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菩提心略述 释成慧 一、前言 佛教,是佛陀觉悟法性后,悲悯有情教化世间的教法。弟子们遵行佛所教诫,辗转相教流传至今。依印顺导师的看法: 佛法的如实相,无所谓大小,大乘与小乘,只能从行愿中去分别。 缘起中道,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见。 诚然如是,所以《大毗婆沙论》以“三兽渡河”的譬喻呈显了三乘同入一法性、三乘同坐解脱床的看法。 虽然从解脱趣入涅槃的境地上言三乘平等。如《中阿含·瞿默目犍连经》说: 若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解脱,及慧解脱、阿罗诃解脱,此三解脱无有差别,亦无胜如。 但是,由悲愿化导世间的世尊身上,看到不同于自利的利他大行。因此,我们不禁要问,从法的缘起来看,形成佛及辟支佛、阿罗汉如此不同的果德,其修习的过程肯定是有着相当的差异性,而造成这样的最大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发心”,是此中最大的差异点。佛弟子修习佛法就是要解脱生死轮回,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而发心立愿。发心的种类有两:一是发出离心,如着重自证的二乘人。二是发菩提心,重于悲智相应的菩萨行者。菩萨发心求成“无上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目的,与声闻弟子们以涅槃为理想不同。 为了能进一步了解菩提心的义理,本文尝试从《阿含经》及《大毗婆沙论》中去寻求此一语义的原点,并简述发愿与行持的差别。其次,略谈菩提心的根源——慈悲。因为菩萨能成就一切世出世间的善法,都源自于大悲的心源。所以,没有悲心可以说也就没有大乘佛法。 成佛,是发菩提心的唯一目的。而“佛陀”在佛弟子的心目中那一份景仰与菩提心的关系,亦是本文所要探讨的。最后,对于菩提心的有相、无相作一浅述。 二、《阿含经》及《大毗婆沙论》的菩提心 菩提心在原始圣典中,出现的例子并不多见。在《杂阿含经》中,菩提心的语词是如来为弟子开示三十七菩提分法的五根法中所宣说的。但是,依此实在不容易看出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含意。 现存的汉译四部阿含经中,以《增一阿含经》对于菩提心定义比较明确。如: (一)长者,汝乃以菩萨心专精一意而广惠施。然此众生由食得济,无食便丧。 (二)如来出现世时,必当为五事。云何为五?......四者未发菩萨意,使发菩萨心。 (三)如来于六法无有餍足。云何为六?......六者求无上正真之道。 从这几经中,可以很明确的看出,如来发心的目的是为求正真之道。 其次,根据《大毗婆沙论》对于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诠释,是局限在说一切有部自宗的菩萨道之观点。菩萨道的行持是难行能行,而这样的原动力根源于菩提心。《婆沙》对于这弘大誓愿的看法如下: (一)如诸菩萨见老、病、死逼恼世间,深心厌离,最初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由此心故,经三大阿僧祗劫,修集种种难行苦行而无退转,此为甚难。 (二)如诸菩萨见老、病、死逼恼世间,为救济故,初发无上正等觉心。由此心故,三无数劫,修习百千难行苦行,无有留碍,常不退转,初菩提心甚为难得。 依于趣向涅槃的解脱道而言,正见世间的苦迫、了解生死轮回的无穷尽,是向于法的如实知见之基本认知。依此认知,再从己身广推至一切众生。如《施设论》云: 发大誓愿,愿我当成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已,所有世间痴暗众生、无救护者、无归向者广为他渡。 发大誓愿是:希求佛道,与深彻世间苦迫逼恼有情的同体悲心。并且从世间现象的无常体证,理解到生命的虚幻无以掌握;为了寻求生命的意义,修习解脱道,再依于法的胜解知见由内而外观,发现自身是不能孤立而存在的。简而言之,这深厚的悲心,宏大的誓愿是建立在与有情不可分割的关系上。 从《阿含经》到《毗昙》,我们可以清楚看出,菩提心的长养是建立在出离心的基点上(非厌离),誓愿广度一切诸有情脱离三界火宅是目标,也是所有正行的原动力。 三、二道五菩提——“愿”、“行”菩提心 二道是菩萨发心一直到成佛的两个阶段。从初发心到证见法性,是偏重修空无我慧、通达性空离相的,所以名般若道。彻悟法性之后到圆满佛果,是菩萨方便度生的阶段,名方便道。