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典篇 八城经
如是我闻:一时,具寿阿难住在韦沙离城的木瓜村。
那个时候,八城的居士第十因办某事到达巴嗒厘子城。当时,八城的居士第十来到鸡园一位比库之处。来到之后,礼敬该比库,坐在一边。坐在一旁的八城居士第十对该比库如此说:
“尊者,具寿阿难现今住在哪里?我想谒见具寿阿难。”
“居士,具寿阿难住在韦沙离城的木瓜村。”
于是,八城的居士第十在巴嗒厘子城办完事后,来到韦沙离城木瓜村具寿阿难之处。来到之后,礼敬具寿阿难,坐在一边。坐在一旁的八城居士第十对具寿阿难如此说:
“阿难尊者,是否有一法为那位世尊、知者、见者、阿拉汉、全自觉者所说,若有比库住于不放逸、热忱、自励,未解脱之心得解脱,未断尽之漏得断尽,未到达之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呢?”
“居士,有一法为那位世尊、知者、见者、阿拉汉、全自觉者所说,若有比库住于不放逸、热忱、自励,未解脱之心得解脱,未断尽之漏得断尽,未到达之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
“阿难尊者,有哪一法为那位世尊、知者、见者、阿拉汉、全自觉者所说,若有比库住于不放逸、热忱、自励,未解脱之心得解脱,未断尽之漏得断尽,未到达之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呢?”
“居士,于此,比库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成就并住于初禅。他如是审察、了知:‘此初禅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无常、灭法。’他住于其处,得达诸漏尽。若尚未得达诸漏尽,也依其法贪、法喜,灭尽五下分结,成为化生者,在那里般涅槃,不再从那世间回来。居士,这即是一法为那位世尊、知者、见者、阿拉汉、全自觉者所说,若有比库住于不放逸、热忱、自励,未解脱之心得解脱,未断尽之漏得断尽,未到达之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
再者,居士,比库寻、伺寂止,内洁净,心专一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成就并住于第二禅。他如是审察、了知:‘此第二禅是造作、思念……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
再者,居士,比库离喜,住于舍,念与正知,以身受乐,正如圣者们所说的:‘舍、具念、乐住。’成就并住于第三禅。他如是审察、了知:‘此第三禅是造作、思念……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
再者,居士,比库舍断乐与舍断苦,先前的喜、忧已灭没,不苦不乐,舍、念、清净,成就并住于第四禅。他如是审察、了知:‘此第四禅是造作、思念……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
再者,居士,比库以慈俱之心遍满一方而住,如此第二、如此第三、如此第四,如是上、下、四隅、一切处,一切如自己,对具一切[有情]的世间以慈俱之心、广、大、无量、无怨敌、无瞋害遍满而住。他如是审察、了知:‘此慈心解脱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无常、灭法。’他住于其处……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
再者,居士,比库以悲俱之心……喜俱之心……舍俱之心遍满一方而住,如此第二、如此第三、如此第四,如是上、下、四隅、一切处,一切如自己,对具一切[有情]的世间以舍俱之心、广、大、无量、无怨敌、无瞋害遍满而住。他如是审察、了知:‘此舍心解脱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无常、灭法。’他住于其处……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
再者,居士,比库超越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无边的虚空。’成就并住于空无边处。他如是审察、了知:‘此空无边处定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无常、灭法。’他住于其处……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
再者,居士,比库超越一切空无边处,‘无边之识。’成就并住于识无边处。他如是审察、了知:‘此识无边处定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无常、灭法。’他住于其处……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
再者,居士,比库超越一切识无边处,‘什么都没有。’成就并住于无所有处。他如是审察、了知:‘此无所有处定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无常、灭法。’他住于其处,得达诸漏尽。若尚未得达诸漏尽,也依其法贪、法喜,灭尽五下分结,成为化生者,在那里般涅槃,不再从那世间回来。居士,这也是一法为那位世尊、知者、见者、阿拉汉、全自觉者所说,若有比库住于不放逸、热忱、自励,未解脱之心得解脱,未断尽之漏得断尽,未到达之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
如是说已,八城的居士第十对具寿阿难如此说:
“阿难尊者,犹如有人寻求一种宝藏,却一次获得了十一种宝藏;同样的,尊者,我寻求一种不死之门,却一次得听闻到十一种不死之门。尊者,又犹如有人的家有十一个门,当他的家着火时,即使从任一个门都能使自己安全逃出;同样的,尊者,我从此十一个不死门的任一个不死门都能使自己安全逃出。尊者,那些异学都能为老师遍求老师的酬劳,我为何不向具寿阿难作供奉呢?”
