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讲解网

浅述真心熏习与妄心熏习的两种熏习义

发布时间:2023-01-05 20:13:04作者:心经讲解网

浅述真心熏习与妄心熏习的两种熏习义

  一、前言

  佛法中的熏习义,有两大派别。一是以《大乘起信论》为首的真常系佛法中的“真心熏习”;二是唯识宗的“妄心熏习”。熏习义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研究“熏习义”也是佛教徒精通佛法的重要一课,因为佛法的根本在让人堵住生死的流转和证得涅磐菩提。众生的生死轮回与圣者的成就菩提等许多问题,都是从熏习的角度说明的,也是说得最清楚的。所以本文就以此真心熏习、妄心熏习“的两种熏习论为根据,把熏习的道理阐述出来,不敢用私,抬高一方或贬低一方。佛陀早就在《金刚经》里教导过我们:“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我们身为佛子,就该听佛陀的圣训,以博大的胸襟,平等地修学一切佛法。笔者佛学根低浅薄,言词生疏,错误遗漏之处,恳祈十方大德知识批评指正。

  关于熏习,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并且处处可见。只是一般不懂得“熏习”义道理的人,习而不察,叫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我们日常生活所穿的衣服,其本身是非香非臭的,唯识学上叫无记。在洗净未穿以前,洒上香水,便成了香衣服,穿了一段时间后,因时时被臭汗所熏,就成了臭衣服。尤其是炎热的夏天,一件再香的衣服,假如用汗水把他泡湿再用体温烤干,如此的几十回的湿干干湿,此人不但汗臭厉害,而且由汗臭变成尸臭,故中国话有一句骂人的话:“行尸走肉”。这些都是臭汗熏习过份的缘故。还有抽烟吃蒜的口臭,厨师身的上油烟味,都是熏习的结果。

  学佛者的闻思修证佛法,其中闻法,也叫多闻熏习。假如学佛者勇猛精进的闻思修证佛法,像那由汗臭变成尸臭的人,熏习厉害,那便不是汗臭尸臭,而是解脱香解脱知见香。由此可见,熏习的道理,是很重要的,真正的学佛者,应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二、《大乘起信论》的真心熏习义

  《大乘起信论》是印度大乘佛法弘扬的先驱者马鸣菩萨的名著,对中国佛教思想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思想界的影响是巨大的。除唯识,中观二家外,其余各家大乘佛教,均受其或轻或重的影响。

  (一)《起信论》核心内容概述

  本论所论述的熏习有正反两方面,即是佛子们所津津乐道的流转门和还灭门,此是本论的精义所在—— 一心二门,从一心开二门:心真如门,真如熏习无明,把无明熏掉,而成就清净的还灭涅磐;心生灭门,无明熏习真如,而成真妄和合的阿黎耶识,使众生流转六道生死轮回。

  如本论云:“此亦如是,真如净法,实无于染,但以无明而熏习故,则有染相。无明染法实无净业,但以真如而熏习故,则有净用。”

\

  (二)无明熏习真如——流转门

  真如,本论说有两种真如,谓离言真如,依言真如。真如的体性本来是清净极清净最极清净的,鲜白极鲜白最极鲜白的,一尘不梁。因被一念无明所熏习,真如便不守自性,真中起妄,妄心一生,更返熏无明,使无明的力量增盛,以致不了解真如法体是清净鲜白,不染不污的,误认自己(真如)跟无明是一模一样,无明愈增长,妄心愈黑暗,真如就愈被无明熏得更杂染一些。由是现起种种虚妄境界,生出一切杂染诸法,因最极染污的惑,而造作种种恶业,最后招感生死苦果。犹如平静的大海,被风一吹,起诸波浪。静水与波,虽然形貌有差异,但湿性相同。真如与真妄合和的阿黎耶识,现象虽有不同,但真如体性却也无别。

  无明的熏习从心境上分有二种,即妄境界熏习和妄心熏习。妄境界熏习,也有两种,一是增长念熏习,谓虚妄不实的境界的力量,能使众生的法执增长。二是增长取熏习,妄境界的力量,亦能令我执的取著增长。妄心熏习,即妄心返熏无明,有二种。一是业识根本熏习,谓妄心熏习根本无明,使具缚凡夫承受三界分段生死的粗苦,二乘圣者而受变异生死的细苦。二是增长分别事识熏习,即妄心熏习枝末无明,令一切众生受分段生死的痛苦,而不能超三界证涅磐。

