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识表解
八识表解
境非实有
识有境无
见分
阿赖耶识
根身
作意根
身者
气脉
细身
种子识
电脑的比喻
阿赖耶识
末那识
第六识
前五识
从现行到熏习
软体与硬体
电脑升级
业识与气脉
拙火
八识表解
我们继续讲:「八识表解」。本来这题目不属于《楞严经》的范围,然既说到妄识的问题,且我前一阵子又看了一些唯识的经论,所以顺便也把八识,作一番整理。当然整理的结果,还是会跟传统的说法有些不一样。
所以如果你对唯识学根本没兴趣,或者毫无基础;则这一章便可直接略过去,这不会影响到下面的章节。反之,你对唯识学还有兴趣,甚至乃有一些基础;则再来研习本章,便感受非凡矣!
对于八识的问题,我们且看下面的图表:这图表乃从识、见分、相分,这一直细分下来。所以各位听课的时候,虽一方面要听解说;然更重要的,是时时刻刻要对照这图表。事实上,今天这堂课,乃为解释这个图表是怎么画的?所以称为「八识表解」。
八识图表
境非实有
万法唯识者,万法皆依识的作用而得显现;故外境既非实有,亦非乌有。
首先讲唯识的主题:境非实有。为何外境不是实有的呢?因为万法唯识,一切外境都得经由识的分别作用,才能显现;既外境不能单独存在,所以乃非实有也。
很多人都把外境当作客观存在的,事实上根本不可能有客观的存在。因为外境,既需透过我们的感官,去观察触受;又得透过我们的知识.经验去诠释判断。因此所认知的外境,都已夹杂了业识的成份。因此一朵花,甲看到的和乙看到的,乃不一样。
现代人以为用「科学仪器」去观测,便是客观而真实的。事实上,用仪器去观测,也只是另一类「缘起」所形成的境相尔。以缘起无自性故,怎会是客观而真实的呢?然现代人之所以用「科学仪器」去观测,只是为得到一种能共通使用的标准而已!所以是共通的标准,而非真实的存在。
境非实有者,从中观而言,既是因缘所生,当非实有;就唯识而论,既依识所变现,当然也是非实有的。以非实有故,既非客观的存在,也不能永恒不变。
然而虽非实有,却也不是乌有─不是无中生有。既缘起,有因有缘则示现,故非无中生有也。同理,既得透过识的了别作用才能显现,当然也非无中生有也。否则,识从那里去了别呢?不能说识,乃来了别「识」也。
当然以上的说法,还是比较偏向于中观的理论,既非实有,也非乌有。而在唯识学中,乃偏向于无中生有,因为一切都是识所变现。因此在唯识学上,乃说是「识有境无」。
识有境无
故识有者,乃为能于缘起中识相故─识乃就相而言,而非实有识也。
境无者,亦为从于缘起中示相故,境乃无自性。
所谓识「有」,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只能说:在不同的缘起中,乃显现出不同的境相、不同的识相。所以这个「有」,就中观而言,既从缘起而现,当非实有的。尤其,识又是流转、幻化的,更不可能是实有的。这也是前面所再三强调的:既从相立识,即是无常.流转.幻化的,当然非实有也。
其次,境的「无」,乃更容易了解。既一切境界皆是从种种不同的因缘中,才能变现,所以唯「无自性」尔─但也不能说是全然的无中生有。
因此这「识有境无」,透过中观的分析,其实就是「境.识」皆空,「境.识」皆无自性尔。因为对一般人而言,既习惯把世界分做两部分:一者称为心识,一者称为境相。故就中观而言:只要再从「心识与境相」的互相缘起,而破除其对「实有」与「自性」的执着,就能转「无明」成「觉悟」也。这岂非更直截了当呢?
而唯识学,就挺迂回的:首先要透过「境是唯识所变现」的程序,将一切说成「识有境无」;然后再从「识的熏习与现行」等过程,再将这个世界变现出来。岂不是很繁复而迂回吗?过去有一位学长,他是学唯识的,故于唯识学的领域中,还小有名气。唯识不是一向讲「识有境无」吗?然而他说:当一部汽车,撞过来时;我还是先跑为妙。而不敢站着说:这汽车是无中生有的呀!让它撞撞看,有什么关系?
所以要把这世间上所有的现象,都说是从阿赖耶识里变现出来的,有时候需经过太多太多的转换手续。比如你去问那些唯识专家,看识怎么从无中生有而把电脑变现出来?这下子就很累了!或者识怎么既把原子弹变现出来,且又炸死那么多人?如那位唯识学者,真能把它说明得很有条理,那就真服了他!
但是就中观而言,文明的进化,本不出缘起的原则。因此顺着文明进化的缘起,所以电脑.原子弹等,皆被制造出来也;乃还不需要经过太多转换的手续。这是首先讲到唯识的大原则─「识有境无」。
凡夫以未见性故,于一真法界中,妄分二相而成「能、所」之对待。然虽在迷地,仍不出真心法界也。然在此中,既不言「真如熏习无明」,更不言「无明熏习真如」也。
凡夫以未见性故,于一真法界中,妄分二相而成「能、所」之对待。这前面已说得很多了。然凡夫虽迷,而妄分二相;但此二相还是不出真心的范围里。这也就说:凡夫所执迷的、所局限的,其实只是真心中的一小部份而已。这从真心而产生的识,乃是最广义的「阿赖耶识」。
因此真心跟妄识的关系,主要在于觉悟与不觉悟的差别尔。因此就不需要更赘言:说什么真如熏习无明,或无明熏习真如之类。记得有位月溪法师者,当看到《大乘起信论》时,便直率地说:这是一部伪论,因为它竟然说:无明还能熏习真如。真如既是不动无为.本自清净者!怎可能还被无明所熏习呢?
