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界篇的学习,像警钟一样把自己从麻木不仁的状态中拉了出来。重新审视自己当下,并没有把所有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放在解脱成佛的高度上。
虽然每天在学习,但是有点不着边际。有点像苦海里的一条小船,解脱的海岸忽隐忽现。感觉解脱成佛触目可见,又遥不可及。导师在《判教观》里就是要告诉我们,三乘同坐解脱船,解脱才是三乘佛法的核心之道。作为一个大乘行者,一定要树立解脱成佛的目标。只有建立在发菩提心基础上的解脱才最圆满。成圣成贤、导向解脱出离的修行,是在皈依后发起出离心和菩提心,同时在精进持戒的基础上,选择一门适合自己的正见,依明眼善知识指导契入空性。也就是圆满菩提心,成就佛菩萨无限的慈悲和智慧,这也是解脱道的延伸和圆满。对于没有能力独立走上解脱道或菩萨道,或者在走的过程中信心不足的,还可转向净土法门。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条路,导师也是一步步走过来的。《我的修学经历》是导师出家至中国佛学院毕业后,在闽南佛学院任教期间为学生讲的毕业开示,结合了导师的弘法经历。
我在想,这些文章虽然过去了许多年,但是依旧没有过时,依然符合当代佛教现状,深深被导师的高瞻远瞩震撼。有所变化的就是佛学院和学生越来越多,学不好的正常现象也越来越多,而学好的超常现象好像没有多。严重不成正比。主要原因,表面上看是学生不安住,不努力,其实是授课的法师也非常奇缺,所以素养参差不齐。尽管佛学院的法师也很努力,积极地备课,组织考试,引导学僧修学、写论文,做了大量的工作,很辛苦,但是弘法人才还是稀缺。他们也身在其中,不知所措。问题在哪里?
既然是教育,老师和学生就是主体,所有的问题都要落实到这两个主体上。老师就好比是模具,模具合格了,才能制造出合格的学生这个产品。老师的内修上去了,教授出来的学生才优秀,进一步外弘利他。佛法不同于世间教育,佛法是要用生命去实践的真理,只有感同身受落实到了自己的心行上,自己生命品质提升上去,才有摄受学人的力度。我并不是要求现有的老师,而是对我自己的未来而言。因为我们每一个发了菩提心的大乘佛子都担负着弘法的责任,迟早要走上弘法岗位。到时候我们如何教我们的学生?是重复昨天的故事呢,还是契理契机,有所创新?
包括教学制度也是为此服务的。教得好不好,学得怎么样?体现在能否胜任弘法利生岗位这一教育成果上。也体现在能否把佛法用这个时代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诠释。是否用修正所得来教,教的内容能否真正用来为僧格养成和解脱服务。如此不断优化更新,在这个过程中才可以逐渐形成体系,也为日后的修学奠定基础。避免对药物产生抗体,继续修学上不去的轮回。
末学曾今在佛学院,正如导师所说,知识性、被动灌输式、碎片式的、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式地学习。美其名曰广学多闻,结果是听起来学了几部经论,实际上是哪部经都没吃透。就像吃了一锅夹生饭,消化不良就很正常了。造成生活中法是法、我是我,烦恼依旧,佛法正见不会用或者用不起来的恶性循环。当时佛学院的我虽然也想学好,但还是典型的覆器一个,怎么学也进步不大,甚至还生出不善的念头。现在想想,都是自己发心方向不明确,没有切实可行的学习体系和方法导致。根本原因就是自己没有福报。
导师几十年来反复思考和探索,为当代学人架设了涵盖佛法五大核心要素的三级修学,针对大乘佛教菩提心缺失,某些宗派不注重基础,导致信仰盲目和混乱的现象。导师注重发心、皈依、戒律基础之道的修学,自始至终以教法皆共成佛道的大乘菩提心为核心。导师以两套模式的双重引导,让我们健康、稳步地走在解脱成佛的路上,不至于偏离方向。初中高三级课程设置内容完整,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提供了一条次第清晰,操作性极强的成佛之路。学习方式自修是基础,通过自己亲自实践,领会法义。共修突破个人局限,纠正和弥补自己的不足。从多个角度去拓宽思路,分享又可以培养自己随喜他人进步、检讨自身不足和弘法的能力。互为依托,良性循环,相互增上,从而使我们增加学习兴趣和动力,坚定信心道念。
态度模式和方法模式让心安住在善所缘,做到完整、准确、透彻地理解法义,树立正确知见。三种观察修和安住修,摆脱不良串习,重复良性心理。完成观念、心态、生命品质的转变。对照检验标准,知道自己是否进步,学习才能深入。目标明确,方法正确,从而解决修学上不去,法是法、我是我,不会用和用不起来的问题。
服务大众模式中的传灯慈善等都是修学的延伸和运用,时刻在考验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的心态,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体现,都是为了修学上得去,让我们能健康地走在解脱成佛的菩提大道上,不被卷土重来的凡夫心俘虏
。是三级修学救了我。在我修学不得力,对未来迷茫的时候,看完导师写的《菩提大道》三本书,就像迷途的孩子找到了家,对修行又有了希望。
经过修学,更加感受到这套模式,确实能解决当代像我这样的许多学人修学没方向、上不去的根本问题。让未有信心者生起信心,让已有信心者稳步前进,也让行色匆匆到处找不到善知识不能安住的出家人,有了确实可行的可依止处。更为导师三大要领的想法提供了实例参考,为下一步推广落实奠定了基础。末学为能依止这样的善知识感到庆幸,让末学在修行的路上不知道省了多少弯路。我愿追随导师的脚步,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尽形寿传承传播三级修学。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