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讲解网

卡塔仁波切:积聚福德资粮的正确方法

发布时间:2024-07-18 01:00:55作者:心经讲解网
卡塔仁波切:积聚福德资粮的正确方法

福德资粮的积聚,我们可以使用声闻独觉乘(小乘)的观点来解释,也可以用菩萨乘(大乘)的观点来看,或是以最善巧方便的金刚乘来说明。而层次不同的资粮积聚,则完全依个人根器的不同而定。至于智能资粮的积聚,可以使我们了悟小乘的人无我(我空)、大乘的法无我(法空)、以及金刚乘轮涅不二的教法。

如前所述,福德和智能资粮的积聚,有几个不同层次。虽然一个人可听闻各种不同的法教,老师亦可教导解说由最低至最高的法道,但我们心里必须了解,一个修行人是不可以只选择最高的法门,而拒绝从基本的开始。这情形就像我们一出生时是婴儿,虽然许多人不喜经过婴儿阶段,而想直接长大成人,但那是不可能的事;同样的,虽然大多数人也喜欢如此方便的积聚资粮,但那是不对的。我们必须从最初的基础开始修起,即使从中切入也不行。所以,对一个修行者而言,一开始是最重要的,因此我要从最基础的开始说起,再逐渐谈到较高的层次。

通常我们要开始修行前,必须先获得某个法的灌顶、口传、和法本的解说,以了解禅定和修行方法。你必须获得这些,作为积聚和前行准备的条件,也就是修行前要先具足这些条件,然后再将所得到的指导、法本等应用到实际的修持上

一般来说,积聚资粮的好处和不积资粮的坏处是显而易见的,就像现在有许多国家和地方非常干燥,长不出任何东西,住在那儿的人也遭受严重的饥渴、瘟疫、疾病……等等。这并非由于天意的惩罚,亦非因高等的生命,如:神明、上帝……等在处罚那里的人,而纯然是由于过去世他们没有积聚资粮的结果。相对的,有些繁荣富庶、物产丰饶,人们远离饥荒,并且健康富有;同样的,这也不只是那儿的较具智慧,而是他们积聚了许多福德资粮的缘故,才使得他们能繁荣富裕。这些不是上天所赐予的,而是福德资粮积聚的结果。

对福德的积聚,学习佛法的人,会较一般世俗的人更深入了解。学佛者知道,在饿鬼道所受的饥渴痛苦,都是因为没有积聚福德的缘故;而阻碍了他人的积聚资粮的机缘,也会坠入饿鬼道,这可明显看出不积聚福德资粮的坏处。反过来说,一个人生在较好的环境中,繁荣、富裕、健康、丰饶等,这些都是积聚福德的特征。简而言之,一个人如果投生到人道,那儿样样都很丰足,一定是福德积聚的结果;反之,如果投生到饥荒、疾病肆虐之处,这也是缺乏福德的缘故。从一般世俗的眼光来看,一个人在工作和事业上若有所成,大家便会认为这完全是他具备聪明才智的缘故;虽然这是事实,但真正的原因,是他以前曾积聚过福德。一个人具备聪明才智,但也要有福德,才会产生这样的动力;就如同土壤肥沃,我们若去开垦播种,便一定有所收获才对。但有一种人,不论如何努力,总是失败,一般人都会觉得,这是因为那个人不具聪明才智之故。当然这也可能是事实,但真正的原因是他不曾积聚福德,所以无法具备这样的聪明才智,以致无法成就;这就好比肥沃的土壤,不经开垦,仍然不会有收获一样。所以,我们此生会有种种成就、幸福和美善,其实都是由于曾经积聚福德的缘故;而此生之所以失败,也是因为不具福德之故。

为了了解正确的积聚福德资粮的方法,我们首先要知道有三种积聚的对象。第一个是佛菩萨,他们是积聚福德资粮最至高无上的对象;第二个是那些曾在此生帮助过我们、善待我们的人,如:善知识、特别的朋友和一切曾利益我们的人;第三个是贫困、需要财物或种种其它帮助的众生,他们也是积聚福德资粮的对象。我们有时曾想,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人给予帮助,如此的行为是否也能积聚福德呢?答案是肯定的;但如果这位对象不真正那么需要帮助,则所积聚的功德就不像上述三个对象那么大了。

如果能供养佛菩萨,其所积聚的福德是非常大的,他们是我们所能积聚最大福德的对象。即使我们所供的东西是微不足道的,但由于对象很殊胜圆满,所以也能积聚很大的福德。举例来说,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有一次,一些孩童在玩耍。依照传统,佛陀每天要托钵出外乞食,那群孩童手中玩着一些豆子,其中有一位小孩把豆子丢到空中,说道:“我要供养佛。”这七粒豆子正好落入路过的佛陀的钵中。结果,虽然那七粒豆子并不多,而在此人转世到第七世的结束前,便已经学到了足够的佛法而得成就。这就是因对象十分圆满,能使我们积聚极大福德的例子。