对于这一点,我觉得月溪法师还是有些见地,只可惜他犹未参透「性不离相,相不离性」的道理,故只能不断地强调「大乘绝对论」;而不明在绝对的「性」中,乃不妨有相对的「相」在。
因为「心性」既是最宽广无边的,又是最广大涵容的,所以从真心的角度再来看妄识,便比较容易。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必在明了真心后,才再来探索妄识的缘故。
从无明妄识而区分为「能所对待」。能相,即是表上的「见分」;而所相,乃是表上的「相分」。
见分
见分,即染净依,亦即是末那识与我爱执藏识─执根身与种子识为我也。
众生既把万法区分为二:以能见者,称为心,即是见分也。所见者,称为物,即是相分也。
其次,更认此「能见之心」为我。于是以此「自我中心」,而分别取舍,故造业烦恼。所以乃称为「染净依」也。所谓「末那识」,末那是指污染的意思,也就是因为有我见,所以成污染。而从我见,必然更衍生我爱、我慢等烦恼,因此末那识又称为「我爱执藏识」。
我们之前曾作比喻:众生的我见,乃于心性的虚空中,截取方隅,而成为一个个的框框,这框框即是见分。而在框框里,所执藏的成份,在唯识学中,乃将之归纳为「根身」与「种子识」。这即是通俗所谓的身与心.或生理与精神两大部份。众生且以此为「我」。
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其有三个层次:
异熟识,一切见分、相分之因果流变皆属之,故此为最广义者,而为最上层之『识』也。
我爱执藏识,此唯指能作、能受之我者。故定义已狭,而为次上层之『见分』者。
种子识,以集一切种子故,而称种子识。故定义最狭,而为更下层之『种子』者。
所以阿赖耶识,其实有广义和狭义的不同。如就广义而言,既万法乃唯识所现,则何者而非阿赖耶识呢?这从万法唯识所定义的阿赖耶识,即是最广义者。
何以其又称为「异熟识」呢?既异时而熟,也异类而熟。也就是从一切因缘果报而有的变化,皆称为异熟也。所以异熟识,既包括内在的见分,也包括外在的相分。以范围最广故,我们把它列在图表上的最高位子,而简称为识。故这「识」,既包括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也包括众生的生命现象。
在这最广义的识下,众生又把它区分为二:一者称为我,另者称为非我。我者,即见分。非我,则相分。
然「我」又是什么呢?乃以能作、能受者为我。比如我眼睛能够看,耳朵能够听,手脚能够动,这称为能作的我。同样,以能感觉到外界的存在.外界的变化,而称为能受的我。一般人既执此为我,当就对之珍爱诃护,故称为我爱执藏识。以其范围,乃比万法唯识的识狭窄些,故为次上层之『见分』者。
第三,一般人又把这个我,再分作二种:一是有形的躯体,而称为根身。二是无形的意识,而称为种子识。故种子识,乃包括我们的思想、观念、情绪、感受、及种种记忆等。也就是一般人所谓的精神生命。于是种子识者,乃从见分中,再减却根身的部份,故范围又比见分小一些,而成为更下层之『种子』者。
所以如说:众生于生死轮回间,是阿赖耶识去投胎的。然是那一层次的阿赖耶识去投胎的呢?当不是最广义的阿赖耶识,以最广义者既到处都是,那还有什么投胎、不投胎的差别呢?其次,也不是根身去投胎!因为前世的身体已死掉了!当不可能去投胎。所以唯「种子识」的部份去投胎!有关这个问题,于下面会讲得更明确。
这也就说;万法唯识的识,或众生轮回的识,其实定义是不同的。故如混为一体,很多延申的诠释,便会搅乱不清。
根身
根身者,众生皆执「能作、能受」者为我;而「能作、能受」者,其唯『根』也。又以根必依托于『身』才存在,故合称为『根身』也。
众生既执「能作、能受」者为我,然此能作、能受者,又是谁呢?对很多人来讲,乃认定就是六根的作用也。因为有六根,所以才能产生见闻觉知、产生意识造作及种种的分别取舍。而六根,基本上是必依托身体才能存在,因此乃合称为根身。
根有『作意』根与『非作意』根,『作意』根者有间断,故从作意而得再现起。『非作意』根者,从生到死恒无间断。『作意』根者,前六根是也;『非作意』根者,乃命根也。命根即唯识所谓之『寿』─寿暖识三者,如鼎而立,缺一则亡。此中作意根者,乃依存于非作意根也;以『非作意』根若亡,则作意根亦必失其作用矣。反之,作意根虽不起作用,非作意根仍自延续其作用也。
根又可分为:作意根与非作意根。何谓作意根呢?比如:我现在想看,于是就去看,这称为作意。甚至我不看时,就把眼睛闭起来而看不见了,这也是作意。我们想一个问题,则念头动了;不想的时候,却似关门一般把它封闭起来,这都称为作意。因此作意根是有间断的,有时候有作用,有时候无作用。
反之,若是非作意根的话,则既不曾开,当然也就不能闭。因此从生到死,其根的作用都是相续存在的。
那作意根是什么呢?乃指前六根。以眼耳鼻舌身意,都是能透过意识而去控制的,所以有间断。而非作意根,则唯指命根也;因为从生下来,这个命根就一直相续存在,直到死亡为止。
因此,在唯识学上乃讲到:寿暖识三者,如鼎而立,缺一则亡。寿,是指我们的命根。暖,是指身上的暖气;如果人死掉了,暖气消散,躯体便很快变冰冷。识,是指业识的存在。以这三者,就像鼎足一般互相扶持;故如那个不在的话,其他二者也就跟着灭亡了。
为什么要把根,再分为:作意根与非作意根呢?因为一般人对于作意根,乃较容易注意到它的存在。事实上,作意根只是表相,因为它必依附于非作意根,才能存在.才有作用。故如命根既亡,前六根也就失却其作用矣!但是一般人对于这种有间断的根,却反而比较留意。除非分析到更深细时,才会讲到命根的存在。而命根者,作意根虽不起作用,非作意根仍自延续其作用也。
又作意根,一般人以为我们能作意.主导;但仔细想想,其实根本没有一个能作意的人。比如眼睛想看时,就看;不想看时,即闭之不看。这真是由我们主控的吗?其实不是我在主控,而是因缘在变化。事实上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先动念想听,所以去听声音;而是为声音太大了,把我们震醒了,把我们震惊了;这之间,曾有作意吗?我们打坐时,不是都希望不打妄想吗?可是妄想为何又一直不断呢?因为它不是我们作意所能控制的。
所以能「作意」,其实只是众生从我见根本,而产生的「妄觉」罢了。根的作用与否?其实是因缘的和合。而和合的因缘中,乃少不了「非作意根」的存在与作用也。
前既谓:非作意根于活着时,是不会间断的;但于生死的交替中,仍有间断。如果死掉的话,它就间断了;而待下辈子重新往生时,另个命根又开始作用了。
问:有没有一种从不间断的根呢?即在生死的交替中,也不会间断的根?
答:有!那就是真心。
真心乃从来不间断。但就是为不间断故,很多人反而忽略了它的存在。就像我们每天呼吸空气,但真正关心空气的人却不多,倒是对三餐、饮食非常注重。因为是有间断的,所以反被注意到了,这真是无可奈何的颠倒呀!因此一般人对于妙明真心是最不清楚的,对命根乃稍微清楚一点,而对六根竟是最清楚的!