  无明熏习,即无明熏习真如,从本末上说也有两种:第一是根本熏习,就是根本无明熏习真如,从真如自体上生起虚妄分别性的诸业识(包括阿黎耶识和眼等六识)。第二叫所起见爱熏习:由虚妄境界所生起的邪见(有身见等五)、贪爱等枝末无明,此枝末无明熏习真如,在真如体上便生起分别能力最极强大的第六意识。因诸业识的虚妄分别,众生便造惑业,受苦果啦。

  (三)真如熏习无明——还灭门

  染污的无明,被清净的真如所熏习,强大的熏习力量,能令无明妄心厌离生死苦果,欣求涅磐法乐。由真如熏习无明所产生的一厌一欣,警醒自己,从愚昧昏迷中觉醒过来,相信自己本身具足自性清净的真如法体,能如实了知所有现前的境界,皆是无明妄动而产生,空无所有,了不可得。因妄心生则法生,若妄心灭则法灭。有了此深刻的认识,以种种方便法门,随顺而修习之,使妄心息灭,永不生起。于现前境界不起贪心,无所取著。像这样的久久熏习,达到力量强大时,无明便被断除,无明一除,妄心就无从生起,一切境界,亦随之而灭,无明、妄心、妄境界都一齐息灭。

  一切心相(眼等六种业识)亦都断尽,此时就证得了常乐我净的寂天涅磐,成就众多不生不灭,纯善无漏不可思议的微妙业用。譬如摩尼宝珠投于浊水,浑浊的水不得不清澄。

  此净法熏习,约真妄说有两种。一是妄心熏习;二是真如熏习。此净法之妄心熏习与彼染法之妄心熏习,但名同而义实异。此是讲的还灭门,彼是说的流转门。此还灭门的妄心熏习,是说发心修行的修行者,所有修行都是在不觉之妄心中进行的。此有二种:一是分别事识熏习,谓凡夫和二乘人,厌生死苦,欣涅磐乐,由欣厌故,随自己福慧善根之力,而渐渐趣向无上菩提之道。二是意熏习,谓一切菩萨以精进勇猛之心意速能成办佛道。

  真如熏习,即是真如熏习无明,按体、用论亦有二种。第一名“自体相”熏习:自体相,就是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就具有自性清净的真如法体,此真如法体含摄世出世间一切功德,用这真如的自体相去熏习无明,十分有力。因此一切众生欲脱生死证得涅磐,必须发心持戒修行,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正所谓由戒生定,从定生慧,以慧断惑,此修学佛法的步聚,正是《大乘起信论》中所说的净法熏习——“自体相”熏习。

  第二是“用”熏习,是说真如的业用熏习无明。谓众生以佛、菩萨、罗汉、师长、同学等善知识为外缘力量,亲近他们,恭闻他们所说的清净正法,听法后能如法如律的思修,乃至开慧断惑,了生死,得解脱。

  (四)真心熏习义的四要素

  《大乘起信论》说熏习有四种要素,以有此四种要素的原故,熏习的意义才能圆满的构成,使熏成的染法净法生起不致断绝。四种要素是:1、真如;2、无明;3、妄心;4、妄境界。

  1、真如:

  真如,是真实不虚,如如不动的意思。他是宇宙人生的本体,绝四句,离百非,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本论描述他说:“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不生不灭,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真如有二种,一是离言真如,如上所描述。二是依言真如,佛陀以彻底之大悲心,为了让一切众生,证得真如,不得不以语言文字,把离言真如解说出来,以便让众生闻思修证。

  2、无明:

  无明,是最极染污的,是一切法的染因,犹如极浊之物,自浊浊他。对四谛、善恶业果、清净真如法体等真理,不能如实的明白通达,愚昧无知,为根本烦恼之首。无明有两种,第一是根本无明,依本论说是迷于法界真如理体的最初一念无明。第二是枝末无明,依根本无明而生起的三细六粗等的惑业。

  3、妄心

  为清净真如被无明所熏而起的一种虚妄不实之心,为一切染污法之根源。经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此心即是妄心,此法是一切杂染法。妄心无体,亦无处所,起念则生,息念则灭。故《楞严经》的七处征心,寻求妄心了不可得,就非常精彩的阐明了妄心之无所有。此妄心,即平常所说能造诸业的眼识等六识。

