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无上誓愿成
——纪念二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出家日
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是梵文的音译,义译为汉语,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而“佛”是“佛陀”的简称,也是梵文的音译,义译为汉语就是“觉”,这种觉,有别于世间的所谓“觉悟”,是真正了解宇宙和人生的实相和真理,永离烦恼不受生死轮回之觉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可见,学佛,要发菩提心;成佛,成就的就是菩提心。佛所要度的,首先是有菩提心的众生。
伟大的释迦牟尼佛正是由发菩提心开始而最终修炼成佛的,为六道一切众生树立了最值得仿效的光辉楷模。
释迦牟尼佛,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2500多年前,古印度境内诸国林立,其东北部恒河边有个迦毗罗卫国,国王叫净饭,王后叫摩耶。
释迦牟尼出生后,净饭王给他取名“悉达多”。悉达多诞生刚七天,他母亲摩耶王后就因病去世了。净饭王把摩耶王后的妹妹摩诃波闍波提接进宫中,托付她抚养王子。
童年时代的悉达多王子,聪明伶俐,无出其右。
青年时期的悉达多王子,性喜清净。他对于宫庭中的声色喧嚣生活,甚感厌烦,常思出门游赏大自然景物。
有一日,悉达多乘坐七宝轮车,从东门出游,看见一老人,伛偻曲背,手扶竹杖,举步艰难,有如蚁行。他顿时有感于人生老苦,心生忧郁。
又一日,悉达多从南门出游,见一病人,面色痿黄,形容枯槁,气喘呻吟,痛苦万状。他怜悯病人,心自忧怖。
又一日,悉达多从西门出游,见一死者,直挺僵卧,淤血流溢,臭积难闻,一家老小,号哭送之。他又有感于心,惶恐苦闷。
又一日,悉达多出北门游玩,看见一出家之人,圆顶缁袍,相貌不俗,精神朗澈,威仪有度。那出家人告诉他修行解脱之道,王子听后,决计弃绝富贵享乐,刻意修行,以求解脱“老”、“病”、“死”苦。
悉达多王子请求父母允许出家修行,净饭王和摩诃波闍波提夫人涕泣不许。他又向父母请求四愿:一不老,二不病,三不死,四不别。说若能满四愿,便不出家。净饭王一听,知其意仍要出家,重增尤戚。
无奈之下,净饭王苦心孤诣,令人建造春夏秋三时都百花盛开的宫殿,增设诸般妙乐歌舞,以悦王子耳目,又令人警戒守护,不许稍离,想使王子去掉出家之念。
释迦牟尼丝毫不为五欲的享乐所打动。二月初八的半夜,月色明朗。他消消起身,凝望着熟睡的妻子耶轮陀罗和儿了罗睺罗,默默地向他们告别,然后便出了房间。他看见宫女们和守卫之人都呼呼熟睡,犹如木石,又生感慨。
悉达多王子别了妻儿,唤起马夫车匿备马。车匿高声泣谏,想惊醒宫中之人,不料却都鼾睡不醒,他只得替王子备马。
王子跨上白马,取道北门逾墙而出,车匿也紧随其后。
王子出城之际,发下誓愿:“我若不了生死,终不还宫;我若不成佛道,终不还见父王;我若不尽恩爱之情,终不还见姨母妻儿。”
于是,悉达多王子与马夫车匿,一骑一步,乘着茫茫夜色,横渡清溪。到天明的时候,已达百里之外,走到了阿拔弥河边的深林,就是古跋伽仙人修苦行的地方。
悉达多王子见这里山林繁茂,寂静无哗,心中欢喜,便命车匿牵马回宫。车匿不肯,涕泣相劝道:“王子生长宫中,安享尊荣,今到山林,伴随荆棘虫兽,怎经得住这诸多苦患险难呢?”