我绘制这表解时,乃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一般人皆着重于表相,而看不到更内在的真实。然内在的真实,乃是外在表面的依托。真心是非作意根的依托,而非作意根又是作意根的依托。但一般众生却都是倒过来看也。
作意根
作意根者,又分『五俱意识』与『第六意识』。同理,『五俱意识』亦依存于『第六意识』,而不能单独作用。而第六意识者,乃可单独作用,而称为『独影境』也。
这虽不能真正「作意」的作意根,又可分为:前五根与意根。我们眼睛虽在看,但如意识不起作用的话,眼睛就视而不见也。以前五根也是必依托于意根,才能显现其作用,故称为「五俱意识」。由是五俱意识的范围,乃更狭窄也。
反之,第六识的意根,却能单独作用。比如想过去的事、想未来的事,虽无前五根的辅助,但还能显现其作用。这单独作用的意根,在唯识学上称它为「独影境」。然对一般人而言,以五根的作用比较粗重而明显故,所以于世间中,只是讲五官:眼耳鼻舌身。而佛法才谓有六根。以下再看身体的部分:
身者
身者,乃分为『形体』与『气脉』。形体是外在的表象,气脉是内在的传输。同理形体亦依存于气脉也。
身体的部份就我的分法,可分作形体跟气脉。形体,大家已很清楚,就是头、身体、手脚,甚至内在的器官等。然在形体中,有它更细微的连络者,乃气脉是也。故形体,只外在的表相;而气脉,才是内在的传导或掌控。形体乃依存于气脉中也。
这种讲法,乃与通俗的见解不一样。通俗的见解:乃认为因有这个身体,才有气脉;譬如为有大地故,能架桥铺路。而我的看法,却是:因有气脉故,才有这个形体的存在与作用。我们初生时,身体很小,为什么能慢慢长大呢?为有气脉的新陈代谢故,能长大。又眼睛为什么能够看?这也与气脉有关。
我们且用「怪手」作比喻:怪手为什么能够动呢?因为机器的零件间,有很多线路、有很多油压系统。故能用来操作机器,否则它就不能动也。故机器的壳子,乃比喻形体;而控制机器的电子电路及油压系统,则喻为气脉也。
所以形体虽粗重而醒目,却是被操控的;气脉虽微细且近于无形,倒是主控者。这也是众生所不易明了的真相。
气脉
气脉中,乃分『脉』与『气』。脉乃依气而有,譬如为人欲行故,才辟有道路;而非为已有道路故,人乃循之行。此『气』,即唯识所谓『暖』者也。当人命终时,此气乃从不同的窍位中逸出,而与种子识共化成『中阴身』。故中阴投胎时,亦即是此气和种子识共和合延揽而成胎。
气脉,又分脉与气。很多人乃认为:因为有脉故,气乃顺着脉走,而称为气脉。但我的看法,却又不一样:为气欲行故,所以才有脉。故如气足的话,脉乃跟着饱满。反之,气不足了,脉就萎缩矣!脉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气而调节的。
这种情况就像人间的道路,表面上看起来,好象是:因为已有道路了,所以我们乃顺路而行。然若再问:路从那里来呢?路是人走出来的,或者为人欲通行故,才铺路的。所以是:先有人,才有路。而非先有路,再有人去行之。很多道路如果我们不再走它,就荒废了。反之,如很多人都来用它,则它必被拓宽.整平。简言之,路无自性也。
同理,脉亦无定相也。因此一个人打坐气足了,他的脉相就会跟着变化。然以习惯将之称为「打通气脉」,便使我们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脉,本就是存在的,或本就有定数的,我们只是再去把它打通而已。事实上不同见地.不同修法,都会有差别的脉的。
这「气」也就是唯识学上所谓的「暖」。当人命终时,此气乃从不同的窍位中逸出。有些论典说:当人死亡后,他的神识或从头部出去,或从胸部出去,或从脚底出去。从头部出去者,乃将往生天道;从胸部出去者,会往生人道;而从脚底下出去者,便堕入三恶道也。然如果出去者,是业识的话。业识既是无形的,何以会从有形的窍位出去呢?
所以既能从某个窍位逸出者,当即是有形的「气」。俗谓:人活着,就是为这口气在。然人死了,这口气就不在了吗?非在,非不在,它只是逸出去了。故往生的时候,也是这口气去往生的。当然不只是纯粹的气,去往生而已;这气乃与过去生的种子识,共同结成中阴身。因此中阴身是有形体的,以有形体故,才有所谓「投胎」等事。而「投胎」后,气乃跟胎儿结合成一体,而种子识即认之为我。于是胎盘就能慢慢固定而成长也。
此气若于生命期间,则成为『拙火』或『命火』或『卫气』,而为瑜伽者所受用。所谓「意能导气」,亦即是导引此气也。气亦可说是『细身』也。
这气,既存在我们的身体里,故乃有很多不同的名号。在密宗或瑜伽,乃称之为拙火。而在中国,乃称之为命火或先天之火。所谓命火,即谓因有此火,所以我们才能活着。而先天之火,即表示它是生下来就俱有的。或者就营卫而言,乃是卫气也。
这气,既存在我们身体当中,自有它特别的作用─如前所言,是内在的传输或掌制。故一个修瑜珈者、练气功者,即是锻练此气而使他身心产生一些变化。于气功学所谓「意能导气」,其所导引者,亦即是此气也。
最后这气,亦可说是「细身」也。什么是细身呢?这细,不是指很小的意思,而是说更细微精致的。像固体就比较粗重,而液体乃更为细致,至于气体则是最细微精致的。
在我们的身心中,最粗重的是身体,最精致的是心识。而介于其间,有气脉所形成的细身。在原始佛教,最初并未奢谈细身的问题;然有些部派佛教,乃认定有细身的存在。但这在佛教里,似乎还未得到完全的肯定。
细身
细身,既是内在的身,也可以是中阴身,或天身。虽凡夫之肉眼不能见,但天眼则能见之无碍。
但是生命,从粗到细,原是可有很多层次的。因此,谓有细身,也不是什么值得惊奇的事!。
以细身,既可说是我们更内在的生理;也可以于死亡后,变成中阴身。甚至天人的身体,为什么能够具足五神通呢?因为天人的身体,本就是细身。而细身者,乃更具弹性方便;故能随心应用,而展现更大的功能。其实,不只天身是有神通的,中阴身也有神通─当然不及天身那么圆满。
细身,虽凡夫的肉眼看不见;但如果证得天眼者或是天人,便能见之无碍也。
这也就是对生命而言,『身』与『心』是分不开的。所以轮回途中,入胎受生者,绝不只是无形的心识而已,还有依气所形成的细身也。
这也就是,我认定一种观念:身跟心是分不开的。从最初中观所谓的「性不离相,相不离性」,到此「身不离心,心不离身」,乃有其一贯相承的脉络。
以身跟心分不开故,所以非心识单独去受胎;一定有跟心对应的身在。然是什么身呢?当非粗身也!因为粗身已经死掉了,躺在那里不动了,如何去投胎呢?故唯细身,可能去投胎。而若不是细身的话,谁去出窍?谁来入胎?不可说是心识!以心识既是无形的,何以谓之有出有入呢?