以上这个故事,也许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已没机会再积聚如此殊胜的功德,因为佛陀已经涅槃了。但事实上,佛陀虽已不再住世,但我们知道佛陀的智能心(译注:此指法身)是无所不在、遍一切处的。福德的积聚,完全视我们的信心及发心而定,如果我们具足信心,佛陀就存在;如果我们将发心供养的对象,例如佛像等,视为真正成就证悟的佛,则这就成为至高圆满的对象。我们并不需要一位真正活生生的佛陀现前,只要我们有信心的向佛像供养灯、花……等等,则这些佛像就是如实圆满的对象。但如果有分别心,觉得此佛像样子不好看,不庄严、我不喜欢,而喜欢另一尊……等等,一旦生起这种分别心,发心就不清净了;不净的发心,就会破坏供养时所能真正带来的功德。

我们也可以应用佛法来积聚福德。但该如何做呢?佛法是教导人们证悟佛果的方便途径,我们可用任何方法来让他人获得。首先,假设有人没有佛经,我们赞助印经,使他们获得经书,这就是以法积聚资粮的方法。如果已有人赞助佛书,而没有法师说法,恰巧法师的开示也很重要时,我们就可以邀请法师前来说法,提供他一切必备的东西,如:说法的地方……等等,这也是法资粮的积聚。不论我们想做什么来使他人获得佛法,这都是积聚功德的圆满对象。同样的,这些行为也都须视我们的发心而定,因为发心清净的话,不论我们做什么,例如:印经、供养法师、使学子有老师等,也才能真正积聚很大的福德资粮。

接下来,我们谈到僧伽。僧众有二种,即圣僧和凡夫僧。圣僧是指一地以上的菩萨,具有高度的证悟,但以一般的人身来示现,因此我们一般人是无法分别出圣僧或凡夫僧的。但不论是圣僧或凡夫僧,只要我们供食他们食物、住所……等等,也都可以积聚极大的福德。凡夫僧是指一般出家的比丘和比丘尼,或是在金刚乘中受过戒且持戒未破的僧众。

前面已经谈过,如果做供养时起了分别心,则不论我们供养时的对象为何,其所积聚的福德便很少了。所以,为了积聚福德,我们的发心要尽可能的清净,不要有任何分别心。假使在我们做供养时,觉得所供养的佛像很庄严,便会积很大的功德,这是由于我们对佛像产生欢喜心。但如果我们做供养时,觉得佛像不美,虽然佛陀不会因此感受就对我们生出好坏或喜恶的分别,但由于我们自心的不净,便无法像喜欢佛像般积聚那么大的福德了。

简而言之,如果对圆满的对象以正确的方法来积聚资粮,不以希求心、竞争心或傲慢心来行供养,便可以积聚很广大的福德。我想再阐释得更清楚一些:所谓不要有任何的希求心,是指在供养时,心中不要存有任何希求的想法;不要有傲慢心,是说供养时,不要认为自己的供养最殊胜特别,别人都比不上;不要有竞争心,是指行供养是出于已愿,不是被迫,也不是见着别人供养,自己不好意思,或基于某种竞争的心理才做。所以,一个人做供养时,不应有这三种心态,就如龙树菩萨曾说过的:供养时,态度的正确与否,将影响到其所产生的福德大小。

所以,一切都是取决于我们的态度,而非所供养的东西产生了差别。就如同前面所举的例子,小孩子供养佛陀七粒豆子,其实豆子的价值微薄,但由于他的发心非常清净,没有任何傲慢、希求或竞争的心理,所以得到了非常大的功德。

曾经有个故事说,过去有一位老妇人,她把狗的牙齿当成佛陀的舍利放在佛桌上供养,每天顶礼、供香、灯……等等东西,后来,犬牙竟然真的长出了舍利来!这并不表示犬牙已转变成非常珍贵的东西了,而是由于老妇全然十足的信心使然。

所以,信心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都是凡夫,无法分辨谁是清净或不净,谁是真的圣僧或不是,但只要对此具足信心,便都能够积聚很大的福德。

由此可见,所供养的东西是什么并非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发心。我再讲一个故事,让大家了解在积聚功德时,发心是如何的重要。有一种小擦擦是用土做的,样子像一座小小的舍利塔。有个人看到一个“擦擦”,觉得这个东西应该让多一点人也能看到,所以就把它放在路的旁边。第二个人走过来,看到这个“擦擦”说:“这个擦擦非常美丽,非常好,但如果下雨被淋了,就不好了。” 于是他拿了一只鞋后跟把它盖起来,以免淋到雨。通常,鞋跟是不干净的,拿它盖在“擦擦”上也是不恭敬的,但由于他的发心非常纯净,所以,他还是积聚了功德。第三个人走过时,看到这个“擦擦”,心想:“这是一个多么珍贵的东西,不应放在鞋跟下。” 于是他又把鞋跟拿走了。这三个人都积聚了功德,走上菩萨道,这是由于他们所做的都具纯净发心的缘故。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在此生中具有种种的美善、丰足以及幸福快乐,都是由于我们曾经积聚福德的缘故,而这些功德的积聚,也都是立基于正确的态度而来。如果我们曾在过去供养过什么珍贵的东西,但几个月后就后悔了,觉得自己供得太多,由于这样一个反悔的心,就把我们的功德破坏了。所以我们做供养时,发心是第一重要,而非所供养的东西。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