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法、喻为名,下面我们来具体地解释一下经名的含义。
般若是梵文,意义很广内涵幽深,把它译成智慧或者大智慧都不能完善地表达般若的含义。智论中说,般若即实相,智慧浅薄不可称,所以沿用原音般若,这是佛经五不翻译中的尊重不翻。
古来的译经有这么个译经的规则,对于印度佛经中的专门的名词有五种不翻:第一是秘密不翻。佛经里有许多的咒语有秘密的意思和作用,所以不翻。我们所读的咒语都是梵文,不翻的,秘密不翻;第二个叫广义不翻。有些佛教的名词含有多个意思,比如我们《药师经》当中的薄伽梵,是佛的名号之一,有六种意思:炽盛、自在、端严、名称、吉祥和尊贵,如果只翻译成尊贵就失去了吉祥的意思,如果翻译成吉祥就失去了尊贵和自在的意义,所以不翻;第三个是此土无不翻。我们震旦国没有,不做翻译。如:庵摩罗果译为无垢清净,是印度的一种水果,我们中国因为没有这种水果,所以不翻;第四个顺古不翻。比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古人译的,以后的译经师就照用,不做新的翻译,以免造成混乱;第五个是尊重不翻。如般若二字,般若含义深远,不容易贴切地翻译成中文,所以尊重不翻。我们可以试着这样来理解般若的意思:就是通达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应用得圆融无碍、恰到好处。如果这样讲般若的含义,还稍微能表达它的一点意思。简单地讲,般若就是妙智慧或者真心。妙智慧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世间的聪明,我们叫世智聪辩,也不是外道有漏法修得的智慧,而是含有无漏法之圣意的无上妙智,是宇宙间真正的大智慧,它是自性中本具的无漏智,完全由真心流露出来,是离过绝非、是真实、是纯净无染、是唯正无邪的。如果我们用世间聪明的话,那我们是不能理解般若智慧的。般若是一个了达宇宙人生真相的、由清净本性所流露出来的智慧。我们世间的哲学,是建立在我们这个三维的这么一个基础上的哲理,而这个佛法的真理是建立在十法界的真理,超越世间法的,是知无所知、是没有穷尽的、是真心实相的妙用。而我们世间的智慧,是所知、是分别,就是我们的所知和经验、和意识的这种积累。这种所知的积累,经验、意识、继而就是分别。分别是最坏的妄心,我们把这个来作为一种聪明,其实你要是再加以分别、再加以执着的话,它就变成我们的障碍了,影响了我们清净智慧显露出来,所以它又称为所知障。我们说我们的般若智慧是知无所知,不是像傻瓜、呆子一样对什么事情都无动于衷,而是不加以分别取舍,对好坏、长短、是非了了分明,只是对好的不爱不取,对坏的不憎不厌,随缘。
曾经有个读《金刚经》的居士来找我,给我大谈般若智慧,跟我说了,师父,学了以后还要把它忘记。我说那既然要忘记它,为什么还要学呢,不是多此一举吗?你学了再去忘,这又多了一层分别心,又多了一层的执着心,我们只是不在心里留下任何的痕迹就对了。不用取舍的心,因为这些好坏无非是你的妄心分别,都是梦幻泡影,了不可得。既然是梦幻泡影、了不可得,又何必被假象所惑,随着外境而去妄动呢。就像我们古人,在唐朝的时候都是圆盘大脸称为美女,形容唐玄奘的母亲圆盘大脸,形容杨贵妃圆盘大脸非常有福报,美人,我们现在叫美女。而我们现在形容蛇精脸,下巴整的非常尖,称为这种是美女,其实这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事物的本身并没有一个好与坏,美和丑也没有一个好与坏,之所以有个好与坏,完全是由于人的生活习惯、人的喜好厌恶,而形成的妄想之见所导致的这种分别。如果将这个习气消除,妄想没有了,我们试想一下,哪还有一个美与丑、那还有一个好与坏呢。都是我们个人的习惯、习气继而加以分别的,然后就形成了执着是好还是恶,好的我们就想得到、拼命地索取,厌恶的我们就生嗔恨心,造种种的业,我们就是这样,是我们自己的分别。
