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二缘起

十二缘起——是印度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的核心理论

十二缘起是印度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的核心理论,又作十二有支、十二因缘,指的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支。

在佛教修行的师兄想必对十二缘起有一定了解,它在佛教中的影响很深,而且它也有一定的深意,师兄在了解十二缘起时,一定要用心, 这样才能知道十二缘起的意思。只是什么是十二缘起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什么是十二缘起

缘起法是佛陀教法里最重要的自发智慧辩证法。缘起法它分为十二个层次,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它是用来说明众生轮回的原理。佛教的根本教理就是这个,是与其他印度同时的教派不同之处。我们要清楚的是佛陀否定一个不变的自我,若把十二因缘解释成三世两重因果,或二世两重因果,或者二世一重因果的关系都违背了佛的无我的教旨,所以不应以纵的两世、三世的说法,而应以横的现在世的说法较为恰当。缘起本身的实质就说明了无我,一切只是法的因缘关系。转世的人,不是同一个人,也不可说不是同一个人!诚然,用三世或两世的轮回说法来解释缘起是行不通的。

觉音在《清净道论》里把缘起依照三世两重因果来解释:「在圣典中,从它们的自性说:无明与行二支为过去时,以有为最后的识等八支为现在时,生及老死二支为未来时。」及「过去有五因,今世有五果,今世有五因,未来有五果。」过去五因是无明、行、爱、取、有。今世五果是识、名色、六入、触、受。今世五因是爱、取、有、行、无明。未来五果是识、名色、六入、触、受。这种解释法对初学者说是可以的。

什么是十二缘起

最简单的缘起教法就如同马胜比丘说给舍利弗听的,上根的人一听就明白无我,三支、四支、五支、九支、十支甚至十二支十七支缘起的教法是说给不同根器的人听的。比较困难解说的最后两支是生与老死,那它是不是说明轮回到下一世呢?答案肯定不是。因为若说明有下一世,听的人会以为识相续,就会生起常见。若说无呢,听的人又会生起断见。这生与老死只不过是说明愚痴无闻众生,因无明入胎从生开始到死受苦的过程。最清楚的是十七支缘起,它直接从无明排到苦。每一经都说明苦生及苦灭的过程,都没提到三世。

前四支是说明生命的活动现象(无明→行→识→名色),中间的五支是说明有情心理活动的情况(六入→触→受→爱→取),依这九支才能说明这活动现象的‘有’,这‘有’代表前九支,因它而带来种种苦及其变化,也即是生老病死等众苦,末三支是泛指众生从‘生’至‘老死’的过程。这种解释符合佛在《嗏帝经》中解释的第一义的精神(无常住不变的识,识往生更异);所以结尾三支是结论,缘有故生,缘生故有老死。一个修行者能各自证知的。这是一种中道的说法。

什么是十二缘起

上述就是什么是十二缘起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师兄有帮助!关于十二缘起的内容师兄可以多去看看,这样师兄对十二缘起的了解会更深。

...查看更多

十二缘起是印度原始佛教的一个核心理论,它所讲述的十二种内容是有一定深意的,也是有很大作用的。师兄在了解十二缘起时,一定要认真,这样才能知道十二缘起所讲的内容。那下面一起来看看关于十二缘起的简介吧!

十二缘起的简介

印度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的核心理论。又作十二有支、十二因缘。指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支。

兹依水野弘元《佛教要语的基础知识》一书所载,分别略释如次︰

无明

(avidyā,avijjā):即无知,对四谛、缘起的道理无知;不了解佛教之根本思想的世界观及人生观。无明的反面,即八正道中的正见。

(samskāra,sankhāra):即身、语、意三行,亦称三业。行乃因无知无明而产生错误的身、语、意三业。此行,不只是指错误的行为,也包含行为余力的习惯力。不管我们的行为经验是何种情形,均不会轻易地消失,一定会留下一些余力被保存蓄积起来,而成为知能、性格等素质。

(vijñāna,viññāṇa):前面说明五蕴、十八界的识,识即六识,是指‘认识作用’或‘认识主观’而言。此处乃指认识主观的六识。《阿含经》中,将‘缘识有名色’的识,分为三种︰(a)入胎的识,(b)在胎的识,?出胎后的识。若仅将十二缘起中的识,解释为(a)入胎的识(结生识),就会成为三世两重因果说的胎生学见解。但是,就我们所知,原始佛教中的识乃指入胎、在胎、出胎后三者而言。

