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讲解网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之 岱庙谜云

发布时间:2024-12-29 01:01:56作者:心经讲解网
●村庄为啥要建成蝎子形状?  ●“断臂维纳狮”因何得名?  ●中国最早的戏台可能在此?
  冶底村属晋城市泽州县南村镇,虽地处该县西南山区,位置偏僻,历史上却曾是赫赫有名的千年冶铁古镇,也是古晋豫陕交通要道重要驿镇。据坐落在村西土岗上的岱庙碑文记载,“冶底巨镇,户几千,人上万。三里长街,街有五阁,庙宇十座”。  岱庙,就是其中名气最大且至今保存完整的一座“国保”建筑。更奇的是,它所在的冶底村,还是我国北方迄今发现惟一的蝎子形村落。6月2日上午,怀揣诸多欲解之谜,记者驱车前往距晋城市区20公里的冶底岱庙探秘。
  “蝎尾”建起座大庙  晋城古称泽州,是历史上冶炼业发达的区域。在冶炼发达的地方,取名“冶底”,自然让人与“古代冶炼技术发源地之一”联想一处。  岱庙坐北朝南,三面环山,林荫拱翠,据明正德七年《重修东岳庙碑》记载:“其庙圣境者,龙泉水满,竹木森然,池畔之涟漪,檐下之松青,殿宇廊庑次第行列,规则隆峻,诚无浪说也。”岱庙名声在外,但人们有所不知的是,冶底村还是中国北方罕见的保存完整的蝎子形古村寨,人称“蝎子村”。  在守庙人董相林眼里,冶底神奇之处,首先在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是一块风水宝地呀,村落正与天体黄道周上的二十八星宿天蝎星座相互对应。这也许就是祖先的有意造化。”董相林说,站在村南的高山上俯瞰,冶底整个村落俨然一只肥大的蝎子,“村东北土岗的一处古寨,和地处溪水边的奶奶堂,分别是蝎子的两个钳脚,建在村西北的岱庙则是蝎子的尾刺,再与三角形的村庄民居相连,活脱脱一只蝎子的样子,匍匐在山坳里。”  “蝎子”形状是有意形成,还是无心之举?在冶底,董姓是大姓。“全村3000多人,85%姓董,都是董仲舒的后代。”董相林说,相传西汉末年,汉相董仲舒后裔迁徙冶底,其子孙扬己之长传播儒术,在当地兴建祠庙。董仲舒强调天象和人世间的联系,用阴阳解说自然现象,并明确提出“适中”思想,“这一思想就蕴涵于冶底的村形、民宅规划之中。”  采访中记者得知,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园林工程分会理事邓保平对此曾专门进行过考察,他的结论是:“蝎子形村庄的形成,充分反映了中国古老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也验证了‘蝎子村’的悠久和神秘。”  镇庙三宝精彩绝伦  “岱庙里面都是宝啊!”闻听记者要看庙内“精华”,56岁的董相林笑呵呵地说。  由山门进入岱庙,顿感清幽静雅。庙宇依山而建,上下两院,地平高差2.81米。“正符合人们仰视45°的习惯视角。”董相林介绍说。穿过鱼沼拾阶而上,东西两道掖门均可进入上院。岱庙正殿天齐殿,端坐在整个庙宇的中轴线北端。舞楼、竹圃、鱼沼、山门沿中轴线从北向南顺势而下,两侧设有碧霞元君殿、土地殿、五谷神殿、虫王爷殿、牛王殿、龙王殿、速报司神祠、关圣帝殿等。  天齐殿又名五岳殿,是奉祀泰山神东岳大帝的殿堂。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前面一间为走廊。柱头上用五铺作斗拱承托檐头及屋架,梁架全部露明,大梁与乳袱搭交,结构规整。殿前四根方形青石抹角石柱的侧角、收分明显,呈现宋代建筑风格特点。四根青石石柱分立一米见方的方形覆莲柱础之上。大殿明间安板门,次间安三菱柱形棂子窗。“这可是绝对的宋代遗物。”董相林说,天齐殿台阶上的砖与砖间,由一些黏状液合拢,缝隙很小,连一根针都插不进去,“这种工艺只有宋代才有。”“宋元丰三年二月初三日记,五岳殿王琮施石柱一条。”顺他的手指方向看去,记者在四根石柱顶部看到4条同样年款的题记。岱庙的始建年代不详,而“元丰”(公元1080年)为宋神宗年号,说明岱庙最晚在宋代就已出现。殿门镶有石刻门框,选料讲究,线刻刀法洗炼,工艺精湛,龙、狮、菊、莲、牡丹等图案清晰可见。“一般来说,雕刻的龙都是三爪、四爪。”董相林指着石门框上的龙说,“但岱庙内的龙有鳄身龙、蟒身龙,不仅有三爪龙、四爪龙,还有五爪龙。”仰望石门框顶部,看到有“金大定年间岁次丁未已月癸未日”等字样,落款为“阳城县石源社郭润门工施钱二十贯”,说明金代重修岱庙,加之现存数通元、明、清时期不同的石碑,证明元、明、清屡加修葺,岱庙终成现在所见之格局。“刚才看的是石雕,加上砖雕、神龛花罩,岱庙有镇庙三宝。”天齐殿原有塑像早已不存,殿内彩塑齐天大帝及侍者,均为清代重装。殿内砖砌神台、木雕神龛花罩均保存完好。神台高0.83米,为束腰须弥式,束腰处有27幅精美砖雕,刻有龙、凤、吉兽、花、草等精美图案,令人叹为观止。