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讲解网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三、公案 — 保护任运 9.心外无法

发布时间:2024-08-17 01:05:01作者:心经讲解网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三、公案 — 保护任运 9.心外无法

洞山良 禅师因看稻田次,朗上座牵牛。

(缘起现象界,禅师一视稻与牛,便以牛与稻为题材,方便开示学人。)

禅师曰:「这头牛须看好,恐 稻去。」

(刚开悟行者野性未除,亟需调伏任运,勿令邪念生起,而造新殃。)

朗曰:「若是好牛,应不 稻。」

(理性本无为,欲证入空、无相,需先消除业识,始可谓好牛,好牛应不会再造恶业。)

(二)玄祥释解

1.前言

行者应知道刚开悟时,行者心能出离色身,且心通虚空界,能依心意念来去自如。而且刚开悟的行者内心妄执性还未尽除,习气还有多多,故贪、 、痴、慢、疑等微细或微微细毛病相犹在,设若行者不觉此心与习气之过错,不能「执杖牧牛」而让它去随缘发作,当会发觉此心习造业之简易,只要起心动念即成就业缘,这真是非常可怕的。

为何心念会那麽可怕?因行者要造恶业,不必用身体去做,只要起心动念即能成就业力。大多数修行人要体会此心造业之简易与可怕,都要有一次经验才会警觉心造业之可怕。而行者体会心造业之事实,也同时能 定行者的心垢有多厚重。

例如:见一人不行好,却要获得某种好处,行者只要起一心念:他还不够资格获得此种好处,结果过不要多久,此人要获得的好处可能真的又吹了。此时行者起心动念,只依所见所闻的觉知而起微细习气的心意,就让事情能改变了,此种行者习气是属於比较淡薄的。

或有行者虽然开悟了,但其 心还很厚重,见有人做一事不如己意,就起 心诅咒某人不如出门被车撞死算了。真的过不久行者可能会听到他诅咒的人真的车祸死掉了。那时行者才会警觉造业只要心口就成了,不必用身体去做,那是多可怕的体验。因为此行者心垢厚重,故起心动念离不开恶毒的念头,这种行者属於身有成就而心垢还很重的人。

故禅宗祖师大德为何一直强调开悟的行者,一定要「执杖牧牛」般地照顾自己的念头,就因为此时行者起心动念若不察,即会造无量无边的恶业还不自知,好不容易修到此境地,一时不知警觉规 此心,却毁在自己微细的 心上,这不是悟後迷吗?

2.释题

本公案名为「心外无法」,佛言自性清净,自性者心之本性,性是本体,心是性用。除了心以外,就没有一个法可得,心能成就道业,也能造无量恶业,故说一念之心性具足十界叁千诸法。十法界者地狱、畜生、饿鬼、人、阿修罗、天、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十法界,除此心外别无能成就一法的,故说心是建立一切宇宙现象的根本。经云六大种性---空、识、地、水、火、风等六,「空」是我们一切法的根本性体,宇宙万物的基础,为什麽「空」会产生宇宙的一切现象?都是从「识」所幻化而来,六大种性生成世间的一切相。

空大是最基本的性体,属不生不灭,而识是由空起,那识可以内变根身,外变器世界,根身生起即是地、水、火、风,器世界也是地、水、火、风,虽然看起来不同,其实是一样的体质,只是器世界是我们的依报,根身是我们的正报,不管正报或依报都是心所幻化的。一个人如果心识不起的话,那就是在涅槃的境界,若心随缘生起,就会是果报的境界。

心若在空、住在空里面,就不会起心应缘造业,心动即应缘成就业了,故说除了这个心就没有法可得,有心就有法,祖师大德常讲:「有佛有世界,无佛就无世界。」意即如果有觉有知的话,你还是离不开世界相,在动、静、根、觉、空、灭等六结使中,第叁个「根结」破了以後,「觉结」时心念起,还有觉心就是还有世界没有灭,如果你没有一个觉知,就没有一个世界,将是永远住在空之间。

但祖师大德又说:「有佛处急需走过!」就是说有佛(觉知)的地方要急急的走过去,因为觉知还不是个解脱究竟,所以要赶快走过去。若有觉知而不能走过,就没有解脱的能力,此与世间禅者无异;祖师大德又说:「无佛处切莫停留!」无佛处当然是解脱了、空了,不能觉知或觉知後能不在意了。当觉知心不再很强的时候,就不要永远停留在无佛处,如果是这样的话,会住於空无之境,变成顽空之相。

