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法师,诸位居士大德,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妙法莲华经 方便品》。偈颂中佛正式说法的前四部分:总明诸佛、颂过去佛、颂未来佛、颂现在佛,在前面我们介绍完了,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五部分颂释迦牟尼佛。这里颂释迦牟尼佛分两段:第一略颂权实,第二广颂六义。我们先看第一段,略颂权实。
今我亦如是,安隐众生故,以种种法门,宣示于佛道。
我是释迦牟尼佛的自称,亦如是,如什么是呢?就是如上文诸佛之是。佛佛道同,过去佛、未来佛、现在十方佛,都是先为实施权、最后开权显实,现在释迦牟尼佛在法华会上,也和诸佛一样要开权显实。安隐,涅槃秘藏是安隐处,佛自住其中,也安置众生同入此中,此安隐处就是理一;众生是人一;种种法门入佛道,这是行一;宣示就是教一。这是今释迦牟尼佛显实,下面是往昔,昔释迦牟尼佛施权。好,我们看经文:
我以智慧力,知众生性欲,方便说诸法,皆令得欢喜。
智慧力就是佛的权智;知众生性欲,就是知众生五道根性、三乘差别不同,知众生的五道根性三乘差别;方便说诸法,这个诸法就是三乘法,佛随众生的根性说方便权法、方便三乘法;皆令得欢喜,这是说明佛说法称众生机,能令众生心生欢喜,引导众生逐渐入佛道。下面是广颂六义:颂五浊、施方便、显实、叹法希有、第五不虚、第六拣众敦信,我们先看第一颂五浊。
舍利弗当知,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入生死险道,相续苦不断,深著于五欲,如牦牛爱尾,以贪爱自蔽,盲瞑无所见,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深入诸邪见,以苦欲舍苦,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
舍利弗当知,我以佛眼观,这是说明佛有能见之眼。能见之眼,以佛眼观,那是在什么时候观的呢?是佛出现于世以前、还在法身地的时候,佛以常寂佛眼圆照群机,如果根机利、五浊轻,佛就以卢舍那身说一乘法;如果根机钝、五浊重,佛就以比丘身施设三乘。大家都知道,佛有五眼,肉眼,这个是果报所得,不是修禅定修来的,肉眼只能见到没有隐蔽、没有障碍的这些可见物,有障碍、有隐蔽了就见不到了,这是肉眼,是果报所得的;天眼,就是修禅定所得,天眼对于这些没有隐蔽没有障碍、以及有隐蔽有障碍的都能够照见。比如像这种远的近的、前面的后面的、里面的外面的、上面的下面的,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都能看的清清楚楚;慧眼,就是能看破假相、识得真空、不为境所动,这称为慧眼;法眼,能辨众生根器、能彻了世出世间一切法门,广修中道实相义。也就是说,知道众生以什么法门得度,就能以什么法门来度众生;佛眼,就是最圆满之眼,能够悉知悉见一切,能够对治一切,这是佛眼。
那有人就会问了,观色法要用天眼,观众生机要用法眼,为什么这里只是说以佛眼观呢?龙树菩萨在这里解释说:“如四大河流至天池,通名大海,如是四眼流至佛果,通为佛眼。”意思是,就像四条大河流入天池,这四条大河流入天池之后都称为大海;肉眼、天眼、慧眼、法眼这四眼,当证得佛果后都称为佛眼,所以这里只说以佛眼观。下面就是佛以佛眼所观之境。
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这是众生浊。六道众生无量劫不修福慧,未得七种圣财。修福慧是因,得七种圣财是果。七种圣财,第一是信,就是信受正法。《华严经》中说:“信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有了信,就能增长一切的善根、除灭所有的疑惑。七圣财的第二是戒,就是能够修持佛制定的一切戒律。第三是闻,能够听闻正法。第四是惭,就是对自己的行为能够深加反
省,一旦觉察自己的过失,马上起羞耻心、立誓改过。第五是愧,就是反省自己所做的事情,哪些愧对于众生而发露忏悔。第六是舍,就是能够舍离一切,心无染著。第七是慧,就是有通达事理决断疑念的能力。《宝积经》中说:“云何圣财,谓信、戒、闻、惭、愧、舍、慧,如是等法,是谓七圣财,彼诸众生不护此故,名极贫穷。”这是七种圣财,这里说,六道众生未得七法财。所以,贫穷无福慧,入生死险道,相续苦不断,这是命浊。生死险道中非常危险,入之即丧法身失慧命。相续苦不断,由于众生没有福慧,生生世世都在受苦,相续苦不断,六道轮回,生生世世都在受苦。