  4、妄境界

  即是妄心所攀缘的境界,也就是眼等六识所缘的色等六尘,即是物质世界。如《瑜伽焰口》云:“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即应。”

  无明熏习真如的染法熏习,从无量劫以来直至今日,都在相续不断的熏习着,要到成就无惑不断,无德不圆的佛果位上方能永远的彻底的断灭。虽然染法的熏习要到佛果位才能停止,却毕竟有断尽无明的时候。真如熏习无明的净法熏习,就没有停止的时候,穷未来际。因为真净法在常常时、恒恒时都在相续不断的熏习。就是到了佛果位,真如全体显现,无明净尽无余时,净法的熏习都没有间断,因成佛后,还要到他方世界,示现成佛,广度众生。

  真如熏习无明,真如为能熏,无明为所熏。无明熏习真如,无明为能熏,真如为所熏,真如与无明,互相熏习,互为能所,这是《大乘起信论》特有的熏习学说。由此道理,可以看出,众生如果要脱离生死苦海,证得涅磐法乐,必须时时刻刻用真如去熏习无明,不要让真如被无明所熏,也就是要真如为能熏,无明成所熏,不能让真如成所熏,无明为能熏,这样一来,常常时恒恒进的净法熏习,真到有一天,真如熏尽无明之时,也就是成佛之日。

  三、唯识学派的妄心熏习义

  在唯识学中,讲到熏习义的经论很多,比较著名的,有二部论,第一都是无著菩萨的《摄大乘论》,此论以如来的十相殊胜殊胜语摄尽一切大乘佛法,所以名为《摄大乘论》。同时由此十相殊胜殊胜语,显示了大乘真是佛语,为佛金口所宣;驳斥了小乘行者“大乘非佛语”的错误观点。十相中的第一相“所知依殊胜殊胜语”,就是成立阿赖耶识的。关于熏习义的道理,就在此相中讲得很祥细。

  第二部论典是《成唯识论》。世亲菩萨晚年写出了千古名篇《唯识三十颂》,还没来得及作注释便圆寂了。印度解释《唯识三十颂》的注疏有几百家,其中最具权威性的注释家有护法论师等十家,号称“十大论师”。后来我国三藏法师玄奘大师游学印度,学成归国,便以护法论师的注疏为主,再综合其他九家的不同见解而糅译成一家,取名《成唯识论》,意思是此论是成立“唯识无境”道理的论著。此论又名《净唯识论》,意即此论极为明净地显示出唯识无境之理。此二论在讲到阿赖耶识受熏持种时,对“熏习”义的道理,都讲得极为祥尽。

  熏习的定义

  熏习,通于染净、善恶、有漏无漏等,所熏成的种子就有染、净种之分。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的生起,都必须有其生起自体的亲因缘——种子。种子是由熏习而有,若无熏习,亦无种子。无有种子,便无现行,正觉世间,众生世间、器世界亦不得成立。若无熏习,在“因”没有种子,在果没有异熟,即是没有阿赖耶识,一切法不成。

  转染成净,成佛作祖,由于熏习;轮回六道,沉沦生死,亦由熏习。没有熏习,世出世界,精神物质,一法不成。熏习意义的重要性,由此可知。

  《成唯识述记》云:“熏者,发也,或由致也;习者,生也,近也,数也,即发致果于本识内,令种子生,近令生长故”。此文义说,熏是击发义,习是数数义。谓一切法(即前七识,一切法均以识为体性故)生起现行时,力量强大的,于生起的那一刹那,就数数的击发第八阿赖耶识;把这数数击发所生起的功能势用(即种子)放在阿赖耶识的自体分中,从而产生新的种子。同时,使本有种子的力量由弱变强,势用增盛。熏习的道理,《摄大乘论》打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如苣藤中,有花熏习,苣藤与花,俱生俱灭,是诸苣藤,带能生彼香因而生”。苣藤,即是胡麻,相当于中国的芝麻。印度人民喜欢用香油涂身,便用胡麻和香花一起埋入土中,使香花腐烂,然后取出胡麻柞油,经过香花的熏习,使原来不香的胡麻油变成了香油。

