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奉的宝塔天宫的鎏金银塔。
宝塔出口的金函,用来盛放舍利。历经千年,仍然金光闪闪。让人叹为观止。
刻有哪吒三太子闹海传说的石函。
出土的墙门砖上留有书写的符文。
1988年11月14日,考古工作者在辽宁朝阳的北塔天宫出土了一大批佛家宝藏。清理中,发现两颗佛祖舍利,震惊佛教界及考古界。辽宁朝阳别称“龙城”,是古代辽西地区的战略要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朝阳北塔既是目前所知唯一一座“五世同堂”的佛塔建筑,也是具有代表性的辽代佛塔。
今天,作为深圳博物馆的年度大展——“物华天宝:朝阳北塔出土文物精品展”在深圳博物馆新馆(市民中心A区)二号专题展厅正式开展,展出北塔所出三燕北朝隋唐特别是辽时期重要文物140余件组,包括瓦当、石刻、泥塑、舍利塔、金银器、瓷器、水晶、玛瑙、琥珀、玉器等,品类丰富。展览将免费展出至10月7日。观众可一睹辽代文明与佛教艺术的精髓。
晶报记者 谢晨星/文 高雷/图
一座佛塔“五世同堂”
辽(公元916-1125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草原王朝。佛教是辽代最核心、最主流的信仰,遗留至今的佛教文物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尤以佛寺、造像与佛塔居多。本次展览分为“朝阳北塔的历史变迁”与“辽代佛塔的供养世界”两个单元。在第一个单元中,通过朝阳北塔的瓦当、石刻、泥塑等文物,介绍辽代文明及朝阳北塔的建筑艺术与历史变迁。
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研究部主任黄阳兴博士介绍,朝阳北塔始于十六国时期三燕(即前燕、后燕、北燕)的和龙宫殿;其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于原址起建思燕佛图;隋文帝时又敕建为安葬舍利的梵幢寺塔;唐玄宗时奉诏改建为开元寺塔;辽代重修并更名延昌寺塔。前后共七百余年,历经三燕(即前燕、后燕、北燕)、北魏、隋代、唐代及辽代,总共五世修建。此后历代未经大型修缮。因此有“五世同堂”之说。
据考证,朝阳北塔最初为三燕时期的木结构宫殿建筑,北魏时改为土木结构楼阁式佛塔,隋唐再改筑为朴素的密檐式砖塔,最后辽代在密教僧的指导下修建成雕饰繁复的方形空心十三级密檐式砖塔。以北塔为主体的塔寺建筑,自北魏太和年间到辽代灭亡,一直作为皇家敕建寺院与中国东北地区名刹。虽然金代以后逐渐衰落,但瞻礼佛塔的法事活动,历代不绝。北塔至今仍是朝阳地区最具标志性的辽代佛教艺术建筑。
从展出图示可以看出,朝阳北塔由夯土台基、砖台座、须弥座、塔檐和刹顶等几部分组成,其主体结构塔身上四面砖雕四方佛、八胁侍菩萨、二十四飞天、八大灵塔及塔名等图案,精美异常,引人人胜。
国宝木胎银棺和金舍利塔现身
1988年,因年久失修和地震等影响,当地文物部门开始从上至下对北塔进行初步清理,发现了天宫、地宫,出土了上千件奇珍异宝,两颗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再现于世,这也是继1987年陕西法门寺后佛教考古的又一次重大发现,轰动了海内外。
