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从人的本身分析,解释了佛法的第一义谛之后,又从世界的角度来进一步解释,佛法的根本真理。而世界又分两部分:物质世界和有情世界。楞严经中所讲的七大:地、火、水、风、空、见和识,就包括了世界的这两大部分。这是楞严经的特色,因为,其他经典只言四大,惟独此经说为七大。
楞严经讲到,此七大之自性不变。从世谛来讲,因缘和合,而生万物,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形状大小,不同色彩的物质世界,和合诸缘以成相,变化生灭,代谢无常,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永无休止。但是从第一义谛来讲,如来藏清净本然,不变不生不灭,故以如水成冰,冰还成水为喻,以示七大之性,随缘不变。
地、水、火、风四大的相和相应,形成了世间种种不同事物,种种变化。如果四大没有相合相应,那么它们也就不能与其它种种物质和合相应,而发生作用,就像虚空不能与种种物质和合相应。如果四大和合相应一起发生变化,它们从始至终都在相续生成,相生相灭,生起灭去,灭去生起,生生灭灭此起彼落,像火轮一样旋转,没有瞬时暂停。就像水结成冰,冰又化成水,如此循环往复。粗重的是大地,微细的是尘埃。从这些尘埃之中的极微细尘埃,还可以分析出更极细微的尘埃,如此仔细观察分析,可以看到一些极其细微的尘埃,经中称之为“邻虚”,从邻虚再分析,就最终达到空无。这就是真正的虚空了。如果从这些极其细微邻虚,最终可以分析到虚空,应当知道虚空可以产生种种色相。这些微尘所显示出的虚空,是用几个微尘和合产生出来?如果色尘和合相应,所产生的只能是色尘的和合,而不会是虚空。如果虚空和合相应,产生的只能是虚空的和合,而不会是色尘。于如来藏中,一切色尘之本性,即是空性,一切空性之本真,即可显出色尘,如来藏本体清净,可出现一切物质世界,这些随著众生的识心而现示,随众生的认知限度而示现,依众生的身、口、意三业欲求,而生示现。但世间之人不知道这些道理,错认为它们是因缘和合而生。这些都是众生识心分别计度的结果,而不会具有真实义。
火性没有自己的本性,它寄生于种种事物上面。如果火性是因和合而有,那么,当你拿镜子对著太阳取火时,火是从镜子生起来,还是从手中艾草生起来,或者是从太阳中生起来?如果火是从太阳中生起,那么它既能燃烧你手中的艾草,也可以燃烧其它的东西,如林地里的树木。如果火是从镜子中生起,那就不需要太阳,镜子自然可以燃起艾草,可是镜子为甚么不烧你的手?但是镜子并没有热起来,也没有融化。如果火是从艾草里生起,那么镜子和太阳都不需要了。再仔细观察,镜子在手里,太阳在天上,艾草在这地方生,火到底是从哪里来?太阳和镜子相距如此之远,如果没有和合相应,火是无从生起的。在如来藏中,火的本性是空性,空性又可以随缘显出火的作用,这些都是随著众生的识心而示现,与众生的认知限度相应。这个清净本然之性从一切世间事物中生起,遍布世间一切事物,它没有固定处所。世间的人们迷悟无知,以为火性是因缘和合而生,这都是识心分别计度的结果,都无真实义。
水性是流动不停的,它的流动和停止没有一定不变的规律。就像大幻师求取月亮之精,用之和成幻药的情形。这些幻师在月光皎洁之夜,手拿器具来求月精之水。这水是从他们手中的珠子生出,还是从空中生出,还是从月亮那里生出?如果水是从月亮生出,那么月光所照之处,都应有水流出,但事实不然。如果水是从珠子里流出,那么这个珠子里就应当常常有水,为甚么又要在月夜求月精之水呢?如果水是从虚空中生出,那么虚空无涯,水也应当无涯,从天到地,都是水浪滔滔。再仔细观察,月亮高悬天空,珠子在手里,珠子里的水用盘子盛著,水从那里来?月亮和珠子相距如此之远,不能相应也不能相和,这月精之水无从生出。于如来藏中,水的本性是空,空的本性生出水,它们本来清净,只是随顺众生的识心而示现。世间的人们迷悟无知,以为水是因缘和合而生,这些都是识心分别计度的结果,没有真实义意。
