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讲解网

弥陀疏钞新白话版4

发布时间:2025-01-18 01:04:21作者:心经讲解网
弥陀疏钞新白话版4

一是大悲悯念末法时期为众生作津梁。佛成道时,已经是浊世,何况现今末法时期,正是斗争时代,越来越衰败。从此以后,都是依赖这部经的神力,救拔余下的众生。难道不是悲心到极点,预先垂手救度?

所谓已经是浊世,就是人的寿命平均二万岁时,正进入劫浊。释迦佛出世时,人的寿命平均一百岁,久经浊世,已经是很可怜悯的了。所谓正是斗争时代,就是佛灭后前五百年,是正法解脱坚固时期。再后五百,是像法禅定多闻以及修建塔寺时期。如今正当斗争坚固的时期,更是可怜。从此以后,直到佛法灭了,更加可怜。所以佛说这部经,简要的说,大悲心有三方面。一者佛在世时,怜悯这五浊恶世的众生,说难信的法,这是第一重大悲悯念众生。二者佛灭度后,福慧越来越浅,罪障越来越深。所以说这部经,让未来所有众生虽然不见佛,佛灭法存,只要有信的,就快速超脱生死,这是第二重大悲悯念众生。三者如大本《无量寿经》说,佛灭度很久远了,未来的世道,经道灭尽,独留这部经住世度众生,最后才灭。可知苦海滔天之际,还在作慈航,长夜漫漫深沉,还有佛法火炬。这是第三重大悲悯念众生啊。譬如慈父,忧念后代,因为爱心没有尽,为后代置办生计,能使久远残剩的子孙,到了家破贫困,还可以有生活依靠。所以说悲心到了极点,预先垂手救度。

二是特别无量法门中选出最殊胜方便的。入道有多门,本来没有挑选,艰险平坦弯曲直捷,难易有分别。那么无量门中,念佛一门,是最方便的,简单说有四个。一是佛不在世,能常见佛的方便。二是不断惑业,能出轮回的方便。三是不修别的行,能到成佛彼岸的方便。四是不经多劫,能快速解脱的方便。

所谓法门,就是道体是幽深玄妙的,从门才能入。因为门类的不同,所以说无量。权巧接引众生,让众生能入门,名叫方便。而说殊胜,是方便中的方便啊,就是《观经》所谓的异方便啊。所谓多门,就是有人说“门门可以入道,何必念佛往生”,但是法门有易有难,不妨在没有挑选中说挑选。险就是崎岖难行,曲就是纡回难到,比喻别的门啊。平坦就容易行,比喻念佛人都可以做。直捷就容易到,比喻念佛快速超脱生死。如《观经》中的韦提希夫人,也观遍十方世界,却只愿往生极乐世界啊。所谓能常见佛,《大乘起信论》开示了真如三昧,以及二门止观,又说:“有初学这佛法的人,他的心智怯弱。因为娑婆世界不常遇到佛,害怕信心难成就。如来有殊胜方便,保护众生的信心,就是专意念佛,就能往生佛土。”常见到佛,如佛经上说的,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能往生,始终没有退。这部《阿弥陀经》却是七天一心不乱,佛现在面前,就是这样啊。所以知道灵山已过(释迦佛),龙华未来(弥勒佛),没有佛的世道中,却能见到佛,这是最殊胜的第一方便。所谓能出轮回,就是由惑产生业,由业感应报,往来六道,轮转无穷,依别的法修,直到惑尽,才能出离。而托生在世间,升降不能保证,只有这念佛,是带惑往生。因为是自己的念力,以及佛摄受的大神力。一生到极乐国,就超出三界,不受轮转,经上说:“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就是这样啊。这是最殊胜的第二方便。所谓得波罗密,就是诸菩萨众,有在恒沙劫中,修六度万行,不能满足。如今一心念佛,万缘自然放下,就是布施波罗密。一心念佛,诸恶自然止住,就是持戒波罗密。一心念佛,心自然柔软,就是忍辱波罗密。一心念佛,永不退转堕落,就是精进波罗密。一心念佛,杂念不生,就是禅定波罗密。一心念佛,正念分明,就是般若波罗密。推论到极至,不出一心,就是万行具足。如大本《无量寿经》法藏的愿说:“若我成佛,国中有情,不获神通自在波罗密多,不取正觉。”这是第三最殊胜的方便。所谓能快速解脱,《大智度论》说:“有些菩萨,自己想到诽谤大般若,堕落恶道中,经历无量劫,虽然修别的行,不能灭罪。后来遇到善知识,教他念阿弥陀佛,才能灭了罪障,超生净土。”又有《十住断结经》说:“这时座中,有四亿众,自知这里死那里生,牵连不断,欲望是源头,愿乐往生无欲国土。佛说西方经过无数国土,有佛名叫无量寿,那国土清净,没有淫怒痴,是莲华化生,不是父母生。你们应当往生那里。”所以大本《无量寿经》说:“菩萨要使众生疾速安住无上菩提,应当起精进力。”听了这法门,就知道蚂蚁上高山和船的顺风顺水,快慢有天渊的不同,古人说“想要一生成办,便在这个法上留心”。这是最殊胜的第四方便。