悉达多回答说:“你不必多言,须知我在宫中,虽能免有形的荆棘虫兽,却不能免无形的荆棘虫兽。我现在正欲解除老病死苦,而得永久真实的安乐。”
说罢,悉达多王子心中思忖;若不剃除须发乃非出家,即拔金刀,手自削发,且发誓言:“我今剃除须发,愿与一切众生断除烦恼业障。”
这时,来了一个猎人,身著袈裟,王子就以身上的华丽服饰相换,完全成了僧人形象。马夫车匿见此情形,知不能挽回,只好牵马拜辞,寻路回宫。
释迦牟尼出家后,曾多方寻访明师,以求大道。他见众多修行之人,或以草为衣,或不食自饿,或翘一足,或卧尘土荆棘之中,或拜日月,或事奉水火,心中大不以为然,知其皆为外道。
后来,释迦牟尼从师隐居山洞的阿罗逻迦罗摩和乌陀迦罗摩学习禅定。前者教他“追随沉思默想步骤”,就能得到“空寂王国”;后者对他宣说“既非心理作用也非生理作用的状态”。
于是释迦牟尼独处一山洞之中,盘膝趺坐,面壁静心,以求觉悟。春去秋来,终无所得,他明白了这不可能得到启迪,于是改变主意,决定去体验禁欲苦行,以求解脱。
释迦牟尼来到尼连禅河边伽闍山苦行林中,独自在树下结跏趺坐。他身无覆盖,不避风雨,目不瞬动,心不恐怖,摒除一切,全体放下。或限制呼吸,头脑发怵,如针刺骨;或牙舌顶颚,强压内心,汗如泉涌。据说,由于他净心守戒,不卧不起,乃至一只大雕在他头顶结巢哺雏,粪污其身也听之由之。
释迦牟尼独修苦行转眼已六年之久,他由最初每日食一麻一麦,渐渐至七日食一麻一麦,乃至于不饮不食。后来,他身体变得极度消瘦,有若枯木,手摩胸腹,能触背脊。
有一日,他忽然觉悟到:过度享受,固然不易达到解脱大道;但是一味苦行,也是没有办法进入大彻大悟的法门。于是,他决定重新进食,再参玄道。
尼连河边有两名牧牛女子,一名难陀,一名波罗,常赶牛在苦行林边放青。这日母牛入河洗浴干净,两牧牛女挤取乳汁,蒸成乳糜,盛了满碗,捧到悉达多面前,礼拜奉献。
释迦牟尼接受了供养,发愿说:“今食饮食,得充气力,以保留智慧年寿,为度众生。”遂即服食。
自此,释迦牟尼每日皆受牧女供献乳糜。一月之后,体力强健,已回复了昔日的壮实。他又去尼连河中沐浴洗衣,更觉得遍体清凉,容光焕发。
释迦牟尼放弃苦行生活后,来到了今天名叫“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密的毕波罗树(又译菩提树,即无花果树)下坐了下来。他发下誓愿:“我如果不圆成正等正觉的佛果,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他重新调整修行的方法,端身正意在菩提树下结跏趺坐,静思默想。他的思维追忆着过去的经历,用大智慧观照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经过长时间的思索,进入一种“明白”或“醒悟”状态,达到“既不知道满意又不知道失望”的情况,似乎错误消失,智慧涌现,黑暗过去,光明即将到来。
释迦牟尼即将成佛,祥光上冲死亡与欲念之魔的魔宫,魔王波旬想阻挠他圆成佛果,便命令三个魔女前去蛊惑他。
三魔女一名特利悉那(爱欲),一名罗蒂(乐欲),一名罗伽(贪欲),她们盛装严饰,罗刹临风,兰麝馥郁,凌波微步,来到释迦牟尼身前,殷勤献媚,桃面嫣然。但释迦牟尼深心寂定,视而不见,犹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
三个魔女不肯死心,竭尽种种妖娆之态,淫蝶之状,释迦牟尼训诫她们道:“你们形体虽好,心不端正,好比精美的琉璃贮粪瓶,不自知耻,还敢来诳惑人吗?”又使法力,使魔女得见自身恶态,只见骷髅骨节,皮包筋缠,脓囊涕唾,丑状鄙秽。魔女看后,意念一转,羞耻惭愧,匍匐而逃。
魔王波旬见魔女无功,十分震怒。他自恃神通,召集所属全部魔将魔兵毒虫怪兽,带上毒雷毒箭,如蜂如蚁杀向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端坐金刚宝座之上,毫不恐惧惊动。魔王的毒雷毒箭,射到近处皆纷纷散落。他告诉魔王道:“我所以得成菩萨道是因为从三僧祗无央数劫以来,积集了无量福德智慧,圆满了六度万行。你来攻我,不是以卵击石,自取破灭吗?”
魔王不听劝告,一味蛮横,率众向前,释迦牟尼身放净光,魔众尽皆跌扑。天帝又请菩萨相助,菩萨使法,洪水滔滔汹涌而出,恶魔怪兽尽淹其中,狼狈败退。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已是十二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他默坐金刚座上,示现种种禅定境界,遍观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切事情,洞见三界因果。十二月八日凌晨,明星出现天上,他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成佛之时,大地震动,诸天神人齐赞,地狱饿鬼畜生三道的许多苦厄,一时止息,天鼓齐鸣,发出妙音,天雨曼陀罗花、曼殊沙花、金花、银花、琉璃花、宝花、七宝莲花等。
至此,释迦牟尼成就无上菩提道果,即成佛,于是开始广收僧徒,传授他所证悟的宇宙真谛。
可见,佛陀当初为了成道,不只是降诞、出家、修道,便能完成;他还必须要经过降魔的阶段。所谓外境有声色货利的魔魇,内心有贪瞋愚痴的鬼怪。在千生万死中,难免没有怯弱的时候;一旦心生退怯,就容易为魔魇鬼怪所击倒,所以成佛着实不易。然唯其不易,所以难成能成,如此才更加懂得佛道的宝贵。
没有比佛道再高上的,所以说“佛道无上”。大乘道位有“三贤”、“十圣”、“等觉”、“妙觉”。三贤之上有十圣,十圣之上有等觉,等觉之上有妙觉,妙觉就是佛,没有比佛再上的了,故曰“佛道无上”。佛道虽然如此高远无上,我们为了度脱生死烦恼,度脱众生,必须发大誓愿,不至成佛不不罢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本师,我们是佛的弟子;作为弟子的应当跟本师学。释迦牟尼佛当初怎样发心,我们现在就应该怎样发心,没有成佛的誓愿,算不上真正的学佛人。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