有人会说,东西没有好坏,这个人总有好与坏吧?我们见到好多的人无恶不作,还有的人老老实实与人为善,这是我们世间人的好与坏。是的,人的行为的确有好有坏之分,佛教也劝众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因为人的行为不同,造就了一切众生的正报和依报等等方面的不同。同样生活在世间,有的人大富大贵;有的人穷困潦倒;有的人儿孙满堂;有的人孤独终老。那这些苦乐贫富的背后,都遵循着一条因果定律。
所以佛经中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今生的环境和遭遇所受的这个果报,都是我们前世所造的因。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我们今生的所作所为,就是你后世的果报。这其中的因缘果报虽然极其错综复杂,但是正像人们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样的规律是不变的,我们都是自因自果自作自受。好的果报也是自作自受,坏的同样也是自作自受,因缘果报丝毫不差。利人就是利己,害人其实也是在害自己。
我们看过去杀业重,感得身体多病多灾,寿命短促。说明虽然你剥夺了别人的生命,其实你也在剥夺你自己的生命。所以我们应该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虽然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会遇到一些恶人,我们不要去厌恶他,也不要去蔑视他,更不要去伤害他,能劝我们就劝他改恶向善,不能劝我们也生起这种礼敬的心、尊重的心,而绝不去伤害他。
曾经有居士来找我,说师父你看这个人总是跟我过不去。我就跟他说了,那他怎么不跟我过不去呢,这是因为你们前世你们的因缘。因缘法里面大家都是平等的,他跟你过不去,你明白了因缘法,你知道了是我前世我做过对不起他的事,我们结了恶缘,现在我用这种平等心、慈悲心我来给他化解,我来忍让,我来忍让,这样就是随缘消旧业。我们没有一点怨恨的心,同时我们还要生起这种怜悯慈悲的心,不要去怨恨任何的众生,没有无缘无故的果,都是我们前世自己造的。如果你要是明白这个道理了,你是不会怨天尤人的,你会生活的非常坦然的,没有任何的怨恨,都是我们曾经造的,是不是。同样,别人为什么能够一帆风顺,而我们为什么就会遇到这些灾难,这不都是我们自己所造的因缘吗?我们自己所感来的果报。
用这种心态去处世、去生活,那我们的心量就大了,我们就能容忍各种各样的众生,同时成就了我们,我们心量大不就成就了我们自己了嘛。所以我们一定要从真理方面来分析事物,不要去只看眼前的现象,如果这样我们就活在目光狭窄、心量非常小、自私自利的状态当中。包括我们今天学佛了,谁又会化解这些冤仇?每个众生都找每个众生的理由,都是别人不对,没有一个来问自己这就是我自己的业障。世间有句实话,哪个庙都有屈死的鬼,而师父给这句话的改变,哪个庙都没有屈死的鬼。就是这样,没有冤的,一个冤的都没有,都是我们曾经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们在受我们的果报,我们自己造的因,我们现在正在受果,我们一定要用一种随缘消旧业,这种坦然的心态来处世。
好,我们再回到经文,般若又分三种: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实相般若是众生本来的面目,是如来的法身,也可以叫做妙明真心、佛性、法性、真如、涅槃、大圆觉海、菩提。实相离一切虚妄之相,没有一相可得。就像《金刚经》中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说实相无相。