三是激扬生死凡夫让他们生起欣厌。因为众生沉迷自性,甘愿受轮回,久远劫到今天,没有省悟

。所以开示苦乐两土,于是开启折服摄受二门,激扬众生,使众生生起欣求极乐厌离娑婆心。胜心既然发起,净业就成了。

如果根据平等法门,那就不是垢不是净,也没有欣厌,折服摄受怎么施用?但是今天的生死凡夫,迷失本心追逐外境,经历无数轮回,在苦海中头出头没,甘心忍受,没有一念省悟发奋,求愿出离,而又遮断那欣厌,要让众生直悟自心,就像田里的青蛙井里的鱼,不给它水,反而要求他冲霄,这样只会更加沉沦,于事何补呢?于是在无苦乐中,示现苦示现乐。苦用来折伏,乐用来摄受。折就是激励那顽迷,而让他生起厌离。摄就是克服那懈怠,而使他生起欣乐。然后久在泥涂的众生,才嫌污秽,忽然听到净土的妙,发起愿求。这里是大火聚,那里是清凉池,被烧烤的众生,不得不逃避这里而趋向那里了。方便度众生。法自然相应。往生到极乐国,见佛闻法,证得无生法忍,才悟到这心本来平等。

四是化导二乘执空不修净土。实在因为忽然得到我空,就耽搁执着。听说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心里不喜欢。所以让他回小向大,发愿往生。

所谓忽然得到我空,就是小乘只悟到五蕴中无我,不知五蕴也是空,执着境界是有,只想逃避境界趋向寂静。所以听到净土化生,心里不喜欢。如那声闻,不见舍那神力,不参与菩萨大会,因为本不赞说十方佛土清净功德。古人认为小乘没有其他佛的说法,大教有剎海的道理。这叫独善之流,也叫钝根阿罗汉,所以教他们转回断灭心,修净土行。可知诸佛菩萨,悲智行愿,是如此的广大,如此的无尽。心不妨碍境界,境界不妨碍心,一切诸法,本性自空,整天度众生,整天没有度。而单修禅定,不愿往生,这是大过失了。

五是勉励初发心菩萨亲近如来。初发心菩萨,大心虽然建立,但无生法忍还没有成。所谓小鸟只能在枝头上,婴儿还应该依靠母亲。入正定聚,要亲近那世尊,才能证到无生法忍。最终成就佛果,乘大愿船,在苦海度众生。如《大智度论》中说:“且夫六心菩萨堕落,尘劫都是声闻,像鱼子难长、庵罗果少熟那么难,完全可以成为明镜。”所以知道念佛,是菩萨的父亲,生育法身。甚至十地菩萨位的始终,也不离念佛。怎么能初发心就自我满足,不愿往生净土?

《大智度论》说:“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想要生到恶世中救苦众生,没有这个道理。”为什么呢?因为烦恼太强,没有得到忍力,心随境转,被声色束缚,自己堕落三途恶道,哪能救众生?假如能生到人中,圣道难得,因为布施持戒的福力,或者作国王大臣,富贵自在,纵然遇到善知识,不肯相信,荒迷放逸,广作种种罪业,因此堕落。又比喻二人救落水人,一人直接入水去救,结果都淹死了。另一人有方便,去取船筏,乘船来救接,都免灾难了。新发意菩萨,也是如此,必须亲近佛,得到无生法忍后,才能苦海救度众生,就如得到船的。又说譬如婴儿离开母亲,或者掉到坑里井里,或者渴死。又如小鸟,只能依靠树枝,翅膀长成,才能飞在空中自在无碍。凡夫没有力量,只应专念阿弥陀佛,成就三昧,临终正念,决定往生,见佛得到无生法忍,再来三界救度众生。所谓正定聚,就是区别邪定聚和不定聚。因为凡夫是邪魔外道已定,初发心的进退还没有定,现今往生安养国,无论高下,都不退转。聚就是会啊,就是经文中诸上善人的聚会。现今说入了这聚中,所以见佛闻法。所谓六心堕落,就是舍利弗发菩萨心,已经证到别教六住位,因为遇到乞求眼睛的人,就退了大心,沉沦五道。所谓尘劫声闻,就是有人在大通佛时发心,都因为退失大心,尘点劫以来,退堕声闻位,所以经上说:“鱼子庵罗华,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结果少。”引用这个事例说明初发心菩萨,还应当亲近如来,因为有了依归,始终没有退转。所谓菩萨的父亲,《华严十一经》上,威光童子,看见如来相有十种利益。首先是得到念佛三昧,名叫无边海藏门。疏认为念佛三昧,就是菩萨的父亲,所以首先说明。因为菩萨是以方便为父的,念佛就是真事修,所以是方便。又念佛成佛,就是亲种。所谓十地始终,就是在十地文字中,从初地到十地,每一地都说一切作为不离念佛。又说:“远行地菩萨(七地),虽然知道一切国土犹如虚空,但能用清净妙行庄严佛土。”《如来不思议境界经》说:“菩萨了知诸佛,以及一切法,都是唯心现量。得到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疾速往生妙喜世界,极乐净佛土中。”所以龙树是以初地往生,摩差末是以得无生忍往生。至于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发愿往生,不可胜数,何况初发心的呢?永明说“要托生莲台,永离胎藏,往生极乐等诸佛国土游戏神通的,都能了悟通达自心,没有不化度众生往生极乐”。天如说“你如果悟到心,那么净土往生,万头牛不能挽回了”。那么初发心菩萨,虽说明白佛理,距离成佛还远,正是你应求往生不可以落后啊。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