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立天教授关于佛教哲学体系的概括
作者:魏德东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
关于佛教的特质,也就是佛教是宗教还是哲学的问题,在现代学术史上争论很大。方立天教授继承了汤用彤先生佛法亦宗教亦哲学的观点,认为佛教既是一个宗教信仰系统,又内含丰富深刻的哲学内容。方教授毕生的学术重心,就围绕佛教哲学而展开。
佛教哲学在佛教文化体系中占有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方立天教授认为佛教文化体系是一个内含丰富而复杂内容的有机体,包括了神学、哲学、道德、文献、文学、艺术、科学和社会心理,而哲学是整个佛教文化体系的核心。首先,佛教哲学表达了佛教对宇宙人生的根本看法,体现了佛教的最高理论思维;其次,佛教哲学深刻地影响了佛教的信仰观念、道德实践、文学艺术和社会心理;再次,佛教哲学处于佛教文化诸元素的最高层次,对其它因素有决定作用。
方立天教授在佛教哲学领域的首要贡献,是成功地建构了佛教哲学和中国佛教哲学的体系。尽管佛教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哲学思想,但佛教本身是以宗教形态存在于世的,通常并不直接表现为哲学,这也就是近代有人主张佛教非宗教非哲学,或只是宗教不是哲学的重要原因。因此,提出佛教哲学的概念,首先就要建构佛教哲学的体系,阐明佛教哲学的框架和内涵。
在《佛教哲学》一书中,方立天教授从现代哲学视角出发,举重若轻,对遍及五大洲历时2500余年的佛教文化作了解析,提炼出佛教哲学的三个主要成分,这就是人生论、宇宙论和认识论。人生论主要包括人生学说和伦理学说,宇宙观包括宇宙要素论、构成论、生成论和本体论,认识论则主要分析禅观、般若中观、因明、顿悟、三谛等认识方式。这一体系综合运用了价值学、心理论、认识论等现代研究方法,比较如实地反映了佛教自身的特色,同时充满时代精神,从而成为国内外各个层次的读者了解佛教文化的入门佳作。
在《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一书中,方立天教授进一步对中国佛教哲学体系作出了前所未有的概括。他以大量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着述说明,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出现了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深层融和,产生了中国佛教哲学。有一种影响很大的观点,认为只有印度佛教哲学,没有中国佛教哲学,中国佛学只是印度佛学的继续发展,不属于中国哲学的传统。(牟宗三,1989)方教授认为这一观点只看到了中印佛教的联系,而未尝注意其差异。在中国固有文化和哲学的强力影响下,印度佛教在中国流传过程中,在体用观念、心性理论、伦理学说、修持方法和思维方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都发生了偏离,乃至性质的变化,甚至与印度佛教教义完全相反,这在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和禅宗等几个中国化的宗派上均有程度不同的表现,举凡这些异于印度佛教的部分,就构成了中国佛教哲学的独特内涵。
在对中国佛教两千年间所有重要佛教思想家和流派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方立天教授对中国佛教哲学体系做出了概括,认为中国佛教哲学包含了人生论、宇宙论和实践论三大部分。人生论主要说明人生主体的本质和理想,宇宙论论述人生所处的环境,实践论阐释人如何修行解脱,实现终极目的。三者相互联系,构成了中国佛教哲学的框架,体现了中国佛教哲学的特色。其中每一部分,又包含了众多不同的侧面和多重内涵。人生论包括了人生本原、因果、价值、形神、心性、佛性、道德和理想等内容,宇宙论涉及结构论、现象论和本体论,实践论则主要指修持的方法、方式、步骤、过程和直觉思维等议题。
方立天教授有关中国佛教哲学体系的建构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学术界认为,这一体系摆脱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佛教思想研究中拘泥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军对垒的传统,从中国佛教哲学的实际出发,将西方哲学、中国哲学与佛教哲学真正汇融起来,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具有示范意义(方广锠语,载李艳辉,2003)。更重要的是,这一体系从人学的角度入手,抓住了佛教哲学乃至所有宗教哲学的核心。这一体系先讲人生论、心性论,次讲宇宙论,最后是实践论,全部围绕人的问题展开,没有像一般的哲学体系那样,将宇宙论放在第一位。“这本书把握的不仅是佛学,而且是整个宗教的本质问题”,“这部书不仅作为学术著作有贡献,对我们的精神生活也会有很大作用”。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