总而言之,般若为道体,方便即般若所起的妙用。 五种菩提的立名,是菩萨行者在这证真及度众的两个修习阶段的分判。(一)发心菩提:凡夫于无量生死中,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心,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二)伏心菩提:发心之后依于本愿,从六度的实行中,逐渐地降伏烦恼而与性空相应。(三)明心菩提:折伏烦恼后,修习止观,广观三世诸法自相、共相差别,断一切烦恼,彻证离相菩提——实相。这三种菩提是由凡入圣的三阶,虽得圣果,但是还未圆满,需继续修行。在这五种菩提中,以明心菩提为承先望后的接续点。承先般若道至此,名为证悟,望后方便道说是发心。发心菩提属发世俗菩提心,而明心菩提是发胜义菩提心,因体悟法的清净性,故名真菩提心。如说“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四)出到菩提心:发胜义菩提心,从般若中得方便力亦不著般若,得无生忍修方便道,庄严国土,成熟众生渐渐出离三界到达究竟佛果。(五)究竟菩提:断烦恼习气究竟,自利利他究竟,即圆满证得究竟的无上正等菩提。 就菩提心的种类,经论大致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根据印度的智作慧所言: (愿心和行心)都不会超出“为他利而欲求正等菩提这个意愿”,所以二者性相的差别,应该从有无身、口、意三业去理解。 愿心一般是指心中作意希欲成就佛道利益众生而言;而从身、口所表诠菩萨行持上,说是菩提心的实践,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意业上的“行”,则是必须以希愿的心为基点,而且更进一步的增上意乐。根据藏传的二十二发心来看,第一为具希求的发心,从第二开始具意乐的发心即已具六度方便的发心。换言之,在心意上除了希愿利他、成佛道之外,进而以实践之行(六度)的心,方可称为行菩提心。 从五菩提心来看,初一是发心,属愿菩提心;二至四则是修行的过程,属行菩提心;最后是证得究竟佛果。此次第以明心菩提为分界点:之前是以积集智慧资粮为主,为彻证实相悟无生忍,之后则广修福德资粮,行严土熟生事,最后福慧圆满成就究竟果德。 四、慈悲——菩提心的根本 佛弟子闻佛教法,能契入法的,一定对于生死苦迫种种的轮回过患,有着深刻的透视。这样知见的建立,是由观察世间生灭现象所得。经过如此的认知,有一类佛弟子,为了避免不断的沉沦迷失而急求自证、息灭苦惑。另有一类佛弟子,站在同样的认知上,见到众生的执苦为乐如同自身,兴起“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悲悯之心,誓愿广度一切有情。 从菩提心发起的诸种因缘来看,无论是见佛相好或者是信乐大乘、护持正法等,一切所缘都是以有情为依。为了上求佛道,必须以六度万行积集福德智慧资粮。此菩萨行是以悲心为首而履践的。如《正摄法经》云: 世尊!菩萨不须学习多法。世尊!菩萨若能善受、善达法,一切佛法皆在其手。一法云何?所谓大悲......世尊!如是大悲,若在菩提余法亦当生起。 菩萨但从大悲生,为一切善法的根源。虽然说发心行者尚未成佛,却可以令一切有情往世、出世间的善道上前行。这世、出世间的善法是慈悲心的展现,依理而言,是人与人之间,从共同的意识形态活动中所形成,是一种彼此之间类同的关切、一种同情。这样的关切,来自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整体大环境中种种的因缘交织。虽说如此表现为个人的,是物质、心识、生命相依持的执取,但是对其他众生的苦乐能生起同情,其实是人心映现缘起法则而流露的。 这样的慈悲流露,虽然同样来自平等一如的法性中,但终究还是有层次上的差别。(一)众生缘慈:就世俗而言,一般凡情的慈爱不明我、法二空,以为实有众生,于其中或苦或乐,虽有慈爱,依然不免生死升沉的。(二)法缘慈:这是指声闻、缘觉二乘圣者,已经悟解众生依缘和合的无我性,见其流转而兴起慈悲。(三)无所缘慈:诸佛菩萨不但彻了众生的无我性,更彻证一切法空,从缘起假名的众生当体显了空性。因此,不是以为实有众生为缘,是从“缘起的假名众生既毕竟空”的体悟中流露出悲心。无论如何,此三种慈心的所缘境皆是有情。而菩萨行者对于有情的观待是如同己身一般,再从己身的苦推想到众生的苦。乃至菩萨自身所生起的苦感,原是来自于众生的苦迫。如《大丈夫论》云: 菩萨悲心唯有一事所逼迫,常为他事苦来逼迫,更无余事。 “智不住三有,悲不住寂灭”,是大乘行者的最佳写照。要达到这个目的,具足如此的能力,必须以智慧(胜解空性)为基石才有可能。要有空性慧,仍是要由悲愿力所促成;从见众生苦而兴起拔度的悯念之心。