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州人吴跃鸣跟纪晓岚讲了一个关于因果报应的故事,随后被纪晓岚记载到了《阅微草堂笔记》之中,倒也没有什么意外,毕竟纪晓岚这个人是非常相信因果报应的,对于这种故事一般都是来者不拒。吴跃鸣有一个同乡老儒叫做林生,是一个品行非常端正的人,同窗之中人人称赞。读书人在外地的时候经常会在神庙之中借住,而林生自然也不例外,曾经又一次林生就在神庙之中读书,庙宇相对来说还是非常宽阔的,一同在这里租住的人也不少。因为林生这个人比较喜欢清静,性格也比较孤僻,所以一般也不怎么和庙里的人们来往。
有一天深夜的时候,林生因为睡不着觉,于是就趁着外面月色正好就在庙宇中散步,此时一个同在庙中居住的客人过来同林生寒暄
。林生也因为闲来无事,就邀请这位客人到房间里面聊天,这个客人讲话到也是非常有礼貌,让林生也不反感,甚至于还有一些喜欢和这个客人聊天。两个人相谈甚欢,就聊到了因果报应这一块的事情,林生说道:“圣贤们做一些善事,本身都是不图什么回报的。如果只是为了贪图回报去做一些善事的话,那么即使这些件再合乎天理,也只是为了一己私欲而已。所以说佛家学说里面的福田之说,真正的君子是不太赞成的。”客人说道:“您的这种说法,只是读书人的看法而已。如果用这种事情来要求自己是可以,但是如果用来要求别人的话,就有些不合适了。让君子这么做可以,让天下人都这么做自然是不可能的。圣人之所以教化天下,无非就是让一些人去做善事。做不了善事的人,就扶持他去做。不愿意做善事的人,就鞭策他去做。于是就有了刑罚和奖赏的存在。对于一些为了利益去做善事的人,圣人也会认为他是善人,而不会埋怨为了利益才去做善事。对于韩怕责罚而去做善事的人,圣人也一样会认为他是善人,也不会怪他害怕责罚才这么做。如果用责罚来驱使人们去做善事,却又指责别人为了利益害怕刑罚是处于自身的欲望,那么人们做善事会被说不善,不做善事也会被说不善,人们就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了。既然把喜欢奖赏畏惧惩罚的行为称作欲望,却又用这种手段,那么人们会觉得圣人其实只是在诱导百姓而已。”
“普天之下凡人众多,其中拥有大智慧的人是非常多少的,所以圣人的这些规定只是为了那些普通人设定的。而佛家的因果论也是如此。佛家和儒家看似不兼容,但是在引人向善这一方面,是差不多的。先生用董仲舒的观点来批驳佛家的理论,难道是想将圣人的主张一起给批判了吗?先生一看见了僧人向别人求取钱财,说这种行为是行善,可以得到福报。不给就是不善。看到人们烧香拜佛就说是行善,可以得福报,而不这样做就是不可以的,还会有罪恶。就因此误会佛家的理论,这完全就是在欺骗民众。看来你并不了解佛家和儒家之间的联系,佛家所说的因果报应和儒家也是没有差别的。”
林生对于这位客人的说法其实并不赞同,本来还想着和客人再阐述一下自己的见解。然而两个人交谈了这么长的时间,却发现天色已经快要完全亮了。客人执意要走,林生也挽留不住,就在林生准备送客人出门的时候,却发现客人一动不动的站在原地,仔细一看,原来客人是庙里的泥塑判官。小编觉得这个判官讲述的道理听不很明白,但是世间所有的一切教派都是引人向善的,初衷和展现的方式也都大相径庭。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