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讲解网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一、佛教的进取思想 1、为什么进取 时光易逝,来日无多

发布时间:2025-01-15 01:03:17作者:心经讲解网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一、佛教的进取思想 1、为什么进取 时光易逝,来日无多

一、佛教的进取思想

佛教具有丰富的进取思想,在理论上其进取思想就直接体现在经论中对“慎勿放逸”或“勤修精进”的系统表述中。很明显,“放逸”和“精进”是一对含义相反的词汇,“不放逸”即是“精进”,“放逸”即是不“精进”。

《妙法莲花经》卷七有“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得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在佛教中,“精进”很重要,也有很高的理论地位。“精进”是“六度”之一。“六度”即六波罗蜜多,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是佛教名词,指的是六种从生死此岸到达涅彼岸的方法和途径。是大乘佛法修习的内容。三国时吴国康僧会编译的《六度集经》其中就专门有一章为精进度无极章。南朝梁僧祐编《弘明集·卷十三》解释说:“六度:一曰施,二曰戒,三曰忍辱,四曰精进,五曰一心,六曰智慧……勤行所习,夙夜匪懈,精进也。专心守意,以约敛众,一心也。”这里的“五曰一心”与“四曰精进”分别是一度,“精进 ”也即勤奋不懈,也即“慎勿放逸”。比如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无常偈说道: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如果要精进,要“慎勿放逸”,就必须要谨慎忍耐,这样才能够成就修行。《金刚经》有云:“一切法得成于忍。”稍有不慎或忍耐不住,就会放逸;而一旦放逸,人就对贪、嗔、痴三毒不能够再加以节制,这样人就会任性放荡,沉湎堕

落。所以要精诚集中,不能放逸。

佛教对人生的态度是直面人生中的种种问题,通过锐意进取来解决这些问题。佛教之中不仅有着完备的理论系统,而且还包含着丰富的实践内涵。可以说,佛教是为人提供精神乐园的一方净土。失意的人诚然可以在其中得到世间难以觅求的休憩和慰藉,而真正对真理对人生对宇宙具有探索精神的人又何尝不可以在其中得到理论的充实和研究方法的指导以及实践中的着力之处呢?很多人的生命在经历过种种曲折之后,在佛教这里总是会豁然开朗,进而发出由衷的感叹:此处原来别有洞天!

1、为什么进取

对于一个佛学修习者而言,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建立慎勿放逸、勤修不懈的进取观了。修行是个大事,它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业,也是生命中其他各个事情最基础的平台。修行得好,许许多多的个人问题、家庭问题以至于社会问题都会得到比较圆满的解决。当然,首先最基本的就可以保证这个人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健康,更加自由

。良好的修行是人生进步的牢固基础,是实现生命意义的坚强柱石,是开拓智慧空间的无形利剑。超越小我,融入大我。只有修行,人才能够超越愚昧与虚妄,才能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所以,修行这件事实在是太重要了,半点也马虎不得。

下面,我们来详细谈一谈为什么一定要树立慎勿放逸、勤修不懈的进取观。

时光易逝,来日无多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是感觉到时间在匆匆流逝。就如同当年孔子在河岸上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如果你今年三十岁,那么你可以问一问自己,你二十岁的时候是不是有这样一种想法:“三十岁,太遥远了! ”结果似乎什么也没有来得及做你就已经三十好几了,用时下流行的话讲就是“奔四”了。同样的,如果你今年四十岁,你也很可能会有这样类似的想法:“五十岁,还早着呢! ”其实十年时间也会过得很快。时光总是在不知不觉之中悄然逝去,很多人连它的尾巴都抓不到,忙忙碌碌的整天不知在做些什么,或者是做一些事后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太大意义的事情。因为这些事情对我们生命本身没有什么根本的帮助。死生事大,无常迅速,这是生命中亟需面对的最重要的问题。

关于时间的宝贵,我们先来听一听佛祖释迦牟尼是怎么说的。

有一次,一个人问:“世界上面,什么东西是最长而又最短,最快而又最慢,最能分割而又最广大,最不受重视而又是最容易让人追悔,倘若没有了它,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它使一切渺小的东西归于消灭,使一切伟大的东西生生不息?”

佛祖释迦牟尼回答道:“世界上最长的东西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是无穷尽的;最短的东西也莫过于时间,因为人们所有的计划都来不及完成就一命呜呼了;在等待着的人们看来,时间是最慢的,在寻欢作乐的人们看来,时间是最快的;时间可以扩展到无穷大,也可以分割到无穷小;当时不知道时间宝贵的人们,在人生将近暮年的时候都会惋惜追悔;没有了时间,什么事情都做不成;那些不值得后世纪念的人,时间的洪流会把他们冲走,在历史的长河里不留一点痕迹,而那些伟大的的人物,尽管他们的肉体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时间会把他们的功业凝固起来,使他们永垂不朽。 ”

所谓“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年忧”,很多人所做的计划都很大,都是不切实际、好大喜功,最终也都是在浪费时间。所以切莫等到垂垂老矣的时候,也就是彻底失去时间的时候才知道拥有时间、有青春是一种最大的幸福。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回头,时间是这样,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也都会被时间带走!把握住生命,把握住时间,把握住现在,才是最为重要的!