于是,八城的居士第十召集了巴嗒厘子城和韦沙离城的比库僧,亲手以美味的嚼食、啖食侍候令满足,又各供一套衣给每一位比库披着,供三衣给具寿阿难披着,并为具寿阿难建造了五百精舍。
八城经脚注部份:
55 八城经 (Ahakanàgarasuttaü):译自M.52。
八城的居士第十请教阿难尊者:佛陀是否说了一法,能使比库们通过精进获得解脱、断尽烦恼?阿难尊者连续回答了十一种修习止观的方法:先证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慈心解脱、悲心解脱、喜心解脱、舍心解脱、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和无所有处定;从这些定出定后再修观,能得漏尽,证阿拉汉果;即使不能,也可证不来果。
56 八城(Ahakanàgaro):住在八城。第十(Dasamo):是该居士的家姓。
57 鸡园 (kukku?àràmo):鸡长者所建造的僧园。
58 世尊在圆满了三十种巴拉密后,摧毁了一切烦恼,证正觉于无上全自觉。以世尊能了知不同有情的意乐随眠故为知者;对一切所知之法如观放在手掌上的余甘子,故为见者。又清楚宿住等为知者,拥有天眼为见者;拥有三明、六通为知者,以无障碍的普眼见一切处为见者;以强力的智慧识知一切法为知者,以极清净的肉眼能见一切有情视域之外、户外等之色为见者;以增长自己利益的、定为足处的通达慧为知者,以增长他人利益的、悲为足处的教说慧为见者。以已杀敌及有资格接受资具等为阿拉汉;完全地及自己觉悟诸圣谛为全自觉者;或知障碍法为知者,见出离法为见者,已杀烦恼敌为阿拉汉,自己觉悟一切法为全自觉者。如此以四无畏、四所行来称赞世尊。
59 造作(abhisa?khataü):经造作而生。思念(abhisa¤cetayitaü):思念分别。
60 他住于其处 (so tattha ?hito):他住立于该止观法。
61 法贪、法喜 (dhammaràgena dhammanandiyà):这两句是指对止观的欲贪。止观的确能令所有一切的欲贪灭尽,能够成就阿拉汉,不能则成不来者。他尚未舍断对止观的欲贪故,以第四禅之思投生于净居天。这是论师们的一致说法。对止观的欲贪属很微细的欲求,即“欲”(nikanti)。
62 义注提到:就如这部经,《大马伦迦经》、《大念处经》、《身至念经》等也教导止观。在这部经中,既教导修止又教导修观,并侧重于指导修止,《大马伦迦经》则侧重指导修观;《大念处经》称为教导修观为主之经,而《身至念经》则以修止为主。
世尊在《大马伦迦经》(M.64)中说:“阿难,哪种道、哪种行道能舍断五下分结呢?阿难,在此,比库远离依、舍断不善法,止息一切身的粗恶,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成就并住于初禅。然而其处还有色、有受、有想、有行、有识,他观察那些法为无常、苦、病、疮、箭、恶、疾、敌、毁、空、无我。其心从那些法中得解脱。其心从那些法中得解脱后,心集中于不死界:‘此为寂静,此为殊胜,即一切行的止息,一切依的舍遣,爱尽、离贪、灭、涅槃。’他住于其处,得达诸漏尽。若尚未得达诸漏尽,也依其法贪、法喜,灭尽五下分结,成为化生者,在那里般涅槃,不再从那世间回来。阿难,这就是舍断五下分结的道、行道。”接着佛陀继续教导了依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定修观的方法。
63 之所以没有教导观照非想非非想处定心,是因为该定过度微细,超越了弟子的能力范畴。
64 只通过一次努力即获得十一种宝藏。譬如有人前往森林寻找宝藏,一位乐于助人者见到后问:“朋友,你去哪里?”他回答:“我想寻找生活资财。”“朋友,那你过来吧!搬开这块大石。”他搬开该石后不断往下挖,发现了十一个罐子。如此只通过一次努力即获得十一种宝藏。
65 缅文版作bhàvanàya(修习),今依兰卡版savanàya(听闻)翻译。
66 外学弟子在向其老师学习技术期间或之前、之后,都会从家中拿钱来酬劳。若家中无钱,其亲戚朋友也会帮忙。外学们在不能导向出离的教法中学习技术皆会寻找钱财来供养其师,在这种能够导向出离的教法中,我为何不向为我宣说了十一种生起不死行道的导师作供养呢?
67 造价为五百金的住所。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