风性没有固定的自体,动静无常。当你整理衣服时,衣角振动,就影响到旁人,于是旁边的人就会感到有风吹拂到脸上。(扇子)那么风是从衣角处生出呢,还是从虚空中生出的,或者是从别人脸上生出?如果风是从衣角处产生,那么你披戴的就是风,衣服就应当飘动离开你的身体。如果风是从虚空中生,那么你的衣服不动时,为甚么没有风来拂面呢?空性是常在的,那么风也应该是常在的。如果虚空有生有灭,那又叫甚么虚空?如果风是从别人脸上生出来,那么从别人脸上生起的风,也会吹拂到你,但是你自己整理衣服,怎么反而吹拂到别人呢?详细观察,整理衣服是你自己,被风吹拂的是别人的脸,而虚空间依然寂静不动,并没有风在其间流动,也没有甚么地方产生风。风和虚空的性质是相隔的,没有和合,也没有相应,就不应有风生出。于如来藏中,风的真性是空,空的真性是风性,它们本然清净,充满世间,随著众生的识心而示现。世间的人们迷悟无知,认为它是由因缘和合而生,都是识心分别计度的结果,都没有真实义意。
空性是有形象的,由色相而显发出来。譬如挖出,挖出一尺深的土时,井里面就有一尺深的虚空,挖出一丈深的土时,井里就会有一丈深的虚空,井中的虚空随著挖出土的多少而定。那么这个虚空是从土里生出的,还是从挖掘生出的?如果这个虚空是自己生出,那么,在没有掘井之前,为甚么这里只有一片空地?如果这虚空是从土这里生出,那么,土挖出来时,就应看到虚空进去。如果挖土出来时没有虚空进去,为甚么要说虚空是从土里生出的?如果这个虚空是从挖掘生出,那么挖掘出来的就应当是空,而不应该是土。如果这个虚空不是从挖掘生出,那么为甚么又能看到井中的虚空呢?再仔细观察,挖掘是人手的动作,土是从地里挖出来,挖掘和虚空一实一虚,互相不能有所作用,既不相和也不相应。这个虚空之性是圆满遍布的,是本然不动摇的。
应当知道,地、火、水、风与空,就叫做五大。它们的真性是圆融无碍的,都是从如来真性的而显示,本然没有生灭。由于心迷昏昧,不知道地、水、火、风四大本来都是如来自性。应知道,于如来藏中,觉知的真性是真空,空的真性即是真觉,他们是本来清净的,充满一切世间,顺众生的认识心而显示。就像一口井的虚空一样,生出一口井来,十方虚空也就生成了十方世界。这虚空是没有一定地方的。它只是由众生的欲求业力而发生。世间的人们迷悟不知,以为它是因缘和合而生,其实都是识心分别计度的结果,没有真实义意。
能见能觉的作用并没有独立的知性,它是因色和空而有的。比如,早上看到光明,晚上看到黑暗,半夜时来看,有月就有光亮,无月就是黑暗。这明和暗,都是从所见之中分别而有的。这个见觉到底与明、暗、虚空是一体,还是不是一体的?它们是相同的,还是不相同的,它们相异的,还是相同的?如果见觉与明暗、虚空原是一体,那么,明暗二相都会消失。因为,在暗时就不会有明,明时就不会有暗。如果见觉与暗是一体,有明时见觉就会消失。如果见觉与明是一体,有暗时见觉就会消失。见觉消失了,还有甚么见明和见暗呢?如果明和暗各自不同,而见觉又没有生灭,那么它们怎能会合为一体呢?如果见觉与明暗不是一体,那么,离开明暗、虚空等等,那里还有见觉?离开明暗和虚空,见觉就如龟毛兔角一样的东西,都是空无所有。明和暗本来不同,怎么说见觉使它们相同?见觉离开了这三件事物就是空无,所以见觉与它们不异?虚空和见觉本来没有界限可以将其分开,因此见觉和虚空非不同。不论是见到明还是见到暗,见觉的本性并没有改动,所以见觉和明暗非同。仔细观察,光明从太阳来,暗黑从夜色生,通达属虚空,障碍属大地,这个见觉又是从哪生的呢?见觉是有知有觉,虚空是无知无觉,这两者是不可能相和相合的,所以见觉不可能是没有来源而自己产生。如果见觉有所闻知,则这个闻知的真性是圆融遍在的,本然不动摇。
所以应当知道,见觉与无边不动摇的虚空,加上动摇的地、水、火、风等,合为六大。这六大的真性圆融遍在,都是如来自性,本来没有生灭。众生沉沦在迷悟之中,所以未能悟解此见闻觉知,本来都是如来自性的妙用。应当观察这些见闻觉知,是生还是灭?是同还是异?是非生非灭吗?还是非同非异?众生不知道,于如来藏中,本体的见觉即是妙明的本觉,精真的觉见,亦可转为妙明的作用,它们本来清净,布满世间,随众生的识心而示现。正如从一见根即能见全体法界,在耳能听,在鼻能嗅,在舌能尝,在身能触,在意能思,综合名为心灵,又能感觉各种身心内外的作用,都是遍照一切法界,充满十方无尽虚空世界。所以它没有固定的地方,只是顺著众生的业力而发生作用。世间的人们迷悟无知,以为它是因缘和合而生,这些都是识心分别计度的结果,而其究竟真理,非是语言所能表达。
识性是没有根源的,它是因为六根(眼、耳、鼻、舌、身和意)与六尘(色、声、香、味、触和法)的妄起而发生作用。看看眼前的人与物,目光所及之处,历历遍照,就像在镜中观物,并没有分别。可是,你的识性却从这当中一一分别,从而你可以分别出,这是人,这是物。由于这个识,你能了然知解种种事物。
但它是从见而生出,还是从外界的物相生出,或者是从虚空中生出,或是无因自生?如果识性是从观见之中生起,那么,如果没有明暗,没有色空,也就没有观见,没有见,识性从何而生?