  阿赖耶识熏习的道理也是这样,阿赖耶识与一切杂染品法,俱生俱灭,在受熏的阿赖耶识里,就有了能生彼杂染法的“因性”(种子)。《成唯识论》亦说,所熏和能熏,各具备四个意义,能生起“本无今有”的新熏种子,又能增长本有种子的力量,这样才能成立熏习的意义。如上述中的苣藤,喻阿赖耶识,是所熏;香花譬前七转识(一切染净法),为能熏;香油之香,喻新熏的种子。因此,所熏和能熏,是构成熏习意义种的两大重要部件。

  所熏四义

  所熏四义,所熏之所以名所熏,要具备四个条件,否则,就没有资格作所熏:

  1、坚住性。

  是说作为所熏这一法,从无始之始到究竟之终,它的性质必须是一类的相继不断,没有极大的变异,有相对的稳定性,只有这样才能执持习气令不散失,才可以作为所熏,不然就没有作为所熏的资格。象那前七转识及其相应的心所法,都不能为所熏。因为它们容易转变而间断,没有坚住性,没有所熏那样的有持执种子的作用。如五无心位,前七转识便被灭除,即使能执持种子,到此五无心位时,所执持的种子也散失得无影无踪,因此前七转识不配为所熏。又如色法,拿我们最常见的花和风来说,花虽然执持香气(种子),但很短暂,不能持久。而风根本就一点不行,流动性过大,不能保护香臭,即使有,也是一刹那便过。

  2、无记性

  为所熏的法,不但要符合第一个条件的坚住性,而且还要有第二个条件的无覆无记性。只有势力劣弱的无覆无记性,才不与能熏的善恶、染净诸法互相违背,不拒绝他们而接受它们的熏习。恶来恶熏,善来善熏。如果所熏是善性的,便与恶法相违,拒不纳其熏习;亦不容受自类善法的熏习。假设所熏是恶性的,又与善法相违,也拒不容纳其熏习,更不容忍自类恶法的熏习。因为善恶二法的力量强盛,不能容纳它法的熏习,只能熏习它法。如极香的檀香与臭极的大蒜,便不会接受其它味道的熏习。而不香不臭的衣服,用檀香熏便成香衣,用大蒜熏便成臭衣。因此,只有无覆无记的第八阿赖耶识,才能接受善恶诸法的熏习,才能为所熏。此无记性,就区别了如来的第八净识不能为所熏。如来第八净识,虽有坚住性,却是纯善至善纯净至净的无漏法,违背有漏的善恶二性,故不能受熏,不能为所熏。正如《成唯识论》卷二所说:“若法平等,无所违逆,能容习气,乃是所熏。”

  3、可熏性:

  是说作为所熏的法,要有接受习气的可能性,这可能性就是自在义,是有体的实法而不是无体的假法,体性虚疏而不坚密,能够容纳习气,方能接受其它法的熏习。譬如心所法恒依心起而不自在,不是所熏。无为法是常住法,没有生灭变化,其体性坚密而不虚疏,亦不是所熏。唯第八心王,有自在义,体实非假,亦非如金银铜铁等体性坚密,故是所熏。

  4、与能熏共和合性

  作为一个所熏法,不但要具有坚住性、无记性、可熏性的三个性质,而且要与能熏同一时间、同一处所、不即不离,和合一体方是所熏。假使所熏与能熏不同时同处亦不和合,也成熏习,那么就有他身为我所熏,我身为他所熏。也就是自己作坏事他人受罪,他人作善事我可以享受善果的严重过失,这样一来,这个世界便乱套了,因破坏了“自作自受“的公理。事实上世出世间都是自作自受,公修公得、婆修婆得,因果次第,丝毫不乱。因此,不能与能熏同时同处,便不能成所熏。

  具此坚住性等四义的,只有第八异熟识,是所熏,其他心王及诸心所等,不具此四义,不是所熏。

  能熏四义

  能熏四义,是说作为能熏的法,必须具足如下四个条件,不然就不是能熏:

  1、有生灭

  有生灭,是说要有生灭变化之法,才有熏习的作用,方能熏生新种,或熏习本有种子令其力量增盛,所熏成的种子作为彼法当来生起的亲因缘。这样的法才是能熏。如不生不灭的无为法,常住不变,没有生长他法的作用,不是能熏。