黄阳兴介绍,舍利是佛教神圣的供养物,主要包括真身舍利、影身舍利与法身舍利等,瘗埋舍利是北朝隋唐辽宋时期重要的佛事活动。辽兴宗重熙年间重修后的延昌寺塔即以三重塔宫(即天宫、中宫及地宫)为核心,由地方军政首领与上京管内僧录、宣演大师蕴珪领僧俗各界共同营造出庄严的舍利供养世界。尤其是反映七宝供养的七宝塔,以密教曼荼罗图像为主题的鎏金银塔、金银经塔、金舍利塔等,将天宫构筑成供奉舍利的神圣空间,透露出僧俗对佛教密宗的崇信。
在展览的第二单元,展示的就是天宫、地宫中出土的宝物。此次出土世界级的文物当属七宝舍利塔,七宝舍利塔为方形单檐式,由台座、莲座、塔身、塔檐、刹顶构成。此次七宝舍利塔虽未来到深圳,但塔上面由银丝串起的金银饰品,珊瑚、珍珠、玛瑙、玉石、水晶等宝物展出颇多,其外观晶莹剔透,堪比现代工艺,品质极高。
在展厅一角,展出了一个黑乎乎的木馆,乍看去很不起眼,这可是此次深圳展览的重要展品之一,是在七宝舍利塔中安放的木胎银棺
。北塔被雷击后木板烧毁,仅存三块银片。细细看去,银片上刻有涅槃像,帝后礼佛图,法、报、应三身佛,尤其特别的是,帝后礼佛图中,帝和后都是跪地礼佛。据黄阳兴介绍,这大概是仅有的帝后跪姿礼佛图,也由此看出,当时政权对佛教的推崇。虽然展厅中银棺里并无一物,但出土时里面存放的是一座方形单檐金舍利塔,三层底座,上面有八瓣莲瓣,屋脊及四檐下均饰有珍珠。在塔身的四面分别刻出四方佛,塔内为玛瑙舍利罐,此罐就是当年发现的存放真身舍利之处。这两样宝物也同时在深圳展出。
金银经塔内藏三米长银经卷
现场尤为震撼的是,七宝塔中的金银经塔,此物精美绝伦,为国家级文物,由炉盘、莲座、塔身、顶盖组成。其构造如同俄罗斯套娃:鎏金铜炉盘上置银盖;盖上鎏金银莲座内放一金莲叶,其上为内藏银经卷的圆筒形塔身;塔身用四重圆筒套合,从外到内,一、三重为金筒,二、四重为银筒;一至三重錾刻坐佛、菩萨、八大灵塔、莲花等,第四重素面。筒内藏有刻有经文的银片,展开后三米多长,同样在深圳展出,经卷上字迹清晰可辨,其中一卷是我们常见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同样珍贵的还有国宝鎏金银塔,为六角形三重檐式,由基座、须弥座、塔身、塔檐、刹顶组成。第一层塔身每面錾刻一尊坐佛,应为释迦牟尼和密宗五方如来。第二层塔身刻写梵文字母,应是六佛梵文“种子”。第三层塔身刻梵文,当是“六字真言”。最珍贵处是在塔身内藏有题记铜板1件,铜板两面刻字,一面写:“重熙十二年四月八日与舍利同时葬此银塔并摧碎小佛顶陀罗尼各一本”。
小哪吒原是大护法
除了天宫,地宫也有不少宝贵的文物。比如现场展出的石函,石函盖四面刻了六飞天,石函身四面刻一组生动的哪吒指挥夜叉追杀龙王的图案,黄阳兴介绍,这是“哪吒闹海”最早的画面,不过这里的哪吒和我们现在看到的孩童形象大不相同,而是哪吒护法的形象。哪吒的故事起源于佛教,根据密教仪轨,毗沙门天王眷属包括五大太子、两部夜叉罗刹以及功德天女等,其中尤以三太子哪吒最为著名。唐代文学小说中开始出现哪吒太子的护法形象,晚唐五代寺院讲唱更是将哪吒的故事演绎得出神入化,之后通过民间讲述,又成为斩妖除魔、降龙伏虎的少年英雄。从这块石函,可以看到哪吒最早的形象。
黄阳兴指出,作为北方草原帝国的辽是一个崇尚佛教的王朝,在继承唐代佛教遗产基础上不断发挥创造,尤以密教与华严教最兴盛。辽地成为佛教义学发展的中心,由此也影响了东亚佛教发展。这些供养物为市民了解辽代文明与佛教艺术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