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讲解网

11种念佛的方法

发布时间:2023-08-02 14:32:26作者:心经讲解网

11种念佛的方法

一、念佛是中国佛教共同特色

大乘佛教,不论显密,几乎都在阐扬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密教自有其修持的仪轨之外,显教依据的主要经典,则为净土三部经:1.《阿弥陀经》。2.《观无量寿经》,亦名《十六观经》。3.《无量寿经》,又名《大阿弥陀经》,此经自汉迄宋,共有先后十二种译本,宋元以后,仅存五本,宋朝的王日休居士,依据其中四种译本,揉合成为《佛说大阿弥陀经》,民国三十五年(公元一九四六年)又有夏莲居居士,集合汉、魏、吴、唐、宋的五种译本,重汇成共计四十八章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此经对于阿弥陀佛净土法门的事理因果,依正庄严,介绍得最为详尽。

另有净土学者如印光大师以为《楞严经》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以及《华严经》的〈普贤菩萨行愿品〉,也属于弘扬阿弥陀佛净土法门的重要经典。因此连同以上三经,合称为「净土五经」。

在中国佛教的大乘各宗派,除了三论(中观)派以及部分临济宗的禅士们,不用净土的念佛法门之外,其余诸家,几乎无一不学求生西方极乐净土的念佛法门。以此可知,念佛乃是中国佛教的共同特色。

二、《阿含经》的念佛方法

念佛法门,源出于梵语「佛陀那息勒帝」(buddhanusireti),意为忆念佛陀,辗转而成观佛相好,唱佛名号等的修持方法。在《杂阿含经》第三十三,念佛属于六念法门之一,《增一阿含经》卷二属于十念法门之一,其念佛的方法是:

「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佛,观如来形,未曾离目。已不离目,便念如来功德:如来体者,金刚所成,十力具足,四无所畏,在众勇健。如来颜貌,端正无双,视之无厌;戒德成就,犹如金刚而不可毁。清净无瑕,亦如琉璃。如来三昧,未始有减,已息永寂而无他念,憍慢强梁,诸情憺怕,欲意恚想,愚惑之心,犹豫网结,皆悉除尽。如来慧身,智无涯底,无所罣碍。如来身者,解脱成就,诸趣已

尽,无复生分,言我当更堕于生死。如来身者,度知见城,知他人根,应度不度,此死生彼,周旋往来,生死之际,有解脱者,无解脱者,皆具知之。是谓修行念佛,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昧,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盘。」

此一念佛方法,是系心忆念,专心观想佛的形相,一意观想佛的无量功德,包括观想佛的身体、颜貌;佛的戒德、三昧、智慧、解脱、解脱知见等的五分法身。

若能如此修行念佛法门,便得成就大果报,乃至自致涅盘,自得解脱。这是小乘的念佛法门。

三、《般舟三昧经》的念佛方法

若依《般舟三昧经》的〈行品〉所示:「持何法,得生此国?阿弥陀佛报言:欲来生者,当念我名,莫有休息,则得来生。佛言:专念故,得往生。常念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巨亿光明彻照,端正无比,在菩萨僧中说法。欲得见十方诸现在佛者,当一心念其方,莫得异想,如是即可得见。」

在此《般舟三昧经》所见,则有念佛名号、念佛身相好光明、念佛国方向的修行方法。若得三昧成就,即会体验到:「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是佛心,佛心是我身。心见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心有想是痴心,无想是涅盘。」这是从念佛而实证真如实相的大乘法门。

四、《无量寿经》的念佛方法

根据《无量寿经》卷下云:「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此经所示,往生极乐国土的条件,非常简单,已不像《般舟三昧经》要求念佛名号,不可休息,方得往彼国那般的困难了。只要愿生彼国,除了犯五逆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以及毁谤了大乘正法的人之外,乃至仅仅一念信愿,均可往生彼国。

不过此经所示,往生彼国有上中下的三辈人,上中二辈,往生的念佛条件是「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下辈往生的念佛条件是「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由「一向专念」,到「乃至一念」,都可往生彼国,如何念佛?此处应是念的无量寿佛(即是阿弥陀佛的意译)的名号,是用心忆念、用心系念。

此经卷上的四十八愿之中的第十八愿亦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发此愿时,尚在行菩萨道的阶段,如今早已成佛,他的愿力,当然兑现,所以鼓励众生,乃至仅以十念系念阿弥陀佛名号,必定往生彼国。当然,此经也曾两度提起「乃至一念」也得往生彼国。