有一位高僧大德曾经语重心长地告诫弟子:假如人的一生以平均接近七十年计算,那么至少会有三分之一时间是在睡梦中,那么其实只有四十多年是清醒着的而已。这四十多年中,除去童年年幼无知有十余年,老病之时风烛残年有十余年,最多只剩下二十年可以给人留下来认认真真地做事情。而在这二十年中,还要有养家糊口的工作操劳,有人事往来的必要应酬,再有就是少年时候游戏流连的放逸荒废,那么可供用度的时间就只剩下十年了!如果不下决心抓紧时间修行,那么这一辈子就是一事无成了!

再进一步说,又有谁敢保证自己一定能活到七十岁呢?在我们身边,死亡事件几乎每天、每时、每刻都在难以计数地发生,其中又有多少人不是寿终正寝、尽享天年而中道夭亡呢?有机会的话,人们应该都到医院的太平间以及殡仪馆、火葬场去看一看,死者中有多少是风华正茂的青年俊秀,有多少人是充满幻想的少年儿童!医院其实是最好的人生教育基地,随便什么时候,那里总是有很多的重病之人,其中不乏身强力壮者,他们整天痛苦不堪,呼天抢地,承受着身体与心理的双重折磨。这时候他们只是觉得身处地狱,哪里还会有时间去修行呢?我们再到医院妇产科看看,不少新生婴儿呱呱坠地不久就夭折了……前不久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几个小时就死了数万人,其中有很多还是中小学生。幸好,现在我们中国人身处于一个太平盛世,还可以太太平平地过日子。所谓“宁为太平狗,不为乱世人。”你可以看看这个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由于战争、饥荒、水灾、火灾、地震、疾病、瘟疫以及各种事故所导致成百上千的生命的结束,几乎每天都有,那真是人命如草芥,人死如灯灭。

所以,秉持着“我将来还有时间”这种想法的人,实在是非常愚昧!

我佛释迦牟尼早就深刻阐明:人命其实不是以年或月或日来计算的,准确的应该是以呼吸来计数的。因为人的生命只是悬诸于呼吸间,人的呼吸不能有停顿,一呼一吸持续不断,只要有一口气上不来,人就死去,就成为隔世!因此,净土宗印光法师直截了当地提醒:要时时刻刻将一个“死”字贴在脑门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其实“死”在我们一出生时就如影随形地紧紧贴在我们背后。我们只有认识到它的存在,才能够督促警策我们,使我们不敢有丝毫懈怠而猛利修行。如果我们能够时时刻刻记住它,把它当作是最威严刚毅的老师,那么我们就可以慎毋放逸、勤修不懈,这样才可能渡过生死大海,到达无生无死、究竟涅槃的彼岸!

密宗的一位上师曾经对弟子们说:“我当初就是因为怖畏生死才去住山修行。虽然吃了不少苦,但是,一想到死后堕地狱的痛苦,我所受的这点苦根本就不觉得什么了……”

这位上师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之苦,在雪山里长年累月地修行最终成就了很高的果位。

还有一位大师,他在深山的一个洞窟中修行,而岩洞入口处荆棘丛生,几乎把洞口都遮蔽了。他每天进出这个洞口时都往往被荆棘挂住衣襟。开始时他还打算把这些荆棘全部铲除掉,但是他转念又想:我现在是进洞,也许我根本就等不到出洞,今天就会死在洞中,还是抓紧时间修行要紧!当他出洞看到荆棘时又想:

不知道我现在出了这个洞口,还能不能再进洞,这些荆棘还是不要管它了……如此多年,一直到他修行有了成就而最终离开,这个洞口依旧荆棘丛生。这个上师修行成功的一个关键之处就是他懂得:时不我待,把自己拔出生死苦海要比铲除洞口的几个荆棘紧迫得多!

古人说:“吾日三省吾身。”对修行者而言,每一天甚至每一刻都很重要,必须经常反省自身。古代有一位佛学修行者,他每天入睡前,总是要严格反省自己一天来的修为进益。他有时候会发现自己今天没有用功或是毫无收获,就痛苦地对自己说:“一天又过去了,我又空过了一天啊! ”其实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用心做好每个事情就是一次提高自己的机会。在用心、用功之后我们其实都应该像这位修行者一样问问自己,我是不是又进步了,有没有又空过了这一天?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