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讲解网

一代隐士奇才“山中宰相”陶弘景的净土缘

发布时间:2023-09-19 01:06:09作者:心经讲解网
一代隐士奇才“山中宰相”陶弘景的净土缘

杜牧《江南春》中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陶弘景正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他出生于宋孝武孝建三年(456年),卒于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跨越了南朝宋、齐、梁三朝。他一生好学,涉猎颇广,且智力超群,心如明镜,遇物便了,集各家于一身,天文地理、阴阳数术、医药养生、琴棋书画、射术兵法、文章著述、工巧技艺等,无不精通,造诣非凡,堪称当时最为博雅之奇才。萧纶《隐居贞白先生陶君碑》赞言:“张华之博物,马钧之巧思,刘向之知微,葛洪之养性,兼此数贤,一人而已。”足见其才学之广博精深。

陶弘景纵有博学之才,却淡泊自然,虽曾在朱门,偏喜独居一室,罕接外物,唯以披阅为务。遂于齐永明十年(492年),上表辞官,退隐江苏句容句曲山(茅山),不与世交,自称“华阳隐居”。

502年,萧洐初即位时,国号未定,陶弘景引诸谶记,皆成“梁”字,遂立国号为“梁”。举行大典即位时日,亦由陶弘景所择,最后梁武帝选择四月初八佛诞日。梁武帝亦想请陶弘景入朝为官,遣大臣至山中礼请,屡加礼聘,弘景终是不应,并画双牛图与武帝,图中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着金络头,有人执绳,以杖驱打。梁武帝见图便知其志不在仕途,遂不再提聘官之事。但遇有国家大事,梁武帝皆会前往咨询,二人书信不绝,月常数信。梁武帝每得其书,则烧香虔受,恭敬之状,无以复加。约大通年初(528年),陶弘景精心冶制宝刀两枚,名威胜、善胜,送与梁武帝。此二刀深得梁武帝珍爱,后赐予梁简文帝萧纲,作为传位信物。

因其深处山林之远,仍知时运之变,悯涂炭之苦,得帝王之敬重,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性好著述,隐居山林,如枯池之鱼游于清泉,正好潜心著作。四十余年间,著书满家,内容所涉广泛,遍及各家。因其文章初期无人编录,直至陈武帝时江总始整理,散落颇多,又多有失佚,如今可见,更是残缺。然《四库未收书目提》中言,其文集残本,“若夫残羹剩饭,实足以沾溉后人”。尤其《真诰》《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等,在道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陶弘景被立为道教上清派第九代祖师。因其居茅山,而有“茅山宗”创始人之功,故有“玄中之董狐,道家之尼父”之称。其中《本草集注》《药总诀》《肘后百一方》《效验方》《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等,亦成为医药史上经典之作,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无数医者行医济世。

除此之外,他晚年又以“胜力菩萨”自称。这源于他曾梦登七地,得佛授记,便以此为名,这便是陶弘景对自己毕生信仰之流露。

盖陶弘景一生隐居以求其志,纵使有世人百千赞誉、千古之名,然而于生死解脱而言,毫无益处。他一生求实求真,学问未敢半丝马虎,何况生死大事,自然竭力穷极经旨,寻求究竟解脱之法。

陶弘景为江南士族后代,祖父陶隆谙习医术,济世救人,一心向佛。陶弘景母亲更是精心佛法,《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云:“母东海郝夫人,讳智湛,精心佛法,及终,有异焉。”或许是母亲诚心信佛所感,陶弘景的出生亦有着神奇之相,多种传记皆有记载,其中《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载曰:

其年九月,母受有娠,仍梦见一小青龙,忽从身中出,直东向而升天,遂视之,不见尾。既觉,密语比丘尼云:“弟子必当生男儿,应出非凡人,而恐无后。”尼问其故,以所梦答。尼云:“将出家?”又答:“审尔,亦是所愿。”

可见其母亲心中真切所愿,则是陶弘景能学佛,甚至出家,因此才及时向比丘尼言说梦中感应。

陶弘景二十六岁时,父亲为妾所害去世;二十九岁时,母亲亦离世,他辞官守孝三年。陶弘景果如其母所言,不食荤腥,不近女色,终身未娶。

当时信道教而后归依佛教者甚多,梁武帝亦是早年学道,后舍道入佛,大弘佛法。陶弘景亦是如此,于天监八年(509年),居永嘉楠江青嶂山时,梦佛授记,名胜力菩萨。512年,在回茅山途中,便假道鄮县(今浙江宁波),礼阿育王塔,自誓受五大戒,正式成为佛弟子。这些在隋朝费长房的《历代三宝记》和法琳《辩正论》《法苑珠林》里都有记载。陶弘景曾作《发菩提礼佛文》一卷,历代史家推测是他于鄮县礼佛受戒时所作,这便是他归佛的誓言书。

故回茅山之后,陶弘景便在茅山建塔造像、写经绘佛,诚心礼佛,精进修行。《瘗剑履石室砖铭》云“华阳隐居幽馆,胜力菩萨舍身,释迦佛陀弟子”、“行大乘之六度”。法琳《辩正论》中记载:

常以敬重佛法为业,但逢重僧,莫不礼拜;岩穴之内,悉安佛像。自率门徒受学之士,朝夕忏悔,恒读佛经。

由此观之,陶弘景自誓受戒回山之后,诚依佛法修行。

陶弘景诵习《法华经》,深解其义,并作往生文,潜心净土,《桓真人升仙记》提到其“好禅悦佛,言菩提行,修西天记,作往生文”。从片言之中,可见陶弘景精研佛典,且有发愿往生之心,故特作往生文以显其愿,志在西方。

既言陶弘景之净土信仰,不得不提他与净土宗祖师昙鸾大师的深厚因缘,甚至已成历代净土行人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

529年,昙鸾大师注解《大集经》未半而感气疾,遂从北魏前往梁朝求访。因时南北对峙,遂先诣梁武帝,说佛法精义,为武帝称赏。帝问所由来,昙鸾大师回答:“欲学佛法,恨年命促减,故来远造陶隐居,求诸仙术。”梁武帝曰:“此傲世遁隐者,比屡征不就,任往造之。”陶弘景归隐林泉,不与人交,就连弟子门人亦少接近;晚年独居华阳馆,更绝人事,故常人难得一见。然当昙鸾大师写信与他后,他立即以弟子之称回信,诚心期盼大师到来。信曰:

云朔耳闻音声,兹晨眼受文字 ,或由顶礼岁积,故致真应来仪。正尔整拂藤蒲,采汲华水,端襟俨思,伫聆警锡也。弟子华阳陶弘景和南。(《辩正论。卷六。内九箴篇第六》,又见《广弘明集。卷十三》)

虽是昙鸾大师为求仙方而来,但陶弘景早闻昙鸾大师名声,且将大师来访视为顶礼岁积而感,对昙鸾大师祈盼之心,溢于信中。昙鸾大师到山之后,两人欣然相谈。最后陶弘景以仙方十卷,酬谢远意。

昙鸾大师遂动身返回北魏,欲依方修炼,途中逢菩提流支,问曰:“佛法中颇有长生不死法胜此土佩经者乎?”留支唾地曰:“是何言欤!非相比也。此方何处有长生不死法,纵得长年,少时不死,终更轮回三有耳。”即以《观经》授之,曰:“此大仙方,依之修行,当得解脱生死也

。”昙鸾大师顶礼接受,遂将陶弘景所赠仙方,付之一炬。从此归心净土,一心弘扬净土,并注解天亲菩萨《往生论》,成《往生论注》,直将弥陀誓愿、天亲衷怀,彻底圆彰,和盘托出,显彰口称佛名之行,阐释净土他力之理。

昙鸾大师得遇净土无上之法,立将仙经烧毁,绝非对陶弘景不敬,而是得知纵使长寿延年,不过转瞬而逝,不出生死,终究三界轮回,应当求生西方之誓。

陶弘景精通道家养生延年之术,但深知仙方未有不死之法,感人生终不免一死,终将轮回三途,故晚年更潜心佛法,遂作往生文,求生西方净土,证无量寿之身。

至于陶弘景是否亲得昙鸾大师所传净土思想,是否得见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不得而知。不过,昙鸾大师回北魏之后,大力弘传净土,自行化他,北魏皇帝称之为“神鸾”,名闻遐迩,远扬江南,梁武帝亦常向北方顶礼大师,并号之为“昙鸾菩萨”。可见,昙鸾大师弘扬净土之盛名,南北皆传;陶弘景对昙鸾大师礼敬有加,自当乐闻其法。

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陶弘景年逾八十,容颜依旧如壮年,无有病苦,预知时至,并一一嘱咐其门人弟子临终后事,不用沐浴,并通以大袈裟覆衾蒙首足,而且须有僧人站在左边。命终之后,颜色不变,屈伸如常,香气累日,氛氲满山,现种种瑞相。《南史。陶弘景传》载:

无疾,自知应逝,逆克亡日,仍为告逝诗。大同二年卒,时年八十一。颜色不变,屈伸如常,香气累日,氛氲满山。遗令:“既没不须沐浴,不须施求,止两重席于地,因所着旧衣,上加生裓裙及臂衣鞋冠巾法服。……通以大袈裟覆衾蒙首足。明器有车马。道人道士并在门中,道人左,道士右。”弟子遵而行之。

自幼有意归隐山林,为世人尊为“山中宰相”、道家祖师,而最终归依佛门,发愿往生弥陀净土,可见陶弘景于世间学问、名利甚至修道都毫无执著,他所做的一切都指向一个明确的目标:了生脱死,找寻生命的永恒。真正的长生之术在佛法中,只要往生弥陀净土,就能得无量寿。陶弘景终其一生找到了真正的长生仙方。

原文标题:【人物典故】一代隐士奇才的净土缘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净宗书院

(转载) 本文实为转载,不代表个人观点,专注分享,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持续放生者,受佛菩萨、天地一切神仙赞叹护佑,功德无量,必然有求必应。

消灾免难: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第一功德,成就不可思议功德。

学佛为成佛,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怀疑不夹杂,乘佛大愿力决定往生净土。

在此忏悔我所犯的一切恶念恶口恶行,忏悔我所犯的一切邪淫重罪;愿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学佛网、转载者、各位读者;此文若有错谬,我皆忏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愿一切冤亲债主及其六亲眷属离苦得乐,福慧增进;愿断恶修善、广积阴德,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持戒念佛、求生净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