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佛寺,就是英语office(办公室)的谐音嘛,想挤进公司做白领,当然得去卧佛寺了。”
一些临近毕业的大学生为了找到一个好工作,纷纷跑到北京植物园内的卧佛寺去烧香拜佛,面对镜头坦然做出了这样的解释。
电视主持人也很幽默,在评述这一新闻时说:“做白领的要去卧佛寺,那么按照这个逻辑,当老板(boss)就要去报国寺,做生意(business)得去碧云寺,要留校当老师(teachers)就得去潭柘寺了。”真要如此,北京寺庙的香火可就更加旺盛了。
专家的解释则较为深入。朝阳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徐岫茹老师分析说,其实去烧香拜佛,并不等于学生们都相信“宿命论”,而是因为他们有这种心理困惑,应该说这些大学生由于面临即将进入社会的压力,需要找一个倾诉对象分担。为此,徐老师表示,学校老师和家长应该主动帮助学生们分担心理的压力,让他们理智从容地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
专家的上述意见我部分同意。大学生烧香拜佛不等于说他们都相信“宿命论”,也不能简单地把“信仰缺失”之类的大帽子扣到他们头上。网上说某某某昨天到卧佛寺烧完香拜完佛,第二天就找到了工作,这种话对某些人确有蛊惑作用,但我宁愿相信多数来烧香的大学生是在逗闷子,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暗示在起支配作用。有的学生说:“反正周末没事,也就顺道来烧香,看看灵验不灵验。”这倒是多数人的心里话。
我不同意专家说法的地方在于:一、佛并不是大学生们的倾诉对象,也不能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二、学校老师和家长也无法帮助学生们分担心理压力,更无能力使他们理智从容地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那么,大学生拜佛彰显出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问:大学生就业难到底难在哪里?是扩招造成的大学生多了,还是因为这些“天之骄子”们像一些人士说的那样没有转变就业观念?我看都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社科院劳动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张车伟研究员认为:“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根本原因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和劳动力市场之间还没有一个有效的链接”,“因为需求和供给之间的渠道并不特别畅通,导致许多单位、企业急需大量掌握比较好的技能的大学生却找不到,同时大学生们又在为找工作而到处奔波。”他介绍说,在美国,大学生毕业以后,只需把简历投到专业年会就可以了,每个专业的学生到哪儿找工作是很清楚的,而且这个渠道也很畅通。比如学服装的,就去服装协会办的一些年会,学经济的在经济年会这个圈子里找,每个行业、每个专业需要什么人才,都很清楚。
可是我们国内举办的很多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是个什么样子呢?人山人海,熙熙攘攘,闹闹哄哄,大而无当,活像个菜市场,热闹了半天,最后能谈成几个呢?就像很多地方政府搞的投资洽谈会一样,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根本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出面为大学生提供更精确更透明的信息服务的时候,它们缺席了;在需要社会为大学生们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环境的时候,有关的人闪到了一旁。在这种情况下,毕业生们只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靠父母的,有靠亲朋好友的,有走上层路线的,有拿红包铺路的,那些没关系没门路的情急之下去卧佛寺烧烧香拜拜佛,又有什么可责备的呢?
其次,我们要问:大学生应如何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是逃到佛祖的怀抱暂时寻求一点安慰还是强化自己,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当然是后者。找工作凭的是实力而不是烧香拜佛。有关系无才能的即使暂时能找到一份舒心的工作,但未必一定能保持这份工作,更不可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有才能无关系的可能一时找不到一份好工作,但通过自己的奋斗也许能脱颖而出。现代社会和以前的“一分定终身”不同了,这是一个人才流动更加畅通的社会,是一个更加相信实力的社会。马克思说:“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
。”市场经济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舞台。《天下无贼》中的贼都说:“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那么只要你有才,“佛”就在你的心中,又何必再去求佛呢?不管怎么说,大学生拜佛彰显出的问题,不仅值得大学生们深思,更值得我们这个社会深思。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