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讲解网

常见的禅病及其调制方法

发布时间:2025-01-05 01:03:48作者:心经讲解网

常见的禅病及其调制方法

所谓禅病,是指由禅修方法不当直接引发的身心疾病或显着障碍。禅病主要表现在身心两个方面。身体方面的常见禅病,如习惯性的不当坐姿、持续的疼痛、劳损、变形、生理异常与障碍。心理方面的常见禅病,如忧愁、悲伤、狂喜、我慢、幻想、臆想、着欲、着空、知觉扭曲、情绪错乱、出现幻觉、精神发狂、鬼魅所侵等。

习惯性的不当坐姿,如低头、仰头、歪头、头左转、头右转、左肩高、右肩高、靠柱、靠墙、东倒西歪、前俯后仰、盘起的两腿不能均匀受力等。有时不当坐姿可能是因为坐垫不合适、支撑面不平整造成的,但除此以外,多是行者自己不良的坐姿习惯使然。习惯性的不当坐姿,会给身体带来持续的疼痛、劳损、变形或者生理异常与障碍。至于如何调治,下文中将分别讲到。

(一)身体疼痛

身体持续的疼痛,是指禅修时疼痛持续并显着,明显障碍正常禅修,或者暂停禅修、放松休息时仍有明显的疼痛感。如果在坐禅时,腿、腰等部位出现疼痛但不显着,或者即使显着但在放松休息时疼痛明显减轻甚至消失,这是正常现象,不在禅病之列。但如果坐禅时,腿、腰等部位疼痛持续、显着并明显障碍正常禅修,即使暂停禅修、放松休息时仍有明显的疼痛感,此即禅病,这通常是由坐姿不当或精进过度所致。

后者之所以称为禅病,是因为会持续、明显地障碍禅修,还有可能形成以后的禅修恐惧症。另外除腿、腰以外,其它身体部位如头、眼、肩、背、胸、肋、腹等出现持续疼痛的现象,一般皆为禅病,这些通常是由坐姿、方法、用心不当所致。

坐姿不当所引发的身体疼痛经调整到正确坐姿后即能减轻甚至消失。正确坐姿有三个要点:稳、正、松。如果下盘不稳,上身通常会前俯后仰、东倒西歪。稳即盘腿后两腿能较均匀受力、共同支撑上身,这样才能与臀部一起稳固整个身体。如果两腿受力不均、不能大致对称地接触身下的支撑面,坐的时间久了,可能导致上身左倾右斜;又如习惯性的某一条腿在下、另一条腿在上地单盘,往往会造成在下单腿的麻木,时间长了,可能导致两腿在形体上不对称。

正即身体的端正,主要指头项、腰椎的正直。只有下盘稳了,上身才能保持端正,避免前俯后仰、东倒西歪,保证气血顺畅、消化良好。松即全身要放松。禅修除了上身要保持端正外,还要求全身放松,只有这样才能尽量坐得长久,并且容易引发轻安与喜乐。

(二)精进过度

如果精进过度或坐禅时心力过猛、意念过强,会导致头痛、眼痛、眼红、口干。这时当放松心意,保持觉照、专注但不着力,头眼痛即减轻、消失。或者暂停禅修来经行、跑香,或者完全放松后休息,头眼痛即减轻、消失。如果坐禅时心意执守除了中下腹以外的身体上身某个部位,时间久了,那个相应部位通常出现疼痛。这时转移心意至中下腹、脚掌或遍察全身,疼痛即减轻、消失。如果因为调息不当或试图控制呼吸,也会导致肩背、胸腹、两肋、腰部疼痛,若调整到自然呼吸,疼痛则减轻、消失。

如果坐姿不当或精进过度所引发的身体障碍没有及时加以调治,时间久了就会导致身体局部劳损与变形。最容易劳损的是脚踝、膝盖、坐骨与腰部的筋骨,进而导致局部长期疼痛、麻木、肌肉萎缩、长短腿、坐骨神经痛、腰椎劳损等病变。上身不端正会导致脖子歪、溜肩、驼背。腰部经常硬挺而不能放松会导致上身强迫性僵直。如果方法或用心不当所造成的身体障碍没有及时、有效地加以调治,时间久了会导致身体局部疼痛、痉挛、脏腑内积水以及暂时失明、失聪、呼吸受限、消化不良等脏腑生理功能障碍。

(三)饮食睡眠不调

在密集禅修或长期禅修中,由于身心疲劳、紧张,或饮食不调,或睡眠不足,或环境不适,或情绪波动大,会导致一些生理异常或功能障碍,如消化障碍、睡眠障碍,男性发生频繁的滑精、遗精,女性出现低热、乏力、月经异常等。

消化障碍如食而不消、不思饮食、胃胀胃痛、便秘等,这时除了适当的坐禅外,还要放松心情,适度增加经行、跑香、肢体放松运动来加强肠胃蠕动、促进消化,或者吃些消食的果蔬、药剂等调治便秘、胃胀胃痛。

睡眼障碍如失眠、多梦、恶梦等,行者如果太过精进、勇猛,晚上会造成入睡困难。初学行者正常休息时,当放松心情、避免对业处的继续专注,一般就可以消除入睡障碍。行者如果禅修中常常心随欲驰而导致妄想纷飞,晚上则会多梦。行者如果禅修中常陷入昏昧、常忆念过去种种不善境或起恶见、恶欲而令其增长,睡眠中则多恶梦。行者禅修时当努力保持正念、平稳情绪、淡泊心志,睡梦自会减少。