如果识性是外界的物相中生起,那么,这个识性既不是从观见中生出,它就不能见到明,也不能见到暗,明暗都见,也就没有色相与虚空,如果没有这些外相,识性又从哪里生起?
如果识性从虚空中生,那么,没有外界之相就没有观见,没有观见,就无从辨别,也就不能了知明、暗、色、空等物相。没有物相,也就没有种种所缘之物。那么见闻觉知也就没有地方安立。离开观见和外物,虚空就等于空无,如是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同于一般事物,纵然有识性生起,又怎样才能将它分别安立起来呢?如果识性是无因而生,那么,为甚么不会在白天看到月亮呢?
详细审视,观见依于眼睛而生起作用,色相都是目前的现象,可以指出相状和形相,没有现相就是空无。这样再来审查,这个识性是从哪里生出来?意识的作用是活动的,而能见的功能是澄清的,所以他们是不能相和,不能相合,见闻觉知也是如此。因此识性并无其依缘之处,它无从自己发生启动。
如果识心本来无从生起,那么,应当了解,见闻、觉知等原来都是圆满清静的,它们的性能都是无从生起的。这样,识心、觉见与虚空,以及地、水、火、风等,合在一起叫做七大种性,其体本来圆融自在,都是如来真性,本来无生无灭。众生由于无知,不能悟解,见闻觉知,认知了别,这些原来都是如来自性真如的妙用。细心谛观,六处的意识心,是同是异,是空是有,或不同不异,或是非空还是非有?于如来自性中,识心的真性即是本明真知,觉知妙明即是源于自性的真识,它们妙觉湛然不动,充满一切十方世间,含吐十方虚空世界,它们没有固定不动的处所,只是顺著众生的业力发生作用。世间之人们,迷悟无知,以为它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是自在如意的。这都是识心分别计度的结果,是一种语言的抽象理论,却没有真实义意。
佛陀讲完七大种性之后,富楼那从座中起立,问佛:“听了佛所讲的法要之后,我仍然存有疑惑。如果世间一切根尘,一切蕴、处、界,就是如来所说五蕴,六根、六尘、十二处、十八界这些都是如来自性,本然清净,为甚么他们突然现出山河大地等等有为相,而且这些有为事物,生住异灭,次第迁流,不相逾越,终而复始?
另外,如来说地、水、火、风等本性圆融,充布法界,常住不动。如果说地性遍在,那么,甚么地方去容水呢?又如果说水性遍在,就不会有火生出。为甚么又说水和火都遍在于虚空,而不互相消灭?地性是障碍,空性是虚通,为甚么两种本性都周遍法界?
这时,佛陀讲到:今日如来在此楞严法会中,宣示了无上胜义,但声闻修行者和未能明了空和无空的二空奥义之修行者们,以及所有回向上乘阿罗汉的修行者们,都能退达到成佛的唯一寂灭之境地,都能驻持在菩提道场,也能登上无上修行的道路。
佛说:世间一切本然清净,为甚么会出现山河大地?如来说觉的真性是无上的明,是无上认知了别智慧,本真的觉亦是认知了别的无上灵明吗?
富楼那说:我曾常听闻佛宣说这个义谛。如来说:你所说的觉与明,是指觉的本性是无上认知了别智慧呢?还是无了别智慧的觉,即不明的觉,而我们则要去明了它,所以称它为明觉?