永远以识大起心觉也不对,开始利用这个心,还是会执着此五蕴身,心识入空就能够於事无碍了,於事无碍还不究竟,还要进一步的事事无碍,这是讲「空」,空证到以後再回凡,对一切事,正、反不二,到最後不再用这个空,做到理事无碍,就是真正在现象里面却能潇 自在,可以在人事间面对一切现象,人事物应付得非常好,因为你本身已经不执着一切,所以你就可以做到理事无碍、圆融的境界。这时候有没有佛?佛不见了,亦即觉、空二者不显了,这是修行最後的一个阶段。菩萨在世间渡化众生,不为众生所现的一切现象起烦恼。

凡夫、圣人除了心之外没有法,有心就有法,凡夫以心造业,圣人以心度众生,除心以外无有一法可得。这里在讲悟後行者的任运自在,所以要暂时不去玩法,不要去玩心法,要学习空、无相,学习让心大死一番,即慢慢的能够自在,故在这个阶段最好还是要守戒,不玩心法,始能让心清净无碍。

3.语体文解

有一天洞山良 禅师因看稻田次,朗上座牵牛。这公案的开始是世间现象界中的一件事,良 禅师带朗上座在看稻田时,他走在前头,朗上座牵着牛走在後面。此时师有感而发说:「这头牛须看好,恐 稻去。」良 禅师对朗上座说:你牵的这条牛一定要看顾好一点,不然会去吃人家的稻子。

上座又称长老、上腊、首座等,在丛林中以僧腊多少而称下座、中座、上座,无腊至九腊称下座,十腊至十九腊称中座,廿腊至四十九腊称上座,五十僧腊以上者称为耆旧。若不以僧腊来分时,上座的德性应具备有:(1)有所住处,(2)无畏、无能遮者,(3)已断烦脑者,(4)具足智慧、能令他人心净,(5)辩才具足,无能胜者,(6)法义明了,无有滞碍者,(7)闻者能生信心者,(8)能安祥入居士家者,(9)能为白衣说深妙法,使去恶从善,行施斋戒等,(10)自具四谛,现诸法乐者。

本公案中的朗上座,相信是僧腊久远,德性亦是高超者。禅师用比喻法来提示朗上座,自心要看好,不然会造业,野性未除,亟需调伏,勿令邪念生起,而造新殃。

上一个公案「执杖牧牛」,一个开悟行者或登地菩萨,自己起心动念都能清清楚楚,所以心地中起一个念头、一个字、两个字的时候,马上就能警觉了,能够看着它,一看着它,心就不再继续想下去了。这个时候有一个觉知历历的「真我」,还有一个根本无明的妄想心,利用此「真我」,你就可以看妄想心念,看得清清楚楚。

为什麽会常常起妄想呢?因为野性未除,习气毛病还没有淡薄,所以动不动会依外在种种现象而起念反应。阿赖耶识的「见分」是一实际的现量,不管山河大地,过去、未来法,它都了了的能知,映照产生「相分」以後,第七意识会去抓它,此会抓境的过程就是它的妄习,以为第八阿赖耶识所现的境,都是属於「有我」的境相,所以执着不放

。阿赖耶识又含藏根本种子,是我们轮回的根本种子,当种子起现行,或与外因缘相应起法时,第七识永远抓着它当真,认为都是真的实境。其实一切法是空、是无相、是无作的,偏偏心还不清净的人,就常常会去用习气来起这个心,应缘起念。这还不够,有时还要去造新业。所以良 禅师要说:「这头牛要看好,因为怕它去吃别人的稻苗。」表示这头牛还不是一头好牛,因为是好牛的话,不应该去吃人家的苗稼。

朗上座说:「若是好牛,应不 稻。」如果是一头好牛的话,就不应该去吃人家的苗稼。朗上座是过来人,始得称为上座,故知禅师在说什麽,从清净的体性来讲,理性本无为,我们的体本是真如一性,能应一切法缘,但能住无为,就是不抓一切境起心去造业,能证得空相的人,应该要先消除一切的业识,才有办法入空相,一进入空就能不住一切境,这样才可以说是好牛,到这个境界就不会再造业,也是心外无法的现象---自性清净。

总结开悟行者,超现实世界的灵知灵觉心是有,若妄习心不去,心中实具有诸多有为法,就会去吃人家的苗稼,也就是依自己不去的恶习在造业,这样就不是一头好牛。世间很多自认为修行得很好的人,自以为是地在耍心通,或依自己喜好来与他人为敌,与他人争名争利或戏论道法,广行斗心、斗法之行为,这样也不是一头好牛。一开悟行者记得要修无为法,让心大死一番,始能脱胎换骨而成一头好牛,也才确实会具有解脱知见,体认心外无法之真谛。

( 86年11月8日 讲於 龙潭)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