众生以我见故而受轮回,故就图表上看,乃是我爱执藏之『见分』者,带着依『气』所形成的细身和未现形之『种子识』,去投胎也。
如俗谓:轮回途中,乃是阿赖耶识去投胎的。可是前已说过:阿赖耶识的范围乃有广义和狭义的不同,竟是那个阿赖耶识去投胎呢?非最上层的阿赖耶识,因既是无所不在的,即无所谓投胎也。
故就图表上看,乃是「我爱执藏识」之见分,带着依『气』所形成的细身和过去所熏习的『种子识』,而去投胎也。
故《八识规矩颂》谓『去后来先作主公』,其实是有瑕疵的。为种子识者,乃无「作意.分别.取舍」的作用也。如电脑硬碟里的资料,乃是被动者,云何能作主公呢?
所以,于《八识规矩颂》中,讲到阿赖耶识时,乃谓『去后来先作主公』。阿赖耶识于死亡时,乃最后离开;而于投胎时,又是最先去者。故于生死途中,它是作主公的,也就是主导掌制者。
然而种子识,其实是没有分别取舍作用的;所谓「恒而不审」,不审即是无分别取舍的作用也。盖种子识里,充其量只是一些资料。就像电脑硬碟里的资料,是没办法自我操作的。所以种子识于生死途中,反而是被带着跑的,被谁带着跑呢?被末那识带着跑,因为末那识才有作意.分别.取舍的作用也。
种子识
种子识中,为因缘和合故,有现行者;若因缘未和合故,则为未现行者。而已现行种子中,乃分『显』与『隐』两类作用。显者,是指从种子而起现行;而隐者,乃指从现行更熏习种子。
种子,为什么会现行呢?乃为种种因缘和合故,才会现行。反之,若因缘未和合故,则称为未现行者。
而在已现行的种子中,又有现行和熏习两种作用。在第八识里的种子,为因缘和合故,凸显于第六识当中,这称为现行;所以现行乃比较显眼。其次,既现行后,由于「思」心所的作用故,更熏习成第八识的种子,就比较没有那么显眼,而称之为「隐」。
未现行种子中,再分『名言种子』与『业种子』。如前述『名言种子』乃依存于『业种子』也。
在唯识学中,又把未现行种子,区分为:名言种子与业种子。什么是名言种子呢?能够用语言文字.观念思惟去形容者,乃称为名言种子。而有种种因果相续作用者,都称为业种子。所以在定义上,业种子就比名言种子广泛多了;故名言种子,其实是依存于业种子中。但以名言种子能凸显在第六识中,所以对其印象反而更深刻些,至于业种子就没什么知觉了。
相分中的『和合』,乃是指从根尘的和合,而生触受也。
以上已解释「见分」的部分。其次,「相分」乃指外界种种的现象。在相分中,乃有「曾示现者.正示现者及将示现者」的不同。何以为「正示现者」呢?因为六根去接触六尘,所以能从触生受,故能示现也。简言之,为根尘和合故,所以示现也。
也就说已看到了、已听到了,乃称为和合。至于有些虽存在,但未示现,乃以根尘未和合故。所以,未和合的相分,其实是更广泛的;而和合的相分,只是其中的一小部份尔。
和合的相分中,再分「空」与「尘」。
在图表中,和合的项目下,再分为「空」与「尘」。空,乃是虚空,全无色相与质碍。而尘者,能为感官所执取者,则为尘。既感官有五:眼耳鼻舌身,则对应的尘相,亦为五:色声香味触。
至于五尘的色声香味触下,更分为明暗.动静.通塞.恬变.合离,乃是依《楞严经》的说法而附加的。详细可参考《楞严经》。
『作意』『现行』与『和合』乃一体相关,同为进退。而『气脉』『未现行』种子与『未和合』相分,亦成对应关系─别业与共业的关系。
以上已将图表的项目与意义,逐次说明了。所以我们再把整个图表作整体观察:
可注意到:『作意』『现行』与『和合』,既位置是对应的,且作用又是相关的。因为根尘和合,才使我们的种子起现行。故于现行中,我们的意识就起了别作用,而称为「作意」也。因此作意、现行跟和合,乃一体相关,同为进退。故很难说是何者先?何者后?
其次,『气脉』『未现行』种子与『未和合』相分,亦成对应关系。什么关系呢?别业与共业的关系。为何是别业与共业的关系呢?以气脉与未现行种子,乃是个人的别业。而未和合相分,则是众生的共业。
集个人的别业,乃成众生的共业;而众生的共业,又影响着个人的别业。故称之为对应关系。至于气脉与『未现行』种子的对应关系,则将于〈业识与气脉〉的课题中,再详细说明。 所谓『九缘生眼识』,九缘乃指:空、明、境、根、作意、分别依(即第六识)、染净依(即第七识)、根本依(即第八识)、种子识。如依图表,则仍有命根、身体、气脉、和合等。
最后,再看唯识所谓的「九缘生眼识」:乃必九缘和合,才能现起眼识。其中
空缘,就是指虚空。以虚空无质碍故,能看到远方的物相。
明缘,乃指有光明也。若无光明,以《楞严经》的宗旨,非看不见也,而是唯见「暗」尔。
境缘,能为眼根所取的对象,乃是境也。
根缘,主要是指眼根也。根非能了别者,而只是「见相」之缘尔,在此更可确定矣!
作意缘,非「我」能作意也。而是为根尘和合故,意乃现起,故称为作意尔。
分别依(即第六识),既已作意,则分别识乃随而了别。
染净依(即第七识),也就是刚才所讲的非作意根。
根本依,就是指第八的阿赖耶识。
种子识,这种子识跟根本依的阿赖耶识,似乎有些重叠。
如用图表再来审视的话,将会更清楚。8. 之根本依,确实是重叠的。至于命根、形体,还有气脉者,则被忽略了。
这图表,就讲到这里为止。主要在说明八识间的关系,及补充一些我个人的观点,比如细身、气脉,还有作意、非作意等问题。
各位若于唯识的名相,还不熟悉,听起来就会辛苦一点。但如已有这样的基础,再去看唯识的经论,我想应会更简单明了。至于某些对佛法涉猎较深的人,尤其对唯识名相曾研习过者,再来听,感受乃更加不同。虽我一些看法跟传统的不太一样,但何妨参考而开拓思惟的方向呢?
电脑的比喻
下面我们用一种比较现代化的方式─用电脑作比喻,来说明八识间的关系。当然这也牵涉到一个问题:如果你对电脑已用得很熟悉了,听起来就很相应。反之,若对电脑还是一窍不通的话,就不听也罢!