为了成就予乐拔苦的愿力,势必要广学多闻,为众生而学。学什么呢?学那能趣入涅槃的空解胜力。有了这样的知见,自然能了达生死与涅槃的如幻如化,而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了。 菩萨的发心是未能自度先度人,为利他而求菩提,非要具足悲心不可。但是,有人认为慈悲心不等同菩提心,原因在于它只是菩提心的前方便。 大乘佛法以慈悲为根本,是从有情大悲等流的平等性而言。若以菩提心与慈悲心的体性来看,二者之间是有差别。只是,若离了慈悲心的体证,是偏真的智证;离了证真的慈悲,是浮泛的情见。因此,菩提心是智与悲的平等交融。悲与智,都是从初发心乃至究竟圆满的过程中渐行渐深广,这才是无上菩提的体现——悲智双运。 五、念佛与菩提心的关系 念佛,是六念法门之一。印顺导师认为此六念法门之中,适应“信行人”的是念佛法门,这是从“佛涅槃后,佛弟子心中的永恒怀念”而特别发展的。佛在世时,“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是依人间的佛、比丘僧及佛对比丘所开示的法为其系念的主要内容。如《杂阿含经》第九三一经: 圣弟子念如来事......如是念时,不起贪欲缠、不起嗔恚、愚痴心。其心正真,得如来义,得如来正法,于如来所得随喜心。随喜心已欢悦,欢悦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觉受乐,觉受乐已其心定,心定已彼圣弟子于凶险众生中,无诸挂碍,入法流水,乃至涅槃。 依念得定、依定发慧、依慧得解脱,这样的正念修习,本来是没有他力的意义。依部派佛教所传,皈依佛的法身及念佛的功德等,都没有那种依靠而解脱的思想在内。 但是从佛教初期忆念佛的法身、功德,乃至初期大乘对佛色身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种种内容来看,念佛法门的修习目的,有偏重于忆念如来涅槃知见,而直接趣入解脱境界的,这是偏重出离心的二乘根性。也有偏重忆念佛的诸多功德、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乃至外观的庄严相,这是重利他的菩提心,以无上正等菩提为最高理想。 法是“非佛作亦非余人作”,本来如此的,只因佛的觉悟而称为佛法。佛弟子对于法的认知有二类:一种是未曾证道见法,对法的知见都是经由比量所获得的。另一类则是具有契入于法性的真实体验。 就未曾见法的佛弟子而言,对法的理解是需要更进一步的修习,才能于实践中有所体悟。但是众生无始以来的习性使然,难免会失念而染著世间的动不动法上。而“忆念佛”不论是法身、相好、功德等,在心理上是有策励及安定心识的作用。因为人的意识是依于自我观念的思维模式,且人所生存的欲界环境中有着五欲的诱惑(染著、耽溺),一方面自我的意识想要自主,另一方面又不自觉的为环境所系缚,而重于精神层面及禅定的人,亦不过只是对于识受的贪恋而已。 所以,这样的矛盾情结在念佛时给予一种心灵的依归,并且从对佛的礼赞中,想要进取佛果(或自身解脱)。因此,依念佛的心识中,思维佛是人身所成,亦是从烦恼深重的凡夫而渐次修行。由佛对比到自身的肯定,再经肯定起希求佛果之心,因欲求佛果之心为动力,进一步了解成佛的条件是广利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出离苦海,至此,菩提心的发起亦伴随念佛之心而生。 “佛”是人间的圣者,“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这是佛对于人间的肯定。佛陀行迹世间教化有情,一切的语默动静,言、身表诠的诸多法义,都是佛弟子所应当学行的。因此,念佛而解脱的,在佛世对于弟子并不是那样遥不可及的对立关系。涅槃的境地,因为佛的真实而亲切。佛涅槃后,佛法在弟子们的辗转相教中流传下来。未曾见佛的后世佛弟子们,从法的领悟中,体会法的净妙与寂灭的喜乐,因此深深景仰佛的崇高与伟大,而此宗教情操的展现是在理解佛法中发扬起来的。 念佛,不只是单纯对佛崇仰的宗教情操的表现。更重要的是,立足这份依归的心灵寄托上,深入思惟佛的教诫,且由法义的理解中体认佛陀不忍众生苦的悲心。佛弟子依此而发心,才算是“我诸弟子辗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 六、菩提心相 说大乘法,谈学佛,离不开“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首,无所得为方便”的三心。三心,简单的说是无上志愿(希求佛果)、平等的同情(慈悲)、彻证的智慧(法空慧),此是成佛的因行所不可缺的心要
版权所有:心经讲解网