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是一切德行的根源
东杜仁波切
如果我们能够发慈悲心,其他精神经验将在我们身上自然生起。慈悲是一切德行的根源,它能解脱自我的执着。 因为佛性永远存在于我们身上,所以我们都能发起强大、无暇、宽容的慈悲心。慈悲可以开放闭塞、僵硬的心,平静狂野的脾气,转化阴沉、堕落、负面的性情。它带引我们离开黑道——由自私和挫败创造的隐性监狱——走入光明。透过对别人的慈悲,我们可以发现真正的中心,而不再饲哺我们狂野的自我。慈悲是对心的治疗,透过它,我们可以发现安详。 即使我们知道慈悲可以安全地将我们带上真正的道路,但我们发现,很难停止执着自我,因而无法经验到对别人的开放性。佛教的基本法门是以简单方式开始,然后打开向外的慈悲圈。 因此,我们必须对自己抱有健康的爱,照顾我们的真正需要和福祉,当喜悦在心中生起时欢迎它。我们必须欣赏身边的人,照顾他们,切身体验热心的态度,而非没有付诸行动的语言或模糊感觉。渐渐的,我们就能扩展慈悲的修行。 慈悲并不表示忧虑。慈悲是心胸开阔的智慧和关怀,而忧虑则根源于执着,削弱我们帮助别人的力量。 当我们关怀某人时,常常会感到忧虑。这是世俗心不可避免的反应。因此,如果能够的话,你可以关怀,但不要忧虑。万一忧虑迸发出来,不要因忧虑而忧虑。相反,将它看成是正面的,如此思维:“我正在忧虑,因为我爱这个人。关怀才是最好的态度。”以这种正面心态看待忧虑,并且为它高兴,负面的影响力将转化成建设性的能量。 如何对敌人或厌恶的人生起慈悲?有效的方法,是将他们看成如母众生。他们实际是仁慈、良善而有爱心的,只是真性被障蔽了。或者由于我们的视线被乌云遮蔽,难以辨认出他们身上的佛性。 在禅修时,我们可以打破将我们与他人分隔的壁垒。宗喀巴大师论及慈悲和禅修时说:慈悲的特性是观想“愿一切众生都解脱痛苦”,而且“我将带领他们通往自在”。慈悲分为三个阶段:首先观想亲爱的人,其次是不爱不恨的人,最后是敌人。当怨亲平等的慈悲心生起时,就观想宇宙的一切众生。 接着,将描述以别人的悲苦为重点的心理练习。有些人忧虑,观想可怕的痛苦会产生心理疾病。实际上,这会让我们放下我执。因此,打开你的心,让慈悲的感觉涌起。 生动地观想一位无助、受惊吓折磨并哭叫求助的人,想象你就是他。你可以观想临终时极端痛苦而毫无存活希望的人,每一秒都在死亡边缘,泪流如注地凝视世界。或者,你可以观想在惊恐、啜泣、无助的爱人前,被刽子手粗壮的手拖往刑场的死刑犯。或者,观想一只无辜、温柔的动物,在如雷的恐怖笑声中,被屠夫以利刃宰割。或者,想象一个人被困在大火、洪水或地震中,透过沾满血迹的泪水,钟爱不舍地看世界最后一眼。 然后,了解这个痛苦的众生正是你自己的父母、孩子或爱人(因为佛教徒相信,一切众生在我们不可胜数的前世中,都曾经是我们所爱的人),想着:“当她是我的母亲时,她给我一切爱和关怀,以仁慈温暖了我的心,她为了我牺牲自己的幸福和睡眠,随时将我放在心上。但今天却无人帮助她逃离这个险难,没有机会在最后时刻发挥她所需要的智慧力量。我是她的独子,怎能将所有精力花在荒唐无聊的事上,而无视她的痛苦、恐惧呢?”由此,下决心踏上慈悲之路,如此思维:“我在全世界面前发愿,从这一刻开始,将生命中的每分钟奉献在修行上,以疗治一切痛苦的如母众生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