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杰人
2013年12月24日,我的母亲去世。母亲患老年痴呆病多年,最后的一年基本上是在床上度过的。对于她的离世,我们是有充分思想准备的。但是,24早晨,当我看到她静静地躺着,突然之间意识到我们已经永远失去她的时候,却怎么也无法控制自己而失声痛哭起来。其实,那个时候,我就想对她说一句话:“妈妈,儿子对不起你呀!”
“对不起”,是因为有很多想为妈妈做的事情还没有来得及做;“对不起”,是因为妈妈曾经向我提出的要求,我没能满足她;“对不起”,又因为妈妈在得病以后,我们才意识到其实她的一些病状早已有所表现,如果我们有一点医学知识,及早送医,也许可以延缓她的病程;“对不起”,还因为陪妈妈的时间太少了、有时候她问这问那还有点不耐烦……总之,我痛感自己没有好好地尽孝。现在明白了,却永远失去了。于是,我这一生欠下了一份再也无法偿还的债,一份心债。
中国人讲孝,孝是中国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甚至上升到了一种“道”,所谓“孝道”。孝还是不孝,这是中国人判断你是好人还是坏人的一个基本标准。在古代,这甚至是判断一个官员是不是称职的红线。再大的官,如果被发现不孝,就得下台,皇帝老子都救不了你。中国古代有诸子百家,各有各的理论,但是讲孝,这一点却是共同的。其中又以儒家对孝的提倡和孝道理论的贡献为最大,影响也最深远。孔子是非常强调孝的,大家耳熟能详的“父母在,不远游”,就是讲孝的。当然那是在农耕时代,交通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为了防止失孝,而对为人子女者提出的忠告
。它的核心还是一个“孝”字,所以这句话的后面还有一句“游必有方”。今天交通便利了,远游已经不构成对尽孝的阻碍,过年回家就成了游子尽孝的最生动诠释。中国人过年,走得再远的人也要回家。为什么?为了和家人团聚。而和家人团聚中最主要的节目,是看望父母。这就是为了尽孝。我的家是一个大家族,我清晰地记得幼时,我们家每逢过年,新年第一天,起身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客堂去轮着给奶奶(爷爷早逝)和爸爸妈妈磕头。中国人为什么表示孝敬一定要磕头呢?磕头,是各种礼仪中表示最高诚意和最大谦恭的一种肢体语言,把自己的身体下降到受礼者的脚下,与大地平行了,这种谦恭可以说是已经无以复加了。这样的礼仪,要表达的意思很清楚:你是在做一件最重要的、至高无上的事情。中国人就是在用这样的方式提醒自己:孝,就是一件最重要的、至高无上的事情。就这样,中国人把一个孝字提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位。当然,近代以来,这一切受到了文化激进主义者们的诟病,他们甚至把孝与革命、孝与国家、政治对立起来,在他们看来,讲孝就是不要革命,讲孝就是不讲国家利益、就是政治立场不坚定。可是,如果你仔细想一想,一个如果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他会爱国家吗?他会忠于革命和政治吗?今天我们尽孝可以不磕头,但是磕头所蕴含的意义不能不知道,否则,你就会懈怠,你就会轻慢,你将会失去敬畏之心。
孝的文化意蕴,还是一个爱字。外国人也讲爱父母,但是唯独中国人创造了一个专讲对父母之爱的词:“孝”。为什么中国人一定要把对父母的爱定义为孝呢?难道对父母的爱和对其他人的爱有区别吗?
是的,在儒家的学说中,爱是有“差等”的。中国古代的墨家也讲爱,他们讲“兼爱”,也就是对一切人施以同等的爱。儒家不同意这种观点,毫不客气地予以批判。为什么儒家要批评“兼爱”说呢?对一切人施以同等的爱不是很好嘛?儒家说,不是不好,而是做不到。朱子说:“人之有爱,本由亲立;推而及物,自有等级。”也就是说,人的爱心,是由于爱自己的父母而建立的。把对自己父母的爱做好了,才有可能把这种爱心推及到其他的人身上。所以,爱是有等级的,爱父母是根本,有了这种爱才有可能有其他的爱。如果爱父母做不好,你不可能“兼爱”。正因为对父母的爱如此重要,所以,儒家专门造了一个词“孝”,来区别和强调对父母的爱之特别与重要。
孔子认为,要做到孝,其实并不容易。他说过一句很费解的话,在历史上引起过很多不同的解释: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认为,有弟子为你效劳,有好吃好喝的给长者享用,这不能算是孝,尽孝难的是“色”。那么,什么是“色难”呢?朱子解释说:“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亲之际,惟色为难耳,服劳奉养未足为孝也。”就是说,你对父母的表情和态度非常重要,要始终做到和颜悦色,很难。因为“人子胸中才有些不爱于亲之意,便有不顺气象,此所以为爱亲之色为难。”就是说,你是不是真正的爱你的父母,其实都写在你的脸上,这种脸色,是装不出来的。
孔子在回答子游关于孝的提问时还说过这样一句话:“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他认如果简单地把奉养父母就看做是孝,那就与养狗养马没有区别了。重要的是要有个“敬”字。在朱子的解释中,敬有两层意思,其一,就是要心诚,真心真意地爱自己的父母。其二,就是要把爱父母的事做好,“小心畏谨,不敢慢道(怠慢)”。所以他说:“爱而不敬,非真爱也;敬而不爱,非真敬也。”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