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即菩提(图片来源:资料图)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发心的菩萨:
我们各位有缘在栖云古寺共同修学《六祖坛经》,按照六祖的话说,是过去世与诸佛菩萨共学共修结下的善缘,所以今生今世令其得以增长。
上午我们讲到印宗法师以七十多岁的高龄礼贤下士,为六祖惠能剃除须发,穿上僧袍,并且执以弟子之礼,这是非常令人感动的。六祖惠能一生当中虽然曾三次受到武则天的召请,但他一直深居在山里,并没有到皇室去,没有去当国师。在的他一生当中,有两位人物把他托举而出,现在我们在文字当中看到的,就是印宗法师。惠能作为一个行者,蓄着长发,穿着在家人的衣服,继承了五祖弘忍的衣钵后,一路南来,制口悬丝,受尽了磨难。他是被谁发现的呢?就是被印宗法师发现的。以我们人世间来说,一个人是人才,如果被人提拔重用,那就是知遇之恩。有很多人很有道德、很有文章、很有学问,但一生当中不被人重用。那就是有良马,没有伯乐。六祖惠能有这么高深的见地,能够被印宗法师发现,可以说是佛教的大幸。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六祖惠能继承了衣钵之后,流落在山林当中,没有被印宗法师发现,在佛门当中没有他的一席之地,那我们今天还能不能够听到《六祖坛经》呢?我们还能不能够把佛法的法脉续下去呢?那就不能了。所以说,印宗法师此举功在千秋。反过来讲,通过他用这样高的礼遇来对待六祖惠能,同时也反映出他的道德文章卓绝,这个人也是一个不是一般的人物,是非常的人物。而且,印宗法师这个举动不是盲目的,不是因为你接了五祖的衣钵,我就把你奉为座上宾,我就高看你一眼,不是。而是经过了盘道,两个人彼此之间有很多的问答。我们后来这些学人,通过印宗法师和六祖惠能的问答,也可以启发心性,使我们明了、通达佛法。
他们在盘道中其中佛法是不二法。为什么是不二法呢?我们现在有上佛学院的学生,还有很多进入佛门的人,他就是迷在这里,并不明了。他不明白。不明白产生的病症是什么呢?是法执。他把佛法执著为真实不虚,岂不知道佛在讲经说法的时候,有若干种对法。因为众生有生死,在生死当中妄造轮回之苦,造诸恶业,所以说释迦牟尼佛讲涅槃法。涅槃法的内容是常乐我净,其目的是让众生要借假修真,不要妄造恶业,不要再到六道中轮回。大家又知道,我们在世间做人,叫世间法。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出世间法,出世间法的内容无外乎就是发出离心、菩提心。出离心,是出离人间的种种苦难;菩提心,是不但要自己解脱,还要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是相对的;空和有是相对的;烦恼和解脱是相对的;众生和佛是相对的;佛和魔是相对的;有若干种相对。这些在我们这些芸芸众生看来是相对的东西,对悟了大道的人来说,是一个,不是两个。
我们大家都会常常讲一句话:烦恼即菩提。先从第一层含义来讲,对于一般的众生来讲,烦恼就是烦恼。烦恼有相貌,我们有很多的人现苦恼相,那就是烦恼相。烦恼有什么不好呢?它不但折磨我们的心性,而且让我们起心动念造恶业。那为什么说烦恼即菩提呢?第二层含义:失败是成功之母,一个人在人间遭受了种种磨难以后,有了经验,变得聪明起来了,这就是智慧。吃一堑,长一智。交了学费,学费就没有白交的,交了学费就学会了。所以说我们活到老,学到老,这是第二层含义。但这不是究竟法。第三层含义:为什么烦恼即菩提呢?原来,手心手背都是肉。烦恼和菩提表面上来看是两样,但是它的体性都是空性,如如不动。
那么,怎么来证明烦恼即菩提呢?你们大家要回答我。烦恼的时候是什么在烦恼呀?是我们的心在烦恼。那么智慧的时候是什么在智慧呢?是我们的心在智慧。我请问各位:你难道在烦恼的时候是一个心,智慧的时候是一个心吗?不是,我们的心体是一个。为什么会烦恼呢?那是因为愚昧无知,因为无明,所以我们烦恼。诸佛菩萨现烦恼相是度众生,而众生烦恼却妄造恶业。在大乘佛教经典当中,常常用波和浪的关系来比喻烦恼和菩提的关系。菩提就像大海的水,烦恼就像大海里头的浪花。纵观一四天下,四大海当中波浪滔天,离开波浪还有海水吗?离开波浪就没有海水了。所谓全波是水,全水是波,波和浪永远不分家。这个道理如果按照大乘佛教的妙意,谈到最深的地方,大家要用心去悟,语言是没法表达的。即忘即真。或者我可以表扬大家说:你们大家太有智慧了。你们为什么有智慧呢?因为你们有这么大的烦恼,所以说明你们大家是有智慧。不过还要补充一句——用错了地方。如果用你们是非的心、烦恼的心去纵说竖说,去行善事,普渡天下,那你比谁都好。问题是我们大家现烦恼相,用那个烦恼的心去造了很多的恶业。造了恶业谁替你背呢?纵是父母狭路相逢,也不代受
。这是《地藏经》里头说的。你们每一个人现烦恼相,造了恶业,那就算是父子两个在地狱里头相见,他也不会替你认帐,你得自己去消灾灭难,你得自己背着走。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