(四)持戒问题

在密集禅修中,行者通常被要求至少持守八戒。八戒中除了不淫戒,另外的不饮酒、不着香花鬘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娼伎不故往观听、不坐卧高广大床、不非时食等四条戒,虽然各自有其独立的内容,但也是从不同的方面来保护不淫戒,因为不淫是禅修相当重要的助行。但是行者如果在有一定时日的持续禅修中贪着男女,则会引起性欲增盛、烦躁易怒、情绪波动大、精神不集中、入睡困难等,其中男性发生频繁的滑精、遗精,女性出现低热、乏力、月经异常等。这时行者当修不净观以对治于男女的贪着,其中女性行者同时注意调整饮食、睡眠、心情,以保持良好的饮食、充足的睡眠、愉悦的心情。

在禅修时,行者如果粘着于自己过去种种不良境遇或世间的无常、有情的苦难,其心情则会沉湎于忧愁或悲伤中,障碍正常禅修,乃至持续影响日后的正常生活、工作与学习。这样时间久了会导致抑郁、焦虑、哭泣,甚至产生消极、绝望、自杀的念头。行者应及时修习喜心与舍心,并观修出离乐、解脱乐、菩提乐,以消解对自己、对世间有情的忧愁与悲伤。

行者如果粘着于善法的出现与持续,其心情则可能沉湎于狂喜或我慢。如法禅修的行者在发定或观智成熟之前,会经验到身心轻安、心智敏锐、身轻自举、见光听微等前所未有的境界,由此心生喜乐。喜乐本身不是禅病,若行者乐于此喜、执于此喜、不能自已,是为狂喜,是为禅病;甚至有行者认为此时自己已经超凡入圣、解脱自在了,是为增上慢,同为禅病。行者当于此等善法观察苦、无常、无我而断除法执,则能继续向上进修成就止观

(五)妄想昏沉

行者禅修中有时出现妄想是正常的,但如果时常陷入妄想而不能自拔,或者喜于妄想、乐于妄想、执于妄想,以住于妄想为定、为成就,此即为禅病。有些妄想是沉湎于过去,多数则是幻想于未来或臆想于当下,这样时间久了禅修者会脱离当下现实而生活于回忆、幻想或臆想之中,严重者会导致精神分裂。轻度者可由提起正念觉知当下来恢复正常的心智,重症者当立即停止禅修回家静养或接受治疗。

行者禅修时有时出现昏沉是正常的,但如果时常陷入昏沉而不能自调,或者喜于昏沉、乐于昏沉、执于昏沉,以为住于昏沉是定、是解脱,此即为禅病。时间长了则行者心智愚钝、魂不守舍、面色灰暗、体质下降。昏沉如因睡眠不足,行者当补足睡眠再上座禅修。若睡眠已经充足,行者当提起精进、发起勇猛,通过多种善巧、方便来恢复正念、克服昏沉。如昏沉较轻时,在座上用手搓脸、按摩头部、扣齿、拉扯耳朵、轻缓地摇动身体、暂时深呼吸,即可减轻或消除昏沉;如昏沉较重时,可下座用冷水洗脸、做些放松运动,若还是反复昏沉则下座经行、跑香,直到消除昏沉。

有些行者学佛修行是为了贪求眼前世间的名闻利养、男欢女爱或者过人神通,因为功利心强而发邪念邪思,行者不仅不能成就丝毫的出世间的善法,最后还会导致破见、破戒而落入魔掌、堕向恶道。行者如果发心不良而喜于欲、乐于欲、执于欲、住于欲,为欲贪所缚,则为欲魔所控。此时行者当多修苦观、无常观、无我观、内外不净观,以远离对五欲妙境的种种贪着。

(六)幻觉幻听

行者如果只见诸法因缘灭不见诸法因缘生,则会喜于空、乐于空、执于空、住于空而取顽空邪见。顽空邪见者如断见者、虚无主义者、拨无因果者,他们既破坏世间法,又破坏出世间法,是恶见者、破见者、堕落者。行者除了观察诸法因缘灭来破除有见,同时也要观察诸法因缘生来破除顽空见,不偏有也不偏空,以此确立中道正见。

行者如果因用心不当而出现幻觉、知觉扭曲,则可能导致情绪错乱、精神发狂。幻觉如幻视、幻听,本来没有发生的事情行者以为发生了。知觉扭曲如颠倒苦乐、忧喜、善恶、美丑、胜劣等,行者对身边人与事的觉受与反映跟常人反差很大。出现幻觉与知觉扭曲都可能导致行者情绪错乱甚至精神发狂。程度轻者通过经行、躺卧等适度的放松、休息就可以恢复正念、消除症状,程度重者则应立即停止禅修,回家静养或者接受治疗。

(七)鬼魅侵扰

行者如果愚钝或意志薄弱,禅修时容易陷入昏昧而魂不守舍,则可能为鬼魅乘虚而入。为鬼魅侵入的人好象换了一个人,而且与常人大不相同,说古怪话做离奇事,有的会有超乎常人的能力,有的会有自虐、自残行为,有的则表现为言行癫狂。被鬼魅侵入的行者通常无力自救,一般要依靠有道之人依法力遣走鬼怪。

以上种种禅病不一而足,但心理方面的禅病基本上都是方法、用心不当所造成的五阴魔境,唯有恢复正念、通过观察诸法苦、无常、无我三相,才能从五阴魔境中彻底解脱出来。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