木雕神龛花罩,与天齐殿内同宽,高及梁架,施以四根精巧的小木柱支撑,下连别致的小木础,与上面的垂莲柱上下呼应,组合十分完美。其透雕、浮雕相错,剔透玲珑,龙纹、花草、巨兽、人物等无不栩栩如生。“神龛花罩是清代重修之物,虽历经数百年,彩绘依然旧貌,色调清朗,工艺绝美。”董相林说,这样大型的木雕神龛花罩,在晋城很少见。  另外,天齐殿梁架斗栱构件间隙间,以砖坯封闭,内外白灰抹面,其上满布大面积画法为水墨写意的壁画。壁画内容为山水木石、渔樵耕读,体现出宋代乡野生活的恬淡安然,是极强的写实主义画风,经专家鉴定壁画为宋代原物。  罗哲文促成修缮  “岱庙之保存完好实属幸事。”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文物大家罗哲文先生看过冶底村人拿来的有关资料和照片后,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不禁连连叫绝:“岱庙从历史、文物、艺术、建筑风韵等诸多方面来讲,均有很高的价值。”董相林还记得,2001年9月,77岁的罗哲文风尘仆仆赶到冶底,临离开时挥毫留墨:“冶底古镇涵沉蕴丰,泽州岱庙熔铸古今。”“罗哲文的冶底之行,才有了后来的岱庙的修缮。”当年,岱庙被列入“国保”单位,随后开始了修缮。这次修缮,只是将天齐殿顶部揭去,大殿的木结构框架并未落架。修缮后的岱庙,殿顶的瓦片,85%为原物,尤其是殿脊东西两端精美的琉璃螭吻,仍然保持“直插云霄”的原貌。“当时这对螭吻拆下来放在殿前时,足有两米多高。”董相林说,踮起脚尖伸起手才能摸着螭尾。  董相林回忆说,岱庙原来是村里的中学校址,他的父亲董发务就在这所中学担任校长二三十年。“在校时,由于对岱庙历史非常了解,每逢游客慕名前来,父亲总不厌其烦地给人讲解。”老人退休后,仍义务看护着岱庙,解说起来,滔滔不绝,他的“鸭舌帽,藏蓝中山装”行头,曾经是岱庙的“招牌形象”。  让董相林难过的是,2009年夏天,就在国家对岱庙修缮时,身体一向硬朗的父亲突然进食吞咽困难。董相林记得,父亲病重时,还非要让他和家人搀扶着,前往岱庙,观看庙宇的修缮情况。2010年4月,78岁的董发务因病去世,最终没能看到修缮一新的岱庙容颜(修缮工程于2011年11月完成)。  最早的戏台在此?  在岱庙,令人惊奇之处比比皆是。岱庙山门外,两座砂石质的断臂双狮很吸引人眼球。双狮高约2米,置于1米多高的束腰须弥座式基座上,基座风化严重,可同石质的狮子风化却不明显。“可惜啊,‘文革’时两尊石狮被人双双砍掉前腿。”董相林说。虽然由稳固的三角形变成往前倾斜的半弧形,但狮身靠着后脚的支撑,重心仍然很稳。“曾经有人坐在狮头上,狮身也纹丝不动。”如今,这对奇美的双狮,被村里人送以雅号“断臂维纳狮”。“八卦穿顶,没一根钉。”董相林将记者领到与天齐殿正对的舞楼下。看似平面正方形单开间的舞楼宽约7米,台基高1.03米,4根砂石柱撑起一个飞檐挑角的十字蝎山屋盖,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整个舞楼八卦形木构架藻井,却不用一根铁钉,令人啧啧称奇。仔细观察四角立柱,外形也有差异,东北角柱雕有花、草、化生童子等图案,而其余三根皆素面且砂石质地也不相同,“不是同时之物,应该是历经不同朝代不断修缮所致。”董相林说。  舞楼的创建年代无明确记载。但经专家考证,舞楼外形有金元遗风。董相林很赞同这种说法。他回忆说,舞楼东北角那根雕花的石柱柱头东侧,曾有题记,可知其创建于金正隆二年(公元1157年)。另据庙内明万历四十三年碑刻所载,舞楼的台基、台明、石柱、檐额及勾栏仍为金代遗构,只是斗栱及屋架、屋顶等为明代风格。  按照董相林的说法,岱庙舞楼距今已有855年历史,这让记者略感疑惑:2003年,我国现存最早的戏台在高平市王报村二郎庙被发现,人们在戏台须弥座的束腰上找到确切修建铭文:“时大定二十三年岁次癸卯秋十月三日。”金大定二十三年是公元1183年,掐指算来,王报戏台距今有829年历史,比冶底岱庙舞楼“小”26岁。如此说来,“国内现存最早的戏台”是否可能易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晋东南戏曲界曾对境内戏台现状进行过调查。后来形成的文字资料确实提到岱庙舞楼‘创建于金正隆二年’。”6月3日,晋城市旅游文物局文物科科长张建军解释说:“由于雕花的东北角石柱风化严重,现在石柱上的字迹已模糊不清,无法辨认。但从当时留下的文字资料来看,应当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真实度

。”他认为,即便现有文字资料还不足以证明岱庙舞楼是国内现存最早的舞楼,但其仍是国内现存历史较为悠久的舞楼,是研究中国地方戏曲史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