五、《观无量寿经》等的念佛方法

根据《观无量寿经》的要求,首先是「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次教「系念一处,想于西方」。而做日想、水想、地想、七重行树想、八池水想、总观彼国宝树宝地宝池、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的依正庄严、观诸佛如来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作是观成,于现生中,得念佛三昧,即是亲证实相)、观无量寿佛身光明、观观世音菩萨、观大势至菩萨、观于莲花中坐及莲花合开想、观无量寿佛丈六身像在池水上。

以上乃是标准的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实相念佛,其次,此经又说九品往生的念佛法门,其中提及念佛之处,则有:

上品上生:修行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回向发愿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下品上生者:以闻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复教以「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阿弥陀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前来迎接往生彼国。

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临命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妙法,教令念佛。若此众生为苦所逼,已「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于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见观世音及大势至二大菩萨,为其说法。

从以上所举经文看来,除了观想、观像、实相三种念佛之外,对于一般的凡夫众生,尚可用六念法门、称名念佛,特别是下品往生的众生,当以称名念佛,最可适用。

称名念佛的方法,也在《法华经.方便品》见到:「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又说:「深净微妙音,称南无诸佛。」

在《阿弥陀经》则有:「若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日至七日,达成「一心不乱」的程度,临命终时,即得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前来接引,往生极乐国土。

于是有人将心忆念佛、称名念佛、持名念佛,在日本尚有配合曲调的引声念佛,都叫作念佛法门。

六、一念乃至十念的念佛方法

在中国的历代大师中,宣扬念佛法门的人相当多,并且各自提出了念佛生净土的具体方法。

北魏的昙鸾大师,着世亲的《往生论》注,对于十念往生的解释是:「心无他想,一心相续,念阿弥陀,满十数名为十念云。」又说:「此十念之念,以忆念为义,缘佛相好,称佛名号,以心十念相续,专心阿弥陀佛,最为重要。」

唐朝道绰大师的《安乐集》卷上亦云:「但忆念阿弥陀佛,若总相若别相,随所缘观,径于十念,无他念间杂,是名十念。」

唐朝的善导大师所著〈往生礼赞释本愿文〉云:「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以口念十声佛号,解释十念修法。

新罗元晓大师的《无量寿经宗要》,解释十念,即是称念名号,缘相好,不杂余念,无间断地,念满十数。此与昙鸾所说相同。

近代日本学者望月信亨,考察梵文所用「念佛」的「念」字,应该是「心念」质多(梵文citta)之意,在《无量寿经》所说三辈念佛往生之处,所说「念无量寿佛」的「念」字,是「随念」(梵文anusmrti)之意,或有「思惟」(梵文mansikr)之意。

可见「十念」乃至「一念」的「念」字,原是心忆、思惟,加上称名念或持名念,便是口中宣称阿弥陀佛名号,同时在心中也切实地知道是在宣称阿弥陀佛名号。心中清清楚楚没有妄想杂念,只知道自己口中正在宣称佛号,便是一声佛号,也是一念念佛;继续不断地口中念毕十声,心中没有出现其他杂念,便是「十念相续」,也是十念念佛。

七、五念门

被尊为中国净土修法的始祖北魏昙鸾大师注世亲菩萨的《往生论》,解释世亲菩萨主张的「五念门」说:

礼拜门:心中愿生安乐国土,礼拜阿弥陀佛。

赞叹门:称念尽十方无碍光如来(阿弥陀佛的异名)名号。

作愿门:如实修行奢摩他(止)。

观察门:如实修行毘婆舍那(观)。

回向门:以所有一切功德善根,为欲拔除一切众生之苦,而作愿摄取彼等,同生安乐国土。

这五念门的念佛方法,其实就是:礼拜弥陀信愿往生、称名念佛、观想念佛、发菩提心广度众生。

八、五方便念佛门

隋朝天台智顗(yǐ)大师的〈五方便念佛门〉介绍了念佛门的修法:

称名往生念佛三昧门:行人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时,心必愿生彼国净土,是为乐称诸佛名号的众生说。

观相灭罪念佛三昧门:行者想象佛身,专注不已,遂得见佛,所有罪障悉皆消灭。是为乐睹佛身,畏惧罪障者说。

诸境唯心念佛门:行者观想佛身,是从自心生起,无别境界。此为迷心执境者说。

心境俱离念佛三昧门:行者观想此心,亦无自相可得。是为计量自心实有者说。

性起圆通念佛三昧门:行者此时入深寂定,将入涅盘,缘十方诸佛加被护念,兴起智能功能,于一念顷净佛国土,成就众生。此为乐深寂定入涅盘境者说。

以上所举五方便念佛门,第一称名念佛,第二观相念佛,第三、第四实相念佛的因行与果境,第五则为发大菩提心。

智者大师在此文中,特别强调:「若以一言而具众门,无过念佛。」又说:「若念佛时,当知是人,即与文殊师利,等无有异。」

九、念佛三昧的修持法

在《大藏经》中,介绍念佛三昧的经论以及历代祖师的著述,相当的多,例如《般舟三昧经》的般舟三昧、《大阿弥陀经》卷下、晋译《华严经.入法界品》、《文殊般若经》的一行三昧、《大智度论》卷二一、《十住毘婆沙论》卷一二、《思惟略要法》、《摄大乘论》卷下、天台智顗的〈五方便念佛门〉、华严宗五祖宗密的《华严经行愿品别行疏钞》卷四、道绰的《安乐集》卷下、怀感的《释净土群疑论》卷七。

