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建道场,一生过着流浪的生活,居无定处,今天在这里,明天不晓得在哪里,游牧的生活。你看他们晚上树下一宿,白天日中一食,出去托钵,托一餐饭,一天就吃一餐,晚上随便在树下打坐,就一晚过去了。戒经里面讲得很清楚,这棵树下只能住一晚,明天一定到别的地方去。为什么?防非止过,怕你有贪心,这个大树树荫很好,这里不错,明天再到这里住,你就起了贪心。佛想得很周到。四十九年如一日,不简单!释迦牟尼佛走的时候在树林里头,不在房子里头。这做给我们看的,给后学的人做好榜样,得舍得干干净净。
佛教传到中国,中国不能过释迦牟尼佛的生活,为什么?纬度不相同,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当年活动的那个地区是热带,所以三衣一钵够了;中国这是温带,有四季,有春夏秋冬,冬天你受不了,夏天可以过去,冬天怎么办?所以到中国来之后,这是佛教非常了不起的地方,他一点执着都没有,真叫随缘,到中国来,一切随顺中国的风俗习惯,他什么障碍都没有,到中国来穿中国人的衣服。诸位看到我们上殿的时候穿海青,我这个是海青,长袍大袖子,这什么时候衣服?汉朝的。佛法刚刚到中国来的时候,那个时候中国人是穿这种衣服,这个衣服是礼服。在家人衣服上绣的有花纹,袖子上、领子上都绣的花纹,这个花纹代表身分,士农工商不一样,便于行礼,这个花纹里也有阶级,所以叫章服。出家人,出家人是素服,就是完全没有花纹。我们现在平常穿的长褂,这个袖子短了,实际上我们现在袖子差不多这么短,应该是什么?应该有这么宽的袖子,在古时候,明朝时候,大概是海青一半的样子。中国出家人穿的服装是明朝服装。
清朝前面是明朝,满清入关之后统治了中国,洪承畴投降的时候跟满清政府签的条约里有五不降,清政府同意了。这五个里面就有一个,出家人不投降,所以出家人穿明朝服装,不穿清朝服装。里面说男降女不降,男子投降,女子不投降。你看清朝结婚的时候,男子穿的长袍马褂,是满清的服装,新娘凤冠霞帔是明朝服装,这就是男降女不降。生降死不降,生的时候投降,死了入殓的时候,入殓穿的寿衣是明朝的。当时签的有这个约,所以出家人不投降。这说明佛教非常随缘,到中国来完全接受中国的文化、中国人生活的方式。中国人不赞成出去托钵,托钵是要饭的,尤其是这些出家人,从印度请过来的,都是国王的老师,都封为国师了,哪有学生做国王,让老师出去托钵?那还得了,这大不孝
!所以,就一定要接受在寺院、宫廷里面供养,他全接受了。这是说佛法真的像从前章嘉大师跟我说的,重实质不重形式,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懂。好像我那个时候刚刚出家,那个时代佛门里就有一些人提倡把我们这个服装废弃,穿现在人的服装,有人提出来,说得也很有道理。但是有一部分人反对,说依旧保留好,为什么?穿上出家人的衣服,有些地方你就不方便进去,这有好处。如果换了服装之后,那些戏院、酒馆你常常可以去,没人看得出。为防范这些,所以还是继续用明朝服装做为出家人的一个制服。这些想法都是好的、都是正确的,维持佛法里面一个传统,维持佛法里面的道风,有这个必要。
在中国教学就有场所了,有固定的场所,在古时候寺院庵堂。佛教刚到中国来的时候,这些道场是国家建的,以后由长者居士、豪门贵族他们供养,把自己的不动产捐献出来,甚至于自己居住的房子也捐献出来做道场,这历代都有。没有自己去化缘建道场的,这个到晚近才有,近代才有,以前没有这种事情。道场的经济也是国家都照顾了,所以古时候寺院它有财产、它有田地,都是这些大富长者们捐助的。有山林,这就有生产,租给农夫,农夫收成缴一部分给寺院,寺院有固定收入,它不依靠信徒,寺院经济有固定收入,所以他们学习就很正常。现在这个社会转变了,这些方式也要转变,现在走向工商业,寺院可不可以经营商业?可以。如果经营像素食餐厅这一类的,像招待所这一类的,招待所就等于旅馆一样,便于远方来参学的、来学习的,特别是佛教徒,让他来参学的过程当中我们都能够接待。这些也可以斟酌收一些费用,比一般旅馆会便宜,这里面饮食是素食,经营这一类的。还有像文物流通处、经书流通处都可以做,让寺院也能够有经济收入。还有的,真有发心的居士,如果能有这些有收入的这方面的捐助的话,商业所得的利润拿来供养做为常住收入,这都是很好的一个构想,可以经营一些事业。事业不要让出家人经营,让在家同修经营,就跟从前田园、山地一样,都是给农民去种,收租就行了。
所以,修行的场所非常重要,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后继要有人。中国古人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自己一生做得再好、再辉煌,如果后继无人,你的功业等于零。为什么?你死了就完了,真像古人所讲的,「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一定要有传人,真正能把佛法、佛道世世代代承传下去发扬光大,这就对了。所以佛法里面可以做这些营利的事业,特别像现在的办学校、办养老,老人院。出家人不参与,出家人是老板,做董事长,总经理可以请在家居士们,请他们去做。这都是可以能够帮助一个道场它有固定收入,不必天天看别人脸色去要钱,这个在从前是决定不能做的事情。一走上名与利,道心就没有了,哪来的道心!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七一集) 2010/10/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