深著于五欲,如牦牛爱尾,以贪爱自蔽,盲瞑无所见,这是烦恼浊。众生深著于五欲,这里用牦牛爱尾来做一个比喻。牦牛的尾很长,并且有五种颜色,牦牛非常爱它的尾巴,它把尾巴保护的很好,正因为它把好看的尾巴保护的好,别人要想得到它的尾巴,那必须要把牦牛杀掉;比喻众生贪著五欲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快乐,反而由于贪爱之心障蔽了智慧。就像盲人看不见道路,必定会堕于恶道中去,就像牦牛爱尾,因为贪爱它的尾巴不肯舍去,最后丢掉性命。这里比喻堕落恶道中,因为贪爱。
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深入诸邪见,以苦欲舍苦,这是见浊。佛有神通威势,有以智慧断苦的方法,众生不去求佛,不去求断苦之法,而是堕入外道的邪见网中,修诸无益的苦行来舍生死苦。比如这个外道持牛戒、狗戒、坐卧在荆棘中、吞食火炭,妄言苦尽乐生得至涅槃。其实这些都是无益的苦行,都是为邪见之所浊,修这样的邪行,怎么能够舍生死之苦呢?
以上所说众生浊,命浊,烦恼浊,见浊,这四浊聚在此时就称为劫浊,所以这里没有单独的说明劫浊,这五浊是佛所观之境,下面是说明佛观境之后起大悲心。
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佛为五浊恶世众生而起大悲,要去世间救度一切受苦众生。这是第一,颂五浊,下面是施方便。
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
始坐道场,就是初成正觉。佛成道后,在菩提树下经行,窥基大师说:“观树喜自道圆,经行思惟利物。”意思是说,观树是表示对自己成就佛道心生欢喜,经行是表示思惟利益众生。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就是在三七日中,佛思惟出世度化众生之事。
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著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
佛思惟救度众生不可得,为什么呢?原因这里说了有四个。
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佛所得的智慧微妙而不可测知、第一而不可疾证,这是第一个原因,此法甚深难解。第二个原因,是众生诸根钝,众生的根机钝。第三是著乐,众生贪著五欲之乐。第四是痴所盲,众生被无明痴惑蒙蔽。佛所得法甚深难解,而五浊恶世的众生根机愚钝,又贪浊五欲,被无明惑所蒙蔽,如此之人,云何可得度?所以太难度化了。
尔时诸梵王,及诸天帝释,护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并余诸天众,眷属百千万,恭敬合掌礼,请我转法轮。
这是诸天请说。佛正思惟法大机小、众生难度之时,三界诸天来请佛说法。梵王,这是初禅天;帝释是忉利天;护世四天王,这是四天王天;大自在天,音译为摩醯首罗,色界之顶。诸梵王,指的不是一尊梵王,我们知道,一个小世界有一位梵王,那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当然有很多的梵王了。这一段是讲诸天恭敬合掌、请佛转法轮。
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
见到这些梵王帝释率天众来请法,佛即自思惟:如果只赞叹一佛乘,由于众生被众苦所淹没,对于大法不会相信,因为不信的原因,就会诽谤破坏大乘法,谤法的罪过是非常重的,就会堕落三恶道中,既然说一乘,对于众生不但无益而且有损,那么佛宁可不说法,赶快入于涅槃。
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
