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讲解网

佛教:详解“七支坐法”,想学禅定者看过来!

发布时间:2024-01-30 01:02:55作者:心经讲解网
佛教:详解“七支坐法”,想学禅定者看过来!

参禅打坐,是佛弟子每日的功课,佛、儒、道三家的静坐姿势,相传有近百种。平时参访寺院,罗汉堂内的五百罗汉,虽然姿态各异,但都在定中。不过,最为理想的打坐姿势,就是毗卢遮那七支坐法,所谓的七支,即坐姿的七个要点。南师讲学时,对七支坐法的讲解深入浅出,言简意深,因而分享出来,与诸佛友共沐法雨,共同精进。

其一,双足跏趺。

经文中记载,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正是结跏趺坐(音:jiā fū)。先左足压右腿,后右足压左腿,称为金刚坐;先右足压左腿,再左足压右腿,则称为如意坐。有的宗门把金刚坐作为男众的坐法,把如意坐作为女众的坐法,修学时可以各依传承,没有定法。

但是不论哪种坐法,都应在臀部垫上二、三寸的垫子,使得重心稳定,避免前仰后合,影响入定

。佛门中认为跏趺坐可以减缓生理活动,放松心态,便于入静。初学时,双腿难以交叠的情况下,可以变双跏趺为单跏趺坐,如果仍然做不到,也可以双腿散坐。

其二,脊背正直。

脊椎的每一节椎体,如同算盘的算珠,竖向堆叠,自然正直。由于直立行走,脊柱形成自然弯曲,但是由于不良坐姿的影响,有的人脊柱出现侧弯。打坐时如果脊柱不能正直,譬如长期坐着办公的人,腰椎容易后突,打坐时要及时纠正。

其三,含胸拔背。

所谓含胸拔背,并非有意抬头挺胸。南师开示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两肩部关节自然放松,肩部舒张,胸部自然内含。这里的要领是坐定之后,放松两肩,然后由头部开始引导颈部和整条脊椎,向上挺拔伸直。最后再由上而下的依次放松,达到“含胸拔背”的效果,使得心静气沉。

其四,手印位置。

打坐时结印,通常将右掌置于左掌之上,或者左掌置于右掌之上,两拇指轻触,自然放于两腿之间。但是大众的臂膀有长短,并不能以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每位信众结印。善男信女应当依照自己臂膀的长度,倘若手长,则可以结“兰花印”,将两手置于两膝位置;倘若手短,则可以结三角印之后置于腹部。总之,打坐的目的意在静,不要为手印分散过多精力。

静坐中有人容易散乱,譬如拇指不自觉移动,这时可以用四指握住拇指,如初生婴儿握拳,道家称其为“握固”。然后将两拳分别置于两膝即可,仍然保持两肩部放松。

其五,头居正中。

头部是人体的司令官,静坐时应做到不不俯仰,不歪斜,下颏微内收而不是低头。总之头居正中的姿势,合于生物天然的法则,相传佛陀入灭后,七支坐法本已经失传,有五百罗汉静坐时无论如何不能入定,偶然间遇到山间猿猴,以此姿势盘坐于地,因而悟到七支坐法的精妙,得以快速入定证果。

其六,眼若垂帘。

南师开示,双眼也是我们入定的障碍。面有双恶鸟,倘若双眼睁开,则会被色尘障碍,难以入定;如果闭起双眼,静坐时容易昏沉,或者打瞌睡。大乘佛法中坐禅法门,以双眼半开,若垂下的门帘,微微有光透过即可。目光在面前五步,三米左右的位置为宜。如果此时仍会昏沉,也可以睁大双眼,平视前方。

其七,舌抵上腭。

舌头轻抵上腭,并非以舌尖用力顶上颚,而是以舌的前半部分,轻舔上颚,如初生婴儿,乳牙尚未长出,舌头自然抵于上腭。喉部和脸颊、嘴唇的肌肉自然放松,上下两齿之间留些许缝隙。

最后,打坐入定时,是为度化众生而以难得之身,修难得之法,以慈悲喜舍的态度打坐,心中法喜充满,微笑自内心泛起,洋溢于嘴角之上,这也是初禅被称作“离生喜乐定”的内涵之一。

更多佛经解读、佛门典故,请关注莲荷居士。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