师父给大家做一个比喻,就像我们因为电和风扇这两个因缘,风扇在快速转动的时候,就会有这种圆的影相,这个影相是虚妄之相,是不可得的相。有一次我在讲完这个经,下课以后我在外面散步,我就看我们花园里的花开的非常鲜艳,但是师父突然感觉到,它是虚妄之相,都是花的细胞在刹那刹那生灭的变化,只不过它变化的速度非常的快,我们众生感觉不到。它因缘组合的非常快,因缘变化的非常快,而我们就执着这个花这么美丽它就是真实存在的,其实不知道它是每一个细胞生灭变化非常的快速。就像风扇在运转,它产生圆的形状的时候,圆圈形状的时候,我们不懂的时候,就认为这个圆是真实存在的,其实不知道它这种相是虚妄之相。任何我们眼所见的相,都是因缘变化所产生的虚妄之相,所以佛跟我们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我们看小河流水,看着这个河水在流,我们认为都是水,我们把它再解剖以后,刹那的刚才那一滴水早已经过去了,不是我们眼前所见到的,它是由无数个水滴在组成,在不断的组成不断的变化。就像师父刚才说的,三片风扇叶子所组成的圆圈,其实你所见到的圆圈早已经变化没有了,一个转一圈,一个转一圈,早已经刹那刹那的变化,只不过我们的心不够清净,我们观测不出来。所以说我们没有一物不是虚妄之相。我们眼所见,六根所接触的没有一项不是刹那在变化的,包括我们人在内。你们今天看的师父和昨天看的师父已经在变化了,师父的细胞已经在变化了,师父昨天吃的米饭已经没有了,今天早上吃的馒头,馒头的变化又组合了师父的细胞,已经在变化了。佛跟我们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实相无相,实相无相又具足恒河沙数功德之相。没有一法它不具足,所以又叫做实相无不相;实相无相无不相,就是说实相虽然离一切虚妄之相,但是本性不空,虽然具足,但是自性本寂,所谓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如果说有,是空之有,没有一相可得;如果说是空,是有之空,没有一法不具,没有一法离开我们的本性。后面我们会详细地讲。
所以说实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无相无不相,这就是实相般若。实相是我们大家乃至一切众生无量劫来本具有的,而且各个平等,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亘古不变,这就是无形无相的性,我们又叫做自性、法性、佛性。
那么我们平时说的心又是什么呢?这个非常关键,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心和自性,一定要把它了解明白,你才好用功,别走错路。这个心是我们人的根与尘相对而唤起的一种感觉。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叫六根,接触到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就是眼见到色,耳听到声,鼻嗅到香,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触到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就会生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六识,六根、六尘、六识集合起来而产生的念头和思想。是幻心,是影子、是虚假的。这个心不是单独独立存在的,它是客观环境的反映,假如没有客观环境,就根本没有这个心。毗舍浮佛说,“心本无生因境有”,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所以客观环境是生起心的外在原因,那么内在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性。性是生起心的根本,是生起心的能量,也就是说,它是生起心的本源,因为有这个性才能生起这个心。
我们可以这么讲、可以这么理解,我们做一个比喻,就像电,虽然眼睛看不到电,但是一切的照明,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我们看不到电,但是一切的照明、动力都是背后的电在起作用。眼而见、耳能闻、鼻能嗅、舌能尝、身能触、意能思,那根本都是性在起作用。所以心是由性生起来的,才能发挥各种的作用。性是体、心是用;性是理、心是事。
