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讲解网

反观自心,命运皆有善恶定

发布时间:2024-07-24 01:01:53作者:心经讲解网

反观自心,命运皆有善恶定

佛经里所说我们的心是刹那生灭的,但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恶的心态,如龙树菩萨所说由贪嗔痴所引发的心态是恶念。在这样的心态下哪怕你的身体在做大礼拜或行持表面的善法也还是造恶业。所以我们在念经持咒打坐修行之前应该先反观自心,如果是由贪嗔痴傲慢嫉妒等烦恼所造作的心态一定得断掉。

  第二种是无记的心态,就像一些动物或者初生婴儿一样没有什么想法,没有善恶的念头。如果身体在修行学习的场所但心态是无记的话,磕头持咒再多也一样没有好的果报。所以作为一个佛弟子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反观自心看看自己的起心动念是什么,恶的念头要断掉,昏沉无记的状态要改成善的动机。

  那善的心态又分为几种呢?我们红尘中的人初入佛门时一般都有所求,比如说大城市的人逢年过节喜欢去寺院烧头香撞钟,希望能得到世间的长寿、财富、名声、地位、好的婚姻等等今生的利益

。然而因果不虚,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但是如果以解脱的目标来看这些都不是善业。将珍贵的佛法用在如此短暂人生的世间蝇头小利上并不值得。所以为了今生利益所求的这种信仰并不是真正的学佛。

  真正佛教的信仰不是为了今生而是寻求来世,而此善的发心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下士道的发心,中士道的发心以及上士道的发心。

  比如说下士道的发心并不是为了追求今生的荣华富贵,而是为了追求来世不会堕入三恶趣,获得人天善趣的果报去修行,但是这样的果报也是短暂无常的,依旧处于轮回中,从根本上来说还是无法得到真正的安乐。在佛教当中这虽是善的动机,但属于最为低劣的心态,所以我们把它叫做下士道的发心。

  那么中士道的发心是什么呢?就是上座部小乘佛教的追求,他们认为人天善趣也还在轮回当中,我要脱离轮回,为了从三界六道中得到自我解脱,获得寂灭的声闻缘觉阿罗汉果位而修行。虽然我们是大乘佛教徒,但是在座的各位也要好好反躬自省我们真的是大乘佛教的发心吗?如果大家是以自私自利的心态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和中士道小乘行者的发心并无二致。 

  那么大乘佛子所真正应该追求的上士道的发心是什么呢?首先,就是为了自他一切众生能够脱离轮回苦海获得究竟解脱而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菩提心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利他,为了一切众生的究竟安乐;第二是利己,我要成佛,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无边无际众生的利益。

  所以大乘佛子在烧香拜佛念经持咒等所有六度万行中首先要反观自心有没有在菩提心的摄持下。无论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大家都属于大乘佛教,而大乘佛教所具备的最根本条件就是发菩提心。我们不仅是当下要发菩提心更是在做任何善事的时候都要以菩提心来摄持。

  如果相续中具备了菩提心哪怕是再小的善业也有不可思议的功德,有了菩提心的种子,他的功德刹那刹那增长,无勤获得暂时究竟的一切喜乐。如六祖惠能大师曰: “凡夫口诵,圣者心行。”身语之勤做只是调心的方便,若未通达此理而以改造身语为最终目标,则本末倒置。

  二世敦珠法王法语:“八万四千法门的根本要义是调伏自心。没有调伏自心,听闻再多的窍诀,也只是与佛法结缘, 死亡之时亦不会有太大助益。如此修持大法,步入后世更难有所帮助。所以,法毋需盛名。倘如法与自心默默相融,自己修行已到确有把握时,任谁不解已是修者之巅峰。”否则你念的咒语再多打坐的时间再长也无济于事,达不到真正大乘佛教修行的标准。

  不随善恶相大小,只随善恶意差别。所以我们在做任何善事之前一定要调整自己的发心,以上士道的发心来行持善法。

  其次,我们藏传佛教宁玛巴的教主龙钦巴尊者在《七宝藏》的《如意宝藏论》中有一句话概括了大乘佛教的精髓:行持任何善法都不可缺少三殊胜。前行要发菩提心,正行无缘行,上等的无缘行就是指在我们平常所说的大中观,大手印,大圆满这样证悟的境界中行持善法(三轮体空)。

  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证悟境界,就要有一个相似的无缘行。就布施而言,就是将施者、受者,和所施之物全部观作幻化八喻中如梦幻泡影般虚妄,在这样的境界中行持善法,可以称作中等的无缘行。下等的无缘行,对初学者来讲,是指尽量以无分别或专心致志的智慧来摄持。凡夫人心不在焉,向外散乱所做的善行功德很小。

  经常有人说自己修了一次五加行但是只有数量没有质量。为什么没有质量?因为做的时候没有最起码的一心一意,所积累的资粮就很有限。弹琴的时候你的心专注于琴弦,写字的时候专注于笔画,我们修行的时候心也要专注当下,这样加行和正行都会到位。所以说心能专注也算是一种相似的正行无缘。

  我们的心是很可怕的,一刹那都不会停歇。调伏自心是佛教的终极目的,并非易事。成就者为何这样少,因为心如狂象难调伏。很多初学者头脑一热说我要打坐,但是一年下来烦恼更盛,一年比一年差。为什么?心不专注,没有调伏自心。而且很多人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身体上,我们刚才说过身体和语言都不是最重要的,而反观自心,内心调伏才是重中之重。

  《因缘品》中亦云:“非以发髻非以棍。”也是告诫我们,不是留个长头发就能称为瑜伽士,不是手里拿个法杖就成为持戒者,表面之中的显现并不重要,因为外在的形象不能代表内心的真实境界。所以,在行持善法的过程中,当时时以调伏自己的内心作为根本。

  最后,回向殊胜。我们要把自己无始以来所做的善业,包括佛菩萨无漏的善业和我们凡夫所造的有漏的善业聚集在一起回向大菩提。有漏的善业是指我们凡夫在烦恼分别心染污下所做的善业;无漏的善业是指佛菩萨以无我或空性智慧所摄持的善业。任何微小的善业都要及时回向,就好像一杯水的功德,如果能够融入大海的话,在海水没有枯竭之前你的功德亦不会消亡。

  这三殊胜法,大家听过很多遍了。你们之中有的人可能讲的比我还好,但做到很难。嘴里讲的井井有条并不重要,只有做到才是真正的得到。所有的善业都要以这三殊胜法来摄持,才是大乘佛教的修行。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