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讲解网

佛陀圆寂时众弟子哭问:我们以何为师?佛说:末法时代,以戒为师

发布时间:2024-02-13 01:01:48作者:心经讲解网
佛陀圆寂时众弟子哭问:我们以何为师?佛说:末法时代,以戒为师

释迦牟尼佛圆寂时,众弟子哭泣问佛陀:我们以何为师?

佛陀说:末法时代,以戒为师。

佛陀曾在《阿含经》中云: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无益苦行当远离,如是行者可度世。

阿难!如汝所问,佛去世后,以何为师者?

阿难!尸波罗蜜戒是汝大师,依之修行,能得出世甚深定慧。

——《大般涅槃经后分》

什么是师父?那就是戒律。佛戒才是真正的师父,以戒为师。

戒律是怎么要求的,那我们就怎么做,那就是师父。

1. 以戒为师,依法不依人

师父是什么意思呢?师父就是因为他为我们学习佛法、学习戒律做出榜样,他就是师父。

佛讲:“以戒为师。”他如果离开了戒律,就不称为师父。我们依止只能“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究竟不依不究竟。”

在修行道路上,一个是善知识指引,这是你修行成就的根本关键。再一个是同学,也就是同修,你周围的人是否去修行。如果不修行,这也不是好环境。

要想成就,必须这两方面都要具足。除了自己努力,一个善知识,一个同学,这才能成就你的一生,这是很重要的。

所以有的人要认依止师,我说:“你不要忙于认,你先观察。我观察观察你,你也观察观察我。”互相观察,长时间的观察。不能一时的听名,或是眼见一点就认为可以了,要长期观察。

对师父认可以后,确实符合佛的戒律,那我们就死心塌地的依止,就不要再改变了。我们就要一直跟师父走下去。

不能因为在途中对师父有了一点点不理解的现象,就产生怀疑,这不合适。选择善知识的目的,主要是叫我们生起信心。有了信心就是成功之母。

2. 尸罗清净,堪为人师

因为每个人的习性有所不同,师父教育方式也不同。我们对此都以佛的戒律为根本。但也不要过分的苛求。有的就要求师父像佛一样,和释迦牟尼佛一样,得一点都不差才行,甚至连长相都得像佛,那不可能的事。

我们现在是末法时期,他只要是能够按照戒律去做,或努力去做,这就是很好的善知识了。

有的人很会讲,讲完以后,很会引起人心里的一种共鸣,这确实是很好的事情。但是由于心里不清净,它没有实际内容。

因为佛法不在于文字,不在于语言。在于哪儿呢

?在于清净心。释迦牟尼佛曾经讲过:我说法四十九年,没说一个字。为什么要说没说一个字呢?就是人们往往把法认为是文字、是语言,这是不正确的,就偏离了佛法。

所以看一个修行人,主要看他持戒的精神,内在的精神,和他的定力。这样他才能够给你真正的知识——知识不是文字啊。佛法真正的善知识,那是心力的表现,这才是真正的善知识。

有的人可能不会说话,可能其貌不扬等等,但是他的心里是非常清净的。你无始劫的业力,他都能帮助你消除,帮助你获得真正的正知正见。

我们大家大部分看的都是表面的事情,因为我们没有神通力,只能看表面的事情。所以从表面,我们就得看持戒精神,看是否能够严持戒律。

所以说,佛法不在于讲大话,在于你心里是否真实。佛法从心里生起,并不从语言生起。当然好的语言与心理的清净要能一致的话,那就更好了。

但是我们选择善知识,主要选择这个心里清净,这是很重要一关,很重要的一个标准。

3. 清除毒瘤,才是良医

为什么往往有时候选错师父呢?就因为他光看到文字说得冠冕堂皇,能说到自己的心里去。他认为:“啊,说得我心里可痛快了!”实际上这并不见得是善知识。

有的人可能对你心里造成很不痛快,很烦恼,而往往他是个善知识。为什么?他主要心里清净不隐晦,就像一个大夫似的,给一个人做手术,毫不留情地就把你的病根给切除去了。

我们都知道护士要给我们扎针,大夫要给我们开刀,我们既希望他帮助,同时又恐惧他,甚至反感他,想回避他。但是一旦做了手术,或扎针以后,我们身体就健康了。所以我们又感谢他,因为他能真正地帮助我们解除痛苦。

所以说真正的善知识并不在于取悦于我们,让我们如何如何愉快,这不是善知识。因为我们修行中,就像刚才我讲的,还有很多的病苦和肿瘤需要去掉的。

真正的善知识,他是毫不留情地直接面对我们的肿瘤,他要开刀,要清除,叫你虽一时的痛苦,但获得长期的清净和健康。

所以,我们应该正确地看待善知识,这一点很重要。很多人往往就是把这个问题给忽视了,所以古代有那么一句话,“忠言逆耳”啊!

我们往往都是根据心里的需要,也就是我们知见的需要,我们习性的需要,感受的需要,去追求善知识。这完全是一种错误,会误了自己的一生,白出家,白学佛了。所以说善知识难得。

什么叫善知识?他是毫不留情地、毫不客气地来批评我们,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他不是取悦于我们,不是和我们交朋友,他是帮助我们成佛。

他不是要和我们成为眷属关系,他是让我们要成为佛弟子。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