性是真实永恒存在的,但却无形无相,经中称为真心;而我们平常所说的心是虚幻的,但却有形有相。众生往往被各种虚妄的假合之相所迷惑,认妄为真、执着追求,因此被各种无明烦恼所束缚,被各种的业障所蒙蔽,见不到自性的光明,不得自在,以至于轮回六道,不得解脱。如果我们大家明白了什么是性,什么是心,性和心是个什么关系,就会明白心与物都是虚幻不可得的,因而放弃身心世界,不再去执着的追求。
同时我们也要明白,心虽然是虚幻不实的,但它也非常的重要,所谓“三界唯心、万法为识”。我们之所以能够活动、能够工作、能够待人接物、能够创造发明,都是靠性的作用,但是也是通过心在事上有所成就的。从世间法来说,我们要研究科学、要生产物质财富,就离不开人们对客观环境反映的各种念头和思想,也就是离不开心,利用这个心来成就世上的一切的事业;从佛法上来说,十法界四圣六凡,(四圣:佛、菩萨、辟支佛、阿罗汉,六凡: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个都是由心所成就的。善用这个心你就是佛,不善用你就是六道轮回。我们说的众生,众缘和合而生,我们学佛成道就是要善用这个心来成就自己。凡夫都是以妄心为主,念念流浪、执着外境、欲望无尽、贪取不停,整日整夜沉浸在忧愁烦恼之中,造业受报。其实就在我们六道轮回、生死轮转之时,这个真心不曾离开我们,时时在我们面门放光,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只是我们被无明壳包裹着,被妄心所障覆着,没有发现,以至于冤枉地受罪受苦。现在我们要出六道轮回,要证得佛果,不仅要从理论上明白这些义理,还要明白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从心地上去用功,来消除执着外境的习气。
我们大家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真心是主人,我们的性,真心是主人,妄心是仆人,主人要用仆人做很多的事、成就事业。所以我们平时在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把握住主人和仆人的关系,时时刻刻要识得主人,要识得这个真心,不要把仆人当做主人,而被这个仆人所利用,我们说的别认妄为真了。这就是说,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心不要颠倒,不要执着外面的环境,不要被外面的环境所左右、所动摇。我们大家遇到顺境,脾气相投的人就会产生喜爱之心,遇到逆境脾气不合的人就会忧愁、就会烦恼,这就是迷真、逐妄、主仆颠倒了,主人被仆人牵制住了。
我们要随缘起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虽然心念在动,但是不着相,心无所住,做过以后心里不留任何的痕迹,做和没做在心里面是一样的,没有任何的痕迹。就像镜子照万物,镜子当中没有任何的痕迹,心里清清净净、一丝不挂、一尘不染,这样才是你的真心做了自己的主。用这个妄心去做事,而心里面没有任何的牵挂,没有任何的染浊,这就是真心在做的了主了。要达到以真心做主的境界,平时就要做好心地上观照的功夫,时时刻刻观照这个心,转换这个心,把妄心转换成真心,达到观照般若,这是第二个观照般若。我们平时,时时刻刻要用功,时时刻刻观照,看看我们的心有没有分别、有没有执着、留没留痕迹、有没有染污,这个是观照般若。
观照般若就是观照一切有为和无为诸法都不可得的智慧。观照不是用眼睛去看,也不是用头脑去想,更不是用第六意识去分别观想。师父有时候跟大家说,你们去深悟一下,大家跑到一边去苦思、冥想、加以分别,把自己的经验都积累到一起,看看我该怎么处理这个事情。都是动的什么,都是动的是妄心,而不是让我们的心清净下来不着一物、没有一丝一毫的染污,叫我们清净本性自然的流露出来,这个叫悟。不是叫你苦思冥想一加一到底等于几,用几何的方式一点一点的解,最后得出一个结果,并不等于二。这都是我们人都用这种意识心、用这种经验分别,加以分别了。而是要用无形无相之性,就是集中心力观照,我们修行就是要集中精力观照我们所修的法。
