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百匠茶学院原创
丨首发于:百匠茶学院
丨作者:林方致
茶过三盏,
小满未满。
宁静致远,方得始终,我是林方致。
忽而小满,一年岁过了三分之一,前天适逢佛诞日,家里老人想去寺庙焚香拜佛,开车途径店下时,看到许多农民在田里插秧,“小满不满,干断田坎”,现在正是水稻栽插的适宜季节,等盛夏再经过这里的时候,就是风吹碧浪了。
开车沿着山路回到老家,来到海边的一座小寺庙,老人进去拜佛求签,我在寺庙附近转转。小寺庙就在海边,临海远眺,种植紫菜的细竿子在海水里整齐排列,因为禁渔期,很多渔船都停港修整,渔民在一边修补渔网。都说闽南男女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男的泡茶,女的烧香拜佛,也不尽然,中国人大多爱拜佛焚香,每年去西藏朝拜的虔诚徒那么多,布达拉宫脚下排满了磕长头的人,还有人转动几千次经纶还不愿走,多是求个信仰,达个愿。
福建港口多,靠海吃海,海边出生的靠讨海发家,靠山吃山,山里头的就靠种茶种农作物、养猪这类的营生,我姥爷就讲过:挑着上百斤的地瓜粉干徒步几十公里串村去卖
。山路崎岖,但农民常年都得行走,将山上的茶叶等山货挑到山下的渔村,换回山民急需的盐巴、鱼、蟹等海货,我想,那时候村与村之间就已形成小小的“茶马古道”。寺庙后有一个小池塘,点点青荷,小有夏意,池塘边青草茂盛,荷花上落着蜻蜓,荷叶下鱼蛙游动,几颗青涩的小毛桃挂在枝头上,真可谓到了“梅子金黄杏子肥,榴花似火,桃李新熟,蜓立荷角,作物旺盛”的初夏景象。
闲逛完又走到寺庙,庙沿的燕尾脊向外延伸,还有用色泽艳丽的碎瓷片拼就而成的各种造型,活灵活现,袅袅的烟香让这座海甸边的庙宇多加了几分神圣。佛于生活,茶于生活,都是一种生活追求,二者结合,就是今天要讲的“禅茶”。
禅茶一味:僧与茶——禅茶不可多得
自古茶与僧人声名与共,“禅茶一味”与“茶禅一味”同根同意,去争谁更重要,就不是禅宗追求的淡漠名利、心如明镜。禅茶是指寺院僧人种植、采制、饮用的茶,主要用于供佛、待客、自饮、结缘赠送等。禅茶产量一般较少,有缘人方能有幸品饮到。
“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这是清代书画家郑板桥为扬州的青莲斋写的一副对联,恰好道出了在中国茶事发展的历史中两种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一是僧人,二是文人名士。
僧侣饮茶之风可上溯到东晋时期,僧人三归五戒,又得茹素,与酒无缘,既无“洞房花烛夜”之喜,也无“金榜题名时”之春风得意,永日与青灯古佛相伴,于是饮茶品茗成了苦修人生中最好的发泄方式。
名茶闻世,僧人功不可没——皎然与陆羽
依山建寺,依寺种茶,自古蔚然成风,让各地名茶得以闻名于世的幕后推手,大都出自寺庙。说到“禅茶一味”就不得不提及两个人——皎然、陆羽,皎然是陆羽的师傅,两个人都是和尚,不仅对禅宗造诣高深,还深谙品茶鉴茶之道,对茶叶的历史甚至好茶的挖掘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中国茶道的始祖——皎然
皎然,唐代著名诗僧、茶人,于灵隐寺守律受戒,写了400多首的茶诗,还很善于煮茶。禅宗寺院十分讲究饮茶,皎然推崇饮茶,把饮茶的好处说得很神,还在诗中提出介禁食饮茶,说茶不仅可以除病祛疾,荡涤胸中忧患,而且会踏云而去,羽化飞升。
就连他的徒弟陆羽当年做和尚时将南北朝时敦煌人单道坐禅不畏寒暑,也归于饮茶的功力。不过说实话,茶是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但是生病了还是去医院吧。
皎然禅师出身名门(南朝着名诗人谢灵运后裔),在文学、诗歌、禅宗、茶道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是第一个提出茶道概念的人,陆羽移居浙江后与皎然相识,还成了忘年交,后人把他们两个的友谊比作陶渊明和谢灵运之交。后世所谓的"禅茶一味",最早的源头应该在皎然禅师这里。但他又不以茶道宗匠自居,因为其认为茶味密不可说,正如禅味不可说一样。
皎然现存的诗作中吟咏到的名茶有很多,他很喜欢临安的天目山茶,而且还是品鉴天目山茶的高手,认为以“露采北山芽”为最佳,而且“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煎茶时“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茶”,自是一种极美好的享受。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这是皎然禅师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盛赞剡溪茶(产于今浙江嵊县)清郁隽永的香气,甘露玉浆般的滋味,并生动描绘了一饮、再饮、三饮的感受,与卢仝《饮茶歌》有异曲同工之妙。
茶圣——陆羽
谁都想不到茶圣陆羽居然是一个孤儿,公元733年深秋的一个清晨,正是北雁南飞时节。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龙盖寺的智积禅师走过西郊一座小石桥,忽然听到桥下群雁哀鸣。他走近才发现,原来是一群大雁护住芦苇丛中一个新生男婴。这个男婴让严霜冻得瑟瑟发抖,就是陆羽了。
陆羽3岁时育于竟陵龙盖寺,由主持增智积抚养,9岁跟积公学佛,而且这个积公煮得一手好茶,这让陆羽自幼就受到佛禅茶文化的熏陶。11岁逃离寺院,随杂戏班子流落江湖。28岁后交了个和尚朋友,就是诗人皎然,还拜他为师了,两人常常论诗,品茶,谈禅。28岁定居湖州标山。48岁时在湖州完成了世界部茶学专著 《茶经》。
28岁那年的重阳节,陆羽和皎然赏完菊,看完云,听着鸟鸣声声,陆羽对皎然说:
“我要写一部《茶经》,好使天下人更知饮茶妙处。”
“一生为墨客,几世为茶仙。你的功莫大焉!”