阿赖耶识
第八识,比如电脑中可读写的储存设备,如硬碟等。其所藏种子,犹如硬碟里的资料。
以一部电脑来比喻一个人的生命,故不同的电脑,即代表不同个体的众生。首先讲到第八识,其犹如电脑中可读写的储存设备,如硬碟等。前既说到:第八识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不同。广义的,乃指万法,故一切世间现象都已包括在其中。然这里所讲的第八识,且不是最广义的。既以电脑比喻一位众生,则在硬碟里的资料,顶多是种子识。至于我爱执藏识,电脑跟它相关的配备,都可以称为「我爱执藏识」。
所谓种子,就是众生身口意三业所作的,都会在第八识里留下印象,或者会变成一种潜伏的力量,而这力量会影响到未来的生命现象。故在唯识学里,乃把这些储存在第八识里的印象.或潜藏的力量,而称为种子。于是第八识的种子,乃对应于硬碟里的档案。这是简单讲第八识。
末那识
第七识,则如WINDOWS等作业系统。作业系统虽亦是硬碟中之资料,但电脑中一切作业,皆少不得也。又电脑开机之时,作业系统随即载入;待关机前,作业系统才离开。
下面再讲末那识,也就是佛法所谓的我执。关于第七识相当于电脑的那一部份呢?我想了又想,终于觉得它比较像作业系统。电脑不管是最初的DOS系统,或后来的WINDOWS 3.1、WINDOWS 95、WINDOWS 98等,都称为「作业系统」。
这作业系统,虽也是安装在硬碟里的资料。然而电脑中的一切作业,不管是开启档案、编辑档案,以及储存档案,都是透过作业系统去完成的。这种情况就像末那识,虽也是第八识种子中的一部份,但却有特殊的功能─从我执而造业。
以众生的一切造作,不管是身行、口行和意行,都是从末那识去造作的。故末那识,乃可称之为「造业系统」。而WINDOWS等,亦名为「作业系统」。名称如此对应,这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呢?
如电脑于开机后,作业系统必先载入。故不管你随后用什么软体:文书、简报、影像、绘图等,我们可以在很多软体间切换;但总在作业系统的掌控中。这一直到要关机了,作业系统才会离开。
故就个人的生命期而言,开机乃喻生命的开始,而关机则为生命的终结。故于生死之间,末那识都在运作中,所谓「既恒又审」。前已讲到,「去后来先作主公」的,其实不是种子识。因为硬碟里的资料,乃都是被动的─被作业系统所动。甚至有时候,两部电脑的资料要交流,也是透过作业系统而去操作、完成的。所以「去后来先作主公」者,乃是作业系统的末那识也。
第六识
第六识,则为于显示器里,开启、编辑、储存档案。开启档案,乃种子起现行;而储存档案,则现行熏种子。
又开启档案中,开启旧档,为「本有种子」。开新档案,乃「新熏种子」。
下面再论第六识,也就是现识。此于电脑中,我乃喻为显示器,也就是所谓的Monitor。为什么呢?因为硬碟里的档案、资料,除非透过显示器,否则就没办法显示出来。甚至从开启档案、编辑档案,以及最后的储存档案,也都得透过显示器才能操作的。
所以第六识就像显示器一般,第八识里的种子,除非透过第六识,是没办法现行的。而感受、思惟、抉择、记忆等,也都是因第六识才有作用。所以第六识,又称为现识、分别识。这名字与显示器,却也相当雷同。
用电脑,不管是用什么软体,都得操作:开启档案和储存档案。这比之于种子识,开启档案乃如种子起现行;而储存档案,却如现行再熏习成种子。当然开启档案,是指开启旧档而言,故喻之为:种子起现行。
然而电脑于开启档案时,乃有开启旧档和开新档案的区别。而这在唯识学上,也说到有「本有种子」跟「新熏种子」的差别。
最初唯识学之所以区分「本有种子」与「新熏种子」的差异,乃是为了解决「众生如何能从杂染而变清净?」的问题。既众生一向就是无明杂染,则难以从杂染中而熏习成清净的种子。故有些论师乃认为:应存在「本有」的清净种子。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上次已经说过:杂染与清净,乃非完全对立的;故不需要建立本有清净的种子,才能熏习佛法的智慧。
可是既电脑有「开启旧档」和「开新档案」的区别,则何妨以开启旧档,比喻为「本有种子」呢?故「本有」者,非无始以来就存在也。以旧档者,只要在操作前已储存于硬碟之内者,都是旧档也。
其次,若是「开启新档」,则喻为「新熏种子」也。于是本有种子跟新熏种子,便没有绝对的区隔了;因为这次的「开启新档」,若到下次就变成「开启旧档」了。这新旧之间,也只是暂时的假名罢了。
前五识
前五识,为电脑的输入.输出设备。如键盘、滑鼠、扫描器、影像捕捉卡、数位相机、数据机及印表机等。
何以谓:前五识乃类似于电脑中,输入和输出的设备呢?以眼根,乃是从外面输入影像资料者;而耳根,为从外面输入音讯资料者;至于鼻舌身等亦皆然,可输入不同类型的档案。也就是透过五官,故能把外界的资讯,输入阿赖耶识中。
然前五识不只能输入,而且能输出。以能输出故,众生因以造业。在电脑中的输出设备,最常用的首推印表机,其次如投影机.喇叭,及数据机等。而众生造业,虽有身.口.意三业,但意业乃第六识所为。故前五识所造,唯身业和口业尔。
前五识之不离第六识者,以一切输入.输出皆必透过显示器才能操作也。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前五识是依存于第六识,才能有作用的。就电脑的比喻:乃为不管是那一种输入或输出的设备,其必透过显示器,才能去操作也。而显示器,其实又是从作业系统去操作的。所以作业系统,才是最内在的掌控者。
从现行到熏习
从前五识所输入的资料,先搜索比对硬碟中的档案。若有相关旧档案,则以开启旧档而重新编辑也。反之,则开启新档也。比如见某人,若为旧识者,则以开启旧档而重新编辑、再储存也。若全然未有相关资料,则为新认识者;乃以开启新档而重新输入。
下面我们再说明:档案开启的问题。既前五识,乃能从外部输入资料。于是这些资料,是要用开启旧档的方式去处理?还是用开新档案的方式去处理呢?
