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戒牒与度牒?
“度牒”是指由政府发给僧侣的证明文件,表示其乃依法得到公家经试通过认可,非由私人剃度出家。
度牒起源于北魏。唐天宝六年(七四七)诏令天下僧尼须经由尚书省祠部出具“祠部牒”的度牒以为证明。出家僧尼须领取度牒后,方可受戒,受戒后再领取戒牒,此皆由官方颁发。故度牒又称“祠部牒”
。僧尼以度牒为身份凭证,可以得到政府的保障,免除税赋、徭役等。僧侣行脚时,必须随身携带度牒,以便随时证明其为公度僧侣。至清代为止,代代沿用。
“戒牒”是指僧尼出家受戒后所得到的证件。根据《释氏稽古略》卷三载,唐宣宗大中十年(八五六),曾敕任辩章法师为三教首座,命僧尼受戒给牒,此为我国僧尼正式受戒给牒的滥觞。
明代洪武至永乐年间(一三六八—一四二四),曾三度颁敕僧众受戒者,须随身携带牒文作为执照,遇关津隘口之处,须经验明才准予放行,戒牒遂成为僧尼的旅行护照。清朝雍正时,戒牒改由传戒寺院发给。
“戒牒”可以随意给人看吗?
戒牒并不象度牒那样具有官方色彩,它是佛教内部的一种管理制度,由僧官机构及其僧官直接签发,或由传戒师发给。戒牒上一般要写明受戒人,戒名(如菩萨戒等)、日期、传戒和尚,证戒师、教授师、坛头、和尚、同学伴侣、同受戒人及受戒发愿文,未署僧录等名,或盖僧官机构的印章。其中证戒师、教授师、伴侣等有时象征性地以佛、菩萨代之,签署者一般为僧录等高级僧官。
“戒牒”,上面会写明和尚出自何寺庙,师从哪位大师,在哪剃度等信息。
戒牒只给三种人看,一是寺庙的管理者,这主要是针对外出挂单的僧人;二是公安机关;三是给自己的师父看。
玄奘法师与“度牒”
唐三藏玄奘法师,在他幼年的时候,因为哥哥陈长捷在东都的净土寺出了家,有一天,他到净土寺去探望哥哥,见到梵宇僧楼,不觉生起了清净庄严的感觉;见到相好慈尊,不觉生起了无比的仰慕和崇敬。他从此在心中埋下一颗出家、学佛、弘法、度生的种子。 后来,皇帝下诏在洛阳的一个寺中度僧,玄奘兴奋的进去寺中应试,那知是失望的出来,因为他的年龄不足二十岁,所以没有领到官家的"度牒”。那个时候的度牒就是现在戒牒的前身。玄奘没有得到度牒,心中懊恼非常!徘徊在洛阳寺的门前,依依的不肯离去。大理卿郑善果见到了,问他:
‘你老在这儿做什么呢?’
‘我要度牒出家!’玄奘毫不犹豫的回答。
‘为什么一定要出家呢?’郑善果又问。
‘我要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玄奘伟大而恳切的志愿,深深的感动了大理卿,因此破例的得到了这个度牒。玄奘得度牒为僧以后,替中国的文化,立下了不朽的功业;替中国的佛教,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