依据以上诸种数据所见,念佛三昧的修法应该具备:

要有定处、定期。

要有信愿往生彼国。

要以至诚心常念佛不断。

念佛要有次第渐进,可以分作四个层级:

称名念佛:舍诸乱意,声声句句,念念相续,口宣佛号,心系佛号声。

观像念佛:舍诸乱意,念念观察佛的生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巨亿光明,在众中说法。

观想念佛:舍诸乱意,念念心向佛国方所,观想佛国净土的依正庄严,佛及菩萨、罗汉的悲智解脱,一切功德法身。

实相念佛:舍诸乱意,不取内外相貌,念念相续,观想体验,心佛众生,一切诸法,实相无相,真心无心,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真俗不二,万法平等。

以上四个层次,一般凡夫,最好先从称名念佛起修,若得身心安稳,进修第二、第三层次,至于实相念佛,则相等于禅宗的明心见性了。必须消业除障,身心安适,不生人我烦恼之时,方可修持,否则用不上力,若非徒劳无功,便是东施效颦,自欺欺人。如何消业除障?称名念佛,及礼拜、忏悔、发菩提心,是最好方法。

虽然近世的印光大师以为此际末法时代的下根之人,于此四种念佛之中的实相念佛,是难中之难的法门。但在明清之世,仍有不少僧俗大德,专修念佛三昧,例如明末的莲池大师云栖袾宏,清朝的省庵实贤,均曾克期修持念佛三昧,以百日为限。莲池大师曾说:「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故知念佛三昧即是一代圣教之根元。」并将持名念佛分作:1.出声念的明持,2.无声念的默持,3.微动口唇念的半明半默持(如密宗的金刚持)。或记数念,或不记数念皆可。

莲池大师又主张《阿弥陀经》的「执持名号」,「执」是闻名号,「持」是受而守之,常时不忘,而此执持也可分为:

1.忆念无间的事持,

2.体究无间的理持。执持之极,便得「一心」,亦可分作:1.事一心者,即是闻佛名号,常忆常念,字字分明,相续不断,唯此一念。2.理一心者,闻佛名号,不唯忆念,亦能反观,体察究审,极其根源,于自本心,忽然契合。

比莲池大师略晚的蕅益大师,解释「执持名号」,乃在执持阿弥陀佛名号,以达一心不乱。若能念念忆佛名号,暂不忘舍,名为执持。亦可分作二阶:1.事持者,未达如《观无量寿经》所示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理。2.理持者,信西方之阿弥陀佛,即我心本具,为我心造,以自心所具之名号为系心之境,暂不忘舍。若从伏除烦恼至见思惑尽,皆名事一心,若至心开,见本性佛,皆名理一心。他不同意莲池大师的体究之理,为理一心,并以为体究念佛或参究念佛的方法,不过是摄禅宗归净土的一种方便。

事实上莲池大师是基于禅修经验而将理一心及理持,解释为禅宗的见性明心,蕅益大师则是从理论思辨上说明禅是禅,净土是净土,不应相混。莲池大师的说法,是从修证体验及禅净论点的会合,而指出如何来修念佛法门,也跟禅修不相违背。

又由于天台智者大师曾说:「四种三昧(常行、常坐、半行半坐、非行非坐),同名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也。」所以明末的蕅益大师也说:「念佛三昧,名宝王三昧,三昧中王也。」并以为卢山一派之净土念佛为念他佛,达摩所传为念自佛,永明延寿一派为理事双修,禅净兼顾的念自他佛。不过蕅益大师本人,并未条理出念佛三昧的实践方法,他是从综合禅净诸家的观点而做的整合融会说。

总之,念佛三昧既是宝王三昧的三昧中王,我们应该鼓励净业行者们,用来修行。般舟三昧的九十日行法,必须常行,不卧、不坐、不得休息,对于一般人而言,的确很难支持。但在莲池大师时代,曾鼓励不少居士,修行念佛三昧,获得成就,也是九十日为期。