名色

(nāma-rūpa):乃指识之所缘的六境(色、声、香、味、触、法)。亦即缘起经中所言‘内识身,外名色’的名色一词。

六处

(ṣaḍ-āyatana,salāyatana,六入、六入处):指眼以至意的六根。意即感觉、知觉的能力。

(sparśa,phassa):即根(六根)、境(六境)、识(六识)三者的和合,亦即由根、境、识而有感觉,与由知觉而成立认识条件的意思。

十二缘起的简介

(vedanā):和五蕴中的受相同,意指苦乐等感受,即眼触所生以至意触所生的六受。而六受又各有苦、乐、不苦不乐等三受。这些都是认识(触)后产生的苦乐感受,但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又有很大的差别。如贪欲者是乐的感受,在嗔恚者则是苦的感受。此乃由于认识主观的识,不像白纸一样,而含有缘于过去的无明、行,所生的贪欲、嗔恚等性格的缘故。

(tṛṣṇā,tanha):也译为渴爱,意指如渴者求水般激烈的欲求。可分为色爱以至法爱的六爱,或欲爱、有爱、无有爱的三爱。缘认识而起的苦乐等感受一产生,对苦受就有憎避的强烈欲求;对乐受就有爱求的热望。这些强烈的欲求或热望,即是爱。也就是以爱来表示对苦乐受所产生的爱憎之念。

(upādāna):有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等四取。前面的爱,是指心中产生激烈的爱憎之念,而取是对爱念生舍取之实际行动。亦即指‘爱则夺取,憎则舍弃、伤害’的实际行动。或者可说是,由于身语的取舍选择行为。杀生、偷盗、邪淫,或妄语、恶口、两舌、绮语等身语业,均可涵盖于‘取’之中。

(bhava):即存在。或注释为欲有、色有、无色有三有。广义的说,有是现象的存在,与行、有为一样,意指一切的存在。因十二支皆是有,故亦称十二有支。在此意识上,有可分为业有与报有,业有是指善恶业的存在;报有是指善恶业果报的存在。可是,如同前面行支所说的,业有包含了身、语、意三业,及它们残留的余力,而残留的余力会形成知能、性格等素质。这里的有,是指来自取支(取舍选择的实际行为)残留的余力,它不但是过去行为习惯的蓄积,也限定了未来行为的发展。故‘有’之下为‘生’。

取与有二支,可说相当于前面第二支的行。爱支则相当于第一支的无明。亦即自无明产生行,而行之中含有实际行为的余力。似此,自爱产生的实际行为就是取,而自取产生余力就是有。

(jāti):指有情生于某一有情的部类,或指日常生活有某种经验产生。前者是指担负有情过去全部经验的余力(即知能、性格、体质等)而生。故每个人均具有一定的素质。后者是指以人的素质(有)为基础,而有新的经验产生。总之,二者均是自‘有’产生新的‘生’。

老死

(jārā-maraṇa):在缘起经中,于老死之后加上了愁(soka)、悲(parideva)、苦(dukkha)、忧(domanassa)、恼(upāyāsa)。认为生以后会产生老死等苦,而以老死代表一切的苦恼。

十二缘起的简介

总之,无明、行与爱、取、有等错误的思想与行为,一定会遭受到苦恼。而以十二缘起为首的种种缘起说,也就是以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三界轮回的一切苦恼,即由于无明、渴爱等烦恼及行、取、有等业因而产生的。

...查看更多

十二缘起是部派佛教中的核心理论,它的内容中蕴含着深厚智慧,也有一定的深意,师兄在了解它的意思时要认真,同时也要对它有一个详细了解,这样才能有更多收获。那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十二缘起的详细介绍吧!

十二缘起的详细介绍

(一)爱、取、有、生、老死五支,侧重于‘逐物流转’的缘起观。有情都要‘老死’,老死是由生而来的,生起了即不能不死;所以生不足喜,死也不足忧。可见想长生不死或永生不灭,是永远不可能的。有情为什么会生起呢?即由于‘有’。有指过去业力所规定的存在体,三有或者五有。既有业感存在体,即不能不生起,如种子得到水、土、温度等缘力,即不能不萌芽一样。何以会有?这原因是‘取’──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取是摄持追求的,由内心执取自我,所以在家人执取五欲,出家者又执取种种错误的见解,与毫无意义的戒禁。人类的所以执取趋求,又由于‘爱’。这即是有情的特性,染着自体与境界,染着过去与未来。因为爱染一切,所以执取趋求,所以引起业果,不得不生,不得不死了。从爱到老死的五支,说明了苦与集的主要意义。