  2、有胜用

  有胜用,就是为能熏法者,不仅要是生灭之法,而且要有殊胜的作用,以引生习气(才能熏成种子)。胜用有两种:一是能缘胜用;二是力量强盛胜用。色法虽有力量强盛胜用,却没有能缘胜用;无覆无记的异熟识及其相应心所和第六识业果无记心,有能缘胜用,而无强盛胜用;不相应行法,是色心二法的分位假法,二用均无。都不是能熏。

  3、有增减:

  仅有生灭、胜用二性之法,还不足以为能熏,还需要可增可减的性质,才是能熏法。否则,无增无减的佛果亦成能熏。佛果是圆满不增不减的纯善无漏法,若是能熏,便不圆满,成佛以后,仍需修习善法,前后佛果便有胜劣圆缺之差别,果真如此,成大过失。

  4、与所熏的合而转

  有生灭、有胜用、有增减三种意义的法,还不是能熏法,还要有与所熏的合而转的特性,并与所熏同时同处,不即不离的法,才是能熏法。不然的话,便犯“所熏法不与能熏共和合性的过失”。具足有生灭等四种意义的法,是前七转识及其相应心所,是能熏,其它不具此四种意义的法,不时能熏。”

  熏习的意义已如上述,正如《成唯识论》卷二所说:“如是能熏与所熏识,俱生俱灭,熏习义成。令所熏中,种子生长,如熏苣藤,故名熏习。”

  下面继续探讨一下熏习义的余义。

  熏习的相状及种类

  万法唯识的法字,其义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就是说宇宙万物的每一物(法)都能保持(任持)自己的相状(自性,即自体),使人对其生起理解。熏习一法,既是法,又能让人产生理解,说明熏习也有相状。熏习的相状有二种:就是见分熏和相分熏。宇宙万有,不外就是精神与物质,亦即十二因缘的“名色”,《百法明门论》里的心法与色法,也就是能缘的精神作用——见分,所缘的境界——相分。所以万法的亲因缘——种子,即熏习,也就有两种:

  1、见分熏:前七转只及其相应心所的自体分为能熏,第八阿赖耶识的自体分不要说必是所熏。当前七转识及其相应心所的自体分生起现行的时候,便有向外的能缘作用,这种作用即名见分。如果自体分不是力量极劣弱的无记性,就具有能熏的四义,则能熏习自己的习气在第八识中,成为前七识及其心所自体分的新种子,或使其本有的种子力量增盛,为后时各各自体分生起之亲因(内因外缘之内因)。倘若将唯识四分合聚为二分,则第四之证自证分,第三的自证分便摄入第一之见分,因此三分都有能缘胜用的缘故。此见分熏习各自的见分种子,不熏他种,故名见分熏。

  2、相分熏

  能熏的法只有自证分或者见分。相分因没有能缘胜用,本不能自熏成种子,因仗托见分的力量,在见分熏习时,亦能熏成自己的种子在藏识中,所以说相分亦能熏。

  熏习的种类无量无边,若归纳起来,不外三种:

  1、有分熏习,亦名有支熏习。即是吾人的身口意三种行为的熏习,所熏习成的种子,是新生的。这新熏的种子,能招感三界一切可爱不可爱的异熟果。

  2、言说熏习,是人们感觉的熏习,这类熏习都是本有的,如果在本识上根本没有这类本有种子的存在,便没有这样的感觉或思想产生了。由这类熏习所需长的种子,当来便能生起语言文字等的一切知识。如佛子此生此世学习了某些佛经论典,在此生成新熏种子,在来生便成了本有种子,所以后世一接触到这些前生读过的经论,便象很熟悉似的,易学易理解。

  3、我见熏习,我见有两种。一是人我见;二为法我见。人我见是粗显的,执著有一个能主宰一切、支配一切的实在我体。人我见熏习有本有与新熏的两种,本有的人我见叫 “俱生我执”,新熏的人我见名“分别我执”。法我见是细密的,执著有一个真实的,固定不变的真常法体。如小乘有部主张:“三世实有,法体恒有。”法有见熏习也有本有与新熏的二种:本有的法我见即“俱生法执”,新熏的法我见是“分别法执”。从人法我见生起的情况看,法我见可能独自生起,人我见必须同法我见同时生起。若从修断方面说,若断法我见,必须先断人我见。若断了人我见,不一定能同时断除法我执,这在《我唯识论》卷一卷二破人法我见时,说得最清楚详细。

