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讲解网

净土法门的修行宗要【信愿持名】 (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至极圆顿)

发布时间:2024-06-19 01:04:26作者:心经讲解网
摘自:蕅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大安法师讲解第三来看看它的宗旨。“宗”是修行这个法门的重要门径。这个体和宗的关系,就好像虚空和梁柱的关系:空间代表它的体,梁柱代表它的宗。这个宗是从修行的层面来建立。你要回归到那种自性本体,就得要有一种纲领来契入。所以就把这个宗称作“枢机”。枢机怎么理解呢?就是这个门要有一个门枢,门的开合要靠这个枢。你这把箭——特别是那个大的叫弩,弩射程很远,射重要目标的,这个弩要把箭射出来,一定要扣那个扳机。扳机一扣,那个箭才能射得出去。好,这个宗就是回归到那种实相本源心性的枢机,就是修行的纲领。纲大概像网的总绳一样的。你把那个纲提到了,那个网目就能够张开。你把领口抓到了,那么袖、襟都能够井井有条。所以一般讨论完它的体性之后,就得要讨论它的宗——宗要、宗旨——在什么地方。好,这部《阿弥陀经》的修行宗要,就是四个字。这四个字非常重要:信、愿、持名。这种概述第一强调了信、愿,第二是强调称名。这称为净土三资粮。而这三资粮它具有内在的辩证关系。这个辩证关系就体现在下面的四句话: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好,他用一种否定性的句法表述,来强调这三者缺一不可,若鼎之三足。鼎是由三个足立起来的,只要缺了一个足,它都会颠覆。这一点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净土祖师的思想很为重要。你不能只是谈一方面。“非信不足启愿”,你首先没有建立智慧的信心,你就开显不了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愿。首先你对于阿弥陀佛果地上的功德——它本身是不可思议的,要产生信心都很难。因为我们凡夫众生与生俱来具有贪、瞋、痴、慢、疑,这种根本烦恼的疑是很难根除的。就是在世间法,很多东西我们都很难产生信心,更何况是出世间法了,更何况是出世间法当中至极圆顿的法。我们这个疑常常会显发、泛滥出来。信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无量寿经》讲你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得无上菩提。“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这种清净的信心你是不是具足?有很多人一听,就好像他能担荷:“我已经产生了信心,我即得往生了,我已经住不退转了。”你担荷得太快了!实际上我们所谓的信心里面有太多的怀疑。最多你有一定的信心而已,夹杂着很多的怀疑。这种怀疑都是你不能察觉的——疑根哪!你没有甚深的般若智慧和多生多劫深厚的净土善根,你想对这个法门当下产生“信心欢喜,乃至一念”,是很难很难的事情。当你对阿弥陀佛果地上的功德不能产生决定信心的时候,你对于往生的愿就犹豫不决啊!而且这个厌离娑婆的出离心也不容易出来啊!无量劫以来,我们对三界六道、五欲六尘、恩恩怨怨太熟悉了,把这些无明大梦里面的境界看得太真实了。每天在这里喜怒哀乐,我们哪有一念出离之心啊?但这个愿一定要启发出来啊!这种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世界的愿启发出来,就是在烦恼淤泥当中伸展的莲华,就是我们的般若智慧,就是大善根了,就是这个时代所讲的道心了。有不有道心,你首先要看有没有出离心。而且出离心还是要认真去修行的一个科目。这个愿是要用信来启发出来的。这个净业的行持是要以你的愿作为前导的,所以“非愿不足导行”。你发了愿,才能够作为你的动力机制去做这个事情。你都不想去做这个事情,你就动不了,“把手牵他行不得”啊。好,当你建立信、愿之后,信、愿它属于形而上的东西,你说你有信愿,我们很难判断,但是在事相上可以进行判断:你能不能去执持名号。你执持名号,尤其是对这个名号功德具有甚深的理解,这就是你的智慧。由这个智慧的心来持名,才叫妙行——不可思议的行。这些概念都要注意。一般我们认为:念念佛号好像愚夫愚妇都能念,好像很低级。“我水平很高,一定要修很复杂的东西,很复杂的法门才显得与众不同。”恰好这是凡夫的见解——错误的。执持名号,简单的方法里面包含着甚深的智慧。你对这个智慧能够领略,你去实行它,这就是不可思议的人。你的行就是不可思议的行——“持名妙行”。好,由这个持名妙行就能够“满所愿而证所信”。这个意思就是你执持名号——名号是用前面讲的信愿来庄严的——信愿称名就能感通佛力,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就会来接引,我们就能够带业横超到西方极乐世界。好,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不就是满了愿吗?满足了我往生之愿。而且是“证所信”,因为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所信的净土法门——西方极乐世界无尽的庄严以及名号的功德,以及阿弥陀佛法、报、化三身,四德以及他的大慈悲心,这些所信的东西都属于仰信的范围,只是由于我们听释迦牟尼佛这么说了,我们对释迦牟尼佛佛德的信任,我接纳了,但不是我证悟的境界;但是如果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去,原来我们所信的所有东西都是我们现量亲证的境界。而且“华开见佛悟无生”,这时候证“唯心净土,自性弥陀”。阿弥陀佛跟我们母子天然的关系,果觉、因地的互动,都是我们现量亲证的境界

。这就是“证所信”。这部经典也就围绕着信、愿、称名三资粮来展开的。在这部经典的结构当中,在正宗分里面就首先陈述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来产生信心。《阿弥陀经》——包括《无量寿经》,为什么首先宣说依正庄严?其目的是要为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井底之蛙——被这个秽土的五欲六尘境界所缠缚的众生,来建立一个佛的境界。一真法界,至真、至善、至美:建立这么一个境界。然后以这个作为参照坐标,来对比我们娑婆秽土所有的东西,我们才会有鉴别。知道这个秽土是我们业力感召的苦难地方,西方极乐世界才是我们清净愿心所感召的一种极乐境界:来产生信心。那么产生信心之后就“劝发愿以导行”。《阿弥陀经》有一番的劝信、三番劝愿,来让我们生起愿往生心。再第三个结构,就是你产生信愿之后,告诉你到极乐世界去的方法:若一日到若七日,一心不乱,执持名号。这就是《阿弥陀经》信、愿、行三资粮展开的结构。好,那下面进一步讨论信愿行。何为信?何为愿?何为行?那么这些都是展开了净土宗基本的原则、理念。“信”,佛法大海唯信能入。通途大乘法门都要靠信心,更何况大乘里面极难信的、极圆顿的净土一法,这个信心就来得至为重要。那么对信心的阐释,净土宗祖师各有不同角度的诠释。善导大师单刀直入,从两种深信下手:从业力凡夫的根机以及阿弥陀佛果地上的拯救,这两个层面展开信心的阐释。蕅益大师以通宗通教的祖师风范,高屋建瓴的展开了六信的诠释。净土宗的信具体体现在三对范畴——六个方面:信自、信他,这第一个范畴;信因、信果,第二对范畴;信事、信理,第三对范畴。那么“愿”,什么叫净土的愿?就是厌离娑婆秽土、欣求极乐净土。这里就要建立一个净土行人特有的宗教情怀。他带有情怀——一种情感化的心理——在里面。但这种情感化的心理是有他的智慧作为背景的。这是愿。行呢?就是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这就对信、愿、行的本质内涵作了一个概述。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