富楼那说:如果这个觉性,本来就没有明,那么觉也就无明了。
佛说:觉体并不是妄心所能明的,但觉体成了所明的物件,于是在妄想中又产生妄能。这样一来,在本来无同异的觉体上,就分成了能所两方面。于是能就成了主观的自我,所成了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中,又产生了种种不同的现象和这些现象相对,从而产生了共同无异的虚空,在这个有和空相对之中,又产生了无同无异的众生。
就在这样相对的境界中,互相扰乱,如目瞪睛空,因劳而发狂花,劳久而产生的尘相,自相浑浊,由此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是同,世界是异,这当中无同无异的众生,是真正的有为法。
于是静态的就形成虚空现象,虚空的体性都是相同的,而世界万有形相,就各有不同。而这自性本体却没有同异之别,才是真正生起万有现的法则。本具之觉性和光明虚空之对立,于是形成动摇,这样就产生了风轮,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大气层,由这个大气层来支持整个世界。
由于虚空生出摇荡之状态,由自性本体的光明,凝结而成立坚固的物质,于是有金属性能的物质宝藏,成为大地的中心。所以大地的中心,有金轮性的坚固物体保持国土。坚硬的东西成为金宝,摇动的东西成为风力,风性空气和固体的金性相互摩擦,于是有火光生起,而变化的本能。大地中心的物质宝藏,与光热相成产生润湿的本能。因此火性的光热上蒸,故形成水轮,于是包围十方世界。火性之光热向上升腾,水性向下降落,它们相互发生,从而形成物资的世间。湿的成为大海,干的成为陆地。如此情形,所以大海之中常常会有火光爆发,陆地上又有江河流注。如果水势弱于火时,地壳就渐渐凝成,聚结成为高山,所以山石相击时,能上生火光,当岩石融化了,就成为了水。土性之势弱于水性时,就生长而成为草木,所以树林草木被火烧以后,就会成为土质。所以当挤压草木时,就会挤出水来。这种种事物相互为种因,而交相妄乱发生,由于这些因缘,世界也就相续相继下来。
要想知道妄想是怎样生起的,都是由于不明白自性本觉之妙明真心,而又要去解释它,由于这一念的妄动,妄想就建立起来。当觉知的妄想一经建立,它所认知的理序也就成立了。由于这个因缘,听觉不能超出声音之外,视觉不能超出色相之处,色、声、香、味、触和法等六尘外物,只能由眼、耳、鼻、舌、身和意等六根来认知,于是种种见、闻、觉、知就被分别开来。但它们又因欲求思念的作用,业力相同的就相互纠缠,相样的融合,相反的分离,如是分分合合变化无端。
见性遇到色相,就发生作用,在这种作用之不,色尘发生就产生了想念。所见不同时,互相间对立仇恨,想念相同时,色尘间就融合为爱欲,爱欲流行,结成种子,于是就结为胚胎。如此相互作用之下,于是有种种的因缘关系,从而产生种种胎生之人类和种物,除此之外,还有卵生之物、湿生之物、化生之物等共有四种。这些生物都是随其业力之所感,相互吸引变化,而后产生。
卵生之种类,则想念的成分多,发生于胜妙境的妄念。而胎生之物,则情爱的成分最多,于欲乐境而发生。湿生之物,则感觉的成分最多,附于新的境界而生。化生之物,则分离变化的作用,厌离于旧的境界,而生憎恨。如此种种妄想之念,所有这种种形式的生命,都是相互变化,相互发生关系,所有生命的存在,都是以业力为动力。由于这种种因绿,众生世界也就相续不断地继续下来。
由于贪欲的纠结,妄想生起,于是相互结合,而不愿分离,如此,世间就有父母子孙相生相继,不曾间断。这样一类众生,是以贪欲为本。由于贪欲不止,所以爱恋滋生,这样相继不断,那么,世间有种种生物,如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等等。
众生依持各自力量的强弱,相互间竞争吞食,这一类众生,就是以贪杀为本。如人为食而杀羊,羊死后又转生为人,人死后又转生为羊身,如此生生死死,相互吞食残杀,都是由于与生命俱来的种种恶业的力量,如轮回旋转,没有穷尽,直到未来无际,永无休止。
有一类众生,是以贪盗为业力的根本,于是在众生间,你欠我的命,我还你的债,如此种种因缘,历经百千劫的时间,都是在生生死死之中流转。由于如此种种因缘,历经百千劫的时间,都是在缠绕不清之中。以此贪杀、贪盗、贪淫立为根本,如此种种因缘,恶业果报相续相继,而不停息。
这三种业力的作用,互相颠倒相续,都是正觉妙明的本性体中,所具有的知性之变态,由于了知自性的变态,于是有妄想的发生,由妄想的作用,而产生出山河大地等等。这些是妄想动能的作用,次第流转,周而复始,流转不息。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