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讲解网

如何看待「好人无好报,恶人活逍遥」

发布时间:2024-10-11 01:03:22作者:心经讲解网

如何看待「好人无好报,恶人活逍遥」

社会上很多人看到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常常抱怨说:;好人无好报,恶人活逍遥。现在根本没有正义可言,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理论嗤之以鼻,觉得都是迷信之说。甚至有些比较偏激的人说:;佛教都是迷信,如果真的有因果报应,为什么佛祖不能让坏人做了坏事立马就得到恶报,好人做了好事立即得到善报呢?这样善恶分明多好啊!这种说法是对佛教因果业力理论的一种不了解。其实佛教从来没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说法。

可能很多人看到这种说法会一下子接受不了,难道这些年来信奉的善恶终有报的理论不对吗?

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业。所谓业者,身口意善、恶、无记之所作也。简单的说,业就是一种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造作,分为三种:善、恶和无记。普光述《俱舍记》卷十三曰:;造作,名业。业为造作之义。身之取舍屈伸等造作,名为身业;音声之屈曲造作,名为语业;与第六意识相应而起,心所中思之心所造作,名为意业。即动作身之思为身业,动起语之思为语业,作动意之思为意业。

《分别善恶报应经》云:;若修善业感可爱果,若造恶业感非爱果;若远离此善不善业,爱非爱果终不可得。善业,可得可爱果,能拔济众生苦,故名为善;恶业,能招非可爱果,损有情,故名为恶;无记业,不可记为善,亦不可记为恶者,非善非恶故名无记。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其实佛教的因果报应说是;善有乐报,恶有苦报。那么这个乐报和苦报到底如何区分呢?乐报就是感得身心于顺情之境,而受安逸之乐的感受;苦报就是感得相违境相,逼迫身心之苦受。换句通俗点的话说,乐报就是身心安乐,没有烦恼;苦报就是烦恼重重,身心痛苦,备受煎熬。

善报——乐报;恶报——苦报,不要小瞧这一字之差,其中的内涵却有本质的区别。善和恶是没有清晰的界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善恶观,这种所谓的善恶观都带有强烈的;我的烙印。同样一件事情对某些人来说是;善的,对某些人来说却可能是;恶的,比如公司出台一条新规定:以后取消基本工资,薪酬完全按照业绩发放

。这个结果对于那些能力很强的员工来说,是;善的,多劳多得,可以多赚钱,而对待那些平时混日子的员工来说老板这样规定简直就是;十恶不赦。

再或者说,某个实权部门的副职,后来升到另外一个清水衙门当了正职,看似是升官了,其实手中权力小了。对于权力欲望重的人来说,这是一种打击,但是对于那些想要清闲的人来说,加薪升职少操心,何乐而不为呢?凡夫都有我执,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不能绝对的以善恶来论果报,但是也正因为凡夫有我执,所以善恶的果报从;我的角度出发去感乐受和苦受才更能体现因果的公平性。行善就会得可爱果,乐受;作恶就会得非可爱果,苦受,这才是佛教的因果理论。

至于为什么不是做了善恶事立即感得乐苦果也非常好解释,佛在《优婆塞戒经》中阐述地很明白:;是业四种:一者现报,二者生报,三者后报,四者无报。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业有四种:一是现世造业现世受报;二是造业后次生受报;三是次生以后受报;四是无报,如无记等业即无报。业力成熟是需要时间的,就好像种子长成植物需要时间一样,草本植物一年就能开花结果,而木本植物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凡事都需要一个过程。

只有正确的理解和看待佛教的因果理论才能更好的学佛修行,所以对于不明白的事情一定不要妄下结论,要弄清楚想明白再说,否则犯了口业,日后定会感受苦报。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