既然不能直接赞叹一佛乘,那怎么办呢?寻念过去佛。释迦牟尼佛思惟,过去诸佛在这种情况下都是怎么做的。所行方便力。过去诸佛,如果出现于五浊恶世,为了度众生,都要先施设方便权法,逐渐引导众生入一佛乘。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就是我现在既然所得道和过去诸佛相同,那么度众生也应该和诸佛相同,佛佛道同,所以亦应说三乘。也应当为众生先说三乘权法。
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梵音慰喻我,善哉释迦文,,第一之导师,得是无上法,随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为诸众生类,分别说三乘,少智乐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别说诸果,虽复说三乘,但为教菩萨。
这是讲诸佛称叹释迦牟尼佛。
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就是释迦牟尼佛思惟,要和过去诸佛一样,也先为众生说三乘之时,这个时候十方佛皆现在前。《法华知音》中这样解释十方佛出现的原因:“上循诸佛之理,下顺众生之机,则十方诸佛,一时出现也。”也就是说,十方佛是应释迦牟尼佛的念而出现。
梵音慰喻我,梵音就是清净无染之音,诸佛说话的音声清净无染;慰喻,慰是安慰,喻是劝的意思。下面五句:善哉释迦文,第一之导师,得是无上法,随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这是诸佛对释迦牟尼佛的称叹。善哉释迦文,善哉就是赞叹之词,这里也含有随喜之意;牟尼的意思为文,所以又称为释迦文佛。第一之导师,释迦牟尼佛能为实施权,引导众生入佛慧,所以称叹他是第一之导师。得是无上法,释迦牟尼佛证得的是微妙第一实智,所以说得无上法。随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就是能够随顺诸佛,随顺诸佛,和诸佛一样隐实开权。隐实就是隐蔽、不得已。下面四句: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为诸众生类,分别说三乘,这是说明诸佛自己也隐实开权。
少智乐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别说诸果,这是解释隐实施权的原因。什么原因呢?因为众生少智、不自信作佛,所以要隐实,不能说真实之教;因为众生乐小法,所以施权,为众生分别说三乘。最后两句,虽复说三乘,但为教菩萨,这是对上面隐实和开权这二义的总结。虽然开始先说三乘,但是最终必显一乘。
以上是诸佛称叹释迦牟尼佛,下面是释迦牟尼佛酬顺诸佛。
舍利弗当知,我闻圣师子,深净微妙音,称南无诸佛,复作如是念,我出浊恶世,如诸佛所说,我亦随顺行。
第一个偈子:舍利弗当知,我闻圣师子,深净微妙音,称南无诸佛,这是酬答诸佛。这里的南无不是归依的意思,是敬从、顺命。
第二个偈子是顺慰施教。复作如是念,释迦牟尼佛又作这样的念:我出浊恶世,如诸佛所说,我亦随顺行。意思是说,我现在正遇五浊恶世,如果不说三乘,就很难度化众生,所以我也要如诸佛所说,为实施权。
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罗奈,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
这是正显如来方便说。波罗奈就是鹿野苑,悉达多太子出家时,他的父亲净饭王派憍陈如等五人前去侍奉他,后来因为太子放弃了苦行,这五个人就离开太子,到鹿野苑自己去修行了。到了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又到鹿野苑去度化他们,为他们五人说法。
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诸法寂灭相,就是佛自证一乘之实相,实相无形无相,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也不能用思惟推理去测度,所以说不可以言宣。但是如果不用语言来表达,众生怎么能修行成佛呢?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佛以方便力,即一乘之实,开三乘权法而说,我们说明白,就是分作三乘为五比丘说,就是这个意思。