比如我们修净土法门,当我们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念佛人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集中摄在这一句佛号上,没有二念,这叫都摄六根。就这一句佛号来摄住我们的六根,佛号从心起、从口出、耳朵听的清清楚楚,这样才能摄住妄念。因为耳闻即是心闻。心观照在佛号上,妄念自然不生。印祖在《念佛三昧摸象记》中说,“必须当念佛时,即念反观,专注一境,毋使外驰,念念照顾心源,念念契合佛体,返念自念,返观自观,即念即观,即观即念,务使全念即观,念外无观,全观即念,观外无念”。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样念佛才能证入念佛三昧。不仅净土宗离不开观照,佛教内一切的宗派一切的法门,都离不开心地观照工夫。时时观照这个心,妄念一起,凛然一觉一转,息下妄心就是菩提。妄念一来立刻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样我们就能返妄归真、返本还原了,这个就是观照般若它的作用。
第三个是文字般若。文字般若从狭义上来说,就是用文字语言来表达佛法的要义至理。如三藏十二部经典,讲经说法,因为这些文字能够帮助众生悟到实相,所以叫做文字般若。我们前面说过实相是无形无相的,既然无相就不能跟哪一样东西相比,不可名状、离念绝知,不是用语言可以说得到的,这叫做言语道断;也不是用我们的思想、推理、想象所能得到的,叫做心行灭处。言语说不到,情识不能及,不可言说,说了即不是,所以动念即乖、举心即错。但是如果离开了语言文字的表达,那我们又怎么能了解和认识佛性呢?又如何修持正果呢?所以不得不于无言说处,说一些义理,使初学入门,使这些初学者入门。所以文字般若是为表法方便,修学者通过对文字语言的理解、思维,明白了佛法的义理,再起观照实修的,起这么一个作用的。
从广义上说,文字般若不只是文字,一切事相都是文字般若。如果从一切事、一切境、一切法中体会到它是实相,那这些事相都是般若。比如我们曾经讲过好多大德们开悟的一些公案,像黄庭坚闻木樨香而开悟,那对黄庭坚来说,这个木樨香桂花(香)也是文字般若;但我们闻到这个桂花香体悟不到,那这个桂花的香,对我们来说不是般若,只是文字。我们看佛经,我们去分别,我们去执着,我们只去注重文字相,你们听经只注重语言相,而没有去悟道,那这个就只是文字,不是般若。体悟到了就叫般若,体悟不到还是文字。我们要知道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这三个般若是众生各个心中所圆具的。实相般若是我们心的本体,观照般若是心的妙用;文字般若是心的相,胜相。体、相、用三者一心具足,就是三者一心中具足,即一即三、三一不二。蕅益大师在《心经释要》中说,“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即是三般若也”。那我们可以用一面镜子来给大家做一个比喻,说明这个深奥的道理。我们看镜子是由水银和玻璃所组成的,那就是说水银和玻璃是这个镜子的本体,就像实相般若;那镜子的作用就是照,能够照万物,照就是镜子的作用,这个就像观照般若;那这个镜光、形状是镜子的相貌,就像文字般若。这三般若是我们一念中所具有的,不需向外求,只要能够一念回光返照,即得现前,受用无穷。通过镜子这个光我们就能了解它的实相,通过镜子的照我们就能了解它的实相,所以这三者是一。我们众生分别,只看现象而没有回光返照,只要你能够一念回光返照,即得现前,受用无穷就是这个意思。
以上般若二字的意思讲完了,下面我们讲波罗蜜多。波罗蜜多也是梵语,波罗翻译为彼岸,不是我们吃的菠萝,曾经有个老和尚,师父刚刚出家的时候,老和尚给师父讲,菠萝里加蜜,宏圆你说能不甜嘛,意思是般若波罗蜜多非常甜。这个波罗是梵语,意思是译为彼岸;蜜是到的意思,不是蜂蜜的蜜,是到的意思;多呢是语尾助词,就像我们讲小孩子一样,我们讲小孩的时候,这个意思已经表达了,加个子是语尾的助词,可加可不加的,这个多就相当于子,它是一个助词。我们看到有的经上讲般若波罗蜜,没有用到多,那么波罗蜜就是彼岸到的意思,顺应我们中国人的习惯译为到彼岸,这是用了比喻的手法,用此岸比喻生死轮回,彼岸比喻涅槃,涅槃就是离一切生死烦恼究竟解脱,中间的苦海比喻烦恼、妄想,用船筏来比喻般若。我们要想摆脱生死轮回,获得究竟涅槃的安乐,就必须要依靠般若。般若就是救度人们出生死苦海到安乐彼岸的大慈航。众生用般若照破无明,照破我们的妄想心,照破一切世法、出世法、有为法、无为法,一切都不可得,才能了生死、证涅槃,也就是到彼岸。