首先要搜寻比对:看现在所要输入的资料,在硬碟里是不是已有旧档案了;若在硬碟里有相关的旧档案,则以开启旧档的方式,而重新编辑─把旧的印象再加上新的资料,然后再储存起来。反之,若现在所欲输入的资料,在硬碟里完全没有相关的档案;则以开启新档而编辑储存之也。
比如说我们见到一个人,一看原早就认识了,为什么知道:是早就认识的呢?因为他的长相、他的声音,早记忆在心田里。故一核对,就知道他是某某人。是张三,就把张三的档案开启出来。是李四,就把李四的档案开启出来。若张三,认识已久,则他的档案就很大。如李四,乃最近才认识的,于是李四的档案就比较小。
既把旧档案开启后,则再加上新的资料:张三好象生病了,所以心情不太好等。更把这些资料加以输入、重新编辑,而再储存成张三的新档案。
若旧识者,已太久未连络,故档案搜索不得,乃重新建档,而为新认识者。然或那天,却猛然想起,原早就认识了;故将新旧两档案合并为一。
反过来说,如看到一个人,档案搜索了老半天,却没有任何印象。没有任何印象,大概就是新认识的吧!于是我们就重头输入:他是什么名字?从那里来?长相怎样?谈吐如何?一大堆资料着手去输入.编辑。
不只人是这个样子,当我们看到一朵花时,也会去回想:这是什么花呢?是茉莉花?还是文心兰?如果记忆中完全没有印象,乃不认识者。于是就去问别人:这是什么花呢?问清楚了,再于「花」的子目录下,建立另一个新的档案。
或许有一种情况,有个人其实是已认识了。但是为太久没有连络了,不只没有连络,更从来不去想他。所以现在突然看到了,想都想不起来他是谁!于是既旧档案搜索不得,故只好建立新的档案,而把他当作新认识者。然有一天,却突然想起来:耶!这个人原早就认识了。于是乃把新旧的档案,合并为一。
软体与硬体
软体的操作,必有相当的硬体作基础。身体气脉,即是心识之硬体也。
电脑主要是用来做档案的,所以基本上是以软体为主。但是不管用什么软体,都必须有相当的硬体作基础。
若就生命体而言,软体即喻指我们的精神,也就是心识也。而硬体则喻指我们的身体。身不离心、心不离身,这是我再三强调的。而在粗重的身体与细致的心识间,乃有气脉,用以传输和操作。气脉若在电脑中,即相当于许许多多的电子电路也。
电脑升级
电脑的升级,有软体的升级和硬体的升级。软体的升级分三:a作业系统的更新。b安装新的程式。c旧程式的更版。
作业系统的更新,犹如悟性的提升,故新的作业系统必然既更方便迅捷,也更周遍涵容。安装新的程式,犹如生命广度的增加。至于旧程式的更版,只是细度的增加尔。
用电脑的人都知道,电脑过一段时间后,就要升级。而升级,可分为软体的升级与硬体的升级。
首先讲软体的升级。就我所知:软体的升级,可分作三个等级:第一是作业系统的更新。比如从DOS的作业系统,到WINDOWS 3.1, WINDOWS 95.WINDOWS 98等。大致而言,新的作业系统都既更简单方便,也更周遍涵容。亦即既操作比以前更容易,也功能比以前更高明。故作业系统的更新,乃相当于悟性的提升。
为什么把作业系统的更新,比喻为悟性的提升呢?因为既前面把作业系统比喻为众生的我执。故如我执很坚固者,他的包容性一定很小,乃常会跟很多人起冲突的。而经修行后,既在理论上了解,也在体验上契入,故使我执慢慢淡化了,使心量慢慢打开了。这时,再处理任何人事,一定更得心应手。所以乃对应于作业系统的更新也。
第二是安装新的程式。比如我本来只有文书软体,而现在再安装简报软体、绘图软体、翻译软体等。安装新的程式,乃对应于生命广度的拓延。譬如以前没有接触过艺术,而现在触及艺术了;以前没有深入医学,而现在深入医学了。生命广度的拓延,即使不是质的升级,但还算是量的升级吧!
第三旧程式的更版。比如文书软体的从Word 5.0升级成Word 7.0,从Word 7.0,升级成Office 2000。版本既愈来愈新,也算是另一种升级吧!然而以这种升级,只是局部性的功能增强,所以只能对应于生命细度的精致也。
所以必生命的高度、广度和细度,都提升了,才是全方位的生命也。
通常软体的升级,必对应于硬体的提升:比如硬碟的扩大、CPU的加快和记忆体的增加等,才有卓效。故修心证悟,亦必对应有身体气脉的改变才是。
就电脑而言,通常软体的升级都必对应有硬体的升级,才更有效;尤其以作业系统的更新为然。比如虽从Win3.1升级成Win98,可是你却还用原来的Pentium100,或记忆体只有16MB。这样虽软体升级了,却未必能用得更方便也。所以不管是CPU的加快、硬碟的扩大、记忆体的增加。总之,必硬体也一起升级,才真有效。
就传统的佛法而言,乃都把修行定义在「心性的提升」,这当然是最重要的。然而在心性提升的当下,也应该对应有身体.气脉的改变才是。虽这一部份传统的佛法乃讲得比较少,但就理论而言,应如此才合理。
所以一个人真修行成就了,也能具足六神通。而六神通者,当不只是心性的提升,也必包括身体.气脉的改变。否则神足通如何能升天入地、穿墙走壁呢?
以上,乃以电脑的比喻而说明八识间的关系。
业识与气脉
以下再用气脉的一些现象,来说明业识间的关系。当然有禅修经验者,对有关气脉的觉受,会比较熟悉。而从未禅坐的人,却只能依文会义而已!
拙火
人脑的硬碟,不只是大脑的脑细胞而已!其乃包括与大脑衔接之一切气脉。故人的记忆,乃潜藏于中。人的作业系统,乃气脉中之拙火者。
前既将第八识比喻为硬碟,故一般人很容易联想到人身体中的大脑。因为大脑里有很多脑细胞,故像硬碟一般,可储存很多记忆。当然大脑是硬碟的一部份;但却非硬碟只限于大脑而已。
从我个人打坐的觉受中,我认为:与大脑衔接之一切气脉,皆是硬碟的范畴。事实上,所有的气脉都会跟大脑衔接的;只是或为直接衔接,或为间接衔接的差别尔。
为何跟大脑衔接的一切气脉,也有记忆的成份呢?这在下面,会讲得比较明确。但所谓「记忆」,有的只记在潜意识里;虽然回想不起来,但却会对我们的未来,产生很大的影响力。这就像在电脑中,有些档案虽无法去开启,可是还有它的作用。
以前已说过:气脉有深浅的不同,我们大致可把它分作五个层次:或名为五脏─心、肺、脾、肝、肾。或称为五蕴─色、受、想、行、识。总之,是有深浅渐次的差别。
前既曰:作业系统其实还是硬碟的一部分。故我执的末那识,也是气脉中的一部份。若以层次而分,乃属第四层次之行蕴也。而这行蕴的气脉,乃被瑜伽者,称为拙火。
拙火之气,虽全身皆有。但既非均布于全身中,也非集中于某处。
这拙火,就世间人来看,也算是一种特殊的能源。然这能源,虽全身都有;但既非均匀分布于全身中,也非集中于某特定处。为什么这样呢?