是名转法轮,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罗汉,法僧差别名。
什么叫转法轮呢?就是转佛心中度化众生之法,入被度化的众生心中,称为转法轮。便有涅槃音,五比丘中,憍陈如先证初果、断分别惑、分证有余涅槃,在这之前,世间没有人听说过涅槃这两个字,所以自从憍陈如证初果,世间便有涅槃之音。憍陈如继续随佛修行,证得了阿罗汉果,他是第一位证得阿罗汉果的人,我们看五百罗汉,他是五百罗汉之首,憍陈如第一先证阿罗汉果。这里能说法的是佛,涅槃是法,憍陈如等是僧,于是就有了佛、法、僧三宝出现世间。
从久远劫来,赞示涅槃法,生死苦永尽,我常如是说。
这是结会古今。释迦牟尼佛不只是现在才赞涅槃永尽众苦,从久远劫来常这样说。上面广颂六义中的第二施方便,我们介绍完了,下面是第三显实。
舍利弗当知,我见佛子等,志求佛道者,无量千万亿,咸以恭敬心,皆来至佛所,曾从诸佛闻,方便所说法。
我见,是以佛眼观见。有无量千万亿志求佛道的佛子,都以恭敬心来到佛所,这些人不只是于一佛二佛而种善根,他们已经经历于百千诸佛之所,听闻诸佛所说方便权法;到现在释迦牟尼佛出世,他们又听闻释迦牟尼佛前四十年说三乘法,现在善根成熟,能够堪闻大法了。
我即作是念,如来所以出,为说佛慧故,今正是其时。
释迦牟尼佛作念,我出现于世,就是为了说佛慧,佛慧就是一佛乘,令众生修学圆满成佛,现在法会中的众生根机成熟,正是宣说大法之时。
舍利弗当知,钝根小智人,著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今我喜无畏,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佛前四十年不说大法,不是吝法不说,是由于众生不能堪受大法。这里讲了五种过失不能堪受大法。第一是钝根,钝根之人听受大法不能解;第二是小智,小智虽然聪明,但是情见不广;第三是著相,这个我们都能理解;第四是憍;第五是慢,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七种慢。有这五种过失的人不能够信受大法,所以佛在前四十年不应授与。
今我喜无畏。现今法会中,大众机缘成熟,堪受大法,称适佛的本怀,所以佛心生欢喜。这个无畏不是指的四无畏,而是不畏闻法者再执著小法了。他们堪受大法,闻到大法以后,不再执著小法,就不会诽谤大法起罪受苦了,是这个意思,是这个畏。
于诸菩萨中。与会的二乘人已经发起大心,现在皆是菩萨,所以说于诸菩萨中。
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窥基大师解释说:“依真实理说一乘道,名为正直,不随机权说有三,故名舍方便。”我们简单地说,就是说一乘道叫做正直,不说三乘叫做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这一句强调的是“但说”,也就是显示现在唯说一乘、不再说余乘。
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
菩萨是指前四十年华严会上、方等会上、般若会上这些菩萨根性的人,这些菩萨一直以来,听闻的都是方便之说,不免疑惑大法,现在听闻佛尽舍方便,说无上道,心中的疑惑都已尽除去。
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千二百罗汉,以前称为小乘,现在他们已经回小向大,皆是菩萨,所以也为他们授记作佛。以上介绍的是第三显实,下面我们再看第四叹法希有。
如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我今亦如是,说无分别法。
三世诸佛说法度众生的仪式都是先权后实,释迦牟尼佛现在也是这样说法。其实权法和实法本无分别,只不过为钝根小智之人,分别说权法和实法,这就称为说法的仪式。到了最后,还是要悟入一三不二,就是说一要先说三,说三是为了说一,这就称为无分别。
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复难,无量无数劫,闻是法亦难,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
这里的偈颂讲了四个希有。