“这世间,时光如水,生命如茶啊!”
“这世间,聚散如水,真情如茶啊”……
于是他云游山中,寻访好茶、泉水,开始潜心写作《茶经》。脚踏草鞋,独步山林;串农户,采茶觅泉,评茶品水。以茶民为友,以茶叶为伴,用大量的实地考察资料来充实《茶经》。
陆羽《茶经》中对茶具的介绍经过长达二十八年的努力,徒步三十二州无数茶区的深入调查研究,陆羽数易其稿,《茶经》终于问世了。这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文化百科全书,内容涉及栽茶、采茶、制茶,饮茶,茶器,茶之产地、品质及水质优劣等诸多方面,涵盖了茶叶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饮茶技艺和茶道原理。因为僧人这一身份,《茶经》又被叫做《和尚茶经》,中国茶道在寺庙香火中熏过一番,自带三分佛气。
名山有名寺,名寺出名茶——僧人与名茶
古诗云:天下名山僧占多,好茶出在我山中,茶界的多数名茶都与佛门有关,如有名的西湖龙井茶、高僧西山寺的西山茶、惠明寺的惠明茶、径山禅寺的径山香茗、踏泉庵的云雾茶、鹿苑寺的鹿苑毛尖等,无不与禅结缘。
茶禅相通,有的茶因为多了一层禅意成了茶中极品。安溪铁观音“重如铁,美如观音”取自佛经。普陀佛茶产于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浙江普陀山,僧侣种茶用于献佛、待客,居然直接以 “佛”名茶。庐山云雾早前是野生茶,经寺观庙宇的僧人之手培植成家生茶,并上了名茶榜。君山银针产于湖南岳阳君山,《巴陵县志》记载:“君山贡茶自清始。每岁贡18斤。谷雨前知县遣山僧采制一旗一枪,白毛茸然,俗称白毛尖。”也是出自僧人之手。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茶的发现、培植、传播和名茶的研制,佛门僧人立下不世之功。
太姥山白茶也有“茶禅一味”之称,福鼎白茶从它的诞生开始,就与宗教如影相随。清代《游太姥山记》中曾写道:"……然皆养蜂卖茶,虽戒律非宜,而僧贫亦藉以聚众。""囚箕坐溪畔,取竹炉汲水,烹太姥茗啜之。"那时寺庙僧人,就已知晓如何种茶、制茶、卖茶、品茶。
禅茶缘起——僧人制茶自古有之
据《庐山志》记载,早在晋代,庐山上的“寺观庙宇僧人相继种茶”。南唐佛教盛行,三步一寺,五步一刹,寺院经济很发达,有土地,有佃户,寺院又多在深山云雾之间,正是宜于植茶的地方,僧人有饮茶爱好,一院之中百千僧众,都想饮茶,香客施主来临,也想喝杯好茶解除一路劳苦,所以说禅茶流行已千年。
茶叶的清淡之性与禅林的疏朗之风有相近之处,参禅意在日常生活微小事物上得悟正道,而茶在枯寂之苦见生机之甘,和佛法有共通之处。所以才有人语:“智者悟禅,清茶一杯;迷者问禅,佛经万卷。”
禅和茶的结合衍生出了禅茶,僧人制茶多是古法制茶,有的甚至已流传千年,著名的径山禅茶制作仍以最始的工艺来制茶,蒸汽杀青、草木烘焙、炭火提香。传承制茶古法,带来的是穿越历史的茶香臻韵,品一杯,向茶问禅。
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家居士周作人发表五十自寿诗:“前世出家今在家,不将袍子换袈裟。……旁人若问其中意,且到寒斋吃苦茶。”可谓禅中见茶;胡适不信佛,故其《和苦茶先生打油诗》两首,均见茶不见禅:“想来爱惜绍兴酒,邀客高斋吃苦茶。”“能干大碗酒,不品小钟茶。”茶酒并论的人,当是要了茶而丢了禅的。
夏靜风和,蝶飞蜓舞,荷叶如盖。雨幕如帘,苔痕染碧,桑葚红手,枇杷黄澄。沐汤单衣,日暮乘凉,没有皎然禅师,也没有楚人陆羽。我煮了一壶象山寺的禅茶小饼,4年陈的白露寿眉,汤稠水滑,默默啜饮,小得盈满更合意。
欢迎关注【百匠茶学院】,了解更多白茶知识!
原创说明:本文由百匠茶学院原创出品,欢迎喜欢喝茶的朋友转发分享朋友圈,其他平台转发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