十二缘起的详细介绍

(二)识、名色、六处、触、受五支,是在逐物流转的缘起观中,进求他的因缘,达到‘触境系心’的缘起。有情的染爱,不是无因的,由于苦、乐、忧、喜等情绪的领‘受’,所以引发染爱。染爱不但是爱着喜乐的,凡是感情掀动而不得不爱,不得不嗔,恋着而难以放下的一切都是。论到情绪的领受,即知由于(六)根的取境、发识,因三者和合而起的识‘触’。没有触,反应对象而起的领受,也即不生。这十二支中的触,专指与无明相应的触。这样,即是不能没有‘六处’的。六处即有情自体,这又从‘名色’而有。名色是婴胎初凝,还没有完成眼等六根的阶段。这名色要有‘识’的执持,才能不坏而增长;此识也要依托名色,才能发生作用。所以不但识缘名色,名色也缘识,到达色心交感,相依互存的缘起。如《杂含》(卷一二·二八八经)说︰‘譬如三芦,立于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识缘名色,亦复如是,展转相依而得生长’。

十二缘起的详细介绍

(三)从识到受,说明现实心身的活动过程,不是说明生死流转的根源。所以进一步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这一期生命中的情识──‘有识之身’,即有识的有情的发展,即是生。所以识依于行的‘行’,即是爱俱思所引发的身行、语行、意行,也等于爱取所起的有。‘无明’也等于无明触相应的爱等烦恼。由于无明的蒙昧,爱的染着,生死识身即不断的相续,不断的流转于生死苦海。苦因、苦果,一切在没奈何的苦迫中,成为‘纯大苦聚’,这即是有情的一切。

[缘起的流转] 依缘起而成的生死相续,佛曾说了‘缘起’与‘缘生’。佛说缘起与缘生时,都即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无明缘行’等。这二者的差别,向来成为难题。缘起与缘生的内容相同,为什么说为二名?这二者的意思,是多少不同的。缘起是动词;缘生是被动词的过去格,即被生而已生的。所以缘起可解说为‘为缘能起’;缘生可解说为‘缘所已生’。这二者显有因果关系,但不单是事象的因果,佛说缘起时,加了‘法性、法住、法界常住’的形容词,所以缘起是因果的必然理则,缘生是因果中的具体事象。现实所知的一切,是缘生法;这缘生法中所有必然的因果理则,才是缘起法。缘起与缘生,即理与事。缘生说明了果从因生;对缘生而说缘起,说明缘生事相所以因果相生,秩然不乱的必然理则,缘生即依于缘起而成。

...查看更多

十二缘起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十二缘起在佛教中是有一定影响力的,而且也是有很大作用的,并且它的意思也很深。师兄在了解十...
https://m.xinjingjj.com/dtvopic/dsweyq/53361.html

十二缘起和十二有支有何关系

在佛教中不仅有十二缘起,也是有十二有支的。只是对这两者有些师兄并不了解,所以也不清楚十二...
https://m.xinjingjj.com/dtvopic/dsweyq/53362.html

佛教十二缘起有何意思

佛教中的内容都是有一定深意的,其中十二缘起就是如此。其实十二缘起是一些部派佛教的核心理论...
https://m.xinjingjj.com/dtvopic/dsweyq/53363.html

十二缘起之老死的详解

十二缘起在佛教中是有很大作用的,而且它也是包含十二种内容的,其中就有老死。其实老死也是众...
https://m.xinjingjj.com/dtvopic/dsweyq/53364.html

十二缘起之无明的详解

在佛教修行的师兄对十二缘起应该有一定了解,它是部派佛教的核心理论,它所包含的内容是很深的...
https://m.xinjingjj.com/dtvopic/dsweyq/53365.html

十二缘起指的是什么

学佛的师兄对十二缘起应该有一定了解,它在佛教中是有一定影响的,而且所包含的内容很深。师兄...
https://m.xinjingjj.com/dtvopic/dsweyq/53366.html

为何十二缘起包含人生真相

十二缘起作为部派佛教的核心理论,它不但有着的深厚的智慧,也有着一定的道理,而且十二缘起当...
https://m.xinjingjj.com/dtvopic/dsweyq/53367.html

结语

所谓的“十二缘起”是指由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个“支分”来组成,因此也称为“十二支缘起”或“十二因缘”,用以说明众生为何执迷于的现实的客观存在,这种执迷在《金刚经》中称为”着相“。换句话说”十二缘起“所探讨的是众生为什么”着相“的问题,进一步的说,也是探讨人生的真相。
更多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最新视频更多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