己进入棺中长住,其生死洒脱自如竟能达到这种境界。

  元●天如惟则禅师

  「首楞严经者,诸佛之慧命,众生之达道,教观之宏纲,禅门之要关也。世尊成道以来,五时设化,无非为一大事因缘。求其总摄化机,直指心体,发宣真胜义性,简定真实圆通。使人转物同如来,弹指超无学者,无尚楞严矣」!

  天如惟则禅师撰《大佛顶经序》,《卍续藏》。或《卍续藏》。

  明●莲池袾宏大师(莲社宗第八代祖师)

  莲池大师为一代净土宗师,禅净双修,著有《楞严经摸象记》,曾用“至精、至微、至玄、至极”八字来高度评价《楞严经》。

  「嗟乎!千生百劫,得遇如是至精至微至玄至极之典,不死心信受,而生此下劣乖僻之疑,可悲也夫!可悲也夫」

  《莲池大师全集(六)●竹窗随笔》。

  明●幽溪传灯大师

  明代中兴天台宗的幽溪传灯大师著有《楞严经圆通疏》,他在注疏中说:“佛之知见也,盖一代时教,统为《法华》佛知见而设,独《楞严》一经,明佛知见最亲。”

  「大矣哉!首楞严之为经也,无法不具,无教不收,狂心若歇,歇即菩是,胜净妙明,不从人得,谓之华严圆顿可也……可谓明心见性之妙门,成佛作祖之秘典也」。

  《楞严经圆通疏?卷一》,《卍续藏》

  明●三峰法藏禅师

  法藏禅师是密云圆悟禅师的法嗣,出生于江苏锡山,出家后研究《楞严经》,修观音耳根圆通。

  有一天,法藏禅师在庵中静坐,窗外有两位僧人正在编夹篱笆,将一棵大竹子折断,声音犹如惊雷,法藏禅师一听之下,当即豁然大悟。

  法藏禅师闭关修行时,有一天,他推开窗子,恰好看见一只黄梅从树上掉落到地,终于彻证了宗门妙旨。

历史上持楞严咒的高僧

  后来他参谒当时禅宗大德金粟密云圆悟和尚,不久蒙和尚将衣钵和拂子传付给他,开法三峰,大弘临济宗。生前著有《五宗原》一书,在禅宗丛林引起较大争议。

  临终前,法藏禅师上堂辞众云“心休不说法,骨瘦上堂艰。分明都说尽,湖水洗山巅。”

  明●蕅益智旭大师(莲社宗第九代祖师)

  藕益大师曾苦参《楞严经》,最初听说《楞严经》中“大觉”出生虚空和山河大地的义理有疑而出家,后来听说《楞严经》和《成惟识论》所代表的性相二宗教理不能融会后疑团更大。

  之后到径山坐禅,到第二年用功至极后,突然证悟了身心世界都消殒的境界。从此明白了《楞严经》所说的,这个身体“从无始来,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的道理、性相二宗的矛盾也就全然参透了,它们本来没有矛盾。

  日后著有《楞严经玄义》和《楞严经文句》,对《楞严经》倍加赞叹:“既未深明道路,又无真师,必洞彻教理,方死参究。虽不能通三藏众典,《楞严》一部,不可不精熟也,譬如独自远行,若不预问路程,断断必有错误。”

  「是诚一代时教之精髓,成佛作祖之秘要,无上圆顿之旨归,三根普被之方便,超权小之殊胜法门,摧魔外之实相正印也」。《

  楞严经玄义?卷上》,《卍续藏》。

  「至矣哉!大佛顶经之为教也,依妙性而开妙悟,起妙行而历妙位,成妙果而归妙性,永超七趣沉沦,不堕修心岐径,戒乘俱急,顿渐两融,显密互资,事理不二,诚教海之司南,宗乘之正眼也……已春,与博山 无异师伯盘桓百日,深痛末世禅病,方乃一意研穷教眼,用补其偏。然遍阅大藏,而会归处不出《梵网》、《佛顶》二经」。

  《楞严经文句?卷十》,《卍续藏》第二十册页759上。

  藕益大师又在《阅藏知津》中写道:“此经(《楞严经》)为宗教司南,性相总要。一代法门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

  附:

  大师一生数度讲演此经。如其在「重刻大佛顶经玄文自序」中云:「旭未剃发,曾研此典,每翻旧注,迷闷实多,后因双径坐禅,始解文字之缚,复因子番讲演,深理葛藤之根」

  (详于《蕅益大师全集》)。

  尝着《楞严经玄义》二卷、《楞严经文句》十卷、「大佛顶经二十二问」、「楞严经二十五圆通颂三十一首」、「楞严坛起咒及回向二偈」、「莲洲书佛顶经跋」、「去病书大佛顶经跋」、「化持大佛顶神咒序」、「大佛顶经玄文后自序」、「重刻大佛顶经玄文自序」、「重刻大佛顶经玄文自序」、「劝持大佛顶经序」等。

  我们诵经念佛更多的是为了让我们的心境能够得到提升,让我们能够放下之前放不下的东西,这样我们才能减少我们的烦恼,我们的智慧才能得到增长,同时我们的慈悲心也会得到激发。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