因此,宜将上列的念佛三昧修法的四个层级,配合九十日的期限,做一适当的分配。

十、高声念佛

称名念佛,又名持名念佛,称名须用口出声唱出,持名则或可出声,或可默念,或可口唇微动。但在中国的称名念佛,行之已久,唐代的飞锡大师,撰《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中,特别提倡「高声念佛」。念佛声音之洪亮,被形容为「声喧里巷,响震山林」。其理有五点:「夫辟散之要,要存于声。声之不厉,心窃窃然,飘飘然无定。声之厉也,拔茅、连茹、乘策,其后毕命一对,长谢百忧,其义一也。近而取之,声光所及,万祸冰消,功德丛林,千山茂松,其义二也。远而说之,金容荧煌以散彩,宝华淅沥而雨空,若指诸掌,皆声致焉,其义三也。如牵木石,重而不前,洪音发号,飘然轻举,其义四也。与魔军相战,旗鼓相望,用声律于戎轩,以定破于强敌,甚义五也。具斯众义,复何厌哉?未若喧静两全,止观双运,叶夫佛意,不亦可乎?定慧若均,则兼忘心佛。」

飞锡强调高声念佛,说明五义,证明声的功能奇大,能定心、除忧、消祸、举重、降魔,乃至达到止观双运、定慧均等、心佛两忘等实相念佛的程度。

十一、五会念佛

唐朝的法照大师,撰作《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一卷。提倡五会念佛。他的依据是《无量寿经》卷上有云:「或有宝树,砗磲为本,紫金为茎,白银为枝,琉璃为条,水精为叶,珊瑚为华,码碯为实。行行相植,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华华相顺,实实相当,荣色光曜,不可胜视,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

又在《阿弥陀经》于类似的描述极乐国中种种动植等诸物环境设施之后,而说:「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法照大师因此而倡导发明了「五会念佛」的方法。

其实经中只说「出五音声」是指古音乐谱曲用的「宫、商、角、征、羽」,并无五会的意思。

法照所用五会的意思,他自己说:「五者是数,会者集会,彼五种音声,从缓至急,唯念佛法僧,更无杂念,念则无念,佛不二门也,声则无常,第一义也。」他又说:「其闻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

可知五会念佛,实即以五音谱曲念佛,抑扬顿挫缓急有致,能使念佛的人,不致堕于昏沈散乱,而且随着音乐节奏,产生安定心神及愉快喜悦的趣味感。若能专精持续念佛,也可完成念佛三昧。所谓五会,乃是念佛时段的次第数,其进行方法如下:

第一会,平声缓念「南无阿弥陀佛」。

第二会,平上声缓念「南无阿弥陀佛」。

第三会,非缓非急念「南无阿弥陀佛」。

第四会,渐急念「南无阿弥陀佛」。

第五会,四字转急念「阿弥陀佛」。

其实,近世中国各寺院的念佛方法,大致上都是采取类似这样的五会念佛,不过大同小异。有些相当的好,能使参与念佛共修的人,感受到安详平和而又清凉的气氛。但在台湾的时下,也有被谱成乐曲,由乐器伴奏的「五会念佛」,使人听来,另有一种轻松活泼而且略带兴奋的味道,似已失去了梵唱的风格,很难使人成就念佛三昧了。

十二、十念记数念佛

民国初年的印光大师,他该是迄今中国弘扬弥陀净土的最后一位伟大的祖师,在其《印光大师文钞》中,收有一章〈示修持方法〉,对修净业的人非常实用,他也特别开示念佛方法。读者不妨找来熟读应用。现谨录其两种念佛方法,对时下念佛的人,都会有用:

十念法门:若因事务多端,无法如寺院生活那般地做朝暮功课的人,当于晨起盥漱毕,礼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念「小净土文」,或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华为父母,华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的四句偈。念毕礼佛三拜,即完成晨朝十念法门的功课。若无像,即面向西方三问讯。此法乃为宋朝慈云忏遵式所创,是为了当时王臣的政务繁忙而设定的。此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

十念记数念佛法门:许多念佛的人,喜用长串或短串的念珠记数,但在印光大师却教净业行者,十念记数则「不可掐珠,唯凭心记」。

印光大师说:「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此摄心念佛的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他又说:「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说:「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如何是十念记数?

便是当念佛时,从称念第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至第十句「南无阿弥陀佛」,每称念一句,须念得分明,记得分明,至第十句称念完毕,再从第一句称念的佛号记数,数至第十,周而复始,反复称念佛号,反复记数至十。

若十句直记困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则分作三气,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如此称念佛号,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便无立脚之处,久久当会自然而得一心不乱了。

此一十念记数方法,我在指导禅修及念佛方法时,也常介绍给新学者,禅修者如果数息法困难,用此十念记数法,便很顺利。所以我也极其感恩印光大师发明了此一十念记数的念佛妙法。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