或随时间的循行,而疏密不同;或因作意的导引,而厚重不均。随时间的循行,如白天气在头手四肢,故耳聪目明,反应灵敏。夜晚气归腑脏,故目不明、耳不聪,反应迟钝;甚至昏睡无梦,一切无知。
因为这拙火,乃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迁移。比如白天,为我们的眼睛须要看、耳朵须要听、手脚须要动、脑筋须要想;所以气乃运作于头手四肢。而晚上因为休息了,所以气又慢慢回归五脏六腑。因此白天跟晚上是不一样的,且于日夜中形成一种循环。
所以为何到了晚上,就眼皮沉重呢?因为我们的气,已从头下降而欲归回五脏去了。于是当经过眼皮时,就推它下垂;由是沉重而得睡觉去也,这是一天之中的变化。而于四季中,夏天的气比较浮,冬天的气比较沉。如在一生中,年轻气盛,年老气衰,也是有差别的。以上乃谓:随时间的循行,而疏密不同。
其次,如我现在把注意力集中在头部,气则往头部集中。反之,将注意力放在脚底,气乃往脚下集中。此乃谓:因作意的导引,而厚重不均。而所谓集中,也不是完全集中,而是有的部分较多,有的部分较少。它还应全身都有,否则,那个部位就会麻木不仁,甚至生病、死亡。
若人生病时,气则集中于患处,故人亦如夜半欲眠时,混沌倦怠,无精打采。严重时,目不能视,耳不能听。
其实在我们身体中,本就有一种控制系统:故头脑要想,气便集中于脑;脚欲走路,气便集中于脚。当然这是就健康者而言。反之,如一个人生病了。生病就医学来诊断,当会有千百种以上的原因。但是就气脉而言,生病就是为那部位气脉不通。于是以气脉不通故,它正常的功能失效了。以正常的功能失效了,我们才说它病了。
身体若病了,这时本有的控制系统,就会指挥将大部份的气,往这儿集中。集中作么?期以将不通的部位,再打通。尤其若患病处,是一个很重要的部位。所谓很重要的部位,就是不立刻通,便会有生命的危险。
这时本有的控制系统,乃纠集大军,全力反攻。于是以气多集中患处故,手脚都不想动,眼睛也不想看,一副混沌倦怠、无精打采的样子。其实无精打采、混沌倦怠,就是叫他好好休息尔。而于休息时,才更方便纠集大军,全力反攻。
所以一个正常的人,虽生了小病,其实不用急着去看医生。只要放松、休息,我们的免疫系统,便能自动调整过来。反之,不能放松,胡思乱想,气便无法集中。甚至急着求医,东奔西走,反消耗更多的气力。病不恶化,才怪哩!
如果病得很严重了,再不打通就要死掉了;于是本有的控制系统,乃把大部份的气,全集中于患处。务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它打通。所以这时眼睛不看没关系,耳朵不听也没关系。如果再不通,就要死掉了;则眼睛还有什么好看的,耳朵还有什么好听的?
故如一个人病到目不能视、耳不能听,即是非常危险矣!因为如果还打不通,便非死不可也。
如人专心观视时,以气集中于眼目故,耳鼻等功能乃为减却也。同理,若专心于听,眼鼻等功能亦减却也。
我们再来分析五官的作用。如一个人正专心于看时,因气多集中在眼睛;为耳朵与鼻子的气乃被挪用了。于是耳朵跟鼻子的功能,就为之减却。由是而言:心是一?还是五呢?如果气平均分布在五官中,则既眼可以看,也耳可以听;只是既看不那么清楚,也听不那么仔细。相反地,欲专心于听,故把气集中在耳根里;这时虽听觉灵敏了,可是其余感官的功能,却为之减却。
所以有的人虽眼睛瞎了,可是他的听觉或其他感官,却会因眼睛看不到而变得更敏锐。这也算是另一种补偿吧!
若声音太吵而不欲听时,乃可将意专注脚下,导气下行,声音当为之减弱也。
以上,如已对气脉跟感官的关系,比较了解了!则碰到声音很吵而心烦时,该怎么办呢?若你觉得吵,故心更着「意」于此,当然就更吵尔。如相反地,我们乃把注意力移到脚下;于是为导气下行故,听觉就不那么敏锐。
现代有很多人一面看电视,一面吃饭,其实这是不健康的。因为吃饭时,消化器官正忙碌,故应使气下降,而帮助消化也。反之,如还要看电视.听音乐,这气就上下忙乱而捉襟见肘也。
也有很多人因为紧张,所以于用餐时,犹不能放松。以不能放松故,气无法下降到肠胃里。于是时间既久,乃成肠胃病。台语中有俗谚曰「呷饭,皇帝大」,就是指于用餐时,须将一切都放下也。
气行于脉中,如磁头沿着磁带走,故将读出蕴于脉中之档案。若气行于常脉中,以行之较顺故,妄念不多。若脉崎岖阻塞,则妄念乃多。
下面,我们即来解释:何以与大脑衔接之一切气脉,皆是硬碟的范畴?
以气行于脉中,其犹如磁头沿着磁带而移动,故将读出蕴于脉中之记忆。这种情况又如旧式的唱片,在唱机中有一支唱针,此针若沿着唱片的沟纹持行,则录于唱片中的声波,就被解读出来了。我们的气沿着脉走,即像唱针沿着音轨走,故能解读出过去所录进去的档案。
我们知道唱片里的声音是怎么被录进去的呢?从沟纹里的深浅、弯曲、宽窄等种种变化中,去录进声音的。同理,众生亦从气脉的粗细.弯折.直曲而录进各种情绪.思惟.印象等。
以一般人的脉,都不可能像高速公路这么平直.宽畅。所以气行其中,蕴于脉中的档案,乃被一一解读出来。从这个角度来看,于禅坐时打妄想,倒是顶正常的。除非他的脉,已经一次又一次的清除;故愈来愈宽畅平直,而无妄念可打矣!
有些人于禅修时,乃用守窍法门,即把注意力集中在某处,尤其是身体中的一个部位。这时,以气不行故,妄想不会现行;然气若不行,又难免变成昏沉.无记也。守窍法门,我认为是有碍健康的。
脉的平直.宽畅与否?既与身体的健康有关,也与情绪的稳定.甚至神智的清明.反应的灵敏,有相当大的影响。故禅坐者,既练心又调脉,身心皆得其所也。
气若闭塞于某处,则昏沉无记也。如虽梗塞于某处,而气乃旁溢;斯则昏沉兼散乱也。
于禅坐时,若气闭塞于某处,则昏沉、无记也。为何气会闭塞于某处呢?乃为彼处有结,故气通不过去也。于是就像高速公路塞车一般,一大堆车子停在那边.动弹不得,故很多人便不免昏沉了。
故我建议:若为气闭塞于某处而昏沉无记,则不应下座。因下座的话,气就散掉了;虽不再闭塞于那里,但脉结乃未消除。应继续禅坐,直坐到脉通为止。若脉通了,人便清醒过来。甚至也不要于脉初通时即下座,最好再待半小时左右,等其更平顺了,再下座。
有时候,虽大部份的气皆闭塞于某处。但还有少许的气,从旁横溢。这种情况又像高速公路虽塞车,但有些灵俐的人,就先从交流道转下,抄小路,而待下一个交流道再转上来。然既小路,当不可能行驶很多车辆。所以思路,是不会很清楚的。于是此乃昏沉而兼散乱也。
因此就一般人而言,于禅坐时,昏沉跟散乱都是正常的。只要我们继续坐,坐到气足脉通,情况就能改善。不需要因昏沉、散乱了,便觉得功夫退失了而气馁。以若不继续用功,脉唯阻塞得更严重。
如气积于上,则瞋慢妄念,自较多也。反之,气积于下,贪淫妄念,竟较多也。故不同部位的脉处,宁存有不同类型之档案乎?