我们净土学人念佛,如果这一念什么都不想,就是一心称念阿弥陀佛,这是我们讲的净念相继、都摄六根,这一念都摄六根那就和西方极乐世界相应了,这就叫做波罗蜜了,已经到彼岸了。下一念又起烦恼,又落入了生死。所以一念清净一念佛,大家不要小看这一念清净,这个就和佛相应了,就是佛了。可惜我们不能念念相应,像我们现在可以达到一念相应,念个几万声也会有这么一念的清净,要我们做到念念相应也确实非常难的。如果念佛的功夫纯熟,一天二十四个小时总是清净,那就叫做事究竟了,就叫做波罗蜜了,一句佛号又起烦恼,事没究竟,那就是没有到彼岸,还在生死轮回。
般若波罗蜜多心这个心,是用来比喻《心经》在佛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在佛法的大乘法和小乘法中,以大乘法为究竟、为中心,小乘法虽然出三界、断见思惑、了分段生死,但因为法执未破,不能了变易生死,未能究竟,不能叫做波罗蜜。只有大乘法把法执也除尽了,了了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分段变易二死了了,我们回向里边“可了了”。了了分段变易二死,修得漏尽通,最后成佛为究竟,这个就是波罗蜜了。
佛法以大乘法为中心,大乘法又以般若法门《大般若经》为中心,而《心经》又是一切般若法的核心,是《大般若经》的中心思想,是《大般若经》的主体。《大般若经》六百卷之多,《心经》却只有二百六十个字,但是言简意赅的《心经》确实是《大般若经》的精髓和灵魂,是一切般若法的主中之主,所以这里用心来比喻《心经》,在佛法中的中心地位和起到的中心作用。我们刚才说这个《心经》是法喻,来比喻它是中心。就像人的心脏,心脏是人最重要的器官,是人体的主宰,又位于人体的中心,所以用心来比喻此经,是《大般若经》、一切般若法门、一切心地法门、乃至整个佛法的主体和中心,也就是说《心经》是佛法核心中的核心。就是这么一个比喻,就是一个这么重要的位置,中心的中心、核心的核心
。经梵语叫做修多罗,也译为契经,我们中国人喜欢简略,所以简称为经。契经的契是契机契理的意思,契机是指契众生的根基。佛是用众生机来说法的,对大根人说大乘法,对中下根人说小乘法,随众生不同的根契机缘而应病用药。契理是指契合众佛成道度生之理。佛是称性极谈,一切言教都是从佛的大悲心中流露出来的,佛所讲的教义教理,契合诸佛度众生的心理,也就是说现在佛所说的法和从前佛所说的法是一样的。比如《法华经》,《法华经》里讲,无论哪一尊佛出世都要讲《法华经》,所以经,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
经有贯、摄、常、法四种含义。贯就是贯穿的意思,佛经是佛陀为众生开示、随机说法的篇落章句,后来由佛弟子整理成文,集成文册,就像用线绳把摩尼宝珠穿起来,这样佛所说的一切教义就不会散失,才能一代一代的流传千古;摄就是摄持所应度的众生不令堕落,佛所说的法,无非是要救度众生,使不堕落,佛已经灭度两千多年,我们还能得闻正法,都是因为经的这种贯穿、摄持之力;常,佛的言教至真至正,最能觉世觉人,所以能够万古不变其言;法,佛的言教至善至美,极为契机契理,是十法界共遵的法则,因为契理能够流传万世,因为契机所以能垂范天下。
佛教理论极为圆满而广博。时,不论古今;地,不分东西。于一切时、一切处都能适合,所以经就是真理。我们任何时、任何处都要依据佛的言教,来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我们常说的身口意三业,以佛的言教来指导我们的身口意,这是十法界共同遵守的准则和法则。通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个经题我们就可以明白,依照般若妙法修行,就可以度脱烦恼的生死苦海,到达究竟安乐的涅槃彼岸,而亲证不生不灭的真心实相。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