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这是第一佛出世希有。比如在贤劫有千佛出世,贤劫有二十小劫,第一到第八小劫无佛出世,没有佛出世。到了第九小劫的时候有四尊佛出世,在人寿六万岁的时候,拘留孙佛出世;人寿四万岁的时候,拘那含牟尼佛出世;人寿到二万岁的时候,这都是减劫,在二万岁的时候迦叶佛出世;减到百岁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出世,这是第九劫,有四尊佛。到了第十小劫只有一尊佛,就是人寿在八万四千岁的时候弥勒佛出世。第十一小劫到第十四小劫,这个期间无佛出世。第十五小劫,有九百九十四佛出世。第十六到第十九小劫,又无佛出世。到了最后一个小劫,第二十小劫,贤劫最后一尊佛楼至佛出世,所以说,佛出世是非常希有的。
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复难,这是第二说大法希有。比如,我们遇到释迦牟尼佛出世了,但是,也是在释迦佛说法四十年后方说此经,说大法希有。
无量无数劫,闻是法亦难,这是第三闻法希有。比如我们前面讲到的五千人退席,虽然值遇佛了,值遇佛出世了,但是也不能听闻大法。
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这是第四信解受持希有。法会当中,信解受持的又能有几人呢?这是四个希有。
譬如优昙华,一切皆爱乐,天人所希有,时时乃一出,闻法欢喜赞,乃至发一言,则为已供养,一切三世佛,是人甚希有,过于优昙华。
优昙华三千年才开一次,天上人间,实所希有,那见到优昙华的人无不爱乐。时时乃一出,这是说此华时节到了才开,这里用优昙华,比喻上面所说的所遇之佛、所演之教、所闻之法、所听之人,都像优昙华一样的希有难遇。下面六句,是说明闻法赞叹希有。
如果听闻大法,能够欢喜赞叹,乃至只发一言赞叹,那就是供养一切三世佛。随喜赞叹一言,就是供养一切三世佛,能够随喜赞叹的人,真的是甚为希有,所以说过于优昙华,这是第四叹法希有。下面是第五,颂不虚。
汝等勿有疑,我为诸法王,普告诸大众,但以一乘道,教化诸菩萨,无声闻弟子。
这是警诫大众不要对佛生疑。佛是法王,岂有虚妄?但以一乘道,教化诸菩萨,无声闻弟子。前面权法里面,在前四十年所说声闻弟子都是权便,到了法华会上开权显实,那些都是菩萨,所行都是菩萨道,但以一乘道,教化诸菩萨。
汝等舍利弗,声闻及菩萨,当知是妙法,诸佛之秘要。
上面这一句是讲对佛不要生疑,这是警诫大众不要对法生疑,警诫大众不要对法生疑,既然此妙法是诸佛之秘要,肯定是真实之法,所以不要生疑。下面是第六,拣众敦信。
以五浊恶世,但乐著诸欲,如是等众生,终不求佛道。
五浊恶世的众生,但著诸欲。著欲,怎么能有乐法之心呢?在前文中说,执著有余涅槃的人尚且不是大乘法器,那这里所说的著欲之人,更不可能堪受大法了,所以必须拣之,拣就是拣去。
当来世恶人,闻佛说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堕恶道。
佛灭度以后,世间的恶人听闻妙法不能信受,必定会因为诽谤破坏大法而堕落恶道受苦,所以也不能为这样的人演说妙法。为恶人也不能说的,他不能信受的。
有惭愧清净,志求佛道者,当为如是等,广赞一乘道。
什么样的人才能堪受大法呢?这里说了,要有以下四德。惭,就是对自己所犯的过失,能生起羞耻的心,努力改过;愧,就是做了愧对别人的事,能够发露忏悔;清净,就是内外无暇,弃世名利;第四是志求佛道。应当为这样的人,有以上四德的人,广赞一乘无上妙道,这就是拣众。拣出去,留下一些可以堪受大法的,这是拣;下面就是敦信。
舍利弗当知,诸佛法如是,以万亿方便,随宜而说法,其不习学者,不能晓了此。
诸佛都是以万亿方便、随顺众生的根机、先小后大来说法,那些不习学之人,自然不会明白大小、方便、随宜之事,要习学才能够知道的。
汝等既已知,诸佛世之师,随宜方便事,无复诸疑惑,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
大众、汝等,既然已知诸佛是世间调御之师,又知诸佛所说之法权实、大小、随宜、方便之事,那么从前所有的一切疑惑,就都尽除无余了。疑惑去除,则心生大欢喜,自知于当来世,决定成佛。《方便品》到这里我们就介绍完了,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