  (五)熏习的结果

  熏习的结果便是摄藏在第八阿赖耶识中的种子。种子有杂染种子和清净种子。此二类种子都有本有和新熏的二种。关于种子的学说,在《摄大乘论》和《成唯识论》中说得很透彻,学者欲明究竟,可自翻阅,限于篇幅,不能在此详述,请海函。

  三、两种熏习学说的比较

  以《大乘起信论》为代表的性宗真心熏习义和以《成唯识论》为代表的相宗妄心熏习义等诸意义,已如上述。现就两种熏习学说,作一简单的比较说明,以便更方便学者在修学佛法中选择其一而修习之。

  性宗的真如缘起论,相宗的赖耶缘起说,这便是两种学说的根本差异之处。

  相宗说,阿赖耶识刹那变化而又一类相续,无始以来恒转如流水。恒表非断,以遮断见;转谓非常,以遣常见。非常非断而远离二边契中道义,因果理成。阿赖耶识能够执持世出世间一切染净种子令不散失,此诸种子起现行时,于是正觉世间,有情世间得以建立。

  真如是无为法,凝然不动,没有生灭变化,按理说不能接受熏习,又无势力熏习他法。但性宗说,真如为能熏时,熏习无明而成正觉世间;真如为所熏时,接受无明的熏习而成有情世间。从熏习的角度上,可看出性相二宗的熏习义有很大的不同。

  约能熏说,第一要有生灭义,无生无灭的真如就不能为能熏。《大乘起信论》的能熏义贯通无为法和有为法,许可真如为能熏。第二要有胜用义,相宗认为无覆无记的阿赖耶识,没有善恶二性的胜用,不能为能熏。有能熏力量的是前七转识及其相应心所。《大乘起信论》则许可第八识为能熏。第三要有增减义,唯识宗安立能熏义但通因位不通位果位,认为佛果圆满,不增不减,所以佛佛道同,不能为能熏,若为能熏,前后佛果应有差别。性宗的能熏义贯通因位果位,许可佛果有能熏义。

  从所熏论,作为所熏,第一要有坚住性,相宗认为像前七转识那样的法,有间断故无坚住性,不能持种,不能为所熏。《起信论》则许可之。作为所熏,第二要是无记性,相宗认为染净二法互为违背敌对,不能为所熏。性宗则许可极染的无明与极净的真如能互相熏习,作为所熏。第三要有可熏性,相宗认为,真如无为法,体性坚密而不虚疏,没有接受熏习的可能性,不能为所熏。《起信论》主张真如随缘之说,许可真如为所熏。第四,相宗主张所熏之法,一要是有为法;二要是有体之法。《起信论》则把所熏贯通于无为法,和无体的无明一样。

  四、结束语

  熏习的道理通于染净善恶,世出世间,如果我们修学佛法的佛弟子,把它的道理彻底明白了,对于我们学佛大有帮助,并且能稳速的达到学佛的目的。当今社会,世风日下,人心不祜,尔虞我作。拜金银不拜父母,要珠宝不要兄弟等丑恶现象充满着大都市,袭击着乡下农村。出家人懂得四大皆空,五蕴非有而勤勤于修学佛法,孜孜于利济群生。且不论远在那高山云雾中潜心修道的佛子,至于说处在繁华都市的丛林,因受社会思潮的冲击,不良现象的影响,多数佛子能洁身自好,一心向道,出于淤泥而不染。但极少数的偏偏向坏的方面看,染的东西学,所熏习的是恶法、染种,结果越熏习染种越多,净种日少(道心退失),住在寺院,看这看那不顺眼,认为寺院不如社会,僧人不如俗人,由此大错特错的观念影响,善根越来越少,信心越来越薄,最终变成不僧不俗,甚而至于半僧半俗。这都是染污熏习的结果。如果出家佛子,远离杂染熏习,接受净种熏习,象那些发心布施持戒、讲因果、讲行持的在各大丛林还是很多的。这样长期的净种熏习,善根越积越厚,有朝一日功圆果满,不负出家之志,达到学佛目的。

  释智德,闽南佛学佛教师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