在我的禅坐经验里,有时候因头部的脉不通,所以气乃积在那儿。于是此时的瞋心与慢心,乃比过去更强烈。有时候为小腹或阴部以下的脉不通,故气就积在那里。于是此时的贪心与淫念,自较往昔夸张。这时,该怎么办呢?不必慌,觉则无咎。唯继续坐,坐到脉通了,一切妄想杂念即似春梦了无痕已。
所以从这些现象来审思,乃更能体会到:众生是无我的。因为真正控制者,乃非我也;而是很多与身心相关的缘起。而在缘起离奇的交会中,一切现象与觉受,宁非如梦如幻也。
既气积于上,就会有瞋心、慢心的现行。气积于下,会有贪欲、淫念的现行。则不同部位的脉结,乃存有不同类型的档案也。所以我认为:一切与大脑相关的气脉,都是业识的范畴;且不同部位的脉结,还储存着不同子目录的档案。
一般人的脉,皆是浅表之脉,较顺通。隐里之脉,较难调。然而浅表之脉,虽较易通,但不稳定,容易受情境之干扰。深隐之脉,虽较难通,但较稳定。
以全身的气脉,既有比较浅显的,也有比较深隐的。浅显者如神经之脉,而神经之脉乃可用意识去控制、导引也。深隐之脉,如内分泌之脉也。
比较浅显的脉,就禅坐的功夫而言,乃较容易疏通;可是却不稳定,故很容易受到情境的干扰。境就是外境,比如眼所见色,耳所闻声。而情,就是内在的情绪。如果生气了,气往上冲;高兴了,气往下沉。所以情绪一变化,脉就跟着纠缠了。
很多人在打坐的过程中,自以为他的脉通了,他可以导引控制了。其实能导引控制的脉,只是浅脉尔。故如溺于在浅脉里作功夫,更深沉的脉就不容易打通也。
如何才能更打通深沉的脉呢?唯内摄的功夫尔。深隐的脉虽较难通,但如打通之后,便很稳定。故可不受意识的控制、不受情绪的影响。所以一个人经修行禅坐而将脉调通,则既情绪会比较稳定,心智也会更加开明。总之,身跟心是相辅相成的。
修行者从明心而调气,从调气而通脉。心如人,气如马,脉如道。从明心而调气者,乃以人来指挥马走。而人如何指挥呢?乃须要有心中的蓝图。而明理者,即标示此蓝图也。
虽然我也重视气脉的通塞,但却非认定:修行须从调脉去着手。甚至也不同意,道家所强调的「性命双修」。
因为身心虽互为影响,但心是本,身为标。以得本者,标必从之。得标者,本未必得。这种情况就像电脑中,乃是以软体来控制硬体,而非硬体可控制软体。故心识的变化,虽很微细;可是身体气脉,却受其左右。所以一个真具智慧者,乃必从心去着手。
心当怎么去着手呢?乃从「明心」去着手。于是心既明,则气随调。气随调气,则脉亦通。故是最直截了当的,但这也须对上根者才有效。一般人要直接明心,恐怕还不容易。
为什么说:心既明,则气随调呢?这我们乃作一种比喻:心像一个人,气似一匹马,而脉乃道路也。所以从明心而调气者,就是用人来指挥马,使行之于我所抉择的道路中─不是它既有的道路,这是我再三强调的。这道路乃根据修行的需要,故无路可使有路,小路可变大路。
然道路究竟该如何规划?这乃牵涉到我们心中的蓝图。而蓝图怎么画呢?从所悟的理,自然就会呈现出道路的蓝图。事实上,所谓蓝图却不必像建筑蓝图一般,得画那么详细。就修行而言,只要确定大方向及锁定目标,便可矣!
然大方向是什么呢?就《楞严经》的宗旨而言,是见性而不着相的方向。从觉悟妙净明心而趋向自在与圆满也。我们得时时刻刻,把方向瞄准好;而来指挥这匹马走,最后终于能到达所预期的目标。相反地,如迁就旧路;则旧路与觉悟,却南辕北辙也。
既依需要而去开路,所以脉不是固定的,更不因循旧有的。它将会随着我们修行的成就,而不断地进化也。
然而有的马太慓悍了,竟不顾人的指挥─业障深重。从调身而调气,从调气而调心。
如果一个人心中没有蓝图,却被这匹马带着四处乱走,走的唯旧路;而旧路,即生死之路尔。有时候,我们虽也想指挥这匹马走,结果马太慓悍了,竟不顾人的指挥!为什么呢?为过去的业障、习气太重。「习气」,还果真是一股气哩!于是既习气冲动,便阻碍了正气的流行。
故业障深重者,欲直接从明心去调气,却不容易。所以反要倒过来:先从调身而来调气;待气调后,再来调心。
简言之:理通则心平,心平则意宁;意宁则气直,气直则脉通。脉通则体泰─卷舒自在.任运无碍也。
最后,我们用一个偈颂,来标示修行的大原则。首先「理通则心平」,如果我们对于「本来清净」的道理,能完全体证的话;则所见诸法,都是平等而清净的。这时,我们的心还会不平吗?
其次,「心平则意宁」:心既已平了,意才能宁。宁乃是不造作.不取舍。既一切都是平等而清净的,那还有什么可造作、取舍的?于是心乃唯安于当下尔。
「意宁则气直」:这时,我们的意向就很单纯而已。所谓「安于当下」却非不动也,而是只顺着理路去走。所谓「理直气壮」,既理路单纯,则瓜葛不生,故正气浩然也。
「气直则脉通,脉通则体泰」:气既直又壮,故脉乃很容易疏通。而脉既疏通,则身体就自然能健康、灵敏、通泰。消极的是没有病,而积极的是能发挥更强的功能:卷舒自在,任运无碍。
现代很多人都注重身体的保养,然身体当如何保养呢?从理通.心平去着手吧!佛法何以说:病都是业障?既从理不通、心不平而生病,当然就是业障了!
问:意云何不宁?答:有动向.有取舍,故不宁也。故修行之要,乃绝意而已!这也就是《楞严经》所谓的「舍识用根」。
至于详细内容,请待下回于〈廿五圆通与参禅法门〉中,再分解。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